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次
前言……………………………………………………………………………………………………………… 78
1 范圍…………………………………………………………………………………………………………… 79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79
3 術語和定義…………………………………………………………………………………………………… 79
4 基本要求……………………………………………………………………………………………………… 81
5 設施與設備…………………………………………………………………………………………………… 82
6 制度與程序…………………………………………………………………………………………………… 82
7 造血干細胞動員、采集、凍存、回輸……………………………………………………………………… 83
8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適應證………………………………………………………………………………… 83
9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相關臨床操作要求…………………………………………………………………… 85
10 質量控制…………………………………………………………………………………………………… 88
11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護理………………………………………………………………………………… 88
12 記錄與標識………………………………………………………………………………………………… 91
13 隨訪………………………………………………………………………………………………………… 91
附錄A(資料性附錄)物表、空氣微生物及手衛(wèi)生監(jiān)測標準……………………………………………… 92
參考文獻………………………………………………………………………………………………………… 9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 1 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
本文件由中國醫(yī)藥生物技術協(xié)會提出并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中國醫(yī)藥生物技術協(xié)會、天津市血液與再生醫(yī)學學會、國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yī)院(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山西白求恩醫(yī)院(山西醫(yī)學科學院)、陸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新橋醫(y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yī)院、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上海長海醫(yī)院)、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yī)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按姓名拼音排序):程濤、董芳、付蓉、韓明哲、郝莎、姜爾烈、劉傳芳、劉貴英、劉卓剛、馬梁明、馬士卉、馬新娟、龐愛明、宋獻民、宋永平、解文君、徐開林、楊建民、張會娟、張曦、趙明峰、鄒德慧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規(guī)范
1 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醫(yī)療機構進行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基本要求、設施與設備、制度和程序;造血干細胞動員、采集、凍存、回輸、護理、隨訪、相關臨床操作要求;質量管理、記錄與標識等全過程。
本文件適用于醫(yī)療機構對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臨床應用的管理。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WS/T 313 醫(yī)務人員手衛(wèi)生規(guī)范
WS/T 367 醫(y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guī)范
WS/T 368 醫(yī)院空氣凈化管理規(guī)范
GB 50333 醫(yī)院潔凈手術部建設技術規(guī)范
GB 51039 綜合醫(yī)院建筑設計規(guī)范
GB 15982 醫(yī)院消毒衛(wèi)生標準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造血干細胞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
一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多向分化進而產生不同譜系成熟血細胞的成體干細胞。
3.2
動員 mobilization
處于造血微環(huán)境中的造血干細胞在受到動員劑的作用后從特定的骨髓微環(huán)境中運動遷移到外周循環(huán)的過程。
3.3
空氣層流潔凈病房/病床 laminar air flow room, LAFR
采用空氣凈化技術,把病房/病床環(huán)境空氣中的微生物粒子及微??偭拷档皆试S水平的空間。
3.4
靜脈藥物配制中心(室) 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 PIVAS
醫(yī)療機構藥學部門根據(jù)醫(yī)師處方或用藥醫(yī)囑,經藥師進行適宜性審核,由藥學專業(yè)技術人員和(或)護理人員按照無菌操作要求,在潔凈環(huán)境下對靜脈用藥物進行加藥混合調配,使其成為可供臨床直接靜脈輸注使用的成品輸液操作場所。
3.5
手衛(wèi)生 hand hygiene
醫(yī)務人員從事職業(yè)活動過程中的洗手、衛(wèi)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總稱。
3.6
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 AL
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細胞分化阻滯于造血發(fā)育的早期階段,發(fā)病時骨髓中異常的原始細胞及幼稚細胞(白血病細胞)大量增殖,并逐漸抑制和替代正常造血,出現(xiàn)貧血、出血、感染和多種組織器官浸潤等表現(xiàn),病情進展迅速,自然病程僅數(shù)周或數(shù)月。
注:根據(jù)受累的細胞類型,AL 可以分為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兩大類。
3.7
急性髓系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一類起源于造血干、祖細胞的髓系造血系統(tǒng)惡性腫瘤。白血病細胞分化阻滯于不同髓系發(fā)育的早期階段,表現(xiàn)為髓系發(fā)育的形態(tài)和免疫表型特征。
注:AML 約占急性白血病的 70%。
3.8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起源于造血干、祖細胞的以原始、幼稚淋巴細胞增殖積聚為特征的一種造血系統(tǒng)惡性腫瘤。
注:以兒童患病為多見,成年人 ALL 僅約占急性白血病的 25%。
3.9
Ph 染色體/BCR-ABL 陽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Philadelphia chromosome/BCR-ABL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h+ALL
Ph+ALL 占成人 ALL 的 20% ~ 30%,在 50 歲以上患者中甚至達 50% 以上。染色體 t(9;22)(q34;q11)易位形成的 BCR-ABL 融合基因編碼具有自主酪氨酸激酶活性的 P190 或 P210 蛋白,對白血病發(fā)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注:Ph+ALL 常規(guī)化療療效很差。
3.10
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Hodgkin lymphoma, NHL
一組起源于成熟階段淋巴細胞或淋巴組織的惡性淋巴瘤,根據(jù)細胞來源不同又可分為 B、T 和 NK 細胞淋巴瘤,不同亞型臨床表現(xiàn)、治療策略與預后不同。
3.11
霍奇金淋巴瘤 Hodgkin lymphoma, HL
一種主要累及淋巴結的淋巴腫瘤,細胞起源為單克隆 B 細胞,通常由大的異形性單核或多核細胞和多種成熟非腫瘤性炎性細胞組成,腫瘤細胞常被 T 細胞呈玫瑰花樣環(huán)繞。
3.12
多發(fā)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 MM
一種以骨髓內多灶性增殖漿細胞為特征的腫瘤,漿細胞通常會分泌完整和(或)部分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引起相關器官功能損害等事件,如血鈣升高、腎功能損害、貧血和骨病等。
3.13
微小殘留病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
經放療、化療或造血干細胞移植等治療,達到清除療效時,患者體內殘留在形態(tài)學檢測敏感度以下的白血病細胞或惡性細胞數(shù)。MRD 的常用檢測方法敏感性一般可達 10-2~ 10-6,檢測手段主要包括聚合酶鏈反應(PCR)、流式細胞學分析(FCM)及二代測序(NGS)等,各項技術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各有不同。
3.14
造血干細胞移植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給予患者大劑量的放療或化療,摧毀其體內的造血和免疫系統(tǒng),然后再輸入一定數(shù)量的造血干細胞使之重建的過程。
3.15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uto-HSCT
患者接受預處理后,回輸預先保存的自身骨髓/外周血/臍帶血造血干細胞的過程。
3.16
預處理 pre-conditioning
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體系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般指患者在造血干細胞回輸前接受的全身放射治療和(或)細胞毒性藥物及免疫抑制劑的聯(lián)合治療。
4 基本要求
4.1 醫(yī)療機構應具備開展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條件或獲得相應資質。
4.2 開展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應組建一個綜合醫(yī)療團隊,其中,團隊負責人應具有 10年以上血液內科臨床診療工作經驗,具有副主任醫(yī)師以上專業(yè)技術職務任職資格,開展過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或者具有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相關背景知識的醫(yī)師;團隊成員中,應當配備經過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培訓合格的執(zhí)業(yè)醫(yī)師,并按照護士與床位比 1.7:1 ~ 2:1 配備護士;并具備空氣層流潔凈病房/病床。在細胞采集、轉運、分離、凍存、復蘇、回輸和管控等方面,應具有經過培訓的專業(yè)技術人員,或與具備這些操作能力的第三方機構合作。
4.3 醫(yī)療機構應具備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并發(fā)癥的處理能力。
5 設施與設備
5.1 應具備與開展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相適應的空氣層流潔凈病房/病床。病房的設計要符合 GB 50333的要求。
5.2 應具備用于干細胞采集和分離相適應的指定區(qū)域。
5.3 應具備干細胞檢測的實驗室或者委托具備能力的第三方機構。
5.4 應具備 24 h 提供患者治療所需的藥物。
5.5 應具備急救設備,包括心電監(jiān)護儀、急救車、負壓吸引裝置或設備等,并有恒溫水箱。
5.6 應具備細胞采集、分離所需物料(包括耗材、試劑)的固定存儲區(qū)域。
5.7 應具備血細胞分離機等采集設備。
5.8 冷凍前的造血干細胞運輸應采用血液運輸箱,并進行溫度監(jiān)測。
5.9 應具備造血干細胞凍存所需的相應設備,如程控降溫儀、液氮儲存箱或低溫冰箱(-80 ℃)及離心機等,或委托具備造血干細胞凍存能力的第三方機構。
5.10 應具備冷凍干細胞轉運及復蘇使用的專用設備,或委托具備能力的第三方機構。
6 制度與程序
6.1 應建立文件管理制度,系統(tǒng)地設計、制訂與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相關的制度。
6.2 應建立書面的、與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相關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包括質量手冊、程序文件、標準操作規(guī)程和記錄表格等。
6.3 使用電子系統(tǒng)進行管理時,應制訂電子系統(tǒng)的管理規(guī)范,規(guī)范電子系統(tǒng)的開發(fā)、安裝、人員培訓、數(shù)據(jù)完整性的監(jiān)控、系統(tǒng)維護、備份、信息安全等工作。
6.4 管理制度的制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制度:
6.4.1 空氣層流潔凈病房/病床環(huán)境管理制度;
6.4.2 各類人員管理制度;
6.4.3 空氣層流潔凈病房/病床消毒隔離管理制度;
6.4.4 空氣層流潔凈病房/病床衛(wèi)生學監(jiān)測要求;
6.4.5 干細胞凍存的樣本出入庫管理制度;
6.4.6 隱私和數(shù)據(jù)保密制度。
6.5 相應的標準規(guī)程和流程的規(guī)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程序和流程:
6.5.1 患者評估和管理的標準和操作規(guī)程;
6.5.2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過程中不良反應管理的操作程序,至少包括:不良反應的監(jiān)測和檢查;不良反應的處理;重癥監(jiān)護病房或急診科的轉診;不良反應的護理等;
6.5.3 差錯、事故、嚴重不良事件和投訴的調查、處理、報告和整改的程序;
6.5.4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終止的程序;
6.5.5 空氣層流潔凈病房/病床終末消毒流程;
6.5.6 自體造血干細胞采集、冷凍操作流程;
6.5.7 凍存自體造血干細胞交接、復蘇操作流程;
6.5.8 凍存自體造血干細胞輸注操作流程。
7 造血干細胞動員、采集、凍存、回輸
7.1 造血干細胞動員、采集
動員方法主要包括化療聯(lián)合 G-CSF 和單獨 G-CSF 動員兩種。采集的最低目標值為 CD34+細胞2 × 106/kg??梢酝ㄟ^外周血 CD34+細胞監(jiān)測預測采集量和采集天數(shù),并發(fā)現(xiàn)動員不佳患者,盡早進行干預。提高循環(huán)血量可以在單次采集中獲得更高的 CD34+細胞數(shù)。
7.2 造血干細胞凍存
造血干細胞采集后應立即進行冷凍,如需轉運或暫存溫度宜控制在 4 ℃。采集物稱重、計算體積,混勻后細胞計數(shù),推算有核細胞數(shù)及 CD34+細胞數(shù)。再根據(jù)患者當日的體重數(shù),換算成每公斤體重的有核細胞數(shù)及 CD34+細胞數(shù)。將造血干細胞離心,抽取部分血漿備用。將白膜層完整吸出,在去除血漿的造血干細胞中加入同等體積配制好的細胞凍存液(Medium199 培養(yǎng)基、自體血漿與 DMSO),與自體血漿混合以調整適宜體積分裝入凍存袋中,凍存袋放入凍存盒,經過程序性降溫,轉入液氮儲存箱中。
7.3 造血干細胞回輸
從液氮儲存箱中將干細胞凍存盒取出,用液氮轉運罐運送至回輸?shù)攸c。將水浴箱溫度調整到 37 ~42 ℃,將凍存袋從凍存盒中取出,迅速放入水浴箱,注意輕柔搖動凍存袋,讓其充分接觸水浴,促進細胞一分鐘內快速融化。復蘇后,將預留部分送檢(有核細胞計數(shù)、造血干細胞計數(shù)、造血祖細胞培養(yǎng)、臺盼藍拒染率檢測等),將凍存袋放入消毒后的隔離包中,交給干細胞輸注操作人員。
8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適應證
8.1 急性髓系白血?。ˋML)
8.1.1 細胞遺傳學或分子生物學標記預后良好/中危組 MRD 呈持續(xù)陰性患者;
8.1.2 細胞遺傳學或分子生物學標記預后良好/中危組 MRD 呈持續(xù)陰性的 CR2 且無法接受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
8.1.3 細胞遺傳學或分子生物學標記預后高危組患者誘導化療后 MRD 持續(xù)陰性且無合適供者的患者;
8.1.4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CR2。
8.2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
8.2.1 治療 3 個月內實現(xiàn)完全分子學緩解并持續(xù)至移植(s3CMR)的 Ph+ALL 患者;
8.2.2 MRD 呈持續(xù)陰性的成人標危組 Ph 陰性 ALL CR1 患者;
8.2.3 MRD 呈持續(xù)陰性的成人高危組 Ph 陰性 ALL CR1 且無合適供者。
8.3 惡性淋巴瘤
8.3.1 挽救治療敏感的復發(fā)或原發(fā)難治的霍奇金淋巴瘤(HL)。
8.3.2 彌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DLBCL):
a)挽救治療敏感的復發(fā)或原發(fā)難治(一線誘導治療反應部分緩解、穩(wěn)定或進展)的 DLBCL;
b)第一次完全緩解期(CR1)的年輕、高危 DLBCL。
8.3.3 高級別 B 細胞淋巴瘤(HGBL),伴隨 MYC 和 Bcl-2 和(或)Bcl-6 易位:
a)第一次完全緩解期(CR1)的 HGBL;
b)挽救治療敏感的復發(fā)或原發(fā)難治的 HGBL。
8.3.4 第一次完全緩解期(CR1)或挽救治療敏感的復發(fā)的原發(fā)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PCNSL)。
8.3.5 濾泡性淋巴瘤(FL):
a)挽救治療敏感的第 1 次或第 2 次復發(fā)的 FL,包括 24 個月內進展(POD24)的 FL;
b)治療敏感的轉化性 FL(tFL)。
8.3.6 套細胞淋巴瘤(MCL):
a)第一次緩解期(CR1/PR1)的 MCL;
b)非 ASCT 一線治療后復發(fā)、挽救治療敏感、不適合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SCT)治療的MCL。
8.3.7 侵襲性外周 T 細胞淋巴瘤(PTCL):
a)第一次緩解期的除低危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陽性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以外的各種類型侵襲性 PTCL;
b)挽救治療敏感、不適合 Allo-HSCT 治療的 PTCL。
8.3.8 多次復發(fā)的某些惰性淋巴瘤,如華氏巨球蛋白血癥(Waldenstr?m macroglobulinemia,WM)和邊緣區(qū)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等。
8.3.9 一線治療獲得部分緩解或挽救治療敏感的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
8.3.10 CR1 期的淋巴母細胞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
8.4 漿細胞疾病
8.4.1 多發(fā)性骨髓瘤:
a)第一次緩解期的 MM;高?;颊呖煽紤]雙次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Tandem ASCT);
b)未維持治療、首次移植的治療反應持續(xù)時間(DOR)≥ 18 個月或更長時間,而接受新藥及維持治療、DOR 至少 ≥ 24 甚至是 36 個月的患者,可考慮挽救性 ASCT 治療。
8.4.2 第一次緩解期的原發(fā)性漿細胞白血病(PCL);
8.4.3 系統(tǒng)性輕鏈型淀粉樣變性(AL)(梅奧診所 2004 分期 1 期);
8.4.4 POEMS 綜合征。
9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相關臨床操作要求
9.1 移植前準備
9.1.1 移植前化療和造血干細胞采集:
a)急性白血病獲得血液學完全緩解后(且 MRD 陰性);或淋巴瘤或骨髓瘤獲得 ≥ 部分緩解及骨髓、外周血無明顯腫瘤細胞侵犯時,侵襲性淋巴瘤建議獲得完全緩解或接近完全緩解。
b)采集造血干細胞,其中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NC)(3 ~ 5)× 108/kg 體重或骨髓有核細胞數(shù)(1 ~ 3)× 108/kg 體重、骨髓 CD34+細胞數(shù)(1 ~ 2)× 106/kg 體重而外周血 CD34+細胞數(shù) ≥2 × 106/kg 體重;淋巴瘤和骨髓瘤通常采用外周血干細胞移植;
c)移植前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及采集物均為 MRD 陰性;
d)患者(或監(jiān)護人)簽署骨髓/外周血干細胞采集知情同意書。
9.1.2 患者評估:
a)進行仔細的移植前討論,核實診斷、適應證與禁忌癥,并再度核實患者及家屬意見;
b)患者詳細病史及體檢。
9.1.3 患者檢查計劃:
a)常規(guī):血常規(guī)、血型、尿常規(guī)、大便常規(guī)+潛血;
b)骨髓:
1)骨髓形態(tài)學;
2)骨髓病理活檢;
3)染色體核型(必要時行熒光原位雜交);
4)MRD。
c)生化:
1)肝腎功能;
2)電解質;
3)乳酸脫氫酶及同工酶;
4)心肌酶譜、鐵蛋白;
5)內分泌功能:
①甲狀腺功能;
②糖耐量。
d)凝血功能;
e)免疫學:
1)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抗核抗體;
2)ENA 抗體譜;
3)補體、類風濕因子和抗鏈球菌溶血素、C 反應蛋白;
4)免疫球蛋白定量;
5)免疫細胞亞群;
6)巨細胞病毒(CMV)DNA-PCR、EB 病毒(EBV)DNA-PCR:
①乙型肝炎病毒兩對半、HBV-DNA;
②甲型肝炎病毒抗體;
③丙型肝炎病毒抗體、HCV-RNA。
7)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
8)梅毒螺旋體抗體。
f)PPD/T-SPOT 試驗;
g)特殊檢查:頭胸腹部 CT、腹部 B 超、動態(tài)心電圖(Holter)、肺功能、血氣分析、心臟彩超、
PET-CT(懷疑髓外浸潤或淋巴瘤);
h)眼、耳鼻喉、口腔科會診(嚴重情況需盡快清除感染病灶);
i)多部位細菌、真菌培養(yǎng)(咽、肛周);
j)戴避孕環(huán)的女性患者提早取環(huán);
k)對有生育需求者,建議提早安排生殖醫(yī)學專家會診和處理。
9.1.4 移植前需完成的日程表及知情同意文件:
a)移植日程表;
b)移植知情同意書簽字;
c)患者委托書簽字。
9.2 移植
9.2.1 制訂預處理方案:
對于急性白血病,通常使用標準方案 Bu + Cy2[3.2 mg/(kg·d) × 4 d + Cy(60 mg/(kg·d) × 2 天)]或Cy[60 mg/(kg·d) × 2 天 + TBI 10 ~ 12 Gy(分次或單次照射)],以此為基礎不同疾病進行適當藥物或劑量的調整。
a)急性髓系白血?。築u + Cy2 或其他改良的髓系預處理方案。
b)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篢BI + Cy 或其他改良的含或不含 TBI 的預處理方案。
c)惡性淋巴瘤:常用的預處理方案包括 BEAM(卡莫司汀 + 依托泊苷 + 阿糖胞苷 + 美法侖)、BEAC(卡莫司汀 + 依托泊苷 + 阿糖胞苷 + 環(huán)磷酰胺)、CBV(環(huán)磷酰胺 + 依托泊苷 + 卡莫司汀);文獻報道的替代方案如 GemBuMel、Beda-EAM 等。
d)漿細胞疾病:標準的預處理方案為大劑量美法侖 200 mg/m2;文獻報道其他替代方案包括 BuMel、BuCy、CBV 等。
9.2.2 相關并發(fā)癥的預防:
a)肝靜脈閉塞病(VOD)的預防:肝素鈉注射液 + 復方丹參滴丸 + 熊去氧膽酸、前列地爾或其他VOD 預防方案,一般應用至干細胞回輸后 21 天。
b)肺孢子菌病的預防:復方磺胺甲噁唑(SMZco),1 g po Bid,連用 7 天,移植前 1月內完成。
c)巨細胞病毒(CMV)疾病的預防:采用更昔洛韋或膦甲酸鈉或纈更昔洛韋或其他預防方案。
d)出血性膀胱炎的預防:應用 CTX 時給予美司鈉解救,并在 CTX 前 4 小時到停用后 24 ~ 48 h大量靜脈補液,每日 2500 ~ 3000 ml/m2(或 100 ml/kg),持續(xù)均勻滴注,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9.2.3 造血干細胞輸注:
a)凍存細胞經 37 ~ 42 ℃ 水浴箱在 1 min 內迅速解凍,消毒后傳遞到空氣層流潔凈病房/病床內,再快速輸注給患者,病情允許時,每袋細胞在 20 min 內快速輸注;
b)監(jiān)測生命體征及尿液顏色(遵醫(yī)囑必要時推注利尿劑);
c)回輸物檢測:CD34+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亞群。
9.3 移植后維持治療及檢查評價
9.3.1 移植后實驗室檢查:
a)造血指標:定期血常規(guī)、骨髓形態(tài)學、干細胞集落培養(yǎng);
b)免疫功能:定期免疫細胞亞群、細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定量;
c)微小殘留?。汗撬栊螒B(tài)學、分子遺傳學、流式細胞學。骨髓瘤應結合 M 蛋白、骨髓和影像學評估;淋巴瘤結合侵犯部位;
d)感染:定期影像學、超聲檢查,必要時肺功能檢查、血氣分析
1)病毒:肝炎病毒、CMV-DNA、EBV-DNA、HSV-Ig、HIV-Ig;
2)真菌:血培養(yǎng)、G 試驗、GM 試驗;
3)細菌:血培養(yǎng)、可疑部位培養(yǎng)。
e)生化指標:定期電解質、肝腎心功能、血脂、血糖、鐵代謝;
f)其他:定期檢測 WT1 定量、原癌/抑癌基因、超聲波、MRI 等,監(jiān)測第二腫瘤的發(fā)生。
9.3.2 移植后維持化療:
a)急性髓系白血病:目前無標準方案,可根據(jù)疾病復發(fā)危險程度制訂相應維持化療方案。
b)急性淋巴細胞白血?。涸煅亟ê箝_始維持化療,1 次/月。方案包括 VP、MM 等,療程 1 ~ 2年;Ph+ALL 給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療程 6 ~ 12 個月。
c)淋巴瘤:
1)霍奇金淋巴瘤:對于具有至少 1 項高危特征、既往未接受過維布妥昔單抗(BV)治療或接受過 4 ~ 6 療程且治療有效的患者,可考慮應用 BV 作為 ASCT 后維持治療。建議最多不超過16 療程(每 3 周為 1 療程);若發(fā)生不能耐受的毒副反應或疾病復發(fā)/進展,應停止 BV 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維持治療僅限于臨床試驗或臨床研究。高危特征包括原發(fā)難治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一線治療結束 < 12 個月的早期復發(fā)患者、挽救治療前合并結外侵犯、移植前挽救治療的最佳治療反應為部分緩解(PR)/疾病穩(wěn)定狀態(tài)(SD)、復發(fā)時伴隨 B 癥狀或接受 ≥2 線挽救治療等。
2)彌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不推薦應用利妥昔單抗行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后維持治療。其他新藥(如硼替佐米、來那度胺、BTK 抑制劑、Bcl-2 抑制劑及細胞治療等)僅限于臨床試驗或臨床研究。
3)套細胞淋巴瘤:推薦在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后進行利妥昔單抗維持治療(每 2 ~ 3 個月 1次,共 2 ~ 3
年)。若發(fā)生不能耐受的毒副反應或疾病復發(fā)/進展,應停止利妥昔單抗維持治療。其他新藥(如硼替佐米、來那度胺、BTK 抑制劑、Bcl-2 抑制劑及細胞治療等)僅限于臨床試驗或臨床研究。
4)濾泡性淋巴瘤:對于再治療有效的患者,推薦采用利妥昔單抗每 2 ~ 3 個月 1 次,共 4 次。而對于利妥昔單抗耐藥(如利妥昔單抗治療 6 個月內疾病復發(fā)/進展)的患者,不再推薦應用利妥昔單抗維持治療。
d)多發(fā)性骨髓瘤:維持治療的價值和地位明確,但目前最佳的維持治療藥物、策略和周期尚不確定。通常于移植后 90 ~ 100 天、造血重建后開始維持治療,可選擇來那度胺、硼替佐米、伊沙佐米、沙利度胺等。對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主張包含蛋白酶體抑制劑的方案維持治療兩年或以上,或直至毒性不能耐受或疾病進展。高危患者建議聯(lián)合蛋白酶體抑制劑和免疫調節(jié)藥物,不建議單獨應用沙利度胺。參見《中國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20年修訂)》。
10 質量控制
10.1 醫(yī)療機構應將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項目納入院內質量管理體系進行監(jiān)管。
10.2 醫(yī)療機構應明確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項目的組織架構、崗位職責和責任人聯(lián)系方式。
10.3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項目的質量管理由醫(yī)療團隊負責人按照質量管理制度監(jiān)管/管控。監(jiān)督每個環(huán)節(jié)按照相應的制度和程序執(zhí)行。
10.4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項目負責人或指定人員應定期審查,并至少每年向醫(yī)療團隊通報一次質量管理情況。
10.5 應對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過程中的差錯、事故、嚴重不良事件和投訴進行調查,確定發(fā)生的原因,按照相關規(guī)定及時報告,采取適當?shù)姆绞接枰蕴幚聿⑻岢鲇嗅槍π缘恼拇胧?/p>
10.6 應建立應急管理預案,確定事件處理的優(yōu)先級、可采取的替代步驟和相關人員的聯(lián)系方式,以應對可能出現(xiàn)的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過程被中斷的情況??赡艿那闆r包括患者本人不適宜繼續(xù)接受治療、電子記錄系統(tǒng)故障、藥品短缺、電力中斷、設備故障等。定期進行實地應急演練。
10.7 應制訂各崗位人員的培訓計劃和方案。當制度和程序發(fā)生變化,涉及的相關人員應接受新制度或程序的培訓。培訓應有記錄。
10.8 應制訂對空氣層流潔凈病房/病床整體環(huán)境監(jiān)測的計劃并嚴格落實。
10.9 所有進入病區(qū)的設備及物品均應符合 WS/T 367 的要求。
10.10 所有設備均應定期維護及檢測。
10.11 應定期檢查各項操作是否規(guī)范,確保患者移植期間基礎護理、專科護理質量。
10.12 建立敏感指標上報、分析管理制度。
11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護理
11.1 病房環(huán)境要求
11.1.1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應入住空氣層流潔凈病房/病床;
11.1.2 空氣層流潔凈病房/病床及設施應隨時保持清潔、無致病菌;
11.1.3 環(huán)境衛(wèi)生學監(jiān)測指標:空氣層流潔凈病房/病床應按時進行空氣、物表及工作人員的手衛(wèi)生監(jiān)測,結果應符合衛(wèi)生學標準(附錄 A)。其中空氣微生物監(jiān)測應執(zhí)行 GB 51039 中的潔凈用房的空氣標準,其凈化效果的監(jiān)測應達到 WS/T 368 的要求;物表及工作人員手衛(wèi)生監(jiān)測應達到 GB15982 的要求。監(jiān)測結果如不符合衛(wèi)生學標準,應查找原因重新消毒后采樣復驗,直至達到衛(wèi)生學標準。
11.2 手衛(wèi)生要求
工作人員應嚴格落實手衛(wèi)生,應執(zhí)行 WS/T313 落實手衛(wèi)生的要求。
11.3 自體移植前患者護理措施
11.3.1 應正確執(zhí)行患者身份識別制度,至少使用兩種方法對患者進行身份識別;
11.3.2 應對患者基本資料、病情、治療、家庭情況、心理狀態(tài)、身體狀況、靜脈情況、營養(yǎng)狀況、社會家庭支持系統(tǒng)、高危因素等進行評估;
11.3.3 應做好皮膚清潔及毛發(fā)處理;
11.3.4 入病房前一天應遵醫(yī)囑服用腸道消毒藥物,服藥后應進食無菌飲食;
11.3.5 入病房前應使用皮膚清潔劑全身藥浴并做好五官清潔;
11.3.6 患者飲食應保證干凈衛(wèi)生,低微生物飲食,應選擇高營養(yǎng)、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
11.4 自體移植患者靜脈通路管理
患者在預處理前應至少留置一條中心靜脈通路,操作維護按《臨床靜脈導管維護操作專家共識》 2019版執(zhí)行。
11.5 自體移植患者入空氣層流潔凈病房/病床的護理措施
11.5.1 應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遵守各項操作規(guī)程和流程;
11.5.2 應對患者實施全面準確的護理評估;
11.5.3 應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并制訂護理計劃或護理重點,有完整的護理記錄;
11.5.4 應對患者實施安全護理,預防跌倒、墜床和壓力性損傷等護理不良事件。
11.6 預處理期間的護理措施
11.6.1 應遵醫(yī)囑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測量血氧飽和度、體重并準確記錄;
11.6.2 應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準確記錄出入量,觀察大小便量、顏色、性狀等有無異常,監(jiān)測尿 pH 值變化并記錄;
11.6.3 應觀察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可遵醫(yī)囑預防性地應用藥物;
11.6.4 行大劑量化療的患者應注意口腔黏膜炎及肛周感染的預防及護理;
11.6.5 行放療的患者,應觀察患者有無腮腺炎及放射性皮炎等癥狀。
11.7 造血干細胞輸注的護理措施
11.7.1 凍存造血干細胞由專職運送人員送至病房。工作人員應與運送人員雙人核對,核對內容: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科別、采集日期、輸注種類、輸注容積、造血干細胞計數(shù)等;
11.7.2 凍存造血干細胞應在恒溫水浴箱中 1 min 快速融化;融畢快速傳入病室;
11.7.3 造血干細胞輸注前應準備符合要求的輸注裝置,備好搶救藥品及物品,建立中心靜脈通路,宜提前 30 min 遵醫(yī)囑給予抗過敏藥物;
11.7.4 在造血干細胞輸注過程中應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管路接通牢固,嚴防滲漏。輸注前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輸血器,輸注完畢可反復沖洗血袋 2 ~ 3 次,防止浪費,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造血干細胞輸注應遵循先慢后快原則,輸入時間不宜超過 20 min,不可同時輸入其他液體?;颊邥舫龃笏鈽託馕叮芍笇Щ颊邚埧谏詈魵?;
11.7.5 造血干細胞輸注后應觀察患者有無發(fā)熱、血壓升高、腹痛、頭痛、呼吸困難、血氧,尿色、尿量、排尿異常,出血/溶血等,防止并發(fā)癥。
11.8 自體移植后骨髓抑制期的護理措施
11.8.1 依據(jù)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應指導患者適當活動,注意休息;
11.8.2 應常規(guī)評估患者發(fā)生口腔黏膜炎的風險,根據(jù)不同風險程度,采用不同的預防措施;發(fā)生口腔黏膜炎后,根據(jù)口腔黏膜炎分級標準,評估口腔黏膜炎的嚴重程度,選用合適的漱口水以及藥物進行治療;
11.8.3 應每日觀察患者鼻腔黏膜變化,選用合適藥物保持鼻黏膜濕潤,防止出血感染;
11.8.4 應按時協(xié)助患者坐浴,保護肛周黏膜,防止肛周感染;
11.8.5 應每日觀察患者全身皮膚變化,對發(fā)生靜脈炎或破損皮膚宜應用藥物或敷料協(xié)助治療;
11.8.6 應定期對患者進行營養(yǎng)評估,必要時應用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治療。
11.9 自體移植后相關并發(fā)癥及護理措施
11.9.1 自體移植后相關并發(fā)癥主要有感染、出血、各臟器功能損傷;
11.9.2 自體移植后相關并發(fā)癥護理要點:
a)應定期復查,按時監(jiān)測患者各項檢查結果指標是否正常;
b)應定期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
c)應根據(jù)患者病情變化,遵醫(yī)囑給予藥物治療及輸注血制品等對癥支持;
d)應加強漱口、坐浴,謝絕家屬探視,預防交叉感染;
e)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警惕復發(fā)。
11.10 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
11.10.1 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應貫穿治療全程;
11.10.2 應評估患者心理情況,了解其情緒變化;
11.10.3 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支持與溝通,幫助其達到最適宜的身心狀態(tài);
11.10.4 指導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并發(fā)癥的自我觀察和預防措施;
11.10.5 應做好患者家屬工作,關愛患者,增強其戰(zhàn)勝疾病信心。
12 記錄與標識
12.1 所有與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相關活動應由各項工作的操作者按照實際情況及時記錄。與患者相關的活動,如細胞采集、知情同意、治療方案和細胞輸注、不良反應監(jiān)測和處理、隨訪等,應保存在患者病歷中。
12.2 記錄應準確、清晰,宜有電子備份。
12.3 應記錄與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質量管理有關的每項活動,如質量控制記錄、人員培訓和能力考核記錄、設施維護管理記錄、投訴等,記錄應在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后保存在患者病歷中,應保證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質量管理等活動可以被追溯。
12.4 應有對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進行跟蹤和追溯的記錄,記錄應包括輸注產品的標識、PBMNC 采集標識、日期和時間以及患者身份等,并在治療結束后,隨病歷保存。
13 隨訪
13.1 應對所有移植后患者進行定期隨訪,定期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和康復指導。
13.2 移植后患者 1 個月內每周,1 ~ 3 個月每兩周,3 個月至半年每月至門診復診、隨訪;根據(jù)病情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骨髓象及其他檢查,并給予移植后相關治療。
13.3 患者移植后1 個月、2個月、3 個月、6 個月、9 個月、12 個月需要復查骨髓象及相關檢查,移植后 1 ~ 2年應每三個月復查,移植后 3 ~ 5年需每年復查。
附 錄 A
(資料性附錄)
附錄 A 物表、空氣微生物及手衛(wèi)生監(jiān)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