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玉鏘金盡正臣,修文偃武不無人。
——【唐】杜甫《承聞河北諸道節(jié)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其五》
古代,師父傳藝前都會指著“武”字對弟子講解:武,止戈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武之人拿起兵器前應該先學會放下兵器。換句話說,弟子要先通過打雜來鍛煉心性,心性穩(wěn)定后才能登堂入室。
大家且看“武”字的演變過程:
觀圖可知,甲骨文的“武”為上下結(jié)構(gòu):上邊是一個“戈”(表示武器),下邊是一個“止”(表示腳印)。止戈會意,表示仗戈討伐、武裝示威的意思,示威討伐者必有行動,所以“止”便有了行動的意思;威懾者須示以武器,可見,“戈”的意思是武器。金文的“武”字把“止”移到“戈”下,已經(jīng)有了楷書的雛形。篆文的“武”則回到了甲骨文的上下結(jié)構(gòu),但止戈會意的基本結(jié)構(gòu)并未發(fā)生改變。楷書則進一步演變,寫作如今我們見到的“武”。
“武”的本義是威猛、勇猛。許慎在《說文解字·戈部》中對“武”進行解釋時,曾引用了這樣一段話:“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戟兵。故止戈為武?!薄爸垢隇槲洹保ㄟ@一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最早提出這一著名的論點。書中記載:潘黨曰:“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子曰:“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潘黨認為楚莊王戰(zhàn)勝了敵國,應該讓敵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國的威風。而楚莊王則告訴潘黨:“武”字是由“止”和“戈”兩字合成的,真正消滅暴亂,是永遠停止動用武器,這才是真正的武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關于戰(zhàn)爭、武力的一種抽象道德觀念。在古人看來,“善戰(zhàn)、善勝、善于對待戰(zhàn)爭、善于制止戰(zhàn)爭”都可以稱為“武”。
因此,“止戈為武”這一成語也從側(cè)面反映了古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