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峰 南陽師范學院美術(shù)與藝術(shù)設計學院講師
地處南陽盆地的方城縣域歷史悠久,在夏代時已有族群在此繁衍生息,民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東周時期方城屬楚國屬地,受商周時期文化影響深遠?!斗匠强h志》載,方城在西周時期屬鄫、申地,東周時楚文王滅申,楚于方城山修筑長城,曰“方城”,設鄫關(guān),建方城為楚之外縣。[1]方城古時交通便利,位于中原地區(qū)的交通大動脈之上,漢代以來形成的方城道與周邊的城市開封、鄭州等互通相接。《方城縣地名志》記載,據(jù)縣城不遠處袁店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傳為方城經(jīng)柳河至南召的大道,來往客商甚多?!裆岫嗤叻浚季旨?。村南端瓦房排列有序。[2]處于交通動脈上的袁店鄉(xiāng)、柳河鎮(zhèn)的傳統(tǒng)民居更是具有方城民居的典型特征。厚重的商周、楚漢歷史文化底蘊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所帶來的經(jīng)濟發(fā)展,促進了方城地區(qū)傳統(tǒng)村落居住條件的改善,也為民居脊飾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提供了更多可能。
脊獸是中國傳統(tǒng)民居中常見的建筑和裝飾構(gòu)件,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shù)靥厣木用裆盍曀?。方城縣傳統(tǒng)民居歷史悠久,民居數(shù)量豐富,其脊獸形象亦獨具特色。由于年久失修或重建,當?shù)孛窬佣鄶?shù)已經(jīng)坍塌或拆除,現(xiàn)存的民居多為新中國成立后所建,但仍有清末或民國時期遺存?!斗匠强h地名志》在記載四里營村、文莊村時提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農(nóng)舍多瓦房、布局緊湊規(guī)整”或“農(nóng)舍草瓦房兼有,布局較緊湊”。結(jié)合調(diào)查,民居建筑多為硬山式瓦房,在脊飾上注重正脊的裝飾,《方城民俗志》記載:“舊時有功名之家,脊的兩端安獸頭,脊上安鴿子。百姓安貓頭。獸頭下支兩、三個酒盅做支柱?!盵3]功名之家安放之“獸頭”屬于總稱,在南陽地區(qū),當?shù)毓そ撑c居民都以“獸”作為屋脊安放動物或神獸的稱呼。舊時僅為功名之家所用之“獸頭”,在近現(xiàn)代民居得到廣泛普及,“獸頭”已經(jīng)成為當?shù)貍鹘y(tǒng)民居必備的正脊脊端飾物,并且在脊獸的設計與安放上表現(xiàn)出非常鮮明的地方特色。村民和工匠在脊獸形式的豐富性和造型的多樣性上進行了改造,將龍、鳳凰、獅子、老虎、麒麟、獬豸等古時常用于公共建筑垂脊上的“獸”用于民宅正脊,并且賦予它們豐富的內(nèi)涵。
方城民居脊獸
方城傳統(tǒng)村落民居脊獸承襲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脊獸的類型,但在脊獸之材料、形態(tài)、位置等方面運用更為靈活,且種類頗豐。這些脊獸造型獨特,溯其源頭多受到商周及漢代文化的影響。最常見的是龍形脊獸,還有鳳凰、獅子、老虎、獬豸、麒麟等一些古時用于垂脊的“神獸”用于正脊兩端。在脊獸的使用上采用單獨上述脊獸的一種或兩種組合使用,通常是龍形脊獸單獨用于正脊,但也有龍形脊獸與鳳凰、獅子、老虎、獬豸、麒麟等組合用于脊端。神獸形制簡單,大部分脊獸多用青磚、瓦片等材料砍磨制作后用灰漿、水泥塑造,鳳凰等獸則用鐵器做骨后用灰漿、水泥塑造。由于材料、制作工藝、習俗等因素影響,其造型通常被工匠意象化,甚至抽象化表達,通常僅具輪廓形象而缺乏細節(jié)表現(xiàn)。造型簡約,形態(tài)生動各異,多呈蹲伏狀,有的形象兇猛彪悍、面目猙獰,有的則智慧機敏、溫順可愛。在當?shù)氐拿袼字?,脊獸多被賦予鎮(zhèn)宅護院、傳福送祥之“功能”。
龍形脊獸在方城縣域大部分村落中最為常見。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其形象為多種動物的組合,曾具有皇權(quán)的象征意義,其利萬物、興云雨,代表著善良、才智、英武、威嚴、富貴、長壽、權(quán)力等。在方城民居龍形脊獸的造型上可以看出商周龍形紋樣對其的影響。由于南陽地區(qū)曾經(jīng)為商周時期楚國屬地,夏商時期中原王朝十分重視對南陽盆地的經(jīng)營。作為周代的封國,南陽地區(qū)受周代文化影響頗深。作為楚漢舊地,包括民居建筑裝飾構(gòu)件在內(nèi)的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受到了其文化基因的影響。通過對比周、楚時期出土的青銅器夔龍紋紋樣與龍頭脊獸,可以明顯看出二者之間在形式的聯(lián)系。在楚國青銅器中夔龍紋是較為普遍的裝飾紋樣,《山海經(jīng)》中有對夔龍的形象描述:“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南陽市十里廟征集的一件青銅器窒窒爵上有豐富的紋飾,其腹部有典型的夔紋紋飾。這件青銅器紋樣具有楚文化時期典型夔龍紋樣特征,以龍的側(cè)面特征呈現(xiàn),線條柔和圓潤,造型簡潔古樸,形象威嚴詭異,充滿靈動感。其形象中龍首是最具識別力與最重要的部分,上下唇向后卷,圓形龍眼,龍首形象為其最精華的部分。據(jù)方城縣袁店鄉(xiāng)、柳河鎮(zhèn)田野考察所見,當?shù)孛窬蛹公F多呈夔龍紋雙頭龍樣,兩脊端為龍首,龍首造型簡潔抽象,大口噴張向外,雙唇起翹上揚,上牙齒外漏。個別龍首設有龍眼,并在龍眼處置一面圓形鏡子,怒目圓睜,極具威懾感。龍首利用磚、瓦、灰漿等材料塑造,結(jié)構(gòu)簡單,龍身用板瓦堆疊成花瓦脊,青板瓦層層壘疊,仿若龍身之“龍鱗”,遠望去,仿若一雙頭龍伏于屋脊,環(huán)視左右,威懾四方。在豫南的大別山區(qū)光山縣的部分村落民居中也有類似的做法,正脊端部磚瓦共用,瓦片反向天空,似龍腳,磚疊澀為龍嘴,屋脊端部似龍頭,正脊用立瓦疊砌,瓦似龍鱗,正脊猶似臥龍,手法新穎,給人想象空間,做法簡單,效果出眾。[4]根據(jù)與青銅器紋樣對比,方城傳統(tǒng)村落民居龍形脊獸呈現(xiàn)出與夔龍紋相似的圖像特點。同時對比南陽地區(qū)出土的漢代畫像石龍形圖案。觀其龍首,與之也有圖像上的相似性,如方城城關(guān)出土的畫像石《應龍·鋪首銜環(huán)·熊》,其龍頭的形象也可以看出二者在形象上存在一定聯(lián)系。
方城縣段莊村某宅龍形脊獸
方城縣袁店鄉(xiāng)某宅鳳凰脊獸
方城漢代畫像石龍形圖案
方城縣鳳凰脊獸的形象有楚漢遺風。眾所周知,楚人尊鳳,鳳鳥造型在楚人的心目中已經(jīng)深化成為至真至善至美的神靈,是吉祥美好和力量與正義的象征符號。[5]中國傳統(tǒng)建筑屋脊上曾以“銅鳳凰”“鐵鳳”作為重要的裝飾構(gòu)件。鳳凰作為建筑裝飾在漢代時期就流行甚廣,武帝太初元年時所建鳳闕上便立銅鳳凰,另據(jù)漢代《三輔黃圖》載,長安城西雙闕上也安有銅鳳凰,還可根據(jù)時節(jié)發(fā)出聲音,“長安城西有雙闕,上有雙銅雀,一鳴五谷生,再鳴五谷熟,按銅雀,即銅鳳凰也”[6]。張衡《西京賦》云:“鳳騫翥于甍標,咸溯風甫欲翔?!盵7]鳳凰形象多數(shù)“舉頭敷尾以函屋上”[8]。古籍文獻中記載的“銅鳳凰”“鐵鳳”多立于屋脊中央,具有指示風向或天氣、時節(jié)預報、屋脊裝飾等作用,不同之處是方城民居的鳳凰脊獸材質(zhì)、位置、形象、功能上已發(fā)生變化。其常設于民居正脊兩端,制作工藝為鐵做骨,灰漿或水泥塑造,形象簡潔抽象,燕頷雞喙,舉頭敷尾,鷹瞵鶚視。省卻兩翼,尾部形態(tài)向外翹起,軀干部位有凸起樣造型,似足似羽。其遠望去,屋立祥瑞,似美人頭飾,極具裝飾意味。其圖像與商周時期青銅器鳳鳥紋又有一定相似性,其喙上翹身體蜷曲向外,軀干部位有凸起的曲線足或羽,但尾部有長的翎毛,體現(xiàn)出商周青銅器紋樣對其的影響。
方城民居有諸多造型簡約的“獅子”脊獸。這種在中國古建筑中常用于垂脊的神獸被創(chuàng)造性地用于正脊兩端,并與龍頭脊獸合用。中國民俗中的獅子具有辟邪御兇、預告災難、決斷是非、招財納福、掌管生育等神性,是力量、權(quán)勢、祥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9]獅子為百獸之王,形象威嚴,生性兇猛,諸獸見之往往俯伏于地,屈體團身。獅子的這種勇猛特性,在當?shù)氐拿袼字邢嘈牌淇梢则?qū)邪鎮(zhèn)宅,抵御不可預知的風險,并能逢兇化吉。漢代東方朔所撰《海內(nèi)十洲記》、東晉葛洪撰《抱樸子》中都曾提及獅子的辟邪功用。起初獅子用于陵墓作為辟邪獸,后逐漸擴展到民居建筑。南陽市宗資墓前的石獸“天祿”“辟邪”,其形象與山東、陜西等地的石獅相似,因此有學者判斷是以獅子為原形進行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其極簡的造型與方城民居脊端的獅子造型具有相似性。方城傳統(tǒng)民居獅子脊獸造型極致簡潔,用青磚作骨,灰漿或水泥塑其外形,尾部卷曲成渦旋狀。體態(tài)矯健,昂首伏于脊獸龍首上,仿若屋頂之“警衛(wèi)”環(huán)顧左右。其簡約的造型也似龍頭之角與龍頭脊獸共同組成正脊脊端起翹,令屋頂更具裝飾藝術(shù)氣息。
老虎造型在方城民居脊獸中也時有所見。中國自古便有對虎的崇拜觀念。古人認為虎能“噬食鬼魅”,因此,虎已由食人的兇獸演變成了專食鬼魅的“善神”。[10]虎在人們心中威力無窮,壯碩有力,用虎形裝飾必定可以驅(qū)邪御兇。漢畫中虎在逐疫辟邪畫像里均以“正義”和“勝者”的姿態(tài)而出現(xiàn),神虎驅(qū)食怪獸的畫像隨處可見。[11]南陽漢畫館中藏有東漢時期一石“虎食鬼魅、天馬”,左邊為一只猛虎,正在撕咬一鬼魅的左腿。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之原形可能就是老虎,在漢畫像石中常有虎之圖形在門上出現(xiàn),漢墓中墓室門上銜環(huán)之鋪首也被學者認為是以虎為原型的創(chuàng)作?!爱嫽⒅?,著于門闌”,古文獻中關(guān)于石虎的記載也較為豐富,虎不但具有守墓辟邪,佑護陰宅的作用,還被奉為陽宅的門神。在當?shù)孛袼字?,居民希望通過老虎來守衛(wèi)宅院、佑護家庭,當危機來臨時依靠老虎來抵御災害或災難。因此,老虎“獸頭”常運用于方城傳統(tǒng)民居脊端中也就不足為怪了。方城地區(qū)傳統(tǒng)村落民居虎形脊獸為青磚砍磨后用灰漿或水泥塑造,造型直曲結(jié)合,軀干線條略平直,尾部線條卷曲,極其簡潔,具有蹲伏欲躍的動態(tài)特征,昂首蹲坐于龍頭脊獸上方。
東漢石辟邪
方城縣四里營村某宅獅子形脊獸
東漢虎食鬼魅畫像石圖像
南陽漢代墓門上的虎圖案
方城縣域村落還常以麒麟作為脊獸使用。麒麟在民間有仁獸之稱,傳其具有溫文爾雅的性格。在我國的傳統(tǒng)建筑中麒麟常用于屋頂翼角,在垂脊上使用最多,代表威嚴、善良與好運,被賦予品德高尚、長壽延年、送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古代碑刻、年畫、剪紙、印刷品、雕塑等藝術(shù)門類中也時常能看到麒麟的圖案,民間對于麒麟之“神性”深信不疑,可謂“婦人小子皆知其祥”。麒麟還常具有避害之功能,成為神、瑞德象征。麒麟,仁智之獸。遠見避害,常藏隱不見。[13]對其形象,古文中多有提及:“麟者,仁獸也。狀如鹿,一角而帶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盵13]在之后的發(fā)展中,麒麟在造型上不斷發(fā)展變化,張道一先生總結(jié)其在造型上逐漸遠離鹿形,面向傳說中的狻猊(獅子)、天祿、辟邪靠攏。唐宋之后基本定型:身軀短粗,全身鱗甲,腿粗馬蹄,頭碩尾大,高額圓目,長須密鬣。[14]在據(jù)方城縣不遠的賒店鎮(zhèn)有刻印年畫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在陳景之先生制作的木板年畫《五子登科探花郎》《三元及第狀元郎》等作品中,麒麟口吐玉書,體態(tài)粗壯,對麒麟形象的繪刻與方城民居屋脊兩端的麒麟形象有許多相似之處。方城民居中的麒麟脊獸形象與張道一對宋元后麒麟形象的總結(jié)十分吻合,其形制為青磚與灰漿、水泥塑造,線條彎曲流暢。體態(tài)健碩,昂首向外,頭上有一角,圓潤飽滿,目視遠方,脊背處有凸起裝飾(或表現(xiàn)其鱗片),尾部卷曲,蹲伏于龍形脊獸上方。
獬豸脊獸造型在方城地區(qū)出現(xiàn)最多。獬豸古時便常作為脊獸(垂脊)用于建筑,《中國古建筑術(shù)語辭典》中解釋道:“獬豸是常置于建筑屋頂翼角上,封護兩坡瓦壟交匯線的防水構(gòu)件名?!瓕⑵溆迷谖蓓旈芙巧?,表示主持正義?!盵15]春秋時期楚國人就開始崇拜獬豸,楚文王好服解冠,楚國效之。[16]國王的愛好上行下效,使得獬豸的“普及率”顯著提升,并在漢代以后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懂愇镏尽份d:“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盵17]獬豸在漢代時期用于墓葬入口處做辟邪之用,古人“用以區(qū)分善惡之鬼,防止惡鬼入侵墓室擾亂墓主人的平安生活”[18]。獬豸從“辨人之曲直”之用延伸至“辨鬼之邪正”,再到鎮(zhèn)宅護院,其神性色彩愈加濃厚,并且“神性”在中國已得到普遍認同。人們希望通過獬豸來“保衛(wèi)”居所,希望其能為家庭帶來平安吉祥。南陽地區(qū)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關(guān)于獬豸的圖像為全國之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間對獬豸形象與“功用”的普遍認同?,F(xiàn)代關(guān)于獬豸脊獸的記載在方城志書等文獻中記載較少,多為工匠口口相傳。但與方城縣相鄰的南召縣在《南召縣志》中載:“瓦房房脊主房兩端均安‘獸’,有貓頭、龍、獬、豸等?!盵19]方城傳統(tǒng)村落民居脊獸獬豸設于正脊脊端龍頭樣脊獸之上,與屋頂構(gòu)成民居之“解冠”,其造型與古籍中對于獬豸的描述十分相似。材質(zhì)為磚砍削作,后用灰漿或水泥塑形,整體扁平,除尾部為曲線外,線條較為硬朗,有戈戟造型般的穿透感。其形態(tài)輕盈細瘦,神氣睿智,呈蹲望狀,昂首向上,頭頂有一角,背有燕尾狀兩翼,微卷向后,尾部卷曲,與龍頭脊獸的威嚴勇猛形成對比,顯得敏捷而機警。
方城縣四里營村某宅老虎脊獸
方城縣四里營村某宅麒麟脊獸
方城民居脊獸造型以圖騰崇拜為基礎,是玄學、風水學說、儒道佛思想與世俗觀念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帶有對建筑物防護或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自古至今脊獸這種圖騰“力量”的代表,作為一種民居營造民俗中的建筑構(gòu)件,一直在牽引與束縛的矛盾中影響著一代代民間工匠和居者的民居營造。這似乎是一種“迷信”。李允鉌先生認為:“這種‘迷信’事實上的確成了古代對建筑影響的一個因素,上至皇帝,下至販夫走卒都有一些人相信建筑物的形狀與位置(尤其是陵墓)與人的命運有關(guān),不深信也至少是‘半信半疑’,較少人對此說做出根本的否定?!盵20]如方城民居脊端的龍、鳳凰、獅子、獬豸、老虎等脊獸,位于正脊兩端,多選用較“惡”(意為兇惡、厲害)之獸,這些神獸的形態(tài)多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兇猛動物或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作為崇拜對象,并加以形態(tài)上的簡化。以龍為例,龍形脊獸在方城有防火防災、辟邪鎮(zhèn)宅的寓意。龍在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但被賦予了“尊貴”形象與掌管水的“官銜”,在很多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與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被帶有神性?!段饔斡洝分性啻螌懙秸乒苡晔碌乃暮}埻踝鳛榘撕佣伎偣?、司雨大龍神,“龍施號令,雨漫乾坤……神龍借此來相助,抬起長江往下澆”[21]。龍的形象置于脊端有“神物”攜水鎮(zhèn)火之意。這是從精神層面來滿足祈求屋舍免于火患長久居住的美好祈愿。實質(zhì)上“龍”這種傳說中的神獸并未有人見過,施法降雨就更是民眾道聽途說或僅僅聽信巫師之言而已。從古至今,立于正脊兩端的龍形脊獸也未能阻止建筑物經(jīng)歷一場場災難變?yōu)閺U墟。從其防災功能性上說明,這可能是巫師自圓其說的騙術(shù),抑或是以神獸作為玄學、宗教弘法的游說。歸根結(jié)底,是廣大民眾心理上對于驅(qū)邪鎮(zhèn)宅、祈保平安、吉祥好運等美好生活的祈愿。因此即便在功能上“不靈”,這種帶有傳統(tǒng)玄學色彩的神獸形象構(gòu)件,如方城一帶民居脊端的鳳凰、獅子、老虎、獬豸、麒麟等其他脊獸也作為一種傳統(tǒng)建筑裝飾的構(gòu)件被保存下來,被抽象化、精神化和寓意化并且傳承至今。人們并不隨意丟棄,由此轉(zhuǎn)化為一種符號和標志,成為吉祥的象征。[22]脊獸裝飾已然成為中華民族裝飾圖形圖像的一部分,并且隨著地域的不同而衍變出更為廣泛的形象類型。
方城縣四里營村某宅獬豸脊獸
方城傳統(tǒng)村落民居安放的脊獸常具有倫理道德上的寓意和家國安康的祈愿,并帶有一定的教化功能。龍形脊獸下唇下的“酒盅”其諧音為“久”“忠”,意欲通過屋脊的酒盅來祈求家庭長長久久、和和美美和忠誠、忠心的家庭倫理和齊家治國的家國情懷。此外神獸的使用,中國民間有麒麟送子、麟吐玉書等關(guān)于麒麟的美麗傳說,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后人曲解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孝道”與生育觀結(jié)合起來了,也表達了居民對多子多福、幸福美滿的美好愿望。漢山陽麟鳳碑刻:天有奇鳥,名曰鳳凰。時下有德,民富國昌?!煊衅娅F,名曰麒麟,時下有德,安國富民。[23]《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云:“德至鳥獸則鳳凰翔,麒麟臻?!盵24]《禽經(jīng)》述其:“首載德,頂揭義,背負仁,心抱忠,翼夾信,足履正?!薄芭e飛,則群鳥從;出,則王政平,國有道?!盵25]鳳凰自古為祥瑞動物之一,在中國文化元素中是和諧吉祥的代表,其不同身體部位所具有的德、義、仁、忠、信、正等思想和綱常等反映了中國主流儒家思想,體現(xiàn)了居者的高尚道德情操,同時也蘊含了民眾對政通人和、盛世景象的期盼與恭賀。
方城民居把龍與其他獸合二為一,將雙脊獸用于正脊脊端,這種做法在傳統(tǒng)建筑中較為少見,體現(xiàn)出當?shù)卮迕駥γ窬臃佬l(wèi)心理上的“雙重保險”意識。這種做法增加了宅院的“安全系數(shù)”,由于獸所代表的含義不同,不同的組合體現(xiàn)出不同的防御要求。如龍與獅子,龍與老虎,龍與麒麟,龍與獬豸等,有的重視防御,體現(xiàn)驅(qū)兇辟邪,守宅護院,有的則更重視吉祥美好、財富永續(xù)。于是屋脊上有的盤龍附鳳、臥虎藏龍,有的麒豸伏臥、獅虎雄踞,神獸對宅院的護衛(wèi)和吉祥的寓意,使得居者居于此心理上有更為深刻的成就感與安全感。這種“雙保險”體現(xiàn)出當?shù)卮迕裥⌒闹斏鳌⒅匾晜鹘y(tǒng)的生活態(tài)度和民俗意識。
豫西南地區(qū)有“廬室率尚質(zhì)樸”的傳統(tǒng)。方城地區(qū)民居也向來注重節(jié)儉營造,即使在脊獸這個房屋最關(guān)鍵的裝飾構(gòu)件上,也不奢侈造作。脊獸并未采用燒制的預制件,而是采用磚石砍作并灰漿、水泥塑性的形式。不求華麗,簡潔質(zhì)樸,圖形概括,工藝簡單,大大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成本,體現(xiàn)出村民的節(jié)儉意識和樸素的審美追求。雖然在物質(zhì)營造上節(jié)儉貧乏,但與之相對的精神賦予卻極度豐富,甚至采用了在民居中少見的脊獸“雙保險”。
河南方城傳統(tǒng)民居主要受楚漢文化影響,民居脊獸形態(tài)豐富。從脊獸的類型上看,以龍、鳳凰、獅子、老虎、麒麟、獬豸等具有中華文化傳統(tǒng)圖騰的神獸作為表現(xiàn)對象,且在脊獸圖形上有楚漢藝術(shù)紋樣特征,往往賦予鎮(zhèn)宅、驅(qū)兇、辟邪、吉祥、財富等的寓意或內(nèi)涵,體現(xiàn)出濃厚的儒家倫理道德特征和家國情懷。在脊獸的使用上具有靈活性,選用一種或兩種的組合“雙保險”形式,體現(xiàn)了居民的多重防御意識和民俗文化。在造型上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注重節(jié)儉營造,造型簡潔而抽象,線條流暢,方圓兼有,對于研究豫西南地區(qū)的民居裝飾具有重要的意義。方城民居脊獸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也為研究當?shù)鼐用竦纳盍曀缀途裆钐峁┝藚⒖?。其更深層次的文化根源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間,這也為相關(guān)領(lǐng)域?qū)W者們提供了未來繼續(xù)研究的一個方向。
注釋
[1]方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方城縣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67.
[2]方城縣地名辦公室.河南省方城縣地名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39.
[3]王金祥.方城民俗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56.
[4]范雪青.大別山系傳統(tǒng)民居建筑裝飾研究[D].鄭州大學,2014:25.
[5]程艷萍.楚髹漆家具紋飾之美[J].藝術(shù)百家,2008,(6):270.
[6]佚名.三輔黃圖:卷二,宮[DB/OL].四部叢刊三編景元本.
[7]陳元龍輯.歷代賦匯:卷三十一,都邑[DB/OL].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王應麟撰.玉海:卷一百五十六,宮室[DB/OL].清光緒九年浙江書局刊本.
[9]林移剛.中國崇獅習俗初探[D].湘潭大學,2004:1.
[10]牛天偉,金愛秀.漢代神靈圖像考述[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223.
[11]戴建增.漢畫中的虎崇拜[J].南都學壇.2004(09):15.
[12][24]王逸章句,洪與祖補注.楚辭:卷十一,惜誓章句第十一楚辭[DB/OL].四部從刊景明翻宋本.
[13[22][23]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卷十二,哀公[DB/OL].四部叢刊景宋建安余式刊本.
[14]張道一.麒麟送子考索[M].濟南: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2008.
[15]王效青.中國古建筑術(shù)語辭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455.
[16]劉安撰,許慎著.淮南鴻烈解:卷二十一,要略[DB/OL].四部叢刊景鈔北宋本.
[17]范曄撰.后漢書:卷一百二十,輿服志第十三[DB/OL].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18]牛天偉,金愛秀.漢代神靈圖像考述[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152.
[19]南召縣史志編纂委員會.南召縣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1058.
[20]李允鉌.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筑設計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4:42.
[21](明)吳承恩.西游記[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394-395.
[25]師曠撰,張華注.禽經(jīng)[DB/OL].宋百川學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