編輯同志:
俄烏沖突多日來牽動各方神經(jīng)。土耳其日前宣布“關閉”黑海海峽,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土耳其的權(quán)利從何而來?涉及此事的《蒙特勒公約》又是怎么一回事?
安徽讀者孫海蓉
事實上,上面所說的“關閉”并不是真正的封鎖海峽,而是不讓各國軍艦通過。至于土耳其的權(quán)利從何而來,這就不得不提及關于黑海海峽問題最權(quán)威且仍為各國遵循的《蒙特勒公約》。
黑海海峽又稱土耳其海峽,作為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咽喉之地,其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歐洲大國歷史上曾圍繞此地展開數(shù)百年爭奪。第工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土耳其作為戰(zhàn)敗國一度喪失對黑海海峽的主權(quán),整個海峽地區(qū)實行非軍事化,不得設防和派駐武裝力量。隨耆法西斯政權(quán)的建立及其戰(zhàn)爭步伐的邁進,歐洲局勢日益緊張。有關國家出于維護自身利益考慮,于1936年6月在瑞士蒙特勒召開會議制定新的海峽制度:《蒙特勒公約》由此誕生。土耳其作為該公約的主要執(zhí)行方,完全恢復了對黑海海峽的主權(quán)。
由于特定的歷史背景,公約有著濃厚的軍事色彩。公約確立的海峽通行自由原則包括:平時和戰(zhàn)時各國商船均可自由通過;平時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可自由通過海峽,非沿岸國家軍艦通過受限,即同一時期通過的軍艦總噸位不得超過1.5萬噸,在黑海停留的船只總噸位不得超過3萬噸,在特定情況下不得超過4.5萬噸,停留時間不得超過21天;任何一個非沿岸國家艦隊通過海峽的船只不得超過9艘,總噸位不得超過1.5萬噸;在戰(zhàn)時若土耳其為中立國,各交戰(zhàn)國軍艦不得通過海峽;若土耳其為參戰(zhàn)國,則由土耳其決定是否允許別國軍艦通過。
公約對于維護黑海地區(qū)秩序起到重要作用,在歷史上也基本得到各方遵守。但隨著近年來俄羅斯和歐美國家關系惡化,美歐等非沿岸國試圖修改公約規(guī)定,為軍事力量進入黑海打開方便之門。俄羅斯出于維護國家安全考慮成為公約的維護者。土耳其則利用這一特殊權(quán)利不斷彰顯其地緣政治地位。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以來,土方多次違反公約精神,放行北約艦隊進入黑海,且停留時間不斷增加,有的長達120天之久。▲(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