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宜 呂利平 孫明運 陳兆祥 趙鶴
(安慶師范大學 安徽安慶 246133)
在體育運動過程中,除了技術(shù)動作的標準需要符合人體解剖學規(guī)律外,還要發(fā)掘適合自己的呼吸方式和節(jié)奏,良好的呼吸方式能夠保證在運動過程中機體對氧的需求,保持穩(wěn)定動作節(jié)奏,保證在專項運動中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心肺功能是人體心臟泵血和肺部利用氧氣的能力,良好的心肺功能可以促進其他需氧器官的正常運轉(zhuǎn)。肺活量通過肺部容量能夠較好地反映心肺功能[1],在健康人群中,通常肺活量越大,心肺功能越好。耐力訓練可以提高肺活量[2],體力活動水平的提高能改善心肺耐力[3]。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1985—2014 年大學生耐力素質(zhì)持續(xù)下降[4],耐力素質(zhì)下降的問題嚴重且普遍[5]。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運動缺乏興趣且自我鍛煉意識比較薄弱,導致呼吸機能下降[6],逐漸影響到身體健康。
由此可見,如果不將健康問題放在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首要位置,將會對大學生身體素質(zhì)造成一定的影響。根據(jù)2014 年大學生身體測試標準,肺活量達到3100ml為及格,現(xiàn)今大學生的呼吸機能指標都偏低,特別是女大學生,不合格的人數(shù)占比較大。鑒于此,該研究對體育教學指導對大學生呼吸機能的影響進行探究。
研究對象為安慶師范大學隨機抽取的公共體育專業(yè)學生。根據(jù)實驗前1600m 跑測試成績,將男生成績大于8′30′′,女生成績大于11′隨機分為實驗組(S 組)和對照組(C組),進行為期16周的實驗教學,實驗前后測試呼吸功能指標,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表
1.2.1 訓練方案
實驗組運動方式為跑步、跳繩、騎自行車的周期性耐力運動。運動強度需要達到次最大心率(195-年齡)[7],前8 周的運動時間為30min,后8 周的運動時間為50min,為期16 周。頻率為正常每周1 次體育課和2次課外鍛煉。對照組僅參加學校的公共體育課程,不安排任何有組織的實踐教學活動。
1.2.2 肺機能測試
教師根據(jù)學號等信息為學生進行身份注冊,方便后續(xù)測試中的數(shù)據(jù)配對與統(tǒng)計以及數(shù)據(jù)分析。對每個學生逐一進行測試,利用注冊信息登錄測量機器,專人指導測試步驟,首先測試血氧飽和度,脈搏血壓計大多是指套式傳感探頭,通過紅外光和紅光投射過手指轉(zhuǎn)換為電信號。通過二極管發(fā)光強度與光電管接受的強弱比值,結(jié)合公式就可以算得血氧飽和度的數(shù)值[8]。而測試肺活量、第一秒峰值呼氣流速、最大呼吸中段流量、75%用力肺活量待呼出時呼氣流速(test_v75)、50%用力肺活量待呼出時呼氣流速(test_v50)、25%用力肺活量待呼出時呼氣流速(test_v25)、第一秒用力肺活量預計值(Predict_pef)、時間肺活量等數(shù)據(jù)應用傳統(tǒng)吹氣模式,配上分析儀器測量(注:受試者的指標前測和后側(cè)由同一測試者完成)。
1.2.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訓練前后數(shù)據(jù)差異用配對t檢驗分析,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如表2 所示,實驗組實驗教學前后,男生的肺活量、第一秒、峰值氣流速、最大呼吸中斷流量、test_v75、test_v50、test_v25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實驗組男生前后測試指標
如表3 所示,對照組實驗教學前后,男生的肺活量、第一秒、峰值氣流速、最大呼吸中段流量、test_v75、test_v50、test_v25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3 對照組男生前后測試指標
如表4 所示,實驗組實驗教學前后,女生的肺活量、第一秒、峰值氣流速、最大呼吸中段流量、test_v75、test_v50、test_v25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4 實驗組女生前后測試指標
如表5 所示,對照組實驗教學前后,女生的肺活量、第一秒、峰值氣流速、最大呼吸中段流量、test_v75、test_v50、test_v25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5 對照組女生前后測試指標
如表6所示,實驗組男生訓練前后,第一秒呼氣量相對實驗前增長11.81%、峰值呼氣流速相對實驗前增長12.49%、最大呼吸中段流量相對實驗前增長16.72%、test_v75相對實驗前增長10.78%、test_v50相對實驗前增長26.49%,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訓練前后肺活量、test_v25 增加19.70%,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變化不明顯。對照組男生訓練前后,test_v25實驗后有所上升14.24%,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第一秒呼氣量、峰值呼氣流速、最大呼吸中段流量、test_v75、test_v50 在訓練前后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男生訓練前后第一秒呼氣量上升11.31%、峰值呼氣流速20.30%、最大呼吸中段流量12.90%、test_v75 上升19.60%、test_v50 上升13.61%、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6 各組男生前后測試指標變化率
如表7所示,實驗組女生訓練前后,第一秒呼氣量增長7.08%、峰值呼氣流速增長6.33%、最大呼吸中段流量增長11.11%、test_v75 增長14.36%、test_v50 增長11.15%在訓練前后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與實驗前對比,有所上升。肺活量和test_v25指標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前后變化不明顯。對照組女生訓練前后肺活量度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下降了0.12%。第一秒呼氣量、峰值呼氣流速、最大呼吸中段流量、test_v75、test_v50、test_v25 等所有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實驗前后指標變化不明顯。大對照組女生實驗前后訓練前后第一秒呼氣量增長5.14%、峰值呼氣流速增長3.14%、最大呼吸中段流量增長8.90%、test_v75增長9.74%、test_v50增長6.99%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數(shù)據(jù)有所下降。肺活量、test_v25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7 各組女生前后測試指標變化率
肺活量是國家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中的必測項目[9],是反映體質(zhì)健康的重要指標。健康人群中,肺的容積越大,肺活量也就越大。耐力素質(zhì)是指機體單位時間保持負荷的能力[10],也是反映人體健康水平或體質(zhì)強弱的重要標志[11]。耐力訓練能夠提高人體的耐力素質(zhì)和呼吸機能,達到提高身體健康水平的目的。該研究發(fā)現(xiàn),實驗組通過現(xiàn)有的增耐力教學,與對照組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數(shù)據(jù)略有下降,對照組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兩種教學模式對肺活量的影響都不明顯。
峰值呼氣流速取決于用力呼氣程度,用力呼氣程度越大,呼氣峰值流速越高,呼吸道的通暢程度直接影響了這項指標,該實驗表明基礎(chǔ)教學模式組,峰值呼氣流速增長較大,表明在基礎(chǔ)教學時,大量的基礎(chǔ)活動使學生這項指標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也說明有氧活動能較大地提高學生的呼氣流速。有氧運動包括室內(nèi)戶外長距離慢跑、游泳和自行車等,研究證明,適度的有氧運動具有改善心肺適能和身體機能的作用[12],且對提高個體免疫力具有顯著效果[13],防御病原體的能力增強。實驗結(jié)果顯示,在兩種教學組中,實驗組男女生和對照組的男女生第一秒呼氣量、峰值呼氣流速、最大呼吸中段流量、test_v75、test_v50指標均無顯著性變化,說明實驗組、對照組效果并不明顯。通過分類教學(耐力)教學,可以減小呼吸道的阻力,使呼吸更流暢,從而使肺通氣機能有所改善。增耐力的教學模式對男女生呼吸機能指標都有影響,但沒有顯著提升,而沒有接受分類教學(耐力)的學生,實驗前后,肺通氣機能沒有顯著改善。肺活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作為肺通氣機能的指標[14],因此,保持呼吸道的通氣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呼吸道阻力的減小有利于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更多的體育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身體的各項機能,身體健康是良好生活質(zhì)量的基礎(chǔ)[15]。實驗結(jié)果證明,分類教學(耐力)對大學生呼吸機未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此次分類教學(耐力)方案設(shè)計存在一定不足,如實驗組和對照組分組的標準不夠科學、實驗組的運動負荷的強度不夠、公共體育學生也存在著主觀上訓練不夠積極的因素。
該文探討現(xiàn)有的耐力教學對大學生呼吸機能的影響,研究結(jié)果表明,現(xiàn)有耐力教學對大學生肺活量的影響不明顯,對大學生的呼吸機能沒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這也說明此次耐力教學課程強度達不到改善身體機能水平的要求,同時參加課余體育活動的學生也存在主觀上對訓練不積極和客觀上身體素質(zhì)不高的雙重因素,致此次實驗結(jié)果呈陰性。此次分類教學(耐力)方案未能顯著改善大學生呼吸機能,公共體育專業(yè)體育課負荷的強度還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