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沖
(1.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學院,河南 新鄭 451150;2.駐馬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知古鑒今,以史資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民辦高校開展“四史”學習教育,一方面,可以使青年學生更加明晰“為什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為什么要堅持繼續(xù)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問題的答案。另一方面,可以讓青年學生深刻感受國家經濟發(fā)展迅速,人民生活日漸幸福的來之不易,進而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到知史愛國、知史愛黨、知史愛民,增強大學生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民辦高校依據自身獨特辦學思路,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有用人才。當前,在民辦高校開展“四史”學習教育,不僅有利于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而且能夠提升青年學生的政治修養(yǎng)、思想境界和知識技能。
民辦高校開展“四史”學習教育,要充分引導學生認識到“四史”學習教育不是簡單的學習歷史,而是通過“四史”學習,厘清歷史發(fā)展脈絡,加深對黨的感情,感悟黨執(zhí)政的重要性,并通過具體實踐行動,使自身努力成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部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不懈奮斗史,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的自身建設史。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育社會主義有用人才的重要基地,民辦高校通過開展“四史”進課堂和相關實踐活動,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四史”學習凝聚全黨全民之心、激勵全黨全民休戚與共、匯聚發(fā)展磅礴力量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政治素養(yǎng)、樹立政治意識、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真正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因此,在民辦高校開展“四史”教育,不僅可以更廣泛地為黨的思想政治理論路線政策傳播助力,而且能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培育新的后備力量。
民辦高校開展“四史”學習教育,要充分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從從弱到強,幼稚到成熟,歷經百年風雨,鑄就百年輝煌,靠的就是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在早期革命年代,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集中體現了早期中國共產黨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百折不撓的徹底革命精神。在建設和改革時期,通過對毛澤東思想的堅持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黨和國家事業(yè)不斷發(fā)展提供了思想保障。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均出生于改革開放之后的和平年代,他們沒有經歷過國家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困難和障礙,更沒有經歷過革命和戰(zhàn)爭的洗禮,導致部分學生對黨的精神和思想認識不夠深刻。當前,在民辦高校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就是要用黨的百年奮斗史讓學生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學會用黨的最新理論武裝自己,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和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并在具體實踐中,理清歷史脈絡,把握歷史方向,得出歷史結論,把人生理想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結合,最終實現知識、價值、行動的有機統(tǒng)一。
民辦高校開展“四史”學習教育,要充分引導學生熟悉共產黨的百年歷程,通過“四史”學習,夯實專業(yè)基礎,提升理論水平?!八氖贰眱热葚S富,知識面較廣,不僅是高校學生各門學科登堂入室的基礎,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來源。一方面,“四史”不僅是一部簡單歷史,更是一部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探索史和求知史,各行各業(yè)各學科在百年歷程中都有驚人突破,并取得豐碩成績,通過對這些榜樣和資源的學習利用,能夠夯實大學生專業(yè)基礎知識,打牢求知求學的基礎。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從誕生到今天,人類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fā)展中,那些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失敗、半途而廢的國家,都是因為沒有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沒有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而“四史”作為一部見證馬克思主義傳播和發(fā)展的歷史,通過學習和研究,能夠提升青年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和認識世界能力。
開展“四史”學習教育,重在實際成效,民辦高校應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加強黨組織領導,聯系學校實際,讓青年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民辦高校的學生和公辦高校學生一樣大部分來自高中考生,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略有了解,但缺少系統(tǒng)而全面的學習機會和時間。他們屬于“00后”,是在舒適安逸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一代,部分學生對今天的幸福生活和黨的初心使命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民辦高校通過“四史”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教育,為當代大學生補上黨史知識課,讓他們從百年黨史中,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初心、為實現中華民族獨立的艱辛和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決心,讓他們知道黨的歷史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謀幸福謀復興的歷史,是一部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從而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來之不易,進而在內心真正懷揣一顆永不熄滅的愛黨、愛國之心。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民辦高校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民辦高校的學生群體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相對公辦院校的學生,他們對所在院校和專業(yè)性質缺乏一定底氣和信心。2021年9月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明確指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民辦學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學、就業(yè)、社會優(yōu)待、參加先進評選等方面,享有與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的受教育者同等的權利。[1]當前,我國已把民辦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教育戰(zhàn)略位置,民辦高校借助此次“四史”教育活動,要把黨的百年歷史和艱辛歷程有效聯系到現實生活實際,指導學生從我們黨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無論是挫折還是失敗,都初心不改、矢志不移,在攻克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中獲得啟迪、汲取智慧,讓青年學生學會揚長避短,化困難為動力,并鼓勵他們只要鎖定目標,堅定職業(yè)自信,就一定能在社會工作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民辦高校作為我國培養(yǎng)技能人才,促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推動社會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力量,應當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并肩負起對受教育者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黨育才,為國育人的時代重任?!八氖贰苯逃菒蹏髁x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四史”融入民辦高校教育教學實踐,應從歷史角度認清中國共產黨的傳統(tǒng)美德和時代任務,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在社會實踐中自覺承擔歷史使命。同時,民辦高校應認真貫徹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和習近平總書記的“四史”教育指示精神,引導學生以史為鑒,以史促學,弘揚黨的精神,踐行黨的初心,不負黨和國家的期待,并及時幫助學生樹立職業(yè)自信,確立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通過在校期間的努力學習,打好專業(yè)基礎知識、提升專業(yè)技能,在畢業(yè)之后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優(yōu)秀接班人。
精準思政作為一種新思政教育理念,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的基礎上,以具體問題為抓手,對個體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民辦高?!八氖贰苯逃龖Y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有的放矢開展。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和民辦高校自身實力的不斷提升,民辦高校的生源越來越充足。但由于學生來源渠道多元化,各專業(yè)各層次學生基礎差異較大,尤其是當前“00后”的一批學生,他們在基礎知識、認知能力、生活方式等方面和以往的學生差距較大,如不對他們的年齡構成、知識背景、需求偏好進行精準分析,“四史”教育的效果和意義將大打折扣。首先,學校應利用既有的網絡信息技術,對“四史”教育的對象進行精準識別和定位,并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刷選、分類、綜合,進而全面了解教育對象的知識結構、教育背景和需求偏好,最終定制具體的“四史”授課計劃。其次,民辦高校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普遍存在著專業(yè)教師隊伍匱乏、教師專業(yè)性不足等問題,因此,在開展“四史”教育之前應系統(tǒng)對在校教師存量、學科專業(yè)、學歷層次進行分析和刷選,并適當通過專業(yè)培訓和人才引進等方式彌補“四史”教育中面臨的師資力量短板。最后,將大數據分析后的學生對象按層次和類別與“四史”專業(yè)方面的教師進行有效匹配,開設有差異、分層次的“四史”課堂,開展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四史”教育,最終實現教師對象和教育隊伍的精準對接。
民辦高校的“四史”教育,需要以本校的學情、學風、校風為基礎,以本校不同專業(yè)所開設的課程情況為依據,通過對“四史”內容的精選和定制,在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中,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四史”教育所具有的現實意義。首先,把黨史學習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依據當前所學專業(yè)開設的課程情況,將“四史”學習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之中,讓“四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為一體,使學生在正常教學過程中學到“四史”的基本內容。其次,開設專業(yè)的“四史”課程,民辦高校一些特殊專業(yè)和??茖哟蔚膶W生,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開設的科目和課時較少,很難將“四史”內容融入專業(yè)課,為進行全面的“四史”學習教育,可依據本校實際情況,對這些學生在合適的時間因材施教,開設專業(yè)的“四史”課程。再次,選用合適的“四史”教材,當前有關“四史”教育的教材和輔導用書類目繁多,在選擇權威教材時,為實現教育內容的精準化,可借助大數據平臺、網絡信息等技術收集在校學生的基本信息,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此基礎上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編寫有針對性,更易于本校學生理解和接受的“四史”教材。
民辦高校學生在入學錄取分數方面與公辦院校相比普遍較低,其知識儲備和理論基礎也相對較弱。而“四史”內容所具有的理論性強、知識面廣等特點,對民辦高校開展“四史”學習教育的方法提出了一定要求和挑戰(zhàn)。首先,充分利用線上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當前“四史”學習線上資源(學習強國、紀錄片等)較豐富,將線上資源合理引入教學實踐,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動力。其次,開展有針對性的“四史”社會實踐,“四史”學習教育的方式應當靈活多樣、豐富多彩,做到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因此,在“四史”進課堂的基礎上,民辦高校應依據學校具體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革命紀念館、校外文藝演出等活動中,形成濃厚的學習黨史氛圍。最后,營造學習氛圍,充分利用橫幅標語、電子屏幕、宣傳欄等媒介開展黨史學習宣傳,讓學生全方位地融入到紅色文化的學習氛圍中。針對課程中涉及的較為籠統(tǒng)和寬泛的知識點,可邀請“四史”專家、教授、老干部、老紅軍開展學習講座,讓學生在思想上共振,感情上共鳴,行動上共進,從而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四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民辦高校開展“四史”學習,在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用好歷史方法論的同時,應重點強化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努力提升學生的專業(yè)本領,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tǒng)一。[2]首先,開展“四史”知識競賽,學史、知史、悟史。學是前提,這就要求學校在開展“四史”教育的過程中,要在學和知上下真功夫,讓學生切實學好歷史知識,形成科學歷史認知,而適當開展“四史”知識競賽等活動,能有效檢驗學生“四史”學習的基本情況。其次,用實際行動向黨組織靠攏。通過“四史”學習,學生要在反思中形成大歷史觀,并悟出自身的使命擔當和責任意識,從而以革命前輩和英雄模范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隨時聽從黨和國家的召喚,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最后,堅定信念,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學知在于用,思信在于行,民辦高校開展“四史”教育,主要目的要讓學生用大歷史觀認知當下、展望未來,因此,檢驗學生的黨史學習成效,重在查看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是否能夠以史為鏡,以史明志,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忘初心、勇擔使命。
“四史”教育是推進學史明理和以史鑒今相統(tǒng)一的過程[3],為及時準確把握學生學習的時效性,不僅要在“四史”教育前和教育中進行精準分析和精準對接,而且要在“四史”教育結束后對教育效果進行精準反饋。首先,對“四史”教育主體進行反饋。借助大數據技術,對“四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難題進行分析、匯總,及時掌握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整體情況,通過這些反饋信息,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及時調整、優(yōu)化,最終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其次,對“四史”教育方法進行反饋。一方面,通過對學生教學反饋的信息進行收集、整理,根據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利用同行評教的方式,接受同行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最后,對“四史”教育對象和教育目標進行反饋,借助大數據技術,了解學生對熱點新聞、熱點事件的觀點和立場以及在校內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同時,通過對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情況和畢業(yè)后的工作表現進行跟蹤調研,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及時反饋到“四史”教學中,進而更好的實現“四史”對學生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