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支情緒溫度計,“非常好”是10分,“非常差”是1分,你給自己打幾分?
蛤蟆先生打了1~2分,因為他覺得整個人都不好,甚至糟糕。
愛冒險、喜歡耍酷的蛤蟆先生,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一書中的主角。蛤蟆先生一向是大家的開心果,他擁有一座從父輩那里繼承來的大莊園,但沒人會料到,一向大大咧咧的他會得抑郁癥。他在朋友的建議下去看了心理醫(yī)生,咨詢過程中,他回溯了自己的童年,試圖找出自己抑郁的原因。
小時候,父親對待蛤蟆先生極其嚴厲,以至于每次父親喊他的名字,他都會嚇得兩腿發(fā)軟。母親不僅工作忙,還對丈夫唯命是從,偶爾有母子溫情的時刻,她也會因為丈夫的出現(xiàn)突然轉(zhuǎn)變態(tài)度。簡單說,蛤蟆先生從父母身上,感到的大多是緊張、壓力、不信任,童年的他幾乎生活在惶恐與不安之中。
蛤蟆先生覺得他的抑郁和成長環(huán)境脫不開干系,他痛哭流涕地抱怨已故的父母讓他身陷不幸,醫(yī)生讓他原諒過世的父母,他一時無法接受,“憑什么?我要恨他們?!?/p>
看到這里,我想起國內(nèi)心理學(xué)家武志紅講過的一個故事:一個女孩養(yǎng)了一只貓,她很愛這只貓,把它當成自己的孩子,但媽媽卻偷偷將貓賣掉了,女孩大受傷害,拼命工作五年后買了房子,堅決地搬出去,接下來,她最想做的事就是找回那只被媽媽賣掉的貓……如果讓這個女孩原諒媽媽,相信她也會像蛤蟆先生一樣大聲抗議。
著名心理學(xué)家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書中,直接將帶給孩子傷害的家庭命名為“有毒的原生家庭”。很多網(wǎng)友回憶自己的童年,的確有許多黑暗的、難堪的、傷害極深的回憶,讓人覺得心酸難受。
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看,“錯的不是我,是父母,是這個世界”的心理狀態(tài),是陷入“兒童自我狀態(tài)”的一種表現(xiàn)。只有進入成年人狀態(tài),把自己當作主導(dǎo)萬事萬物走向的主角,才不再被童年傷害所困擾,也不再被記憶里父母的各種聲音所壓迫。
如果做不到原諒,至少要試著放下怨恨,這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好過。放下,也是一種與黑暗的解綁,當然,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不肯從原生家庭的傷害里走出來的人,會沿著既定的腳本,一直扮演一個被傷害過的角色,當他們陷落泥潭太久,也許很難再爬起來。人生的種種不快,不能都歸結(jié)于別人,把自身當作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人才會逐漸變得粗糲而強大。
書中的主角蛤蟆先生,后來放下怨恨,改寫了自己人生的腳本。這個結(jié)局理智而溫暖,希望那些曾經(jīng)在家庭中受過傷的讀者,也能讀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的作者是羅伯特·戴博德,他擁有深厚的心理學(xué)背景,書的內(nèi)容輕松有趣,任何人都能順暢地讀完。
李清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