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老青年
【適用話題】美與丑 多元審美 新型社交方式
淘寶“丑東西大賽”受到熱捧,被贊“可愛”,說明這種“丑東西”跟那些“丑東西”是不一樣的。首先,它沒有以丑為美、自詡很美,而是自黑得很徹底,就是“丑東西”,“丑”也有它的用處和擁躉。然后,它沒有在涉及公共審美的“公共品”“公共空間”“公共領(lǐng)域”去主張這種“丑東西”,而是在社交圈層中“尋找共同的愛好者”。更重要的是,沒有給他人形象和公共利益帶來傷害,不存在“可能對誰形成丑化”“冒犯別人尊嚴”的問題。
畢加索說過一句話:藝術(shù)是一種謊言,它教我們?nèi)ダ斫庹胬怼!@些“丑東西”之所以受到熱捧,可能是年輕人的一種行為藝術(shù),以日常生活用品的“丑”作為減壓的藝術(shù)中介,在美丑對比中更好地去理解美,追求美的生活。作家史蒂文斯的這句話是一個著名的悖論:現(xiàn)實主義就是對現(xiàn)實不忠實的描繪。無論“微笑的橘子頭套”,還是“仿真人臉口罩”,丑的面具,嘻哈的表象,扭曲夸張的“丑樣子”,都包含著現(xiàn)實主義的追求。這些“丑東西”,都包含著當下年輕人很豐富的精神內(nèi)在。
這是年輕人的一種減壓方式。日常壓力太大,主流的“成功美學”“濾鏡美學”對年輕人形成一種巨大的規(guī)訓和表演壓力,上名校,進“大廠”,教育出神童,活成朋友圈美顏濾鏡所呈現(xiàn)的樣子,無處不在的“內(nèi)卷”讓現(xiàn)代人太累太焦慮了。維持那種“成功美學”和“完美人設(shè)”,成本很高。有句話是這么說的,社交之所以累,是因為每個人都試圖表現(xiàn)出自己其實并不具備的品質(zhì)。評選“丑東西”,面對日常中的“丑”和自己身上的“丑”,是一種減壓。就好像年輕人說“躺平”,不是真的躺平,只是為了減壓。喪文化,毒雞湯,廢話文學,社牛,凡爾賽,都是減壓方式。維持那種“人皆稱贊的美”已經(jīng)讓現(xiàn)代人喘不過氣來,而這時“丑東西”的出現(xiàn)可以說太減壓了。
這是年輕人的一種社交方式。“丑東西”很多時候并不是人們所追求的,重要的是它創(chuàng)造了一種圈層交流的話題,人們在其中找到了一種社交親密感。每一波流行語,凡爾賽啊,廢話文學啊,都創(chuàng)造了一波社交高潮。美是給外人看的,越親密的關(guān)系,越能承受和面對“丑”,就像調(diào)侃和開黑只會在熟人間進行,“丑東西”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制造了社交親密度。
這更是年輕人表現(xiàn)自身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行為藝術(shù)。保羅·克利說,他所要探求的視覺形式就是人們從未見過甚至想到過的,是未來乃至宇宙的奇特視覺形式。這種探求正是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造力,他名之為“構(gòu)形力”。我還想到了“陌生化”這個美學概念,藝術(shù)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這些“丑東西”看似很丑,卻讓我們能夠換一個視角看待日常生活中這些常見之物,比如那些諧趣搞怪歡樂十足的口罩,獲獎?wù)呔驼f:疫情之下,一成不變的表情漸漸在我們的面孔上定格,仿真人臉口罩的出現(xiàn),是希望能提醒藍白口罩下的自己,多笑一笑。
可愛的“丑東西”與可怕、可惡、面目可憎的“丑東西”的不同就在這些方面。
(摘自微信公眾號“吐槽青年:曹林的時政觀察”)
【新知小識】心理學中的“恐怖谷現(xiàn)象”
心理學中的“恐怖谷現(xiàn)象”指的是當機器人和人的容貌非常接近時,會讓人極度不舒服,過于完美的仿生反而會帶來驚悚之感。這些或許也解釋了為什么會有“淘寶丑東西大賽”這樣的存在。
小編畫外音:英國文化評論家史蒂芬·貝利在他的作品《審丑》里表達過這么一個意思:對丑思考得越多,看得越久,丑這個概念就變得越發(fā)詭譎多變,捉摸不定。最后我們甚至能從丑東西中看出“美”來??傊?,花極低的成本就能換來的快樂,這樣的“丑東西”請給我來一打!
3754501908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