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麗華
(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 530006)
雄王是越南民族起源傳說中的國家始祖,雄王問題一直以來備受國內外學界關注。中國學者于向東曾將雄王分為古史傳說中的雄王和神廟祭奠中的雄王,并指出古史傳說中的雄王屬于歷史認知范疇,而神殿內的雄王作為越南民族心目中不滅的英雄形象、祖先象征,是自封建時代以來的客觀歷史存在,是關系到越南民族意識、民族精神相聯(lián)系的民族構建、民族認同和國家政治象征的重要問題[1]。因而從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的角度來解讀雄王的“國祖”身份具有重要意義。
早期的雄王信仰,是在地方性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發(fā)展形成的,約15世紀時雄王信仰開始在越南富壽省萌芽并逐漸形成:它以大山山頂?shù)木刺斓顬榧漓雸鏊?,集祭天、祭山神和祭雄王先祖于一身。由此可見,當時的雄王祭祀是與自然神共同進行的,還未形成單獨的祭祀[2]。
后黎朝時期,越南封建王朝發(fā)起了造神運動,希望通過塑造神的形象來塑造社會文化規(guī)范,以加強鞏固自身統(tǒng)治。一方面,由于雄王傳說中的“長者”“君長”“王”的身份,符合封建統(tǒng)治者對自我“王者”身份的認同心理;另一方面,由于黎氏封建王朝希望通過扶持雄王信仰,達到“在文化上使社會整齊劃一,以便對個人和那些在經(jīng)濟利益、政治觀點和宗教信仰上千差萬別的群體實行絕對的控制”[3]的目的,因而積極發(fā)展雄王信仰。最晚自17 世紀起,越南封建王朝開始通過修繕雄王廟、頒布雄王神敕等實質性舉措來鼓勵地方雄王信仰的發(fā)展[4]。
19世紀初統(tǒng)一越南后,明正統(tǒng)、穩(wěn)民心、固統(tǒng)治成為阮氏政權的思想策略。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阮氏封建王朝一方面認定“越史建統(tǒng)應以雄王為始”[5]4,將《雄王紀》載入《越史通鑒綱目》“以表我越得統(tǒng)之始”[5]9;另一方面大力修建雄王祠、多次頒布雄王神敕,將雄王信仰抬升至官方信仰的高度。“1823年阮朝明命皇帝在都城建歷代帝王廟、將作為‘國統(tǒng)之始’‘王統(tǒng)之原’的雄王奉祀于左一室、并‘定歷代帝王廟祀典’”[6]。至此,雄王“國統(tǒng)之始”的地位得以確立。
從認同的角度來說,越南阮朝將雄王推上“國統(tǒng)之始”的做法與雄王民族祖先身份的民間記憶完全契合,這種契合不僅向民眾傳遞了越南“自古一統(tǒng)”的觀念,強調了阮氏政權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性,加強了國家的凝聚力和認同感,而且促進了雄王信仰的發(fā)展,強化了雄王作為越南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的載體身份。文化認同的特點之一,就是對社會所創(chuàng)造和擁有的文化的一種接受和學習,實現(xiàn)由“我”變?yōu)椤拔覀儭辈^(qū)別于“他們”的過程?!皳碛泄餐奈幕?,往往是民族認同、社會認同的基礎。文化認同一方面與族群相關,也與國家政治生活相關,文化認同構成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中介形式”[7]107。因而,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基礎,民族認同、國家認同離不開特定的文化認同。后黎朝與阮朝之所以扶持、推動雄王信仰,就是希望在越南社會中構筑一個特定的文化認同,以此來穩(wěn)定民心、鞏固統(tǒng)治。而在封建統(tǒng)治者扶持雄王信仰來強化民眾國家認同感、鞏固自身統(tǒng)治的同時,越南民眾也希望通過對雄王文化的接受來強調自我身份的正統(tǒng)性。在這種雙重作用的推動下,雄王信仰逐漸成為越南社會的共同文化基礎和文化認同載體。
全球化的到來,使得一些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受到?jīng)_擊,文化認同備受挑戰(zhàn)。因為“全球化進程同時也是控制和權利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主導社會的主流文化模式成為范本?!盵8]在全球化形勢下,“發(fā)達國家往往利用經(jīng)濟發(fā)達的優(yōu)勢,將自己的價值觀、文化觀等強加于弱小國家,甚至進行文化侵略”[9]。“文化侵略”主要表現(xiàn)為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挑戰(zhàn)。越南傳統(tǒng)價值觀是越南文化傳統(tǒng)的核心內容,它體現(xiàn)著越南民族對精神價值的追求,對越南社會制度和民眾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越南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都是以精神價值而非物質價值為基礎。在全球化的沖擊下,越南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也同一些國家一樣,“處在被全球市場的冷酷力量打垮的危險之中”[10]120,而一旦這種“能表明當?shù)鼗驀姨卣骱瓦B接當?shù)鼗驀业奈幕瘍r值觀”[10]120被打垮,必然會導致越南在歷史中積淀形成的文化象征及文化信仰發(fā)生改變,從而引起社會制度的改變。在這種情勢下,越南高度重視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將保持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色視為越南的一項重要任務”[11]。
事實上,在全球化時代到來以前,越南的文化危機已經(jīng)存在。有越南學者指出:“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外國學者通常把越南人的文化認同看作是中國模式的復制品”[12]21。20世紀中期以來,在民族主義的驅使下,越南渴望擺脫“中國模式復制品”的標簽,為此將崇尚傳統(tǒng)文化價值制定為國家文化戰(zhàn)略,開始積極探尋越南本土文化特色。20世紀末,越南掀起了一股探尋民族本土文化特色的浪潮。在這股浪潮中,越南將目光鎖定在了村社文化和銅鼓文化上,但無論是村社文化還是銅鼓文化,都無法有效幫助越南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巨大沖擊。因此,集“英雄形象、祖先象征”于一身的雄王便成為了越南新文化象征符號的最佳選擇。為了成功構筑這一新的文化象征符號,越南政府積極介入,從法律層面出發(fā),給予“雄王祭祖日”法律上的支撐。2007年3月,越南修改《勞動法》第73條,規(guī)定每年農歷三月初十的雄王祭祖日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并出臺政府指導文件對祭祀儀式和程序進行規(guī)范。由此,雄王“民族祖先”“國祖”的身份得以法定化,雄王的祭祀活動也由此上升為國家級別。
越南將雄王塑造為“國祖”并將其地位法定化,與越南的文化戰(zhàn)略有關,也與雄王信仰的悠久歷史和廣泛的民眾基礎有關,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其所體現(xiàn)的“獨立”“統(tǒng)一”的民族精神。
在越南民族的歷史記憶中,雄王是“一個集神權與世俗權力于一身的人物”[13],不僅雄王被視為國家始祖、民族英雄,雄王傳說中的父母、兄弟姐妹乃至將領也被視為國家或村社的保護神。據(jù)越南文化信息旅游部的數(shù)據(jù),越南全國共有1417個用于祭祀雄王及雄王時代相關人物的寺廟[14]。一方面,越南民眾對雄王國家始祖、民族英雄身份的深刻歷史意識,是國家認同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越南民眾“雄王是越南各民族共同始祖”的歷史觀念,即“雄王的祖先、父母、兄弟姐妹也是今天我們的祖先、父母、兄弟姐妹”[15]405的深刻認識,對促進民族心理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越南學者阮玉罄指出:“在越人的心靈深處,有一個只有越南民族才有而其他地方?jīng)]有的信仰,那就是城隍信仰和祖先信仰”[15]409。但無論是城隍信仰還是祖先信仰,歸根結底都是雄王信仰。因為“在越人的心中,雄王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雄王的形象是真實的、具體的、神圣的……雄王不僅是開創(chuàng)國家民族的祖先,也是村社的開創(chuàng)者”[15]409。這就使得雄王既是祖先的象征,也是城隍的化身。一方面,“祖先崇拜的觀念被視為越南舉國民眾所持有的一種普遍信仰”[12]21,雖然不同地方在祖先信仰的內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對于整個越南民族而言,最神圣、最崇高的莫過于雄王崇拜”[15]401;另一方面,由于越南民眾認為“雄王也是村社的開創(chuàng)者,因此村民們把他們當成城隍進行祭祀”[15]402-403??梢哉f,將具有越南本土特色且為越南民眾普遍接受的雄王塑造為文化象征符號,不僅有助于弘揚本土文化,而且有助于越南在全球化整合過程中抵御外來文化的侵蝕。
如果說封建社會時期的雄王是“國家自古一統(tǒng)”的民族意識和國家獨立觀念的具體體現(xiàn),那么20世紀中期以來,雄王還是“愛國、護國、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在抗法抗美戰(zhàn)爭時期,雄王廟是越南進行革命宣傳和愛國教育的重要基地。在1954年越南人民取得奠邊府大捷之后,當越南人民軍準備進軍解放首都河內時,胡志明曾站在義山坡雄王廟前向廣大戰(zhàn)士說“各位雄王為建立國家立下了功勛,我們要共同保衛(wèi)祖國”[16]。可以說,經(jīng)過各個歷史時期的豐富與發(fā)展,今天的雄王成為了“熱愛國家、堅強不屈、團結互助、保家衛(wèi)國”[17]等越南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具體象征。
面對全球化浪潮的沖擊及日益復雜的國際形勢,越南給予雄王民族祖先身份法律上的支撐,將其視為應對認同危機的有力武器,對越南來說無疑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以雄王為載體的民族精神,是在越南歷史中形成與發(fā)展起來的越南民族的共同精神紐帶,是“越南民族自我認同、民族自豪感、國家自古一統(tǒng)觀、國家獨立至上、文明優(yōu)越感、文明自古一脈相承”[18]等越南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具體表現(xiàn)。雄王祭祖日的法定化,既向民眾傳遞了越南政府對雄王所承載的民族精神的肯定態(tài)度,又宣揚、鞏固了越南“國家統(tǒng)一、民族獨立、愛國護國”的民族精神,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越南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競爭與斗爭中取得勝利。
隨著越南革新事業(yè)的深入和反腐敗斗爭的深化,加上越南國內外敵對勢力的攻擊破壞,各種思潮泛起,各種勢力活動特別活躍[19]。在此情況下,通過構建一個符合越南發(fā)展需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象征符號來增加民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對越南來說顯得既必要又重要。雄王祭祖日法定化,借助行動先行的方式,借助越南政府、越南國家領導人態(tài)度、行為的影響,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回歸、對祖先崇拜價值體系的深化有著重要作用。越南崇尚祖先崇拜,將具有祖先崇拜性質的雄王祭祖日法定化,將雄王“國祖”身份法定化,既是對具有全民性質的祖先崇拜的肯定,也是對“飲水思源”“尋根認祖”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的弘揚。
民眾民族意識的培養(yǎng)、國家認同的強化,需要有法律法規(guī)的支持,因為“民族認同和共同體源自連續(xù)執(zhí)行的例行公事和普遍能夠理解的公民行為”[20]。雄王祭祖日法定化,是對在越南各族人民共同塑造越南歷史的活動中生成的雄王文化給予政策法規(guī)支持的具體體現(xiàn)。給予雄王文化法律上的支持,有助于將雄王祭祀活動塑造成越南共同的政治儀式,有助于增強公民在祭祀活動中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和行為要求,從而使雄王祭祀活動變?yōu)椤斑B續(xù)執(zhí)行的例行公事和普遍能夠理解的公民行為”,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民眾民族意識,強化他們的國家認同。
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基礎。關于文化認同,人們往往以自己認為最特殊、最有意義的事物作為自己的認同標志。對越南來說,這個最特殊、最有意義的事物就是傳說中的民族英雄雄王。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越南拋棄村落文化、銅鼓文化,將雄王確定為新的文化象征符號,對越南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它牢牢抓住了越南民族重家族的文化心理,利用越南民族“重家庭、重血緣親情的文化心理”[21]來構建社會關系。另一方面,它又最大程度地將各個民族的文化納入進來,形成一個廣泛厚實的共同文化基礎。雄王文化是越南民族對遠古時期的歷史記憶,經(jīng)歷若干世紀的發(fā)展,它逐漸成為了涵蓋越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內的一體的越南文化概念和符號,這個概念和符號既能有效地將越南所有民族統(tǒng)一到一個共同體中,又能宣告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將越南民族與其他民族區(qū)別開來,從而實現(xiàn)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重疊。
從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的關系來說,“文化認同構成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中介形式。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的交疊和文化認同與族群認同之間的交疊存在部分重合”[7]107,重合部分越小,國家認同感越弱,重合部分越大,國家認同感越強。為了提高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重合部分,強化國家認同,不管是古代的越南封建王朝還是當今的越南政府,都采取了加強雄王文化的方式來強化國家認同。封建統(tǒng)治者將雄王視為“國統(tǒng)之始”并對其進行祭祀,一方面是為了借助雄王“正統(tǒng)”身份來強調自身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地位,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通過承認、肯定雄王信仰,來加大文化認同與族群認同、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的交疊部分,以強化民眾的國家認同感,鞏固自身的統(tǒng)治。在21世紀的今天,雄王還是越南解決民族地區(qū)國家認同危機的有效途徑。由于歷史與現(xiàn)實的原因,越南西原地區(qū)的民族問題凸顯,國家認同面臨危機。從認同的角度而言,越南西原地區(qū)的國家認同之所以面臨危機,是由于西原地區(qū)的文化認同強化了族群認同,從而導致族群認同處于強勢地位,國家認同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從認同的角度來說,越南將雄王祭祖日定為國家法定節(jié)日,將雄王共同民族祖先身份法定化,實質上是希望各民族形成一個主流的文化思想和核心價值,希望各民族通過對這個主流思想和核心價值的認可,來認可國家的基本制度和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尋求“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有效途徑。
20世紀50年代,北越學術界將證明雄王的存在、闡述文朗國歷史視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22]58。20世紀60年代,越南史學、考古學、文學、民族學等學科高度關注雄王及雄王時代的研究,認為“對雄王及雄王時代進行研究,不僅有助于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23],而且“對越南戰(zhàn)勝美帝國主義,完成國家的獨立與統(tǒng)一具有重要政治意義”[24],因而“將雄王時代在越南民族歷史上的地位和意義拔擢到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度?!盵22]5821世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越南進一步鞏固和拔高雄王對越南民族的地位和意義,將雄王“民族祖先”身份法定化,除了文化戰(zhàn)略的考量外,也有意將雄王塑造為國家的政治象征。今天的雄王,體現(xiàn)的是一種“統(tǒng)一、獨立、立國、衛(wèi)國”的民族精神,是越南“國家”“主權”的象征。目前越南正籌劃在富國島等南部邊疆地區(qū)建立雄王祠、雄王塔等民族英雄紀念祠。越南在上述地區(qū)設立雄王祠、雄王塔,不僅是為了弘揚雄王文化、雄王精神、加強邊疆地區(qū)民眾的文化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同時也是為了對外宣示主權,正如越南學者所說,越南將“義嶺雄王從民間信仰發(fā)展成為國祖信仰,將雄王朔造為全民族大團結的文化象征,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而且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