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紫霞
媽媽打掃衛(wèi)生時,發(fā)現(xiàn)銘銘房間的垃圾桶里有許多還可以繼續(xù)使用的紙。這也太浪費了!媽媽決定跟銘銘好好談談。
媽媽:銘銘,你知道世界上每年有多少樹木被砍伐來做紙張嗎?
銘銘:(搖搖頭)不過我倒是很好奇,很早以前是誰最先想到用樹木做成紙的呢?
媽媽:這個問題,我們還是找造紙術的發(fā)明者——我國東漢時期的蔡倫老爺爺來回答吧。他發(fā)明的造紙術也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
蔡倫:古時候,人們把漢字寫在簡牘上,簡和牘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由于一片簡只能寫幾個字,因此寫一篇文章就要用許多簡,寫完之后人們再用繩子把簡串起來,成為“冊”。雖然做簡牘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們太笨重了,有時一篇文章用到的簡牘要重達好幾十斤,需要幾個人才能抬得動。
銘銘:哇,這也太不方便了!
蔡倫:對,后來也有人把字寫在絲帛上的,它柔軟輕便,易于書寫,可是這種綢布做的帛太貴了,只有皇親國戚才用得起。
銘銘:那可不是,也許有些老百姓連吃飽穿暖都有問題,哪會有條件用這么名貴的書寫材料啊!這時候是不是該您登場了?
蔡倫:我開始閱讀大量的古籍作為參考,又在巧合下觀察到了絲帛的生產過程。人們用質量差的蠶絲來做絲帛,把這些蠶絲煮好搗爛后鋪在席子上,再浸到河里撈起,曬干之后就成了絲帛了,然后揭下絲帛,席子上就留下了一層薄薄的纖維。我就在想,這又輕又薄、潔白柔軟的纖維不就是非常好的絲棉紙嗎?我自己也試了幾回,可是絲棉紙的成本還是太高,而且原料也少,必須要找到能代替蠶絲的東西。于是,我把新材料定位在結構與絲帛相似、取材容易、價格低廉上,從此時時處處留意著、尋覓著這種新材料。
銘銘:那您找到用什么替代了嗎?
蔡倫:那是必須的!我從絲織品想到了麻織品。我對當時的麻織品進行了改良,做成了麻紙。麻紙的特點是纖維長,紙漿粗(紙表有小疙瘩),紙質堅韌。麻到處都有,是比較容易找到的原料。
銘銘:用麻做的紙,我還真想感受一下。蔡爺爺,我們現(xiàn)在用的紙就是這樣做成的嗎?不對啊,這還沒用到樹木?。?/p>
蔡倫:別急呀,我還沒說完呢!這麻紙雖然取材方便,造價低,但紙的質量很一般,麻紙背面未搗爛的黃麻、草跡、布絲清晰可辨,沒法兒讓我滿足,于是我繼續(xù)研究改進。我發(fā)現(xiàn)漂在河里的樹皮、爛麻、破漁網等被水沖泡,又被太陽曬后,留下的纖維正好能做我理想中的紙的原材料??!我馬上投入了緊張的試驗,我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后,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我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與石灰一道蒸煮后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叩打,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后倒入大水池,再用竹簾把這些漿狀物挑起來,弄成薄薄的一層,等干燥后揭下來就變成了紙。我?guī)еそ硞兎磸驮囼灒詈蠼K于研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質量更高的紙。
銘銘不禁佩服得直點頭。
媽媽:人們?yōu)榱思o念蔡倫老爺爺,就把用這種造紙工藝造出來的紙稱為“蔡侯紙”。到公元3世紀的時候,紙已經在我國全面普及了,成了重要的書寫材料。后來,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蔡倫:我聽說,隨著時代的進步,現(xiàn)在的造紙技術突飛猛進,紙張的質量、顏色、種類等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媽媽:現(xiàn)代的造紙程序可分為制漿、調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驟。簡單說來,就是將木料破碎成木片,木片研磨加工后成為紙漿并進行調制,然后將調好的稀紙料均勻地交織和脫水,再經干燥、壓光、卷紙、裁切、選別、包裝等一系列流程,就成為了成品紙,而紙張完成后的強度、色調、印刷性的優(yōu)劣、紙張保存期限的長短等,直接與調制有關。紙的種類也有很多:有用于印刷教科書、期刊的凸版印刷紙,有供印刷報紙使用的新聞紙,有用于印刷高級彩色膠印產品和宣傳畫的膠版印刷紙,還有具有吸濕性強的字典紙等。
銘銘:如果在紙里面加入顏料,還能成為漂亮的彩色手工紙、包裝紙。另外,您不知道吧,我們現(xiàn)在還把紙造成了柔軟的紙巾,用來清潔嬌嫩的皮膚。
媽媽:這些都是在蔡倫老爺爺研究的基礎上發(fā)展來的。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為我們祖先的偉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感到驕傲!
251350170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