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華,陶靜雨,李玉虹,趙 燕,王京賢,王 婷,閆玉鑫
(云南師范大學 職業(yè)技術教育學院應用化學系,云南 昆明 650092)
中藥主要來源于天然藥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制品類藥物。我國中藥應用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種類繁多,來源復雜,品種易混淆,存在問題頗多,如一藥多種來源,本末難分;形態(tài)相似的藥材,可能造成誤收、誤用等。近年來,在經濟利益驅使下,加上我國中藥種類繁多,且各自形態(tài)特征差異不明顯,時常發(fā)現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現象,使得準確鑒定藥材困難,容易導致市場用藥品種混亂。2020年,國家藥品抽檢在全國范圍內共抽取8個中藥飲片品種,分別為:廣藿香、制川烏、巴戟天、秦艽、射干、前胡、紅景天和黃精??偣?368批次檢驗樣品,其中不合格樣品30批,不合格率為2.19%;其中,性狀項不符合規(guī)定的有23批(1.68%),薄層鑒別項不符合規(guī)定的4批(0.29%)[1]。董麗榮等[2]對昆明市近5年內中藥飲片及中藥材的抽驗,共抽驗中藥材及飲片1556批,不合格152批次,其中有58批性狀不合格,39批鑒別項不合格,60批有含量測定不合格。如果不能正確鑒別中藥,將直接影響到臨床用藥的準確性與安全性,輕則造成資源浪費,重則產生毒副作用,甚至威脅人的生命。因此開展中藥的品種評價,研究制定中藥的鑒別依據和質量標準,使中藥標準化、規(guī)范化,確保臨床用藥的安全有效。中藥鑒別主要是通過對中藥材的外觀、品質、性狀、組織結構、內部成分等進行鑒別以確定中藥材的真?zhèn)魏蛢?yōu)劣。本文將分別從性狀鑒別、顯微鑒別、理化鑒別以及分子鑒別四種鑒別方法對常用中藥材的鑒別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性狀鑒別,是通過眼睛觀看、手觸摸、鼻子聞、口嘗味、水試、火試等十分簡便的鑒別方法,對生物的性質、外觀形狀、顏色光澤、表面特征、斷面、質地、氣、味等作為依據對中藥進行真實性鑒別[3]。此方法具有簡單易行、方便迅速等優(yōu)點,是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鑒別方法之一。
張宗良[4]根據中藥材的外觀性狀、科屬種別等方面特征,對幾種容易混淆的中藥如金銀花和山銀花、半夏和水半夏、雞血藤和大血藤等的形狀鑒別要點進行歸納總結,以為臨床安全使用中藥材提供參考。張燕等[5]對冬蟲夏草、西紅花、阿膠三種名貴藥材及其偽品,從來源、形狀、大小、表面特征等多個方面進行性狀鑒別和分析,為中藥材的鑒別分析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馮菲[6]運用豐富的工作經驗,選取威靈仙、天麻、杜仲、蘇木等10種中藥材,總結對其進行快速經驗鑒別的方法,為中藥鑒別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仿生技術是一種在不損傷藥材、不取樣的情況下利用傳感器技術判斷和鑒別中藥材真?zhèn)?、質量好壞的方法[7]。近年來,電子鼻、電子舌等諸多仿生技術逐漸應用于中藥鑒別領域。
電子舌技術[8]是一種模擬人類的舌頭及其神經系統(tǒng)信息處理的智能味覺仿生系統(tǒng),具有客觀、快速、簡便等優(yōu)點。電子舌在中藥鑒別的領域,主要用于鑒別藥材的氣味、種類、儲存時間等,評價中藥的五味、掩味效果、以及臨床試驗中氣味劑的味道等方面。
電子鼻作為一種潛力十足的鑒別工具已廣泛應用于農業(yè)、食品、醫(yī)藥、環(huán)境監(jiān)控和公共安全等領域。田卉玄等以易霉變的肉豆蔻為研究對象,利用電子鼻檢測不同霉變程度樣品氣味,同時通過HS-GC-MS對樣品粉末進行揮發(fā)性成分測定,建立電子鼻與樣品氣味物質基礎的關聯性,結合主成分分析確定不同霉變程度的肉豆蔻在揮發(fā)性成分上存在差異。為快速區(qū)分不同霉變程度肉豆蔻的氣味變化及其物質基礎提供依據,也為電子鼻在中藥鑒別領域的應用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與實際參考[9]。
雖然仿生技術通過仿生設備表達出中藥氣味的響應值,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人類僅憑靠感官鑒別中藥的不足,但是仿生技術無法直接體現出中藥材的氣味和其化學成分的關聯性,不能夠以定量或者定性的方式制定中藥材質量的鑒別標準,難以保障中藥材的用藥安全和實際療效,再加上仿生技術的應用造價成本昂貴,所以仿生技術在中藥鑒別領域的應用有待挖掘[7]。
中藥微性狀鑒別是借助體視顯微鏡、生物顯微鏡等儀器觀察中藥材表面等肉眼不易察覺的細微性狀特征,并以此作為依據的一種鑒別方法[10]。微性狀鑒別是傳統(tǒng)的性狀鑒別法向微觀領域的延伸與拓展。微性狀鑒定法與顯微鑒定法的不同之處在于光線。顯微鑒定法的光線是穿透藥材,進行檢材后形成的直射影像,能夠清楚地反映細胞組織內部結構和形態(tài),但也會呈現出組織不同層面影像的重疊,給具體判斷藥材帶來一定的障礙。而微性狀鑒定的光線不會穿透檢材,只是光線投射到藥材表面后經過反射形成的影像,能夠清楚地展現藥材表面的紋理、形狀、色澤和起伏。運用微性狀鑒別法能夠快速且清晰地展現藥材表面及斷面的微性狀特征,對于形態(tài)相似易混淆的藥材,也能夠彌補傳統(tǒng)鑒別方法的不足,明顯提高藥材鑒別的準確性。因此,微性狀鑒別法從經濟方面、操作方面、鑒別結果方面、普適性等方面,都具有其他鑒別方法所難以具有的綜合優(yōu)勢[11]。
劉屹[11]針對摻雜中藥材和霉變藥材,運用微性狀鑒別法,在儀器下觀察到霉變藥材表面殘留的少許菌絲體和芽孢,并且對藥材組織中的內部結構都有了一定的掌握。袁仕君等[12]將36種礦物類中藥粉末按顏色不同大致分為4類,利用體視顯微鏡的立體圖像處理方法,分別對這4類礦物中藥粉末進行微性狀觀察,得到了一系列鑒別結果,并比較和總結其鑒別特征,表明多數礦物類中藥粉末可以通過體視顯微鏡觀察到較明顯的微性狀特征,能夠用于中藥材的鑒別。梁珊珊等[13]根據中藥微性狀鑒定法,利用手機顯微鏡分別對五谷蟲的不同部位進行圖像采集和整理,對五谷蟲的微性狀特征進行研究分析,表明中藥微性狀鑒別法能夠鑒別中藥五谷蟲,且具有準確度高,操作簡便,效率高的優(yōu)點。
顯微鑒別是利用顯微鏡來觀察分析中藥內部的細胞性狀、組織構造以及細胞內含物特征,鑒定中藥的真?zhèn)位蛑贫@微鑒別的依據。由于中藥的內部構造較穩(wěn)定,多具有種的特異性,易于正確鑒別。該法適用于外形相似不易于區(qū)別的多來源中藥、破碎和呈粉末狀的中藥,以及用粉末制成的丸、散、片、膠囊等中成藥。顯微鑒別通過光電子系統(tǒng)對人眼難以觀察的微小細節(jié)進行觀測,對不同中藥加以區(qū)分,在不斷實踐中將顯微鑒別分為2類:組織結構與粉末鑒定、半顯微性狀鑒別[14]。《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的5種海馬粉末通過顯微鑒別,能夠觀察到特有的顯微特征,例如橫紋肌顯微、皮膚碎片和骨碎片特征等。對羚羊角、穿山甲、珍珠、地龍、海馬等珍稀藥物粉末進行顯微特征研究能夠明確附注顯微特征圖[15]。掃描電鏡具有較高的分辨率,放大倍數變化范圍大,能使物質的圖像呈現顯著的表面立體結構(三維空間)的特征,觀察的樣品制備操作又較簡易,所以在藥材鑒定,特別是同科屬種間的表面結構的鑒別比較上,已成為一種新的手段。盧廣英等[16]簡要介紹了掃描電鏡在植物類、動物類及礦物類中藥真?zhèn)舞b別中的應用,并表明掃描電鏡可快速、有效地鑒別出僅通過普通光學顯微鏡等傳統(tǒng)方法而難以辨別真?zhèn)蝺?yōu)劣的中藥,為市場出現的較為混亂的中藥材及飲片來源提供了更簡便、精確、可靠的鑒別技術手段。
理化鑒別是利用物理的或化學的分析方法,對中藥及其制品中所含有效成分或指標性成分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鑒別中藥的真?zhèn)魏推焚|優(yōu)劣的一種方法與手段。
一般理化鑒別主要包括呈色反應、沉淀反應、顯微化學反應、微量升華、熒光分析、物理常數測定等。
3.1.1 呈色反應
利用中藥所含化學成分能與某些試劑產生特殊顏色反應的性質鑒別中藥。一般在試管中進行,也可直接在中藥切片或粉末上滴加各種試劑觀察呈現的顏色,用以判斷中藥中是否有某類或某種化學成分。
3.1.2 沉淀反應
利用中藥的化學成分能與某些試劑產生某種性狀的沉淀反應來鑒別中藥。如黃芩的乙醇提取液,加醋酸鉛試液生成橘黃色沉淀,表示黃芩含有黃酮或黃酮苷類成分。
3.1.3 顯微化學反應
利用植物細胞后含物可與某些化學試劑發(fā)生反應的性質,將中藥的少量粉末、切片或浸出液置于載玻片上,滴加某種化學試液后,通過顯微鏡觀察產生的顏色變化、沉淀或結晶的生成、氣體逸出等化學反應現象鑒別中藥。如黃連粉末滴加稀鹽酸,鏡檢可見簇狀鹽酸小檗堿結晶;若滴加30%硝酸,可見針狀小檗堿硝酸鹽結晶析出。
現代色譜分析技術具有分離、分析雙重功能,特別適用于含有復雜化學成分中藥的定性、定量鑒別,在制定中藥及其制品的質量標準、評價中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和應用。薄層色譜法是中藥鑒別中最為常用的定性鑒別方法,高效液相色譜法和氣相色譜法是常用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2.1 薄層色譜法
將中藥或中藥制品用適當溶劑提取并處理后制成供試品溶液與標準化學對照品溶液或標準對照藥材溶液點于同一薄層板上。在層析缸內用展開劑展開,使供試品中的化學成分層析分離。用顯色劑顯色或紫外燈照射(254 nm 或 365 nm)下檢視,或在薄層硅膠中加入熒光物質,采用熒光猝滅法檢視。通過比較供試品溶液與對照物的色譜圖進行鑒別。劉世欣等[17]采用TLC法對腎康寧膠囊進行定性鑒別研究,在原標準基礎上增加了澤瀉、丹參、茯苓和鎖陽的專屬性TLC鑒別方法,并進行了系統(tǒng)的方法學研究,提高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技術支撐。
3.2.2 氣相色譜法
采用氣體為流動相(載氣),樣品注入進樣器加熱氣化,被載氣帶入色譜柱內各成分得到分離,先后進入檢測器,用記錄儀或數據處理器記錄色譜圖,進行中藥化學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氮、氦、氫氣可用作載氣;色譜柱為填充柱或毛細管柱;氣相色譜法最常用的檢測器有熱導檢測器和火焰離子化檢測器。氣相色譜法最適用于含有揮發(fā)性及其它揮發(fā)性成分,或制成可氣化的衍生物的非揮發(fā)性成分的中藥的定性、定量分析。如丁香按照其相色譜法測定,以聚乙二醇20000(PEG-20M)為固定相,含丁香酚(C10H12O2)不得少于11.0%。高溫下不能氣化的成分不能進行分析。
3.2.3 高效液相色譜法
系采用高壓輸液泵將流動相泵入裝有填充劑的色譜柱,對樣品進行分離測定的色譜分析方法。根據中藥所含化學成分的性質,選用不同的色譜柱及適宜的流動相。高效液相色譜法具有分離效能高、分析速度快、靈敏度和準確度高、重現性好,適用各類化學成分的分析等特點和優(yōu)勢,是中藥化學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的首選方法。李雨昕等[18]參考相關文獻和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建立了生三七及其炮制品的HPLC指紋圖譜。通過HPLC指紋圖譜及相似度評價發(fā)現,15批生三相似度為0.911~1.000,共16個共有峰;15批炮制品相似度為0.862~1.000,共25個共有峰。經對比,生三七與炮制品中共有12個共有峰相同;經與對照品對比,共指認了其中3個共有峰,分別為三七皂苷R1、人參皂苷Rb1、人參皂苷Rg1。
分光光度法是通過測定被測物質在特定波長或一定波長范圍內的光吸收度而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下列幾種:
3.3.1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根據有機化合物對200~760 nm 波長范圍電磁波的吸收特性而建立的光譜分析方法,可用于化學結構中具有發(fā)色團或助色團的化學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特別是有色物質和具有共軛雙鍵結構的無色物質的分析。對本身吸收弱或無吸收的化學成分,也可通過與某些化學試劑反應顯色后進行測定。此法適用于測定中藥中某類成分的總含量,如《中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的是山楂葉中總黃酮,川貝母中總生物堿、知母中總皂苷的含量測定等。常用的儀器為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儀或比色劑。含量測定方法主要有對照品比較法,吸收系數法和標準曲線法等,具有靈敏,簡便,準確等特點。谷偉玲等[19]將紫外光譜在中藥鑒別的應用方法分為四種:紫外光譜單一法、導數光譜法、紫外光譜組法、紫外光譜聯合其它方法。
3.3.2 紅外分光光度法
主要用于中藥單體化學成分的定性鑒別。紅外光譜鑒別需要標準品或標準圖譜進行對照。近年,通過識別中藥粗提物的特征吸收峰,直接用于中藥粗提物的品種鑒別的報道越來越多,如珍珠、蟾蜍、麝香、熊膽等動物類中藥的鑒別。李雨昕等采用OMNIC8.2.0軟件建立生三七及其炮制品的紅外(IR)指紋圖譜并進行相似度評價,采用雙指標序列分析法對15批生三七及其炮制品的IR指紋圖譜吸收峰進行分析,并表明IR指紋圖譜的相似度較好,能有效區(qū)分生三七及其炮制品。
3.3.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中藥中呈原子狀態(tài)的無機元素的吸收光譜進行鑒別的方法。本法的專屬性強,檢測靈敏度高,測定速度快,是測定中藥和中藥制劑中微量元素、重金屬的最常用方法。
3.4.1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GC-MS)
將氣相色譜儀與質譜檢測器串聯使用,發(fā)揮氣相色譜對混合物中化學成分的分離優(yōu)勢和質譜的直接定性分析功能,可直接對中藥中含有的揮發(fā)油類成分,或非揮發(fā)性成分經衍生化轉為具有揮發(fā)性的物質進行分離和定性、定量分析。氣相色譜使用的色譜柱常用毛細管色譜柱,質譜檢測器常用電子轟擊質譜儀(EIMS)。
3.4.2 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HPLC-MS)
將高效液相色譜儀與質譜檢測器串聯使用,發(fā)揮高效液相色譜化學成分的分離優(yōu)勢和質譜的直接定性分析功能,直接對中藥含有的各類化學成分進行分離和定性、定量分析。高效液相色譜使用的色譜柱常用十八烷基鍵合相硅膠色譜柱,質譜檢測器常用電噴霧離子化質譜儀(ESIMS)。此技術在中藥的化學成分研究中已經得到廣泛重視和應用。王郡瑤等[20]建立數據庫來輔助中藥成分鑒定,可以充分挖掘液質數據信息,并提高定性鑒別的效率。Luo等[21]開發(fā)了超高效液相色譜聯用飛行時間質譜(UPLC/Q-TOF MS)和快速分離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桿線性離子阱質譜(RRLC-QTRAP MSn)方法,用于分別對小須明湯活性成分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數據顯示,使用UPLC-Q-TOF/MS在AF-XXMD中鑒定出48種化合物,包括14種生物堿、14種黃酮、12種三萜、3種色酮、3種單萜、1種氰苷、1種揮發(fā)油。與此同時,分別測定了各組分的含量,并表明氰基糖苷、單萜和類黃酮是小須明湯活性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三種成分。
3.4.3 中藥化學成分指紋圖譜技術
中藥的藥效是所含多種化學成分通過多靶點、多環(huán)節(jié)發(fā)揮綜合性作用的結果,特別是很多中藥的化學成分十分復雜,且有效成分尚未明確,因此僅僅通過對中藥中的某一種或某幾種化學成分進行分析,其質量缺乏其科學性。中藥化學成分指紋圖譜鑒定法就是為解決這一客觀難題而創(chuàng)立的一種新的中藥質量評價方法。中藥化學成分指紋圖譜是指采用色譜或光譜分析方法建立的用于表征中藥化學成分的特征圖譜。在中藥鑒定中,最常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譜法、薄層色譜法或氣相色譜法等色譜分析技術建立的指紋圖譜。將中藥經過適當處理后,應用現代色譜技術并結合化學計量學及計算方法,制定對中藥所含化學成分的整體特征進行科學表征的專屬性很強的圖譜,用以評價中藥的質量。指紋圖譜全面反映了中藥所含化學成分的整體特征,從而能更好地評價中藥的內在品質。如銀杏葉制劑的質量控制就是采用指紋圖譜技術的成功范例。
三維熒光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以熒光光譜分析為基礎發(fā)展衍生出來的一種新分析技術。三維熒光圖譜包含激發(fā)波長、發(fā)射波長和熒光強度3種信息,描述了熒光強度隨激發(fā)波長和發(fā)射波長變化的關系,可以直觀地表示熒光強度、熒光峰位置及熒光強度變化趨勢,能提供比常規(guī)熒光圖譜更為豐富的信息,更加完整地描述熒光物質的熒光特性。三維熒光圖譜在速度快、成本低、專屬性強、前處理簡單等優(yōu)點的基礎上,能夠更加全面地反映一個復雜物質的光譜信息,并且其具有較高的測量靈敏度,對分子的結構也具有較好的選擇性,這些優(yōu)點都使其應用范圍變得越來越廣[22]。喬淞汾[23]利用三維熒光技術結合化學計量學手段建立12種中成藥的三維熒光指紋圖譜,利用編寫的Matlab程序獲取相關特征參數,對其進行分析比較,為中成藥的鑒別提供了數據參考。袁仕君等[24]在建立了生石膏和玄精石粉末的X-射線衍射(XRD)指紋圖譜的基礎上,采用相關系數進行相似度評價并確定了兩者的鑒別閾值,對指紋峰的相對強度值進行了聚類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明采用以上方法能夠對生石膏與玄精石進行準確鑒別。
DNA分子遺傳標記鑒定是利用分子生物學的DNA分子遺傳標記技術,通過測定生物間DNA分子遺傳多樣性來鑒定中藥的基源,確定其學名的方法。DNA分子標記直接檢測DNA分子上的差異,具有數量多、遍及整個基因組、多態(tài)性高、遺傳穩(wěn)定、不受環(huán)境及基因表達與否的限制,可對不同發(fā)育時期的生物個體、組織器官以及細胞進行檢測的優(yōu)點。
李慧等[25]根據紅天麻、烏天麻重測序篩選SNP位點設計鑒別引物,并對PCR反應條件和反應程序中的關鍵因素進行了考察,確定了最優(yōu)的PCR鑒別條件,建立紅天麻、烏天麻及其雜交天麻特異性PCR鑒別方法。結果表明此方法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穩(wěn)定且特異性強等優(yōu)點,為中藥材品種鑒別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楊灝等[26]收集平貝母及其他貝母材料,提取樣品總基因組DNA,分析比對平貝母及其它貝母ITS片段,根據差異位點設計平貝母特異性引物,采用兩步法進行PCR擴增,優(yōu)化反應體系并對該方法進行耐受性和適用性考察。表明實驗設計的平貝母特異性引物專屬性強,所建立的特異性PCR方法可以用于平貝母的準確鑒別。
田娜等[27]基于STR分型原理建立了一種簡單快捷的可用于膽粉類藥材及其摻雜樣品的通用DNA指紋圖譜鑒別方法,并收集原動物或膽粉樣本,使用篩選獲得的鑒別引物12S-L1091/12S-H1478和16S-L3428/16S-H3667擴增并進行STR分型獲得DNA指紋圖譜。結果顯示各物種的STR指紋圖譜不同,可用于物種鑒別,并且DNA指紋圖譜上能同時反映正品和偽品的信息,可鑒別中藥的真?zhèn)纹泛蛽诫s品。
DNA條形碼的概念由加拿大動物學家Paul Heber首次提出,是指使用一段較短的、標準的、易擴增的DNA片段對物種進行快速、準確、標準化的鑒定。DNA條形碼技術是以DNA序列為檢測對象,建立DNA條形碼數據庫,可以機械重復且能夠實現一次性快速并準確鑒別物種樣本[28]。
李珍珍等[29]應用5條常用DNA條形碼序列ITS、ITS2、psb A-trn H、mat K與rbc L對甘草屬進行PCR擴增與序列測序,結合在Gen Bank數據庫下載的序列數據,通過分析各序列種內與種間變異與遺傳距離,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并基于相似性搜索算法和最近距離法計算各序列鑒定成功率,以分析比較各序列對甘草屬的鑒定效率。孫思雅等[30]提取棘海馬和其他海馬樣品的基因組總DNA,對COⅠ和ATP6基因序列進行PCR擴增和雙向測序,通過Blast對序列的準確性進行檢驗,利用MEGA 7計算序列的GC量,種內種間距離以及采用鄰接法構建NJ系統(tǒng)發(fā)育樹。通過性狀鑒別和DNA條形碼序列聯用的方法確定了棘海馬的典型性狀和分子鑒別特征,為棘海馬的準確鑒定和續(xù)應用提供了技術保證,并為擴大海馬藥用資源和保證海馬藥材臨床用藥安全提供了新的依據。辛天怡等[31]共收集212份市售中藥飲片,包含根及根莖、果實種子、全草、花、葉、皮、莖木等不同入藥部位,驗證中藥材DNA條形碼分子鑒定法對中藥飲片基原物種鑒定的適用性和準確性。研究證實中藥材DNA條形碼分子鑒定法能有效檢出市售中藥飲片的摻偽、混偽現象,可用于市售中藥飲片的基原物種鑒定,值得在中藥飲片加工生產企業(yè)及藥品監(jiān)督檢驗管理機構推廣。姜波[32]按照第207條ITS2序列構建菟絲子的DNA條形碼數據庫,結合克隆程序,對從市場、醫(yī)院、藥店購買的菟絲子藥材進行鑒別。結果發(fā)現70%市面銷售的菟絲子藥材存在混偽情況,并說明采用DNA條形碼鑒定種子果實類藥材和市場監(jiān)督均有較好作用。Wei Shugen等[33]建立了基于DNA條形碼的LC-MS/MS物種鑒定和定量分析綜合評價體系?;贗TS2條形碼區(qū)域的DNA條形碼顯示出足夠的辨別力,可以精確識別來自七種鉤藤屬植物的24個樣本。
Zhang Wen等[34]將高通量測序和生物信息學方法用于鑒定冬蟲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中的保守和新型微小RNA樣RNA(microRNA-like RNA)。鑒定了40個保守的微小RNA樣RNA,同時預測了23個編碼31個新微小RNA樣RNA的pre-miRNA候選物。為進一步研究微小RNA樣RNA作為冬蟲夏草的活性成分在保健食品或中藥中的潛在作用提供了有用的資源。
綜上所述,性狀鑒別、顯微鑒別、理化鑒別和分子鑒別在中藥鑒別領域都有所進步與發(fā)展,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v觀現有的鑒別技術,鑒定手段和方法隨著化學、生物學、計算機學等學科的發(fā)展不斷更新提升呈現出主觀經驗鑒別到客觀數據判斷的發(fā)展歷程,分子鑒別已逐漸成為鑒別技術發(fā)展趨勢之一。現代新鑒別技術客觀準確,我們有望更多的鑒別新技術運用于中藥材鑒別中,保證中藥材的臨床應用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