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曦
《語文課程標準》對于中年級學生學習古詩所要達到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即“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diào)、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由表及里地了解古詩的意境與內(nèi)涵,并且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課堂所學相結合,在大腦中構建起新的形象,并在反復朗讀、不斷揣摩中體悟古詩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而在中年級教學中,教師也應兼顧此階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開發(fā)更為高效的教學方式,提升古詩教學的課堂效用,厘清并解決學生的學習難點。在此背景下,每篇古詩的教學,都可用“造境、通言、想象、悟情、品語、記誦”六個模塊的教學方式加以展開,能夠幫助教師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
“六?!苯虒W方式中所謂的“造境”,在古詩的課堂教學中一般會安排在初始的位置,這與中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密不可分的。創(chuàng)設一個和學生生活相貼近的情境,能夠消除學生與古詩所描寫時代間的隔閡。所謂“開場造境”,我們可以選用多種造境的方式,諸如李吉林老師總結的“生活再現(xiàn)”“實物演示”“圖畫再現(xiàn)”“音樂渲染”“表演體會”“語言描述”等方法,充分引領學生進入古詩所描繪的世界中。如部編版三年級下冊《元日》這首詩,描繪了北宋時百姓過春節(jié)時的場景,與今人生活的時代相距甚遠。筆者執(zhí)教時即采用了“生活再現(xiàn)”法,先破題解釋“元日”的含義,讓學生理解“元日”為農(nóng)歷新年的第一天。緊接著就讓學生自由交流,說一說自己過年時的經(jīng)歷見聞,由此調(diào)動課堂氣氛,讓整個課堂進入過春節(jié)的愉悅氛圍。再如執(zhí)教四年級上冊《出塞》一詩時,通過“圖畫再現(xiàn)”的方法讓學生先欣賞巍峨的陰山圖景,讓他們感受地勢之險、戍邊之難,更容易地理解“塞”就是“邊界上險要的地方”。讓學生從實際出發(fā),與詩人筆下沉寂的文字產(chǎn)生共鳴,讓字字句句都蘊含具象化的意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qū)⒆约耗X內(nèi)原本的知識儲備與新的感官刺激相結合,融情入境,體驗情感,使古詩中的內(nèi)容不再陌生。
由于古詩與現(xiàn)代文的文體不同,其讀法也與常見的記敘文、散文等文體迥異。對于小學中年級的學生,要指導其在朗讀過程中感受到古詩與生俱來的節(jié)奏美與音韻美。這也是“六?!苯虒W體系中對“通言”的明確要求。
在指導朗讀的環(huán)節(jié),首先要點明的是古詩的節(jié)奏、停頓問題。根據(jù)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這一階段既不能把知識滲透得太過深奧與晦澀,又要在學生可接受的層面上,適當補充古詩音韻知識。這樣,學生能夠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再接受古詩閱讀指導,在誦讀時可以依托積累進行實踐。部編版小學中年級的古詩,在編排時以五言和七言為主。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將其分為兩個主要類型:即五言詩按照“二三式”和“二二一式”來劃分;七言詩主要按照“四三式”結構劃分,也可以更細分為“二二三”和“二二二一”式。除了正確的停頓以外,仍需關注的是古詩“平長仄短”的誦讀規(guī)律,根據(jù)聲調(diào)的不同,停頓之處必須要用停頓或者拖長來作為區(qū)分,停頓不可太過刻意,由此可將古詩讀出音韻之美。
除了停頓之外,要加強誦讀古詩時對于語音語調(diào)的把握和控制。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的《夜書所見》一詩,既是描寫秋景,也暗含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誦讀時聲調(diào)應該是緩慢悠長,帶有絲絲離愁別緒。教師應指導學生關注詩中構建意境的字眼,從而引出下一環(huán)節(jié)對詩歌所描繪畫面的理解與想象。
與低年級的學生不同,小學中年級的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更高,學識的積累更為豐富,除了通過誦讀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外,學生更應該通過課堂情境的構建獲得情感體驗。但詩文數(shù)十字,逐字逐句理解不免令人產(chǎn)生心理上的畏懼,因此,在“六?!钡慕虒W方式下,我們將關注點落足于“感知點造境”這一方法。如在《山行》一詩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秋日典型圖景,應選擇詩中關鍵的“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這幾種景物,可以通過“圖畫再現(xiàn)”的方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能主動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感受悠遠的意境。但這種導引不應該是浮于表層的,而應繼續(xù)通過“生活再現(xiàn)”法,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結合自身登高遠眺、觀賞紅楓的經(jīng)驗,進一步將詩歌意境具象化,以此來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還可以采用“音樂渲染”的方法,通過配樂朗誦,加深印象。在這個層層遞進的過程中,學生既理解“新知”,又調(diào)動“舊知”,讓詩情與現(xiàn)實相互融合,對詩意的理解方式不顯得程式化。
由于閱讀本身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私人化的行為,而對于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在“自我意識”萌芽的關鍵點上。因此,在進行古詩教學時,學生對于詩句背后作者所隱藏的情感,體會往往不夠深刻,甚至會產(chǎn)生偏差。在教學時,既要尊重學生這種個性化的理解,同時也要將其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中來。顯而易見,“六模”中的“悟情”環(huán)節(jié),對課堂教學的設計有著較高的要求。如《元日》一詩,從表面上看,只是在描繪古人過春節(jié)時熱鬧的場面,殊不知此詩暗含作者王安石對于推行變法的希冀與自信。在此情境下,勢必要點出古詩的寫作背景。但即便如此,對于學生來講,“王安石變法”這一歷史事件也是陌生的。因此,筆者并沒有生硬地講解寫作背景,而是提出一個問題:“你們小孩子過春節(jié),穿上了新衣服,過上了新生活。但作者王安石是北宋時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官,他為什么也這么興奮呢?”這一問題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他們無所顧忌地發(fā)言之后,適時出示關于此詩的背景介紹,理解詩中暗含的“萬象更新”之意,讓學生在理解詩情時,既有自己的主張,又不會出現(xiàn)太大的偏差。
即便有了前文所述多個模塊的協(xié)同教學,記誦古詩對于部分學生來說,依然是枯燥乏味的。因此,在最后的“記誦”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引入思維導圖,幫助學生自始至終饒有興趣地學完一首古詩。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于中下層的學生,能夠充分調(diào)動其背誦的積極性。在指導學生記誦階段,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黑板上已有的板書,鼓勵學生根據(jù)板書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如《元日》這首詩,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時,將詩題“元日”與詩中所提及的三個習俗“放爆竹、飲屠蘇、換桃符”用線連綴,最終將板書以一個紅燈籠的形象來串聯(lián),這樣背誦古詩,既讓學生興趣盎然,又能充分強調(diào)詩中三大過年習俗,在直觀真切中讓人記憶深刻。
在部編教材廣泛運用的今天,古詩教學勢必會得到廣泛的研究,而通過“造境、通言、想象、悟情、品語、記誦”這六個模塊形成的“六?!苯虒W范式,將課堂實踐進行重構,促使學生在課堂上不斷進行自我答疑解惑,從而掌握古詩學習的策略與方法,讓古詩教學進入了一個新境界,使學生真切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上古典文學,從而使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