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
(遼寧省本溪市文物保護中心)
火炕,自古以來就是北方民居中最顯著的特征,“上炕暖和暖和”是東北人常說的一句話,因此取暖是火炕的重要功能。更為巧妙的是火炕連著灶臺,做飯時產(chǎn)生的煙氣,通過火炕,使火炕生熱。冬天人們睡在炕上,身體暖和,十分愜意,是一種享受,因此受到農(nóng)村居民的歡迎。根據(jù)火炕使用的燃料,主要分為火炕和煤火炕,在柴火比較少的地區(qū),一般都用煤燒炕,北京地區(qū)就是普遍使用煤。而在東北三省,因為柴火比較容易獲得,柴火炕也就成了主流。
金代的統(tǒng)治者主要是北方人,當時的文人趙秉文就做過和炕有關的詩,詩的題目《夜臥炕暖》,就直接提到了炕,在詩中,也是句句圍繞炕:“京師苦歲寒,桂玉不易求。近山富黑瑿,百金不難煤。地爐規(guī)玲瓏,火穴通深幽,長蘇兩腳睡,暖律初回鄒。門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這幾句很直接地表達出對暖炕的喜愛;還有元代文學家歐陽玄有一首描寫北方火炕的詞《熏炕》中寫到:“十月都人家百蓄,霜崧雪韭冰蘆菔。暖炕煤爐香豆熟。燔獐鹿,高昌家賽羊頭福。貂袖豹襖銀鼠襮,美人往來氈車續(xù)。花戶油窗通曉旭?;睾?,梅花一夜開金屋。”詞中有句“暖炕煤爐香豆熟”,生動地描寫了“暖炕”在北方嚴寒、冰封雪蓋的冬季里的重要性。
到了明清時代,描寫火炕的詩詞就多了起來,比如:“嵇康飯灶事堪師,土炕燒來暖可知。睡覺也須防炙背,積薪抱火始燃時?!钡拦鈺r代的詩人樊彬也有寫到:“莫以牙床耀錦茵,聊依炕暖便安身。土階土儉風猶古,泥壁分材制亦新?!?/p>
“生于斯,偎于斯,歿于斯”,在北方土地上辛勤勞作的村民們一生都在與火炕打交道,無論是睡覺、孕育、婚禮、葬禮,無論搬遷至城市的高樓大廈或是洋房,都對土炕有著一種割舍不掉的情感,甚至有了不睡土炕睡不著覺的習慣。
桓仁的火炕,亦稱關東火炕,滿語稱為“土瓦”,由鍋灶、炕體和煙囪三部分組成。其中,鍋灶部分有灶門、灶膛、灶壁、灶脖、迎風石,形制分為方灶、母子灶、兄弟灶??惑w部分有炕墻、炕面石板、泥層、落灰坑、煙道、隔煙墻、立石,形制是環(huán)室為炕,這也是滿族人的居室格局。煙囪部分有嗆風石或隔煙板、煙筒脖、扶臺、煙筒,形制是通過墻壁延伸通到外面部分,比屋檐高很多,通過開口與炕相連。
桓仁火炕的基本結構主要由下支柱、炕底板、炕墻、炕內(nèi)支柱、炕內(nèi)阻煙墻、炕內(nèi)冷墻保溫層、炕梢煙插板、炕面板等構件組成。其盤炕技藝,也在總結傳統(tǒng)花洞炕盤炕技法的基礎上,結合新型砌筑材料的特點,不斷完善,具體包括設計定位、選材備料、和泥醒泥、煙道設置、吊炕布局、壘砌炕墻、鋪土夯基、壘砌煙道、鋪墊石板、上泥二遍、澆湯膩縫、武火文火十二個工序步驟。這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更是適應生產(chǎn)生活實際需要而產(chǎn)生并流傳下來的生存手段。
農(nóng)村的土炕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承載了世世代代北方人民的繁衍、悲歡離合、起落與興衰……
火炕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jù)《詩經(jīng)·小雅·瓠葉》記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边@里的“炙”就是烤炙的意思,可見在很久以前,火炕是用來烤東西的,并不完全是用來睡覺,“但無論是睡人還是烤東西,它都是人的取暖設備已無疑,而且它都與火有關系都與火有關?!?/p>
“炕”這個字,左邊一個“火”字,右邊“亢”,中華書局出版的《圖說漢字密碼》一書,從文字演變的角度解釋了“炕”字的演變。“亢”寫法如同在一個搭起的平臺上,平躺著一個正在休息的人。造型生動、質(zhì)樸、可愛。這樣就更好理解了,一個在生火的平臺上休息,就是“炕”了。
遼東桓仁火炕,亦稱關東火炕,其年代考證久遠,其文化內(nèi)容豐富多彩。沿江河山林而居的桓仁人,自古傳承了豐富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并創(chuàng)造了絢爛的山地山林民俗火炕文化。
世界文化遺產(chǎn)五女山山城《調(diào)查發(fā)掘報告》記載了第四期文化層:“本期房址具有共同特點,均為半地穴式建筑,室壁大都直接利用鑿掘的土坎,少量沿著土坎貼筑石板或砌筑石墻,室內(nèi)掘出的泥土一般都堆積在室外周圍,筑成用來防水的矮小土垣。室內(nèi)大都設有取暖設施,取暖設施可分兩種,一種是火炕,一種是火墻,設有火炕的房址數(shù)量較多,設有火墻的房址數(shù)量相對較少。除山下哨所遺址外,火炕都位于室內(nèi)的一個拐角處,平面呈折尺形,山下哨所遺址不見折尺形火炕,而是由兩面或三面長方形火炕構成的環(huán)炕?;鹂粌?nèi)部一般設置三條煙道,煙道隔梁均以石塊排列鋪砌,上面覆蓋石板,發(fā)掘跡象顯示,石板上原應抹有一層黃泥,形成平整的炕面。火墻平面亦呈折尺形,但與火炕的形制不同,內(nèi)部僅設一條較寬的煙道,煙道隔梁多以石板立支。灶址一般設于火炕或火墻的一端,煙囪則全部設于室外的一角。發(fā)掘過程中,僅見煙囪基部的一層砌石,周圍不見煙囪倒塌后的落石和其他毀壞跡象,分析當初的煙囪不是石筑,而應采用了木質(zhì)或相似材料,因此未能保留下來。高句麗遺址內(nèi)常見火炕,……《舊唐書》記載:高句麗‘其俗貧窶者多,冬月皆作長坑,下燃溫火以取暖。’《新唐書·高麗傳》載:‘窶民盛冬月作長炕,溫火以取暖?!捎跂|北地區(qū)冬季氣候寒冷,火炕的出現(xiàn)和沿用時間比較久遠,其中折尺形火炕普遍見于高句麗房屋建筑中,并對后世的渤海、金代產(chǎn)生了影響?!?/p>
遼金時期,生活在今天桓仁境內(nèi)的女真人,因為天氣寒冷,炕成為他們必不可少的生活設施,歷史上記載為,仍“環(huán)室穿木為床,煴火其下,飲食起居其上”。宋代人徐夢萃所著《三朝北盟會編》對炕也有詳細的記載,說“環(huán)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與寢室起居其上,謂之炕”。這段記載更說明,在宋代或以前,一些室內(nèi)的炕已經(jīng)不是只設置在一個方向,而是全屋環(huán)繞,或者幾個方向都有炕的存在。明代建州女真李滿住部族居住五女山南麓甕村一帶,近年遺址考古中發(fā)現(xiàn)大量火炕遺存。至清代光緒三年(1877)設治建縣,此地人口再增,民居府衙之灶炕更加形式多樣,滿族、漢族、朝鮮族的火炕各有特色。
滿漢民居中所筑南、西、北三面相連的轉圈炕(蔓枝炕、萬字炕)、順山炕(西山墻炕、東山墻炕)、拐彎炕(彎子炕、拐子炕)、對面炕、連二炕、連三炕、吊炕、朝鮮族地炕等,以及屋內(nèi)的火墻和地火龍,皆為火炕演變的種類。與火炕密切關系的多種形制的出現(xiàn),極大地擴展了火炕的效用?;鹂坏膬?nèi)部結構也隨著格局的變化而變化,進火處及出煙處也分別巧設迎風石、嗆風石或隔煙板,炕面下留有落灰膛和狗洞,以及“七層鍋臺八層炕”的總結,皆精辟地顯示了桓仁泥瓦匠對火炕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
發(fā)展至今,花洞炕(散花炕)演變成節(jié)能又環(huán)保的吊炕,依然溫暖著當代鄉(xiāng)村生活。
盤炕技藝是根據(jù)火炕的發(fā)展演變而形成的,它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結合新型砌筑材料的特點,不斷完善,具體包括如下幾個步驟:設計定位、選材備料、和泥醒泥、煙道設置、吊炕布局、壘砌炕墻、鋪土夯基、壘砌煙道、鋪墊石板、上泥二遍、澆湯膩縫、武火文火。
炕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不同地方的炕,形狀、大小均不同,細分下可分為窯炕、半間炕、整炕、長炕、靠山炕、對頭炕、萬字炕、朝鮮炕、盤龍炕等幾種類型。
東北地區(qū)漢族居民的傳統(tǒng)火炕是南北兩個大炕,民間稱為“南北炕”呈一字形,火炕與房屋一樣長,南炕一般是長輩居住,子女在北炕睡,炕上鋪炕席,炕席上鋪褥子,炕琴柜放在炕稍,睡覺時頭朝外。
至今,東北農(nóng)村到處都可以見到火炕,甚至在城市里,榻榻米的設計也是根據(jù)火炕的應用原理,受到百姓的歡迎,火炕的經(jīng)濟實用,是其他取暖設備無法相媲美的,受到了東北人的喜歡,火炕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由此也衍生出了一些與火炕相關的習俗文化。
“小胖子,坐門墩兒,哭著叫著要媳婦。要媳婦兒干什么?點燈說話,吹燈作伴兒,到明兒早晨梳小辮?!?/p>
這首有趣的童謠已經(jīng)流傳了一百多年,時至今日再次唱起依然會有一種懷念鄉(xiāng)音的感覺。筆者認為“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東北地區(qū)的白山黑水鑄就了東北人剛強堅毅的品質(zhì)。他們心中沒有比寒冷更難過的坎兒,沒有比人心更溫暖的人情味,如果有那一定是東北農(nóng)村地區(qū)的大火炕。
很多人都無法把火炕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掛鉤,而桓仁盤炕還成功晉級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可以更加肯定地說,火炕作為40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取暖設備,時至今日依然在農(nóng)村備受青睞,這也許就是一種傳承……
農(nóng)村的醫(yī)療條件有限,很少待產(chǎn)的女人去醫(yī)院生孩子,大多數(shù)都是在自己的炕上完成,請個接生婆,完成了整個生產(chǎn)的過程。嬰兒從出生那一刻,所有的生活也都是在炕上度過,嬰兒的第一次洗頭、洗澡、換尿戒子等等都在炕上完成,對于嬰兒來說,火炕是他來到這個世界接觸的第一個場所。
完成生產(chǎn)的女性,用老話說:“在鬼門關上走一遭”,完成了危險的生產(chǎn),女性也要在炕上完成坐月子,在炕上休養(yǎng)身體一個月的時間。因此火炕見證了一個女人成為母親的全過程。
在婚禮的過程中,炕也是一個重要的媒介。在過去的農(nóng)村地區(qū),從相親到籌備婚禮到舉行儀式,都有很多規(guī)矩需要遵守,在東北主要分為:相看、送小禮、過彩禮、婚禮等幾個部分。男女相愛后,婚前有一個“相看”的程序,即由男方父母去女方家,和女方見面,看姑娘的容貌,詢問年齡,并考察對方家里情況,如果各方面都比較滿意,作為男方,就要把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女方家,表示對女方滿意。農(nóng)村稱這個程序叫過禮。而重頭戲彩禮內(nèi)容較多,也更貴重,像服裝、金銀首飾、現(xiàn)金等。結婚當天新娘要洗漱打扮好,盤著腿坐在娘家炕中間,等待新郎上門接親。接親是婚禮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新娘的雙腳是不能沾地走出娘家的,必須由新郎抱著跨過娘家門檻,一對新人來到婆家后,也需要由新郎抱著跨過婆家的門檻,把新娘放到新房的炕上,才算完成了接親的全過程。
結婚當天,由父母或者親朋好友布置洞房,把炕收拾干凈后,在炕上擺上花生、大棗、蓮子、桂圓等,討個早生貴子的好彩頭。在這個過程中,對女性來說意味著從女孩變成女人了。
中國的喪葬文化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從古至今在農(nóng)村,依然流傳。有的在垂危病人還有一口氣的時候,習慣性地穿戴上從集市上壽衣店買來的服裝,馬上抬放于靈床之上,等著氣倒完了,人們眼睜睜地守護度過生命的最后一刻,便用死人“龍鳳臥單”蓋嚴,就算停靈妥當,名作“挺喪”,并流傳一種說法叫“明白死不了炕上”,都說死在炕上不好,或不吉利,因此農(nóng)村往往很忌諱人死在炕上,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死者不過梁”,死者如果死在房梁里,魂魄就會不離家。這些忌諱就說明,在世俗生活中使用的屋子和炕上,承載的是活人的生活場景,死者是不能給活人添麻煩的。
在守喪期間不能理發(fā),短期內(nèi)不能串門走親戚,避免把悲傷的氣氛帶給其他人,還有一些農(nóng)村的規(guī)定,如果去世的是父母,兒子和未出嫁的女兒三年內(nèi)不能參加別人的婚禮或葬禮,逢年過節(jié)也只能去內(nèi)戚那里串門,外戚都不能去。還有就是三年內(nèi)不能貼春聯(lián),不能放鞭炮。
說了這么多,對于葬禮儀式和禁忌其實不是筆者要闡述的重點,重要的是這些從古至今流傳沿襲下來的規(guī)矩和習俗,已經(jīng)深刻影響了國人的行為方式,作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這些習俗已經(jīng)深深地刻在了炎黃子孫的基因里,這些習俗的社會性、集團性和民族性的特點,有效地穩(wěn)定了社會生活,成為大一統(tǒng)國家必備的穩(wěn)定劑,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使人們在“動蕩”和“平靜”中穿梭。
無論是出生、婚姻或是死亡,人的一生都與炕密不可分,生時離不開,死時亦離不開,炕作為儀式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扮演著家庭、地方和社會的定盤星的作用。
火炕作為東北人民的生活用具,是他們一種文化習俗的傳承,同時也是東北人民心中無法割舍的火炕情結。一代代的東北人出生在火炕上,成長在火炕上,他們性格耿直、熱情好客,火炕已經(jīng)成為東北人精神的一種象征。
“文化是在交流過程中得以傳播和延續(xù)的,文化的傳播和延續(xù)需要一種濃縮了的表達方式,這樣才便于記憶和傳習?!倍鹂痪褪菨饪s了東北人的情感,而東北人也用火炕表達他們的文化。
如今在智能時代,傳統(tǒng)的火炕文化也面臨著消亡的情況,我們應該積極將火炕文化申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名錄,與此同時也將有關東北火炕文化的傳說、故事、典故及相關風俗習慣進行搜集和整理,留給后人傳習,還可以在民俗館等地方給東北火炕設立專區(qū),并配合搭建火炕的視頻,便于百姓及時了解,更好地傳承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國民族的根本。民俗習慣的不斷傳承,為民俗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研究應是讓其回歸到其生存的自然中,同時也要面向現(xiàn)代化,“中國需要的不是以‘現(xiàn)代’反對‘傳統(tǒng)’,而是在一種文化機制內(nèi)輸入新的物質(zhì)使其吐故納新,在生成新的文化機制的同時不斷擴充和增加張力,為現(xiàn)代化提供一種精神和倫理導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