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程
(梧州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廣西·梧州 543002)
大學生正處于知識、技能儲備的關鍵時期,是非常特殊的一類社會群體,他們對自身認知極為清晰,且具有宏偉的理想抱負,是國家人才資源的重要儲備力量,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數大學生對公共危機認知度不高,甚至有一些學生認為自己不會遭遇公共危機事件,因此公共危機預防意識極為薄弱,在日常生活中對于自然災害、公共衛(wèi)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事件也沒有持有高度的關注,因此一旦遇到災害,大學生應急能力較差,無法有效采取措施來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究其根本,還是在于高校公共危機教育力度不足,重視程度不夠,所采取的公共危機教育方式還停留在淺層,教育方式過于傳統,因此高校公共危機教育迫切面臨改革。
高校公共危機是指校內發(fā)生或與高校密切相關的,會對師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造成沖擊、威脅或危害,且對高校自身或對社會產生廣泛負面影響的事件或災難,這些事件或災害的誘因有很多,包括自然、人為、社會或高校本身所引發(fā)。如在2020年初發(fā)生的新冠疫情,不僅是公共衛(wèi)生領域所面臨的一次嚴峻考驗,同時也對高校公共危機管理及教育成效進行了檢驗。高校公共危機不僅具有雙重性、危害性、突發(fā)性、敏感性等特征,同時也具有長期性和傳播性特征。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使得信息傳播速度更快,高校公共危機形成可預見性弱化,突然爆發(fā)幾率大幅度增加,使得高校公共危機管理效果甚微,一旦出現公共危機事件,學生預警意識欠缺,配合度較差,不僅會影響高校發(fā)展,甚至還會出現人員傷亡[1]。其實,公共危機不是只會產生負面影響,若處理得當,對于高校而言是很好的發(fā)展契機,這也是新形勢下高校公共危機教育的新特征。高校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場所,其教育情況備受關注,若高校在應對公共危機事件時處理不當,其社會輿論將會在極短時間內擴散,從而影響高校所積累的聲譽及社會形象,且負面影響持續(xù)時間較長。
高校在開展公共危機教育時,必須要注重思想引領,提高政治站位,發(fā)揮好思政課的作用,正確引領學生思想,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對此,高校在思政課教學體系及課程構建過程中,必須要把握好黨中央關于公共危機管理的決策部署與要求,及時融入教學之中,引領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應對公共危機事件時,高校也應積極發(fā)動黨員干部奔赴一線,肩負起黨員職責;動員廣大青年學子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積極參與志愿者活動,協助學校、社區(qū)開展公共危機處置工作,著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在學校黨委帶領下,加大思想宣傳力度,大力宣傳公共危機事件中涌現出的優(yōu)秀事跡、先進典型,提高全體師生的思想認識,并利用好這一契機,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公共危機教育中向學生介紹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與作用,幫助大學生樹立起制度自信,提高其公共危機意識[2]。
此外,還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組建一支經驗豐富的公共危機教育師資隊伍。任課老師由思政課教師、法律專業(yè)教師、心理咨詢師、體育教師等組成,共同擬定公共危機教育內容,以此來滿足大學生危機教育的需求。而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理論知識,還應加強自身防衛(wèi)格斗技能訓練,并將公共危機教育直接納入學校專業(yè)教學計劃之中,設立相應的學分,確保公共危機教育有序開展。每學期定期組織開展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公共危機教育水平,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職稱評定、評優(yōu)評先等重要指標,并與教師年終績效掛鉤。此外,高校還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邀請行業(yè)專家擔任公共危機教育課程兼職老師,或是與企業(yè)合作共建公共危機管理實驗室,在發(fā)揮高校自身資源優(yōu)勢的同時,借助企業(yè)技術優(yōu)勢,以數據為支撐,在大數據實時分析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加持下,實現公共危機應急事件監(jiān)測預警、應急處置、調查評估、監(jiān)督管理的無縫對接,從而精準監(jiān)控公共危機動態(tài),合理調配應急資源,確保各項應對舉措提前部署[3]。
對于高校而言,要想提高公共危機教育成效,就必須要依靠健全的管理組織體系,從而滿足對各種危機的應對需求。但目前很多高校并沒有設立專門的公共危機管理機構,因此建立科學的組織體系是關鍵。
首先,高??梢曰诂F有體制,成立公共危機管理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公共危機管理及教育工作,在推進學校安全工作有序開展、干預處置校園危機事件的同時,著力提升學生公共危機意識。此外,公共危機管理領導小組還要負責收集、整理各類信息,并科學預判公共危機的發(fā)生,加強上下級的溝通協調,落實校園輿情監(jiān)測,確保公共危機防治高效進行。
其次,對于高校公共危機管理而言,防患于未然是關鍵,公共危機信息管理完善程度直接決定著公共危機預警的效率,同時也影響著高校公共危機教育的成效,所以領導小組必須要落實分工,明確各成員職責,委派專人負責關注社會、網絡及校內可能引發(fā)的危機言論,一旦出現危機苗頭時,及時將危機扼殺在萌芽期,不僅可以避免在發(fā)生問題時推諉扯皮,同時也能確保公共危機教育能夠落地執(zhí)行,而非流于形式。
再者,公共危機預警管理是高校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預防和解決公共危機最有效、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公共危機預警是一個相對動態(tài)的過程,不僅可以對高校內外環(huán)境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實時監(jiān)測,還能為高校公共危機處理提供決策依據。因此,必須要不斷完善公共危機管理預警機制。應由專人從事輿情信息工作,把握好危機化解“黃金三小時”,掌握各種新媒體中與危機相關的動態(tài)[4];暢通信息溝通機制。要想及時發(fā)現苗頭性問題,就需要有良好暢通的信息渠道,以此來爭取更多危機應對時間,化解潛在的安全隱患;完善信息公開機制,遵循“三T”原則,開誠布公的讓大家了解到事情真相,從而對危機有正確的認識;完善輿論導向機制,發(fā)揮網絡“意見領袖”的作用,對負面輿論進行正確的疏導,及時主動將學校決策發(fā)布到網上,從而形成積極、正面、具有建設性的輿論。
公共危機雖然可預測,但無法從根本上避免,而要想降低其對學校、師生的危害,開展公共危機教育和應急演練培訓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不僅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公共危機意識,還能提高其應對危機的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落實課堂陣地,發(fā)揮公共危機理論課教育作用。高校公共危機理論課主要通過理論知識、小品演繹、情景再現等有效方式進行展現,并將課程思政融入其中,課題中將線上“微課”教學和線下的情景再現、小品演繹等實踐形式進行有機結合,如建立網上危機實踐教育平臺,把網絡法律知識、自救知識、心理健康知識等掛在網上,形成“教”和“學”的辯證統一,即教師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衡點[5]。通過各項技術手段,打破文本時代“單向度”教學的局限性,為教育者提供了“多維度”教學演繹方式。同時虛擬網絡的“微課”作為信息時代教育發(fā)展的新產物,不僅讓傳統與現實結合,更是高校公共危機意識課程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契機。
二是積極開展公共危機科普教育工作。通過網絡課程、課堂教學等途徑,開展行為規(guī)范、法制教育等教學;編制《校園安全實用手冊》,組織大學生開展火災、地震、疫情等專項主題講座,組織觀看各類災害宣傳片,選取典型頻發(fā)案例進行專業(yè)解讀,多途徑對公共危機知識進行宣傳,普及自救、互救、預防等知識技能;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契機,融入公共危機教育,落實日常宣傳、日常教育和日常警示,在校園內營造出濃郁的公共危機教育氛圍,發(fā)揮環(huán)境的教育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將安全意識、憂患意識根植于學生內心,從而樹立起強烈的危機意識。
三是開展公共危機常態(tài)化模擬演練。當發(fā)生公共危機時,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危機基本知識,更需要有果決、科學的危機應對能力,依靠各部門的協調,而這都需要在反復模擬訓練中不斷提高和形成。因此,高校應定期開展公共危機項目實踐演練,如地震疏散、火災逃生、溺水急救、與罪犯周旋、躲避暴力襲擊、避免集體踩踏等,并針對在日常生活當中可能出現的一些事件展開分析,教學擒拿、跆拳道、散打、拳擊等自身防衛(wèi)技能,教育學生采取相應的處理和應對措施。通過這樣的方式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危機意識,提高學生面對危機時的應變能力,使學生在面對危機時,能夠及時地采取簡單有效的應對方法,避免危機進一步擴大。
此外,通過模擬演練還能增強高校各部門應對公共危機時的配合度與默契度,通過總結演練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不斷完善應急預案,從整體上提高高校公共危機管理效能,將人員、財產等損失降至最低。
目前,很多大學生公共危機意識薄弱,甚至漠不關心,而很多學生在面臨危機時又容易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因此在開展公共危機教育時,不僅要向學生講解必要的化險技能與知識,還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學知識,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學會自我調節(jié)不良情緒,以便在應對危機時能夠有更好的心理品質。而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脫離傳統的說教模式,遵循興趣化、生活化、行為化、個性化的特點,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真正實現公共危機教育內容的拓展。比如,可以通過有趣的心理測試、案例故事等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需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運用心理學知識幫助其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此外,還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個性化、差異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通過開設心理輔導課、創(chuàng)建心理輔導咨詢室、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等方式,加強大學生心理干預,全方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從而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承受力。
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從組織體系健全與完善、培訓機制建立與有效實施、信息溝通機制暢通與保持、心理干預機制的建立與深入等方面著力打造全方位公共危機管理模式,通過嚴格執(zhí)行和不斷改進,為全面提升高校應對危機的能力,推動高校穩(wěn)定發(fā)展提供堅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