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紹俊
摘要:20世紀3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革命的青年奔赴延安,他們后來成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骨干力量。馮牧是其中一員,他的革命理念和文學理想基本上是在延安時期塑形而成的,馮牧的延安時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考察馮牧的延安時代,特別是那些容易被人們忽略的細節(jié),有助于我們理解馮牧的文學思想和文學成就,也有助于我們準確認識馮牧這一代革命文學家的整體性。
關(guān)鍵詞:馮牧;魯藝;革命性;文學性
馮牧是我國重要的文學批評家和文學活動家,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長期擔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主要領(lǐng)導職務(wù),積極推動當代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繁榮,其貢獻和影響得到文壇的公認。馮牧也是在20世紀30年代追隨革命的大潮流而奔赴延安的一名青年,他的革命理念和文學理想基本上是在延安時期塑形而成的,這為他以后從事革命文學的理論批評和組織領(lǐng)導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馮牧這一代文學家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都有過延安的經(jīng)歷,延安時代幾乎可以成為他們的共有名詞。馮牧的延安時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考察馮牧的延安時代,特別是那些容易被人們忽略的細節(jié),有助于我們理解馮牧的文學思想和文學成就,也有助于我們準確認識馮牧這一代革命文學家的整體性。本文試圖對馮牧的延安時代進行梳理并加以評述。
馮牧出生于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馮承鈞曾留學西洋,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和翻譯家。馮牧讀中學時就表現(xiàn)出強烈的進步傾向,他參加了“一二·九”運動,以后又在學校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這是共產(chǎn)黨在“一二·九”運動后領(lǐng)導成立的先進青年的抗日救國組織。馮牧在這個組織里參與了許多革命行動。日本侵略軍占領(lǐng)北平后,出于安全考慮,地下黨安排馮牧等一批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成員撤離到大后方去,馮牧就這樣來到了延安。
馮牧1938年歲末到達延安,此時他還不滿二十歲。馮牧一到延安便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當時條件艱苦,大家都沒有棉被,只能靠一件棉大衣和一套軍裝度過嚴寒的冬天。馮牧說正是在抗大他“接受了革命生涯的第一課”①。因此他一直很清楚地記得朱德總司令給他們講課的題目是“抗日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shù)問題”,還記得朱總司令時而戴上老花鏡時而又摘下來的動作。他也清楚地記得,有一次上課時,突然響起了警報聲,敵人的飛機來轟炸了,他們迅速地躲進山溝里的窯洞,敵機扔下很多炸彈,有兩顆炸彈就在他們的窯洞上頭,整個窯洞都晃動了起來。馮牧在抗大學習了將近十個月。
1939年9月,抗日軍政大學結(jié)業(yè)后,馮牧就拉著從北京一起過來的同學陳紫去報考魯藝。陳紫報考的音樂系,他考上了。馮牧報考的文學系,卻名落孫山,這讓他有些懊喪。但他很快又振作起來,兩個多月后,魯藝再一次招生,馮牧又去報考了。主考人是何其芳。何其芳在面試的時候問了幾個關(guān)于文學的知識性問題,馮牧的回答通過了。然后是筆試。何其芳出的題目是在一個小時內(nèi)寫出一篇人物速寫來。何其芳出完題就出去了,留下馮牧在屋內(nèi)完成考試。馮牧不久前剛剛讀過法國作家紀德的一篇散文《描寫自己》,他馬上想到了這篇散文,心想何不也按紀德的方式來寫呢?于是很快就寫出了一篇一千字的名為“自畫像”的散文。何其芳返回后看到這篇文章大為贊賞。他拍著馮牧的肩膀用濃重的四川口音說:“行了,你考上了!”何其芳還夸他題目選得好,說以后考生的作文就都用這個題目。馮牧成為魯迅藝術(shù)文學院文學系三期的插班生,后來又轉(zhuǎn)入文學系四期繼續(xù)就讀。
馮牧把魯藝文學系看成是一座文學殿堂,他說他考上魯藝“有一種近于幸福的感覺”。這句話其實透露出馮牧一個隱藏的心愿。馮牧從讀中學起就把上大學作為自己必須實現(xiàn)的目標,但由于抗戰(zhàn)的爆發(fā)使他喪失了上大學的機會,他一直對此深感失落。在眾人的眼里,魯藝就是一座正規(guī)的藝術(shù)大學,這恰好彌補了馮牧上大學的心愿,因此他對上魯藝非常重視,只是覺得這一步來得太遲了點,他感慨道:“我已經(jīng)二十歲了,二十歲才上大學,太晚了!”因此他也就格外珍惜上魯藝的機會,下定決心要在這里勤奮讀書。
魯藝的生活給馮牧留下的是“美好的、豐富的甚至是甜蜜的回憶”。在他的記憶中,“那里有著一種寧靜、和諧、熱烈、純凈、友善和好學的氣氛”。也許可以說,在馮牧的一生中,延安時期(包括魯藝和《解放日報》)是最讓他留戀的一段生活。這對馮牧來說絕不是一種政治抒情,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受。當然,在延安生活和工作過的老同志在回憶延安時確實會存在政治抒情的因素。我們也知道,處于艱難環(huán)境中的延安并非一直陽光燦爛,也面臨殘酷的戰(zhàn)爭等風雨,但我相信馮牧談到延安時,他的情感和體驗是真摯的,那些風風雨雨絲毫沒有在他的心底留下陰影。這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將自己定位在學習上,他懷著強烈的求學之心來到延安,以學習的姿態(tài)去面對身邊發(fā)生的事情。而實際上他也沒有浪費這次機會,他的確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有一個細節(jié)可以看出馮牧當時在學習上的投入和癡迷。魯藝的老師曹葆華為少數(shù)幾個同學開設(shè)了英文班,專門講授惠特曼的《草葉集》和菲爾丁的《湯姆·瓊斯》,馮牧就是這少數(shù)幾個學員中的一個。為了上好這門課,他特意向曹葆華借了幾本英文原版書閱讀,課后,他還會拿著書去曹葆華住的窯洞里向老師請教。有一天他又去請教,窯洞外有一個穿著灰色棉大衣的人在大聲誦讀英文詩歌。馮牧竟能聽出來他讀的是《雪萊詩選》。這個人是剛剛來到魯藝的周立波,他即將為魯藝學員開一門新課。曹葆華領(lǐng)著馮牧出窯洞去見周立波,馮牧與周立波初次見面就直接聊起了英文詩歌,周立波詢問了馮牧的英語水平后還給他提建議,要他先讀懂惠特曼的幾首詩。邊說邊從馮牧手里拿過書來,在目錄上劃出了幾篇,“先讀懂這幾首,讀懂了再讀別的。以你的水平,讀菲爾丁的書還太早。”說完將書還給了馮牧。短短幾句話,馮牧卻記在心里,他確實認真讀了這幾首詩,不僅讀懂了,而且深深印記在心里,一直到晚年,他還記得這幾首詩:《大路之歌》《從帕門諾出發(fā)》《船長呵》……②正是從學習的目的出發(fā),他對魯藝最滿意的一點就是這里有一個藏書相當豐富的圖書館。甚至他一直覺得這是一個謎,為什么在延安這么邊遠偏僻的山溝里,“居然擁有即使是現(xiàn)在看來也應(yīng)當算是相當完備的關(guān)于文藝方面的藏書。你在那里幾乎可以找到當時國內(nèi)已經(jīng)出版的大部分的新文學書籍和報刊,包括二三十年代出版的許多最早的新文學刊物”。馮牧拼命讀書,還拼命抄書。抄書是魯藝學員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許多筆記本,用來抄自己所喜愛的,但圖書館只有孤本的一些文學名著。馮牧尤其愛抄書。他曾在散文中回憶過他的一段抄書經(jīng)歷:“我曾經(jīng)有一個時期想鉆研一下散文寫作,于是我便把當時可以找到的堪稱散文范本的一些散文:從法國的蒙田、美國的愛默生到西班牙的巴羅哈和阿左林的散文代表作,都抄在本子上,朝夕諷誦。我曾經(jīng)有一本手抄的梅里美的散文《西班牙書簡》(全文大約有五萬字)和都德的《磨房書簡》的選本,直到解放戰(zhàn)爭期間才遺失掉?!雹?/p>
馮牧考上魯藝的這一年,魯藝已經(jīng)搬進了橋兒溝的一座教堂內(nèi)。這里距離延安有八里路。這是一座哥特式的教堂,教堂邊還有幾個由許多排石窯構(gòu)成的庭院。魯藝的學員就住在這些庭院里。從庭院出來不遠處就是延河,它幾乎成為魯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平時,學員們到延河邊洗衣服、洗腳,夏天干脆下到延河里洗澡和游泳,冬天延河結(jié)冰了,可以在上面滑冰。馮牧愿意和自己相好的同學一起沿著延河岸邊散步,或坐在延河邊的巖石上聊天。這一切都給馮牧留下美好的回憶。他后來曾在一篇散文里充滿抒情地寫道:“在我的記憶里和夢境中,這片田野卻永遠是一個美好的具有無限魅力的天地。在這片田野上的每一條小徑和河邊的巖石上,幾乎都留下過我的足跡。我在那里和伙伴們認真地談?wù)撐膶W,談?wù)摾硐?我在那里向我所依賴的同志傾訴自己的希望和苦惱;我在那里和朋友們暢懷在吟誦、歌舞,盡情地享受著青春的歡樂。我甚至還相當清晰地記得河邊一塊平整如石凳的巖石的形狀,我曾經(jīng)長久地坐在這塊石頭上讀書,把雙腳放在流水中,或者望著夕陽,任憑自己的幻想馳騁。也是在這塊石頭上,我秘密地寫下了第一張入黨申請書……”④
魯藝是一個活躍的文壇,經(jīng)常會有各種形式的文藝活動,學員們也以各種方式訓練自己的文學能力。馮牧并不是一個特別積極的活躍分子,但他對文學性較突出的活動特別投入。比如他和幾位同學辦了一個文學墻報,名為“同人”,把大家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刊發(fā)在墻報上,有一期還約到了周立波的一篇小說,這是周立波寫的一組獄中生活的小說中的一篇,馮牧后來還記得,是周立波自己用娟秀的筆跡抄寫出來的。文學系幾乎每一個星期五都會舉行“文藝沙龍”活動,這也是馮牧必參加的項目。說到底,馮牧剛到延安時還保留著中學生的清純和天真,畢竟在知識分子家庭成長起來,幾乎還沒有真正接觸過社會,他內(nèi)心裝滿了理想,包括革命的理想和文學的理想,但理想還只是懸浮在現(xiàn)實上面,如今他終于腳踏著堅實的土地了,他對一切都好奇,但對一切又在謹慎地熟悉著。他當年在魯藝的同學李納曾說到的一個細節(jié)非常傳神地表現(xiàn)了馮牧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想起在延安時的一次會議,他的發(fā)言,詞不達意。那天我正坐在他旁邊,發(fā)現(xiàn)他緊張得小腿直打哆嗦?!雹?/p>
馮牧是低調(diào)的,甚至我覺得他可能還有些清高。他一方面非常興奮地融入延安這個革命大家庭里,另一方面他的內(nèi)心是有藝術(shù)的標準的。李納當年與馮牧住在同一個四合院里,她后來回憶起,住在院里的男同學們喜歡聚在一起嬉戲,大家愛唱歌,“南腔北調(diào),歌聲不時飄來,但從未聽到馮牧那純正的北京腔介入其中”。
李納說馮牧是“溫良的品性”。她舉到一個例子,整風之后,文學系的會議特別多,主要批判當時認為有問題的作品,不少同學站在保衛(wèi)階級利益的立場,爭先恐后,慷慨激昂,把普通的情節(jié)提到原則高度。但當時作為高材生馮牧卻保持沉默。他大約接受不了那種挑戰(zhàn)。毛澤東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zhì)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雹蘅墒?,馮牧就是一位文質(zhì)彬彬的人,一直習慣于溫良恭儉讓的舉止,他難以接受一些“過激”行為。也就是說,他從家庭的熏陶和少年時代所接受的教育中,已經(jīng)在自己的內(nèi)心打下了一個精英文化的底子,并形成了世界觀的雛形,這使他在精神價值的取舍上有了自己的判斷。但這并不構(gòu)成他向往革命的障礙,倒是豐富了他思考問題的層次。他在思想上完全接受了革命的理論,并且也愿意以革命理論的標準來反省自己,糾正自己身上的資產(chǎn)階級和小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但在現(xiàn)實中面對具體事情時,他并不會輕易地附和那些“過激”的做法,尤其不會在一些熱鬧的事情上沖在前頭?,F(xiàn)實永遠比理論要復雜得多,革命同樣是這樣,一個人學習了革命理論,并不見得就能正確處理好現(xiàn)實問題。特別是如何處理好破壞與建設(shè)的關(guān)系,就是中國革命進程中始終存在的一個問題。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這揭示出革命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破壞一個舊世界,但這句話還隱含著另一層意思,即革命要在破壞一個舊世界的基礎(chǔ)上建設(shè)一個新世界。但在現(xiàn)實的革命斗爭中,破壞與建設(shè)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甚至難以區(qū)分,這就導致一些革命者犯下一些錯誤,將好同志當成壞同志對待,將建設(shè)的要素當成破壞的要素來對待。回到魯藝文學系當年各種批判會議的現(xiàn)場,馮牧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為他從自己文學修養(yǎng)的辨析中,感覺到那些被某些人徹底否定的作品雖然產(chǎn)生于舊世界,但其中包含的一些精神價值不應(yīng)該徹底被否定,而應(yīng)該成為新世界的建設(shè)要素。這基本上成為馮牧一生中的文化姿態(tài)。這是一種非激進的、審慎的文化姿態(tài),是一種對不同文化內(nèi)涵采取寬容和辯證的姿態(tài)。這種文化姿態(tài)也就決定了馮牧在政治運動中、在處理公共事務(wù)中也是謹慎的,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而很少充當一個沖鋒陷陣的角色。后來有人評價馮牧時說他太膽小,說這話的人其實并沒有真正讀懂馮牧的內(nèi)心。
馮牧在魯藝寫的《歡樂的詩和斗爭的詩——對于我們詩的創(chuàng)作的幾種現(xiàn)象的感想》就充分地表現(xiàn)出他的這種文化姿態(tài)。文章刊發(fā)在《文藝月報》1941年第11期上,同期刊發(fā)的還有布琴的詩《匯報》、肖軍的通訊《致敬:延安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會》、逯斐的劇本《迫害》。馮牧文章從一首歌頌延安的詩說起,這首詩是模仿馬雅可夫斯基的階梯式的頌歌體,這類頌歌體在延安越來越多了。但馮牧說,盡管這類詩歌是我們需要的,卻“不是頂必需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所歌唱的時代不僅是一個歡樂的時代,而且還是一個斗爭的時代;或者可以這樣說:與其說是歡樂的時代,毋寧說是斗爭的時代?!憋@然馮牧對于當時延安的一些對待革命的簡單化做法是持保留態(tài)度的。不少文人或年輕人來到延安,恨不得以一切方式進行政治上的表白,以為最革命的方式就是寫頌歌體贊揚延安。他認為,當時在延安的文人寫出了大量的頌歌體的詩歌,但“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口號是用太細弱的聲音喊出來的,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進行曲是唱得太平常,太輕微,或是唱錯了拍子和音節(jié)的”。在馮牧看來,產(chǎn)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或多或少地有一些‘責任感在他們里面作祟的”⑦。馮牧在文章里對這一打著引號的責任感并沒有進行更多的闡釋,但我們能夠從中讀出豐富的內(nèi)涵來。馮牧并不排除責任感,而且他認為文學需要責任感,這是毋庸置疑的,責任感意味著文學的責任擔當,意味著文學的社會功能。從馮牧以后的文學實踐中可以看出他對文學的責任感非常重視,但他不認同打引號的責任感,也就是表面上顯得有責任感,或者只是在口頭上把責任感喊得很響亮,但實際上并不按照文學的實際要求去做的行為。
馮牧在這篇文章中始終在維護文學性的神圣地位,也可以說馮牧在這篇文章里已經(jīng)為以后的文學觀定下了一個基調(diào),這就是將文學性作為文學最起碼的要求,衡量文學作品不能缺失文學性的標準,因此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必須是思想性和文學性二者缺一不可,二者應(yīng)該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盡管在后來的文學生涯中,馮牧歷經(jīng)了不少風風雨雨,也遭遇過各種逆境和坎坷,但他內(nèi)心的這桿文學性的秤始終沒有失衡。他的文學性的標準基本上也是建立在古典審美的基礎(chǔ)之上的。他批評那些簡單地喊口號的詩就在于這些詩只有口號沒有文學性。這種問題不僅存在于頌歌體上,也存在于那些面對斗爭時代的詩歌上。他在文章中寫道:“作為一首強烈的斗爭性的詩,不僅是如馬雅可夫斯基所說的,是‘炸彈和旗幟,而且還必須是真正炸得開的炸彈,真正豎得起來的,色彩鮮明的旗幟,而且最重要的,它本身還首先是詩;也不僅是像馬雅可夫斯基在另外一個地方所說的,是‘進行曲和口號,而且還必須是能夠鼓舞人的進行曲,能夠叫喊得動人的口號,而且最重要的,它本身還首先是詩?!雹囫T牧通過一再的“而且”,將對詩歌的要求不斷地向前遞進,而最根本的要求便是“它本身還首先是詩”,也就是說,作為詩歌,必須具備文學性,否則就失去了意義和作用。
《歡樂的詩和斗爭的詩》是馮牧早期的一篇較為重要的文章,因為這篇文章顯示出馮牧的文學觀基本上成熟了,他的文學思想的一些核心要素在這篇文章中都有所體現(xiàn)。其一是現(xiàn)實主義,其二是文學的思想擔當,其三是文學性。馮牧后來成為一位真誠的現(xiàn)實主義理論家和批評家,盡管在這篇文章里并沒有顯示出他此時已經(jīng)具備了系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理論,但其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傾向性則是毋庸置疑的。他認為文學是反映現(xiàn)實的,是作家對現(xiàn)實最真切的體驗,因此他反對寫作中的虛偽,強調(diào)作家要忠實于自己的情感。他說:“一個詩人,作為一個高級的靈魂技師的人,比一切其他的作者更要忠實自己的情感,尊重自己的情感;從他的筆下所寫出來的東西也必須更是自己的靈魂的言語,更是打動自己的、從自己心底流涌出來的言語。”關(guān)于文學擔當和文學性,在上面的兩段文字中基本上都談到了,這里就不再重復。另一方面,這三個核心要素又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牽制的,三者缺一不可。馮牧強調(diào)文學性,但他并不陷入純文學的狹窄胡同里,既要有文學性,又要有文學擔當,同時他認為這一切都與作家真實的現(xiàn)實體驗有關(guān)系。馮牧在文中引用了別林斯基的一段話:“一切詩應(yīng)當是生活的表現(xiàn)……但是,正為了生活的表現(xiàn),詩首先應(yīng)當是詩。”這就是說,文學是為了表現(xiàn)生活,但必須是以文學的方式表現(xiàn)生活。
馮牧在魯藝學習了近兩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于1941年提前畢業(yè),畢業(yè)后便被安排在魯藝文藝理論研究室工作。自從進入魯藝后,馮牧寫作也比較勤奮,各種寫作都進行了嘗試,有評論、散文、詩歌,還有譯作。但早期的作品多已散失,現(xiàn)在能看到的寫于1940年的有評論文章《“奧勃洛莫夫精神”和我們》。這篇評論文章也透露出一個信息,即馮牧在魯藝學習期間更感興趣的是西方和俄蘇的文學。他在回憶周立波的一篇文章中也印證了這一點。在前面我已經(jīng)介紹了馮牧與周立波第一次相見的場景,英語詩歌的探討便成為兩位初次相識者的見面禮。后來周立波為魯藝學員開的課程是《名著選讀》,這一課程的內(nèi)容雖然包括了中外的作家作品,如魯迅的《阿Q正傳》和曹雪芹的《紅樓夢》,但西方與俄蘇的作家作品占據(jù)了絕大部分,而且從年代上說更偏重于古典時期。馮牧在他的文章中談到他學習這門課的感受時說:“我大約是屬于那些真正可以說是專心致志地聽課的學員當中收獲甚豐的一個”?!拔抑钡浇裉烊匀粫r常懷著感激的心情,回想起我從立波同志的課程中和日常接觸中所獲得的益處。我大概可以毫不夸大地說:在對于西方文學史的認識和理解方式,立波同志是我最早的一位啟蒙者。”⑨馮牧就是這樣沉浸在古典文學的濃郁氛圍之中,他像一只辛勤采蜜的蜜蜂,不知疲倦地穿梭在百花叢中。這種氛圍似乎與當時緊張的抗日大環(huán)境有些不諧調(diào)。但它的確在一段時間里成為魯藝的現(xiàn)實。當時魯藝的現(xiàn)實逐漸引起人們的批評,包括周立波的《名著選讀》課程,被認為是完全脫離了抗日的現(xiàn)實。這種狀況直到1942年毛澤東出席文藝座談會,發(fā)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后,才得到了重大改變。但也正是這一段相對安靜的學習中西方古典文學的經(jīng)歷,使馮牧的文學修養(yǎng)得到極大的提升,也夯實了他對文學性的執(zhí)著信念。
馮牧在政治思想上是一名堅定的革命同志,但在文學思想上,他是一名堅持“自我”的人。在延安對他影響最直接的作家和老師是何其芳和周立波,他敞開胸襟接受他們的教誨和影響,這是因為這兩人身上的文學氣質(zhì)吸引了他,他也從他們身上獲得了文學性的培養(yǎng)。馮牧與何其芳的交往更密切,何其芳是馮牧參加魯藝入學考試的考官,馮牧的一份“自畫像”的答卷給何其芳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何其芳的詩人氣質(zhì)也深深地吸引了馮牧。將近半個世紀后馮牧還在說:“何其芳同志是把我從一個對文學只具有朦朧的幻想和追求的文學青年,帶上了一條我至今仍在堅持著的文學之路的真正啟蒙老師?!焙纹浞荚缙诘脑姼鑾в形赖膬A向,抒發(fā)內(nèi)心向往美好理想的情緒,精致、優(yōu)雅,可以說是典型的“純文學”。而這種審美趣味正投合馮牧的喜好,他當時幾乎成了何其芳詩歌的狂熱追逐者。何其芳也樂于與學員們分享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常常是在魯藝的窯洞里,點一盞小小的油燈,馮牧等眾多學員圍坐在豆黃色的燈火旁,聽何其芳用他柔和的音調(diào)朗誦他剛剛寫就的詩歌《夜歌》。馮牧辦墻報“同人”,自然要向何其芳約稿。何其芳的那首傳誦一時的短詩《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就是交給馮牧,先在墻報上貼出,然后才拿去正式發(fā)表的。馮牧一直還記得這首詩在墻報上貼出時的轟動效應(yīng):“很快就有人奔走相告,引來許多其他單位的文學青年,圍在墻報前把這首詩抄在小本子上。”⑩馮牧不僅喜歡何其芳的詩,而且最關(guān)鍵的是,他懂詩,也懂得何其芳的用心。所以他在《歡樂的詩和斗爭的詩》一文中談到什么是好詩時要以何其芳的《夜歌》為例,認為“這樣的詩句是比較柔弱的,太知識分子氣的,然而,卻是真實的,更接近人的純真的靈魂的,也就是有著更大的斗爭意義的”。這是對何其芳詩歌文學性的一種體驗,在馮牧看來,何其芳詩歌的文學性(或說是詩性)是與何其芳的文人氣質(zhì)非常吻合,所以才顯得這么真實和純粹。馮牧是如此喜愛何其芳的文學性,甚至認為何其芳就應(yīng)該寫與自己的文人氣質(zhì)相吻合的詩,不應(yīng)該去寫別的詩。在《歡樂的詩和斗爭的詩》這篇文章里,他甚至公開批評何其芳的一首詩《革命、向舊世界進軍!》,在分析了這首詩的不成功之后說道:“這說明了我們的詩人選擇了并不適合于他唱的歌里面所需要的音符。這說明了他所選擇的內(nèi)容和形式還不是非常適合于自己的情感的?!?1也許當時的馮牧并不了解何其芳的苦衷。何其芳到延安后,文學性卻成為了他的某種“陰影”,受到越來越多的指責,何其芳在這種壓力下,也試圖改變自己,他甚至在《解放日報》上還刊登過一份檢討,把自己過去的詩歌都說成是小資產(chǎn)階級的情調(diào),他也徹底放棄了《夜歌》式的寫作,或者干脆從詩人的身份轉(zhuǎn)變?yōu)槔碚摷业纳矸?。當然這種改變是大勢所趨,馮牧本人后來也在悄悄地改變自己,但無論是對待外界的變化也好,還是處理自身的變化也好,馮牧始終不會放棄對文學性的執(zhí)著信念。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一度主宰了當時的思想文化界,比如將革命性與文學性對立起來就是這種思維方式的結(jié)果,馮牧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在這樣的語境里,他也不貶低文學性,而更欣賞純文學。他不接受二元對立的思維,相反,他認為純文學本身就能容納革命的內(nèi)容,革命性和文學性并不構(gòu)成對立。這個觀念馮牧一直保持不變,在新時期之后,馮牧再一次評價何其芳的時候,又特別強調(diào)了這一點。他認為,何其芳早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一直還沒有被我們的專家們作出比較充分的恰如其分的評價(這顯然是革命性與文學性二元對立思維的影響)。馮牧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他(指何其芳)通過精美、簡潔和獨具風格的文筆所表達出來的那種纖細入微的思想感情,所描繪出來的那種正在舊中國苦難的土地上痛苦求索和徘徊窮途的正直知識分子的郁悶心態(tài),我認為是很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量的。他在那里為自己開辟了一個獨特的藝術(shù)天地和創(chuàng)作領(lǐng)域,并且在這個領(lǐng)域中不斷地探索前進,為我們留下了一批像編織得美麗而精致的花環(huán)似的藝術(shù)精品?!?2讀到這樣的文字,我分明感到馮牧仍然是四十多年前在魯藝求學的那個對藝術(shù)癡迷的人。
在魯藝文藝理論研究室期間,馮牧還寫過一些理論評論性的文章,發(fā)表在《解放日報》上的有《論文學的樸素性》(1942年5月9日)和《關(guān)于寫熟悉題材一解》(1942年5月25日)兩篇。這兩篇與《歡樂的詩和斗爭的詩》的寫作相距時間不長,共同見證了馮牧在文學觀上的成熟?,F(xiàn)實主義是這兩篇文章的核心。《論文學的樸素》寫得非常機智,閃耀著思想的光彩。樸素是一種風格,但馮牧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主義從根本上說就是樸素的,因為現(xiàn)實主義追求的就是實在的內(nèi)容,當內(nèi)容和形式完全合致,思想和形象完全合致時,它就會呈現(xiàn)出樸素的形態(tài)來:單純、自然和真實。馮牧在這里強調(diào)了現(xiàn)實主義的兩個方面,一是實在的內(nèi)容,一是真實的思想。當沒有內(nèi)容時,就只能靠詞藻的裝飾來填充了。有了內(nèi)容還要通過思想,“才能使這個在他腦中騷動的東西構(gòu)成一個單純的主題”,“才能用單純的語言和形象把它們表現(xiàn)出來”。當然,馮牧尤其反對將樸素理解為簡單、粗糙、無光彩,而是把樸素看成是文學性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馮牧說:“‘樸素的風格!我們應(yīng)當肯定它,一如我們應(yīng)當肯定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一樣?!薄蛾P(guān)于寫熟悉題材一解》則是討論現(xiàn)實主義的一個基本問題:文學與生活的關(guān)系。這對來到延安的作家們來說,又是一個非常現(xiàn)實的問題,延安需要作家們來寫革命事業(yè),寫工農(nóng)兵的生活,但許多作家表示他們不熟悉這類生活,而文學應(yīng)該寫熟悉的題材。馮牧的文章正是從這一現(xiàn)實問題入手進行理論辨析的,既有正面闡述,也有駁論,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具有強大的理論說服力。馮牧認為,要寫熟悉的題材,可以說是創(chuàng)作上的基本原則,但必須給它以正當?shù)暮侠淼慕忉?。我們不能把“熟悉”狹窄化地理解為只有自己親身體驗過和觀察過的生活才叫熟悉。熟悉也指我們對它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思考,“以主觀的努力把那歷來為他所陌生的題材換成為熟悉的題材”。馮牧在文章最后呼吁道:“勇敢的作家也應(yīng)當敢于而且樂于向任何為他們所不熟悉的生活搏斗,最后戰(zhàn)勝它們,使它們變成自己的所熟悉的生活?!?3
馮牧前后在魯藝待了四年時間。1943年,馮牧到南泥灣三五九旅下連當兵一年。三五九旅為執(zhí)行中央的軍隊屯田政策,于1941年陸續(xù)開赴南泥灣,開荒種田,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馮牧來當兵的時候,三五九旅經(jīng)過兩年的奮斗已經(jīng)取得豐碩成果,南泥灣被譽為“陜北江南”。也就是在1943年,魯藝組織的秧歌隊來到南泥灣,慰問三五九旅官兵,他們在擁軍演出中獻上了一出新編的秧歌劇《挑花籃》,這是魯藝戲劇系的學員賀敬之專為這次擁軍活動趕寫出的劇本,音樂系學員馬可為劇本譜曲,后來廣為傳唱的歌曲《南泥灣》就是這個秧歌劇的插曲。魯藝的擁軍演出在3月份,此時馮牧正在三五九旅當兵,不知他是否看了這場演出。馮牧后來寫了多篇回憶延安生活的散文,但這些散文中幾乎沒有在南泥灣下連當兵的痕跡。在下連當兵之前,馮牧已經(jīng)與南泥灣三五九旅有過一次深度接觸。1942年春天,剛剛到《解放日報》當記者的黃鋼邀了馮牧、陳涌一起去采訪南泥灣,三人合作寫了一篇長篇通訊《我們的部隊在山林里》,發(fā)在1942年5月27日的《解放日報》第4版,整整占了大半版,還配上了古元的木刻插圖,署名次序為馮牧、楊思仲(陳涌當時使用的筆名)、黃鋼。在南泥灣當兵時,馮牧也將自己在連隊的生活感受陸續(xù)寫成了文章,并在《解放日報》上發(fā)表了幾篇。當時周立波已調(diào)到《解放日報》編副刊,馮牧的散文都是寄給周立波再發(fā)出來的。在回憶周立波的散文中,馮牧提到了這段往事,他特別提到周立波在寫給他的回信中對他的鼓勵和支持,“信中有這樣意思的話,使我長久銘記在心,他說:我了解并且同情你現(xiàn)在是在過著怎樣一種艱苦而貧困的生活,但你一定要堅強起來;艱苦的生活磨煉會使你成為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接下來,馮牧在文中袒露心跡道:“我承認,在當時的艱辛勞累的生活中,我確實萌生過再也難以堅持下去了的念頭。但立波同志的往往是三言兩語的信,卻給我?guī)砹藥缀蹩梢哉f是巨大的溫暖的力量?!绷攘葦?shù)語,或許能夠讓我們以想象去填補馮牧在南泥灣當兵的空白。盡管沒有實證的材料,但我以為,完全可以把馮牧去南泥灣三五九旅下連當兵看作是他學習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后的一次抉擇。周立波也是在學習《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后申請離開魯藝,去參加實際工作和斗爭的。
1944年當兵一年后,馮牧從南泥灣回到魯藝研究室。沒過多久,馮牧被選調(diào)到《解放日報》當編輯?!督夥湃請蟆肥钱敃r中共中央的機關(guān)報,創(chuàng)辦于1941年,毛澤東對這份報紙非常重視,《解放日報》1942年進行改版時,毛澤東專門指示第四版應(yīng)改為以文藝為主的綜合性、雜志性的整版副刊,還親自為副刊擬了一個征稿辦法,并為副刊部派來了“理想的主編”艾思奇。改版后的副刊內(nèi)容豐富了,同時也迫切需要增加新的編輯力量,他們到魯藝去物色人才,馮牧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調(diào)到《解放日報》的?!督夥湃請蟆返木庉嫴吭谘影睬鍥錾缴系氖G洞內(nèi)?!督夥湃請蟆犯笨康闹魅问前计?,編輯還有陳涌、方紀、溫濟澤、韋君宜等,大家都在同一個窯洞里辦公?!督夥湃請蟆返挠∷S設(shè)在清涼山的萬佛洞。馮牧經(jīng)常要從編輯部沿著曲折小路來到萬佛洞的印刷廠,和工人們一道校改清樣上的錯字。馮牧在這里工作了三年時間,他參與編輯了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孫犁的《荷花淀》等作品,這幾篇作品如今已經(jīng)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特別是中國左翼文學史繞不過去的經(jīng)典作品。
在《解放日報》副刊部,馮牧與方紀成為最知心的朋友。大概他們倆在性格、志向和興趣上有太多相通的地方吧。比如兩人都是京劇迷,他們常常在工作之余,坐在清涼山下或延河邊唱京劇,方紀拉京胡,馮牧唱青衣,他們倆的友誼也成為延安的一段佳話。馮牧在1984年為《方紀文集》寫的序言里專門寫到了兩人的友情:“我們在一個辦公室工作,在一排土坯房里比鄰而居。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我們有許多共同熟悉的人和事,有許多接近的情趣和癖好,比如,在我們身上都有相當濃厚的書生氣,都有某種在那里常常含有‘毀譽參半含義的‘才子氣,都有些不知天高地厚而又恃才傲物的知識分子習氣。這一切都成為開始聯(lián)結(jié)我和他之間的友情紐帶的一種獨特因素。我們不但在一起工作、學習,并且從中發(fā)現(xiàn)我們在有些問題上常常是志同道合的,盡管我們也有過爭吵。我們在有一年多的時間里幾乎是每天一道在延河邊散步,在窯洞外談天;我們不但談?wù)搰掖笫潞蜕罾硐耄舱務(wù)摱砹_斯和蘇聯(lián)文學,談?wù)撟约旱奈膶W主張和文學抱負。我們是常在一道回憶北京的古老而又魅人的文化傳統(tǒng),談?wù)摼?、書法以至于圍棋的發(fā)展?!?4他們的友誼是革命的同志友誼,更是文人之間的心心相印,因此能夠超越政治風云和世俗利益,歲月越久,情誼越堅,他們之間的相互幫助和支持都不需要什么過渡和鋪墊。比如遭遇政治浩劫并落下終身殘疾的方紀終于有機會編輯自己的文集出版了,方紀給馮牧去了一封信,信紙上用毛筆書寫了十三個大字:“馮牧:我的書,你要寫序。方紀左手?!?990年代初,方紀聽說馮牧工作遇到很多阻力,身心疲憊,便給他寫一幅字寄去,寫的是“見好就收”四個字,馮牧見后莞爾一笑,便回了一封信,同樣是四個字:“身不由己”。
進入《解放日報》,標志著馮牧完成了從做一個革命陣營里的文學工作者到做一名以文學為武器的革命者的角色轉(zhuǎn)換。他后來寫了一篇總結(jié)自己一生歷程的散文,散文的標題是“窄的門和寬廣的路”,其實就是對自己的這種角色轉(zhuǎn)換的比喻性說法。他說他來延安的時候是懷揣著一個文學夢的,他把魯藝文學系看成是一座文學殿堂,經(jīng)過幾年的學習,他覺得自己開始跨進了文學之門,但他同時也意識到,進了門之后,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要解決 ,就是選擇一條什么樣的道路,才是一條寬廣的正確的文學之路。以前他以為進入文學這個“窄的門”就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生活在暢心如意的環(huán)境里閉門著書的作家了,但他后來意識到這只是“一條曲折狹窄的小徑”,他應(yīng)該走“一條和廣大人民并肩前進的寬廣的歷史發(fā)展的必由之徑”。促使他的思想發(fā)生這一轉(zhuǎn)變的,是延安的現(xiàn)實,更是延安的整風運動,和在整風運動中學習的毛澤東的講話。他特別記得毛澤東在魯藝所做的一次報告中談到小魯藝和大魯藝的問題,希望大家要到大魯藝去生活,去體驗,去實踐。馮牧說:“從此以后,我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關(guān)注和重視,明顯地有了更大的發(fā)自由衷的熱情。從此以后,我在接受任何分配給我的任務(wù)(比如生產(chǎn)勞動、下鄉(xiāng)體驗生活、采訪英模人物)時,不再有那種被動的勉強的情緒了。我發(fā)現(xiàn),我比過去更加熱愛我所經(jīng)歷過和正在經(jīng)歷的雖然艱苦但卻非常美好的生活了?!?5
馮牧的這一段話是對他在《解放日報》近三年的工作的最準確的總結(jié)。他比以前更沉穩(wěn),更踏實,他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編輯工作之中?!督夥湃請蟆返木庉嫳仨毷且粋€多面手,不僅能編稿,還要當記者去采訪,不僅要寫新聞特寫,還要寫評論。馮牧什么工作都干過,而且干的質(zhì)量都不錯。馮牧到《解放日報》后,副刊部正在配合延安的學習英模活動,比較集中地刊發(fā)書寫英模人物的作品,馮牧除了編稿之外,也被派去采訪和寫作,在1945年的1月間,馮牧就陸續(xù)寫了兩篇采訪英模人物的特寫在《解放日報》上刊出,一篇是6日刊登的《徐懷義改造丑家川——部隊擁政愛民運動的模范》,這篇特寫還被重慶的《新華日報》轉(zhuǎn)載了。另一篇是15日刊登的《模范鄉(xiāng)長李承統(tǒng)》。《解放日報》1月份還刊登了吳伯簫、陳學昭、艾青、楊朔等作家的英模人物特寫。在《解放日報》副刊部做編輯還有另外一項工作,就是為一些重要作品撰寫評論文章,這些作品有的是當時在延安引起反響的,有的是副刊發(fā)表的。馮牧也先后承擔了多次這方面的工作。如1945年5月6日刊登的《敵后文藝運動的新收獲——讀晉綏邊區(qū)“七七七”文藝獎金作品》,1946年3月17日為《解放日報》連載的穆青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斗爭史略》所寫的評論《不朽——向艱苦奮戰(zhàn)十四年的東北抗日戰(zhàn)士致敬》,1946年10月16日刊登的劇評《關(guān)于“升官圖”》。在這類評論文章中,最重要的一篇是1946年6月26日刊登的《人民文藝的杰出成果——推薦〈李有才板話〉》。
也是從這一天起,《解放日報》開始連載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這是《解放日報》為了宣傳趙樹理的小說而作的一次精心安排。在十幾天前的6月9日,《解放日報》首先發(fā)表了趙樹理的一個短篇小說新作《地板》,并在編輯前記中說:“《地板》的作者趙樹理曾寫過《李有才板話》和《小二黑結(jié)婚》,這都是很受歡迎的作品,本版將有專文介紹?!薄缎《诮Y(jié)婚》和《李有才板話》是趙樹理在1943年先后發(fā)表的兩篇小說,當時就受到解放區(qū)讀者的熱烈歡迎,但是并沒有引起文學界的足夠注意,只是在廣泛學習宣傳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后,文學界逐漸認識到趙樹理的意義,因此要加強對趙樹理的宣傳。《解放日報》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做出了推廣趙樹理小說的編輯方案。在連載了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之后,《解放日報》又在8月26日發(fā)表了周揚的文章《論趙樹理的創(chuàng)作》,此后,就有好幾位重要的左翼作家寫出了評價趙樹理的文章,如郭沫若的《〈板話〉及其它》、茅盾的《論趙樹理的小說》等。1947年夏天,晉冀魯邊區(qū)文聯(lián)專門召開了趙樹理創(chuàng)作座談會,陳荒煤在會上做了《向趙樹理方向邁進》的總結(jié)講話,由此認定中國文藝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指引下開啟了一個新的方向——趙樹理方向。趙樹理方向的提出,對解放區(qū)文學以及當代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關(guān)鍵性的影響。
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再來看馮牧寫的《人民文藝的杰出成果——推薦〈李有才板話〉》,就能感到這篇文章的意義和價值不應(yīng)低估了。馮牧的這篇文章是趙樹理的小說廣受讀者喜愛的幾年內(nèi)出現(xiàn)的第一篇正式的評論文章,也是第一篇強調(diào)趙樹理小說的啟示意義的文章。強調(diào)趙樹理小說的啟示意義,應(yīng)該也是《解放日報》這次的編輯思路,從這個角度說,馮牧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報社交給他的任務(wù)。馮牧在文章中把趙樹理的小說《李有才板話》置于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大背景下來討論,因為正是文藝座談會后,解放區(qū)的文藝形勢發(fā)生了極大變化。但小說相比于其他藝術(shù)形式,所獲得的深受群眾喜愛的作品“實在寥寥可數(shù)”。因此馮牧給趙樹理以高度評價:“《李有才板話》的出現(xiàn)實在是在這種缺陷中一個極其可喜的開端,在小說中創(chuàng)立了一個模范?!笨梢哉f,趙樹理在革命文學中的價值和意義的確立,以趙樹理小說作為革命文學努力的方向,是從《解放日報》的隆重推薦和馮牧的“模范”說開始的。
《人民文藝的杰出成果——推薦〈李有才板話〉》也體現(xiàn)出馮牧在文學批評上的成熟,他在文學觀上的三個核心要素: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思想擔當和文學性,相互之間已充分打通,有機融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個整體。文章的整體思路是建立在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基礎(chǔ)之上的,馮牧充分肯定了趙樹理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方法。馮牧指出,小說寫了一個“典型的解放區(qū)的村莊”,趙樹理最大的成就,“已經(jīng)不只是在于他具體精確地描寫了農(nóng)村生活,也不只是在于他創(chuàng)造了一些栩栩如生的農(nóng)民(如老楊和李有才)和地主(如閻恒元)的人物典型,更加重要的,是他能夠以極大的熱情和極其明確的思想寫出了這一農(nóng)村中的變化的全部過程和作者的愛憎所在”。馮牧在這里所涉及的真實反映現(xiàn)實、塑造典型人物、揭示生活本質(zhì),可以說都是現(xiàn)實主義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chǔ)上,馮牧進一步談到了趙樹理面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認為趙樹理在小說中刻畫了兩種相對立的典型,一種是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典型,一種是和群眾打成一片、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wù)的典型,趙樹理對后者給以熱烈的贊美,對前者給以有力的鞭撻,從而使“藝術(shù)和革命的現(xiàn)實政策‘工作方法,達到了極可贊許的高度的結(jié)合”。顯然馮牧在這里說的是趙樹理小說所承載的思想擔當。馮牧也專門評價了《李有才板話》在文學性上的成就,這一成就主要是“群眾化的表現(xiàn)的形式”。毫無疑問,這是趙樹理小說最大的特點,也是他的小說一問世就受到普通讀者熱烈歡迎的主要原因。但馮牧還特別分析道,趙樹理這一特點并不是簡單地照搬群眾化的表現(xiàn)形式,包括語言和表現(xiàn)方法,趙樹理都作了提煉和選擇,這體現(xiàn)在:其一,沒有特殊涂脂抹粉的毛病;其二,既避免了歐化語言,又盡量保留了已為大家所習用的現(xiàn)代語法;其三,摒棄了舊小說的陳腐濫套,而保留了它的簡潔和樸素。沒有足夠豐厚的文學性的見識和修養(yǎng)是難以作出這樣的分析的。
馮牧在《解放日報》的工作是多方面的,他還寫過好幾篇雜文和時評。雜文《魔鬼和妓女》(刊于1945年9月14日《解放日報》),借魔鬼變成妖媚的妓女迷惑人的故事,揭露日本法西斯如今將自己打扮成“和平使者”的騙人伎倆。雜文《身在“?”營心在“?”》(刊于1945年9月21日《解放日報》)諷刺漢奸龐炳勛之流在日本宣布投降后把自己打扮成“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地下軍領(lǐng)袖”的卑鄙行徑,告誡人們要認清他們的民族叛徒的真正嘴臉。雜文《談“生根開花”》(刊于1945年10月8日《解放日報》),從《解放日報》刊登的一篇介紹知識分子干部如何全心為群眾服務(wù)的文章說起,指出知識分子要為群眾服好務(wù),不僅要做到“和群眾打成一片”,而且還要讓自己在群眾中植根。時評《人間何世——抗議北平當局的非法暴行》(刊于1946年4月5日《解放日報》)是針對國民黨當局搜捕中共解放日報社和新華社北平分社的公然違反政協(xié)決議的暴行而寫的義正詞嚴的言論?!陡玫胤从澄覀兊慕ㄔO(shè)成果——紀念高爾基逝世十周年》(刊于1946年6月18日《解放日報》)雖然是一篇紀念性的時政文章,但馮牧并沒有靠一些修飾性的贊美之辭來表達紀念,而是借這一次紀念的機會,專門討論了一個非常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我們的通訊報告作品如何在當前動蕩的時代反映我們的建設(shè)成果,是一篇很有扎實內(nèi)容和現(xiàn)實性很強的時政文章。馮牧還參加了延安秧歌劇的討論,其文章《對秧歌形式的一個看法》刊登在1945年3月4日的《解放日報》上。開展轟轟烈烈的新秧歌運動,是延安整風后文藝的重要變化。文藝界不僅直接參加新秧歌運動,而且也就新秧歌的藝術(shù)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督夥湃請蟆凡粌H始終跟蹤報道新秧歌運動,而且也是討論的主要陣地。周揚、艾青、丁玲、周立波、張庚等人都在《解放日報》發(fā)表文章參與討論。馮牧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意見,他認為,要讓群眾性的秧歌提高一步,就要突破過去的形式,創(chuàng)造出適合今天時代的表現(xiàn)手法和新的形式。這是一篇尊重藝術(shù)規(guī)律、力圖將藝術(shù)性與群眾性結(jié)合起來的評論文章。
1946年冬,馮牧接受了一個新的任務(wù)。在延安主持新華社工作的廖承志指派他參加前線記者組,到呂梁前線部隊進行采訪,從此馮牧開啟了自己的戰(zhàn)地記者生涯。但馮牧在延安時代所形成的文學觀和文學審美傾向已經(jīng)在他心里深深扎下根,只要機會適合,就會長成參天大樹。
注釋:
①馮牧:《尋找歷史的足跡》,載《馮牧文集》第5卷,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頁。
②參見馮牧:《關(guān)于立波同志的回憶斷片》,《理論與創(chuàng)作》1988年第3期。
③④馮牧:《延河邊上的黃昏》,載《馮牧文集》第5卷,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頁,第210-211頁。
⑤李納:《沉重的回憶》,載高洪波、李迪主編《遠行的馮牧》,華齡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頁。
⑥毛澤東:《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載《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頁。
⑦⑧11馮牧:《歡樂的詩和斗爭的詩》,載《馮牧文集》第1卷,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頁,第13頁,第13-14頁。
⑨馮牧:《關(guān)于立波同志的回憶斷片》,《理論與創(chuàng)作》1988年第3期。
⑩12馮牧:《何其芳的為文和為人》,載《馮牧文集》第5卷,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278頁,第276頁。
13馮牧:《關(guān)于寫熟悉題材一解》,載《馮牧文集》第1卷,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頁。
14馮牧:《方紀——一位過早折斷了翅膀的作家》,載《馮牧文集》第5卷,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頁。
15馮牧:《窄的門和寬廣的路》,載《馮牧文集》第5卷,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頁。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劉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