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琦
(紅河學院人文學院,云南蒙自 661199)
英國作家司各特的小說《威弗萊》的主人公威弗萊性格平庸、隨波逐流,其原因除了小說結構上的沖突,還有威弗萊的家庭、教育以及時代和作家因素。小說結構上的矛盾在拙作《〈威弗萊〉——成長小說與歷史小說的沖突與融合》和《威弗萊——成長小說和歷史小說的真假主人公》(《紅河學院人文學院教學科研論文集》2015年、2017年)中論述過了,就不再贅述。近年來學術界對于《威弗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學上,如胡瑜的碩士論文《風景視域下<威弗萊>漢譯本蘇格蘭性研究》和孟令維、張桂芝、吳會的論文《<威弗萊>的旅游效應研究:兼談蘇格蘭民族服飾》等等。對于人物性格形成幾乎沒有研究,所以論文主要探討威弗萊性格形成的原因。
小說男主角愛德華·威弗萊成年前在兩個家庭輪流居住,分別是父母家和伯父家,這兩個家庭在政治路線上是背道而馳的。父母家是布里爾森林草堂,經(jīng)常是高朋滿座,熱鬧喧囂。威弗萊的父親理查德·威弗萊是一位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投機份子,盡管威弗萊——昂納家族是頑固的托利黨人,忠于詹姆士二世王朝。理查德·威弗萊卻不受家風的制約,“他很早就認識到,要想在人生的賽跑中獲勝,就必須盡可能少背包袱,輕裝上陣才行。”[1]5,他宣稱自己是輝格黨和漢諾威王室的支持者,但實際上所謂黨派、信仰對他來說只不過是向上爬的工具,如果能預見到自己的哥哥終身未婚,自己繼承爵位有望,那他必定是“堅定”的托利黨人,這是和巴爾扎克《高老頭》中拉斯蒂涅同類型的野心家。由于哥哥沒有繼承人,所以從小就把自己的兒子愛德華·威弗萊送到哥哥家居住,以便以后繼承家族爵位和財產(chǎn),偶爾才接兒子回家。威弗萊的伯父家是在威弗萊——昂納莊園,冷清守舊,少有的來往者都是一些老派貴族。伯父埃弗拉德爵士則是一位頑固的保王黨,以退出議會來表示對現(xiàn)政府的反抗。只不過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對詹姆士二世王朝的眷戀僅僅是表現(xiàn)在情緒上,而不是在實際行動中去謀反復辟了。蘇格蘭高地起義軍領袖弗格斯的妹妹弗洛娜對此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對我看得最神圣的事業(yè)冷冷冰冰,僅僅不關痛癢地議論一下,當這事業(yè)即使沒有他們的支持,眼看大功告成時,他們僅僅認為值得支持?!盵1]205雷切爾姑姑也愛給威弗萊講古代故事,但她更關心的是侄兒的婚姻大事,深怕他會結下一門門戶不當?shù)幕槭隆?/p>
這是威弗萊青少年時期對他影響最大的三個人。在這樣的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長大的威弗萊,性格上受到了兩個家庭的影響。由于他從小大部分時間跟伯父和姑姑一起住,受伯父的影響更大。伯父家請的老師也是一個老詹姆士黨,所以說他的感情上偏向詹姆士二世王朝是一點也不奇怪的。但是父親也不可能對他一點影響也沒有,威弗萊性格中理智務實的一面固然與時代的特點有關,但也有他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與其它的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不同的是,威弗萊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是由兩個割裂的家庭組成的?!锻溗固氐膶W習時代》中的威廉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綠衣亨利》中的亨利雖然幼年喪父,但也一直和母親生活在一起,他們小時的成長環(huán)境基本上是統(tǒng)一的。威弗萊的成長環(huán)境則是分裂的,伯父的威弗萊——昂納莊園是守舊的、充滿遺老氣息的,父親的布里爾森林草堂則是現(xiàn)實的、雄心勃勃的,威弗萊就在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家庭環(huán)境中生活,所以他的性格中就有這兩方面的烙印。因此威弗萊既不是像埃弗拉德爵士這樣的守舊派,也不是像自己的父親那樣是一個純粹的投機份子。他既有對舊時代念念不忘、感傷的一面,也有理智務實的一面。在他性格的這兩個因素中,后者在絕大多數(shù)時刻是起決定作用的,但也有前者占主導作用的時候,比如他為“小王位覬覦者”查理·愛德華的的風采所傾倒而倒戈的那一刻,但他在這種沖動之后,也會很快就理智地認識到復辟不可能成功,因為蘇格蘭高地叛軍的實力太差。后來之所以留在叛亂隊伍,是因為他愛上了高地領袖弗格斯的妹妹弗羅娜,但在受傷之后就脫離了叛軍。威弗萊性格中由于兩個家庭的影響而造成的兩面性始終糾纏著他,使得他在遇到突發(fā)事件的時候不能當機立斷。在后來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中,他的兩個家庭對他的命運都有影響,他同這兩個家庭所代表的兩個陣營都有聯(lián)系,因而常常顯得搖擺不定,優(yōu)柔寡斷,直到最后才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小威弗萊的學習教育是分開進行的,在自己家時,由父親的私人秘書,“一個高雅,而又多才多藝的青年,每天教愛德華一兩個小時”[1]14在伯父家時,是由一個因拒絕宣誓效忠喬治一世的牛津大學畢業(yè)生教他,雖然這位老師學識淵博,但他本身年事已高,又寬容,所以對威弗萊的學習是采取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而威弗萊本人對學習的態(tài)度是漫不經(jīng)心的,任何事物只要過了最初的新鮮階段,滿足了他的好奇心,他就不愿意學習了。他對知識是淺嘗輒止的,更不會去深入研究。“我們的年輕的主人公,可以完全憑自己的喜好學習,要緊的是,只要引不起他的興趣,就不學了,老師又聽任不管,這就給他帶來了不良后果,長期影響著他的性格、幸福和出息?!盵1]16他天性敏捷,理解力強,愛好文學,又有想象力,但學習上的放任使他的這種天性未向好的方向發(fā)展,而是往僅限于對知識做膚淺的理解的方向發(fā)展了。另一方面,威弗萊從小就聽伯父和雷切爾姑姑講古代的故事,祖先的傳奇。這導致了他天生的想象力更進一步,常常沉浸在幻想中。威弗萊所受的教育不僅決定了他不可能成為一個研究學問的學者,性格也因此受影響。對于那些感興趣的事物,他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對于不感興趣的,他就不關心了。但是當好奇心一旦得到滿足,他就會厭倦地轉身離去。在這一部分中,關于威弗萊如何受教育的敘述和《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中的維廉、《綠衣亨利》中的亨利頗有相似之處。但這種雜亂無章的學習和亨利·雷不同,小亨利的母親對他悉心教導,從小培養(yǎng)他誠實、知錯就改的品格。而維廉則是堅持通過對戲劇的愛好來進行自我學習,威弗萊的學習教育是放任自流的,這也就造成了他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最重要的是沒有通過教育培養(yǎng)形成堅定的意志和品格。
威弗萊和他們不同的是,他始終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精神導師來引導他的思想,指引他的人生道路。亨利·雷的父親去世的早,但他一直把父親當作精神上的楷模?!耙虼?,我越長大成人,越向自己的命運方向邁進,就越不得不滿足于集中思想,在自己的靈魂深處平心靜氣地考慮:假如父親處于你的地位,他會怎么辦,或者,假如他活著的話,他對于你的行為會怎么判斷?!耐饷苍谖业挠洃浿凶兊迷絹碓侥:?,越是這樣,他的內(nèi)在的精神面貌就在我心里構成了越來越鮮明的形象,……我相信,我是在他的保佑下,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的。”[2]21-22而維廉·麥斯特則一直有人對他進行指引,外鄉(xiāng)人、船上的牧師,伯爵的花園里迎面而來的騎馬的軍官,演哈姆雷特時舞臺上出現(xiàn)的鬼魂,直到進入羅塔里歐的塔樓會。[3]維廉·麥斯特加入了類似空想社會主義團體的塔樓會,立下了為全人類謀幸福的人生理想。而威弗萊沒有精神導師,父親和伯父都不足以承擔精神導師的任務。父親唯利是圖、自私?jīng)霰。瑢鹤幽芾^承家族爵位和財產(chǎn)有一種微妙的嫉妒心理,對威弗萊的教育基本是放任不管的。伯父因循守舊,對往日的家族榮光念念不忘,雖然疼愛威弗萊,但他的思想早已跟不上時代了。這兩個人都不能讓威弗萊真心敬服,都不能成為他的人生導師。蘇格蘭高地起義領袖弗格斯曾經(jīng)令威弗萊十分欽佩,但這種欽佩里大部分是因為少年時期對傳奇故事的童年幻想的投射。所以在參加高地起義軍后,威弗萊逐漸看清了弗格斯狹隘、自私的一面,并且在復辟這個關鍵問題上,他們的意見是相左的。弗格斯是堅定的詹姆士二世王朝支持者、叛黨,威弗萊則認為他們不可能成功,對舊王朝也沒有深厚的感情,他內(nèi)心是反對復辟的。塔爾博特上校也曾經(jīng)贏得了他的尊敬,但他對蘇格蘭的偏見無法使他成為威弗萊的精神導師。沒有精神導師對于威弗萊的影響,是他對人生的探索始終局限于自身,他所尋找的也僅僅是自身的幸福,不曾將自己的視野擴大到民族、國家乃至全人類的幸福和命運上。所以威弗萊對人生意義的認識也僅是個人、家庭生活,這也就能夠理解他最后把人生的理想定位于小家庭的幸福生活。
在情感教育上,亨利·雷除了母親所給予的無私的愛以外,還有三位女性:初戀女友安娜;和伯爵幫助亨利建立起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的竇綠苔;如同自然之母的尤蒂特。這些女性在情感上給予亨利的愛使他成為一個真正懂得愛的人。對維廉·麥斯特來說,馬利亞娜、伯爵夫人、苔蕾絲、娜塔麗亞等在精神上對他都有很大的影響。而威弗萊,母親在小說中沒有任何描述,父親基本不關心他,姑姑、伯父對他是溺愛。對于愛慕的弗洛娜,其實他從未真正走進過對方的心中,弗洛娜對他一直是持拒絕態(tài)度的。露絲則是一個思想尚未成熟的少女,威弗萊選擇和露絲結婚,因為這是最適合他的妻子,可以滿足他追求小家庭幸福生活的理想。所以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威弗萊的情感教育都是不完整的,威弗萊不曾獲得真正的愛情。這一點對于成長小說的主人公是致命的,因為他們會把找到與自己精神上契合的愛人作為人生意義追尋的一部分,而且在數(shù)次戀愛受挫后,他們會邁出發(fā)展的關鍵一步,思想也開始成熟。親情和愛情的缺失使威弗萊對于家庭和愛情的認識是不夠的,也使得他內(nèi)心渴望有自己的小家庭,所以他會如此迫切地想要和露絲結婚,而僅僅是因為這個女孩適合他。
《威弗萊》最初寫作于1805年,只寫了前七章。在中斷了7年后,司各特又重新開始寫作,最終在1814年出版。而小說中的蘇格蘭高地最后一次叛亂發(fā)生在1745年,在被政府鎮(zhèn)壓之后,蘇格蘭徹底融入了資本主義的大潮。18世紀中后期至19世紀初的蘇格蘭,資本主義蓬勃發(fā)展,貴族莊園制瀕臨破產(chǎn)。時代巨變的世紀之交,總有適應不了時代變化的“世紀病兒”,或者如俄羅斯文學中的“多余人”。雖然由于伯父的影響,威弗萊對舊貴族生活有依戀的情緒,但他畢竟并沒有在舊時光里生活過,從出生開始英國就已經(jīng)是資本主義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了,繼承自父親的冷靜務實以及時代的發(fā)展使他不會成為“世紀病兒”“多余人”。威弗萊也沒有選擇成為父親一樣的野心家,如同拉斯蒂涅那樣被社會扭曲,拋棄良知道德,徹底投入社會的大染缸,這是因為他內(nèi)心有受伯父影響而形成的舊貴族的驕傲與堅持,同時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也可以讓他生活無憂。
站在世紀之交的威弗萊,在新舊兩種勢力之間幾次猶豫,最終沒有選擇任何一方。既有時代的原因,同時也是司各特對于時代變化的最后堅持。司各特出身于蘇格蘭貴族世家,對于蘇格蘭民族文化無比熱愛,對于貴族傳統(tǒng)念念不忘,但又清醒地意識到資本主義侵入蘇格蘭高地是時代潮流,是必然趨勢。所以他賦予筆下的主人公威弗萊最終選擇在田園生活中自娛自樂,某種程度上也是作家對于舊時代最后的留戀。
綜上所述,由于割裂的兩個家庭以及教育問題,包括放任自流的學習教育、沒有精神導師和不完整的情感教育以及時代和作家等原因,形成了威弗萊猶豫不決的性格,但最后有所選擇,有所堅持,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