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玲
(吉林大學(xué)古籍所,吉林 長春 130012)
我國先秦至秦漢時期的古籍?dāng)?shù)量龐大、內(nèi)容豐富,歷代有不少注家為之作注,但由于種種原因,其字詞注釋仍有可商榷之處。本文結(jié)合相關(guān)文獻(xiàn)對《晏子春秋》《管子》《吳越春秋》中的一些字詞提出新的解釋,共七條,其中不足之處,還望方家指正。
《晏子春秋·諫下第十三》:
景公為履,黃金之綦,飾以銀,連以珠,良玉之朐,其長尺,冰月服之以聽朝。晏子朝,公迎之,履重,僅能舉足。問曰:“天寒乎?”晏子曰:“君奚問天之寒也?”古圣人制衣服也,冬輕而暖,夏輕而凊,今君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履重不節(jié),是過任也,失生之情矣。故魯工不知寒溫之節(jié),輕重之量,以害正生,其罪一也。
于省吾云:“按節(jié)猶適也,《呂氏春秋·重己》:‘故圣人必先適欲’,注:‘適,猶節(jié)也?!碌芏摹油叶?jié),冶專其桃而宜’,節(jié)亦適也。”于說訓(xùn)節(jié)為適,是目前最為普遍的說法。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1]127、李萬壽《晏子春秋全譯》[2]86、王更生《晏子春秋今注今譯》[3]80皆從之。但這種說法似乎仍有可商榷之處。于說所舉第一個例子中,適訓(xùn)節(jié),但這里使用的是“節(jié)”的節(jié)制義,而非適合義。意思是圣人要節(jié)制欲望,而非適合欲望。《諫下弟二十四》中所謂“二桃殺三士”的故事中,“二子同桃而節(jié)”,是否將“節(jié)”理解為“適”,仍有不同的意見。俞樾云:“夫同爭一桃,何節(jié)之有?且‘宜’言不宜,則‘節(jié)’亦言不節(jié),兩句豈容異義乎?……古冶子之意,蓋以二子之勇相等,二子同食一桃,則得其節(jié)矣。冶專食一桃,則得其宜矣?!保?]129俞樾似將“節(jié)”理解為適合,與“宜”相對。吳則虞以為俞說非,云:“二子既同反桃而節(jié),冶專其桃而宜耶?”[1]170《晏子春秋全譯》注“節(jié)”云:“成其名節(jié)。”[2]112《晏子春秋今注今譯》又把節(jié)理解為“節(jié)度”“節(jié)限”的意思,得其節(jié),“猶言中于節(jié)限也”[3]108??傊谟?xùn)“節(jié)”為適,缺乏有力可靠的例證。
按疑“節(jié)”應(yīng)理解為關(guān)節(jié)。節(jié),本意是竹節(jié),引申為人的關(guān)節(jié)、骨節(jié)。《莊子·養(yǎng)生主》:“彼者節(jié)有間,而刀刃者無厚?!惫?jié)即指關(guān)節(jié)?!奥闹夭还?jié)”的“節(jié)”名詞用作動詞,即是指鞋太重,不能活動關(guān)節(jié)。前言“履重,僅能舉足”,即與此意相應(yīng)。
與此相關(guān)的,《淮南子·兵略》有一個例子也值得說一下:
夫射,儀度不得,則格的不中;驥,一節(jié)不用,而千里不至。夫戰(zhàn)而不勝者,非鼓之日也,素行無刑久矣。
“驥,一節(jié)不用,而千里不至”一句,古無注。一些今譯本如陳廣忠《淮南子譯注》作“駿馬一點(diǎn)節(jié)制都沒有,就沒有辦法達(dá)到千里之地”[5]652。陳一平《淮南子校注譯》[6]731、許匡一《淮南子全譯》[7]888、劉康德《淮南子直解》[8]799、趙宗乙《淮南子譯注》[9]778都沿用了這種說法。熊禮匯《新譯淮南子》也將“節(jié)”理解為“節(jié)度,指令”,但將“一節(jié)”理解為“猶言一道指令”[10]832,與前人說法略有不同。馬建智認(rèn)為:“此謂要駿馬達(dá)到千里之地,就得使馬的全身各個骨節(jié)都發(fā)揮作用,有一個骨節(jié)不起作用就不行?!保?1]62馬說將“節(jié)”理解為“骨節(jié)”,可從。馬王堆帛書《相馬經(jīng)》簡3:“信能知一,百節(jié)盡關(guān)?!闭碚咦⒃疲骸鞍俟?jié),本指人身的各個關(guān)節(jié),此指馬的各個關(guān)節(jié)?!保?2]172但馬說將“一節(jié)”理解為“有一個關(guān)節(jié)不起作用就不行”,于意似有不確。
仔細(xì)體會這幾句話的意思,尤其是后一句“夫戰(zhàn)而不勝者,非鼓之日也,素行無刑久矣”,意思是作戰(zhàn)不能取得勝利,不在于臨陣當(dāng)天,而是因?yàn)槠綍r行為舉止沒有法度很久了。也就是說要重視日常的訓(xùn)練,要不然,很難在戰(zhàn)場上得到最理想的結(jié)果。像射箭如果無法瞄準(zhǔn)就不能射中靶心,千里馬如果平時不跑動就不能日至千里?!耙还?jié)不用”,意思是一個關(guān)節(jié)也不使用。整句話可以理解為,即使是千里馬,不挪動一步,也不能行至千里。《荀子·勸學(xué)》:“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潛夫論·相列》:“十種之地,膏壤雖肥,弗耕不獲;千里之馬,骨法雖具,弗策不致?!惫欠瘩R之骨節(jié)也。骨節(jié)雖具,不用鞭子抽打他,千里馬不動彈一步,千里也難至。與“一節(jié)不用,而千里不至”意思相近,皆強(qiáng)調(diào)積微的重要性。
《晏子春秋·雜下第三》:
晏子對曰:“昔者先君靈公畋,五丈夫罟而駭獸,故殺之,斷其頭而葬之。命曰‘五丈夫之丘’,此其地邪?”公令人掘而求之,則五頭同穴而存焉。
王念孫云:“既言‘?dāng)嗥漕^’則無庸更言‘殺之’,‘殺之’二字,后人所加也。《說苑·辨物篇》有此二字,亦后人依俗本《晏子》加之?!段倪x·上建平王書》注引作‘悉斷其頭而葬之’,《太平御覽·人事部·五》作‘?dāng)嗥漕^而葬之’,《人事部·四十》作“‘故并斷其頭而葬之’皆無‘殺之’二字?!保?3]547于省吾云:“王說非是,言‘殺之’者非專就斷頭言。先殺之后斷其頭于義本通,《說苑》有‘殺之’二字,尤其顯證。不當(dāng)舍《晏子》《說苑》而以《選》注、《御覽》為據(jù)也?!保?4]228
按于省吾說優(yōu)?!蛾套哟呵铩穮R編史料和民間傳說而成,約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山東臨沂出土的銀雀山漢簡所出《晏子春秋》更可與今本對讀,其歷史價值自不必多言。《說苑》的可靠性亦高于時代更靠后的《文選》與《御覽》?!墩f苑》成書于漢代,多摘錄先秦資料,一些新出土的材料有不少可與《說苑》對讀,如《說苑·雜言》:“伍子胥前功多,后戮死,非其智益衰也,前遇闔閭,后遇夫差也?!惫旰啞陡F達(dá)以時》云:“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衰也?!笨梢姟墩f苑》是有所據(jù)的,其史料價值值得重視。實(shí)際上,從文意來看,殺之與斷頭并不矛盾,一般殺人,尚留得全尸,若有深仇大怨者,可能會有進(jìn)一步損壞尸體的行為。如《搜神記·斷頭而語》:“渤海太守史良姊一女子,許嫁而不果。良怒,殺之,斷其頭而歸,投于灶下,曰:‘當(dāng)令火葬’。”更有甚者,還有殺人之后斷舌、斬手足等殘忍行為。《史記·游俠列傳》:“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yù)郭解,生曰:‘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后漢書·董卓列傳》:“卓施帳幔飲設(shè),誘降北地反者數(shù)百人,于坐中殺之。先斷其舌,次斬手足,次鑿其眼目,以鑊煮之?!边@些皆可證殺人與斷頭不矛盾。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1]375、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15]278皆未提及于說而從王說,似有不當(dāng)。
《管子·宙合》:“故君出令,正其國而無齊其欲,一其愛而無獨(dú)與是。”尹知章注:“民欲既異,長隨其欲而教之也?!庇衢凶x“齊”為“濟(jì)”,云“此言君但求正其國,而無自濟(jì)其私欲也”。按俞說可從?!耙黄鋹鄱鵁o獨(dú)與是”,尹知章注:“王臣其愛,宜一率土周之,無所獨(dú)與,則是愛不一、毋獨(dú)與是也?!睆埮寰]以“與”為“其”,“無獨(dú)其是,言君無自是也”。許維遹認(rèn)為“與”猶“為”也,“言君非自以為是也”。黎翔鳳云:“是從日、正。不以己之私欲,強(qiáng)加于人而取之?!保?6]212郭沫若云:“以張說為是……‘是’當(dāng)是‘足’,與‘欲’字韻。言愛惡之情可一,而滿足之道多方也。”[17]276
“一其愛而無獨(dú)與是”一句解釋紛紜,沒有定論。聯(lián)系上下文或許可以使我們有所發(fā)現(xiàn)?,F(xiàn)將此段抄錄如下:
左操五音,右執(zhí)五味,此言君臣之分也。君出令佚,故立于左;臣任力勞,故立于右。夫五音不同聲而能調(diào),此言君之所出令無妄也,而無所不順,順而令行政成。五味不同物而能和,此言臣之所任力無妄也,而無所不得,得而力務(wù)財多;故君出令,正其國而無齊其欲,一其愛而無獨(dú)與是。王施而無私,則海內(nèi)來賓矣。臣任力,同其忠而無爭其利,不失其事而無有其名,分敬而無妒,則夫婦和勉矣。
這一段主要闡述了君臣各自的責(zé)任,君出令,臣任勞,相互配合則四海賓服。君令行政成,臣力務(wù)財多。王不能以國濟(jì)私欲,應(yīng)施而無私,臣子則“同其忠而無爭其利”。既要求臣子之間不可爭利,那么君王就不能獨(dú)予臣子私利。張珮綸和許維遹皆以“是”為“自是”,但這種說法與前文“一其愛”文意不貫。一其愛,強(qiáng)調(diào)君王不偏私,“自是”則偏向君主獨(dú)斷專行,不聽群臣勸諫,二者之間缺乏明顯的邏輯聯(lián)系。
綜合文意,我們認(rèn)為文中“是”字當(dāng)通為“實(shí)”?!缎⒔?jīng)》:“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薄蹲髠鳌ふ压迥辍分小笆恰弊鳌皩?shí)”?!秶Z·晉語八》:“實(shí)為夏郊?!薄墩f苑·辨物》作“是為夏郊”[18]461。上博簡《周易·既濟(jì)卦》簡57有“是受富吉”,今通行本《周易》作“實(shí)受其?!?。馬王堆帛書本26行下“是”亦作“實(shí)”[19]21。《說文》:“實(shí),富也?!薄蹲髠鳌の墓四辍罚骸熬蹟糠e實(shí),不知紀(jì)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倍蓬A(yù)注:“實(shí),財也?!薄妒酚洝垉x列傳》:“是我一舉而名實(shí)附也?!彼抉R貞《索隱》云:“實(shí),謂土地財寶?!?/p>
“一其愛而無獨(dú)與實(shí)”謂君王施愛不偏私,不獨(dú)與臣下財寶一類的東西,如此群臣才能分敬而無妒。
《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中吳王闔閭欲殺先王僚之子慶忌,伍子胥進(jìn)要離,吳王闔閭言于要離曰:
慶忌之勇,世所聞也。筋骨果勁,萬人莫當(dāng)。走追奔獸,手接飛鳥,骨騰肉飛,拊膝數(shù)百里。吾嘗追之于江,駟馬馳不及,射之闇,接矢不可中。今子之力不如也。
黃仁生《新譯吳越春秋》在“接”字下斷,注“闇接”云:“熟練地接住。闇,通‘諳’?!保?0]86薛耀天《吳越春秋譯注》注“闇”為“遽然”[21]107。劉玉才《吳越春秋選譯》與薛說相近,云“遽然,形容動作利落快捷”[22]45。張覺《吳越春秋校正注疏》在“闇”下斷,譯作“在暗中射他,他把箭接住了而不能射傷他”[23]106。
本文以為應(yīng)在“闇”下斷,“闇”即“暗”字,“接”通“捷”,“接”“捷”相通,古籍常見?!蹲髠鳌せ腹辍罚骸敖右源罄?。”《禮記·內(nèi)則》鄭注引“接”作“捷”?!秶Z·周語中》:“鄭伯捷之齒長矣?!薄豆騻鳌分小敖荨弊鳌敖印薄!盾髯印ご舐浴罚骸跋仁聭]事謂之接”,楊倞注:“接讀為捷,速也。”這句話應(yīng)該讀為“射之闇,捷矢不可中”。“射之闇”即射之于暗。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在黑暗中射向他,快捷的箭矢也不能命中。上文言“追之于江,駟馬馳不及”,駟馬是套有四匹馬的馬車,行駛速度也比較快?!墩撜Z·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薄多囄鲎印まD(zhuǎn)辭》:“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而急,駟馬不能及?!保?4]11“駟馬”正與“捷矢”為對文,都體現(xiàn)了慶忌身手敏捷的特點(diǎn)。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勾踐返國五年,欲興越滅吳,但未聞敢死之人,因此憤而召群臣曰:
今孤親被奴虜之厄,受囚破之恥,不能自輔,須賢任仁,然后討吳。重負(fù)諸臣,大夫何易見而難使也?”……計研答曰:“夫官位、財幣、金賞者,君之所輕也;操鋒履刃,艾命投死者,士之所重也。今王易財之所輕,而責(zé)士之所重,何其殆哉?”
徐天祜曰:“‘易’字不通?!睆堄X《吳越春秋校正注疏》云:“《國語·晉語一》‘雖獲沃田而勤易之’韋昭:‘易,治也?!棕敚褐呜?,管理財物,此指在財物的獎賞施舍方面斤斤計較?!保?3]333劉玉才《吳越春秋選譯》注:“君,原作‘財’,據(jù)上文‘君之所輕’及下文‘責(zé)士之所重’,此當(dāng)作‘君’?!保?2]197
《越絕書》有相似語句,云:“計研對曰:‘夫官位財幣,王之所輕;死者,是士之所重也。王愛所輕,責(zé)士所重,豈不艱哉?’”[25]60徐說與張說蓋據(jù)此而來。不過讓人疑惑的是,越王既已輕視官位、財幣,又何必對士人吝嗇呢?且上文越王云“幸蒙諸大夫之策,得返國修政,富民養(yǎng)士”,勾踐富民養(yǎng)士,可知越王并不吝惜財物。下文計研進(jìn)諫越王,認(rèn)為尊仁義、選賢能才是得士心之術(shù),也說明賞財物不能使士人投死刈命?!对浇^書》所言或另有所本。劉說改“君”作“財”,拘于文句形式,擅改原文,亦不可取。
本文認(rèn)為“易”當(dāng)通“賜”,“易”“賜”本為一字,相通之例常見,此不贅舉?!柏斨p”即“所輕之財”,君王輕視財物,故賜之士人。寫作“財之所輕”是為了與“士之所重”的句式保持一致。如此,“今王易財之所輕”,這句話應(yīng)理解為“今王賜所輕之財”,整句話的意思就變成了:現(xiàn)在君王賜給士人自己所輕視的財物,而要求士人去做他們所看重的事情,是多么糊涂??!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勾踐向吳王夫差“請糴”,吳王欲予,伍子胥反對,太宰嚭指責(zé)伍子胥為人臣卻違背君王的心意而使自己稱心如意;伍子胥即言太宰嚭受敵國財物,惑亂吳國,其言實(shí)不可聽。
太宰嚭曰:“子胥為人臣,徒欲干君之好、咈君之心以自稱滿,君何不知過乎?”
子胥曰:“太宰嚭固欲以求其親,前縱石室之囚,受其寶女之遺,外交敵國,內(nèi)惑于君。大王察之,無為群小所侮。今大王譬若浴嬰兒,雖啼,無聽宰嚭之言?!?/p>
吳王曰:“宰嚭是。子無乃聞寡人言,非忠臣之道,類于佞諛之人。”
其中吳王所言“宰嚭是。子無乃聞寡人言”一句注解眾說紛紜,張覺《吳越春秋校正注疏》注“無乃”為“不就”,譯作:“太宰嚭是對的。您不就是聽我的話嘛,這不是忠臣的德行而類似于巧言諂諛的人么?”[23]354-355“子”指代的是太宰嚭。黃仁生《新譯吳越春秋》譯作:“太宰嚭的話是對的,你莫非是聽了我說過的話,以為不這樣諫阻我,就不是行的忠臣之道,而類似于巧佞阿諛的人?!保?0]318劉玉才《吳越春秋選譯》譯作:“太宰嚭是對的,你沒有像他那樣聽我的話,不是忠臣的道德,倒像個奸佞諂諛的人?!保?2]225薛耀天《吳越春秋譯注》譯作:“宰嚭是對的。你莫非以為聽我的話就不是忠臣之道,而像是奸佞諂諛之人?”[21]378黃仁生、劉玉才、薛耀天認(rèn)為“子”指的是伍子胥。
按上面幾種譯注文意都不甚通順。張覺注“無乃”為“不就”亦非?!盁o乃”相當(dāng)于“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測度的語氣。《論語·季氏將伐顓臾》:“求,無乃爾是過與?”其意思是:“求,恐怕是你的過錯吧?”《論語·雍也》:“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無乃太簡乎”的意思是:“恐怕也太簡單了?”
關(guān)于這句話的斷句,今注本都在“是”下斷,似有不妥。《越絕書·請糴內(nèi)傳》云:“吳王曰:‘嚭,止!子無乃向寡人之欲乎?此非忠臣之道?!保?5]34很明顯,吳王批評了太宰嚭,認(rèn)為他過分縱容君王的欲望,不是忠臣的行為。綜合文意,我們認(rèn)為應(yīng)以“宰嚭”下斷句為是。吳王曰:“宰嚭,是子無乃聞寡人言,非忠臣之道,類于佞諛之人?!薄白印敝冈讎?;“是子”意思是你這個人,與典籍中常見的“吾子”義近。翻譯一下就是:“吳王說:‘宰嚭,恐怕你只聽寡人的話,不是忠臣的德行,而和佞幸諂諛之人相似了。”夫差雖然反感伍子胥的進(jìn)諫,但仍知宰嚭一味地順從,并非有德之人的做法。下面太宰嚭向吳王回稟說:“臣聞:‘鄰國有急,千里馳救?!悄送跽叻馔鰢?,五霸輔絕滅之末者也”。這其實(shí)是太宰嚭向吳王解釋,意思是自己不是諂諛之人,封王、輔絕是圣王、霸主做的事情,而今越國有難,吳王施以援手也是應(yīng)該的。宰嚭的辯解很有效,既消除了吳王對自己的不滿,又奉承了吳王,最終,夫差同意送給越國糧食。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云:
范蠡對曰:“唐虞卜地,夏殷封國,古公營城周、雒,威折萬里,德致八極,豈直欲破強(qiáng)敵、收鄰國乎?”
“威折萬里”,徐天祜無注,張覺《吳越春秋校正注疏》[23]308、薛耀天《吳越春秋譯注》[21]328都把“折”譯為“折服”。黃仁生《新譯吳越春秋》釋作“威服天下”[20]271,略“折”字而不譯。
按“折”當(dāng)通為“制”?!罢邸迸c“制”相通的例子不管是在古籍還是在出土材料中都很常見?!渡袝涡獭罚骸爸埔孕??!薄赌印ど型小芬爸啤弊鳌罢邸??!墩撜Z·顏淵》:“片言可以折獄者?!薄夺屛摹罚骸棒斪x折為制?!惫旰啞独献印芳妆竞?9:“始折有名?!苯癖竞筒瘯尽罢邸弊鳌爸啤?。郭店簡《成之聞之》簡31:“折為君臣之義?!薄读隆泛?:“作禮樂,折刑法?!边@兩處“折”字皆讀作“制”。“威折萬里”即“威制萬里”,意思是威勢服制萬里。與此相關(guān)的文例亦見于《尉繚子·兵談》:“富治者,民不發(fā)軔,甲不出暴,而威制天下?!薄俄n非子·有度》:“威不貸錯,制不共門。威制共則眾邪彰矣,法不信則君行危矣。”《淮南子·兵略訓(xùn)》:“德之所施者博,而威之所制者廣?!薄稘h書·匈奴傳下》:“非所以永持至安,威制百蠻之長策也?!彼^“威制萬里”“德致八極”,即畏威而懷德,圣明的君主常用威勢制服他人,用德行折服對方,可謂威德并用,恩威并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