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榮
(金堆城鉬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陜西 渭南 714000)
鉬是一種珍貴的高熔點金屬,被國家列為重要的戰(zhàn)略金屬。主要應用于不銹鋼及鉬金屬制品行業(yè),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鉬的應用滲透到化工、催化劑等各個領域,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因此,鉬資源的合理利用對于企業(yè)和國家都非常重要。
鉬酸銨生產工藝主要有傳統(tǒng)的酸鹽預處理工藝和水洗預處理工藝,這兩種工藝有各自的優(yōu)勢和劣勢,但無論是酸鹽預處理工藝還是水洗預處理工藝,都必須使用到氨浸工序。氨浸工序是鉬酸銨生產工藝的一個核心工序,是利用工業(yè)氧化鉬易溶解于氨水的特性,實現鉬從固相向液相轉移的過程。筆者對鉬酸銨的生產工藝和各工序特點進行深入分析后,認為氨浸工序直接影響氨浸渣中的鉬金屬含量,進而影響整個鉬酸銨生產工藝的金屬回收率。因而對氨浸工序進行深入研究,以降低氨浸渣中的鉬含量,對提高整個鉬酸銨生產工藝的金屬回收率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1]。
氨浸的過程主要是將經過預處理的工業(yè)三氧化鉬(鉬焙砂)溶于氨水中,三氧化鉬和氨水反應生成鉬酸銨溶液。三氧化鉬和氨水反應,鉬金屬以鉬酸根的形式入液相,其他雜質進入固相,實現鉬金屬離子的富集和凈化[2]。反應方程式為:
MoO3+2NH4OH=(NH4)2MoO4+H2O
氨浸渣是鉬酸銨生產工藝中氨浸工序產生的固相廢棄物,氨浸過程的處理效果直接決定了氨浸渣中鉬含量的高低,也決定了鉬酸銨生產工藝的金屬回收率,因此,研究氨浸工序的反應機理,可以從理論上找到影響氨浸渣中鉬含量的因素,進而有效直接地指導生產。
氨浸過程屬固相與液相之間的多相反應,浸出劑必須擴散通過兩相間的擴散層及礦料外圍的固態(tài)生成物才能與礦料進行反應,要使浸出率高,鉬焙砂中三氧化鉬的溶解速度就要快,且溶解的越完全越好,因此固態(tài)物料的浸出過程用溶解速度數學式進行分析:
ds/dt=D×F×(Cn-Cp)/δ
式中:ds/dt—溶解速度,即單位時間內發(fā)生反應的物質量;
D—擴散系數;
F—固體溶質的表面積;
Cn—固體礦粒表面生成物的濃度;
Cp—整個礦粒中生成物的濃度;
δ—固體溶質表面生成物的擴散層厚度。
從上式中可以看出,要使溶解速度ds/dt增大,就必須使D、F、和(Cn-Cp)的值增大,使δ減??;依據理論從以下幾點來研究,為了保證試驗數據的通用性,我們統(tǒng)一采用酸鹽預處理后氨浸方式進行。
圖1 鉬酸銨生產工藝氨浸工序流程圖
由于溶解反應是在固體與溶劑的相界面進行,因此鉬焙砂粒度越細,其表面積F就越大,從而鉬焙砂與溶劑的接觸面積也就越大,使溶劑和鉬焙砂發(fā)生反應的機會就越多,其反應就越快,反之,情況截然相反。
為了驗證粒度對氨浸渣的影響,我們利用兩種不同粒度的工業(yè)氧化鉬進行氨浸試驗。
表1 兩種不同粒度的工業(yè)氧化鉬指標
表2 兩種工業(yè)氧化鉬原料反應后氨浸渣的指標 %
從表1和表2結果來看,兩種不同粒度的工業(yè)氧化鉬進行氨浸試驗,氨浸渣中不可溶鉬的結果差別不大,可溶鉬的結果差別較大。分析原因為粒度大的氧化鉬比表面積小,與反應溶劑的接觸面積也小,造成了顆粒內部的部分工業(yè)氧化鉬沒有與氨水接觸并反應,直接滯留在氨浸渣中,造成了鉬金屬的流失。
由于溶解過程的速度決定于固體溶質的表面生成物濃度Cn(也稱飽和濃度)和生成物在整個溶液中的濃度Cp之差,該濃度差越大,生成物向整個溶液中的擴散速度就越快,使溶解速度增加;但是液固比太大時,浸出液中鉬金屬含量低,所形成的浸出液體積增大。
當Cp=0時,(Cn-Cp)的差值最大,溶解開始,溶解速度最快。隨著時間的逐漸增加,Cp慢慢增大,直至Cp=Cn時,溶解速度等于零,反應處于平衡狀態(tài)。
使用同一批原料,以不同固液比進行試驗,對氨浸渣的指標進行統(tǒng)計。
表3 相同原料在不同固液比下氨浸后氨浸渣的指標
結合日常工藝實踐經驗數據以及經濟性等考慮,鉬酸銨的氨浸固液比為1∶3比較合理。
擴散速度取決于擴散系數,而擴散系數與溫度的關系是:
D=7.4×10-8(XM)0.5T/mv
式中:D—d在溫度為T時,溶質在溶劑的稀溶液中的擴散系數,cm2/s;
M—溶劑的分子量;
T—絕對溫度,K;
m—溶液的粘度,厘泊;
v—溶質在正常沸點時的分子容積;
X—溶劑的綜合參數。
擴散系數正比于溶解過程的溫度,溫度升高,分子獲得能量增加,分子運動的速度加快;同時還可使溶液的粘度降低,分子擴散的阻力減小,擴散速度增加。不過在浸出過程中溫度的提高受溶劑的沸點限制,并非越高越好,使用的氨水隨浸出溫度的升高,氨氣的揮發(fā)速度也會加快,造成體系中pH值下降,對浸出不利。
表4 不同溫度區(qū)間進行氨浸的指標對比
綜合上述各種影響因素和氨氣的特性,氨浸反應溫度控制在50~65 ℃,具有較好的經濟性。
浸出劑在與鉬焙砂接觸的表面積上發(fā)生反應時,擴散層的厚度與攪拌速度成正比:
δ=K/2μn
式中:δ—飽和層厚度;
K—常數;
μ—攪拌速度;
n—指數,一般取0.6;
增加攪拌速度可以減少飽和層厚度,加快反應速度,但攪拌過快會降低浸出設備的利用系數。攪拌速度控制在可以攪拌均勻即可。
一般來講,溶劑的濃度大,它的含量就高,浸出速度加快,但是浸出時濃度過高,液氨用量過多,浸出后尚有一部分溶劑剩余下來未被充分利用,造成浸出劑消耗量增大。
氨浸過程無論使用液態(tài)氨還是氨水,氨總量控制在理論需要量的1.2~1.5倍,這樣既保證了反應充分性,又不會浪費。
在工業(yè)實踐中,一般是通過給溶液中直接通入氨氣進行反應,反應容器為常壓敞口,反應過程中不斷有氣體的逸出,導致氨氣使用量達到理論反應量的2~3倍。
浸出時間增加則浸出率增加,但時間過長,浸出率改變不大而又影響生產周期。
根據工業(yè)實際,浸出時間控制在1 h比較合理。
若鉬焙砂中有不溶或難溶于氨水的鉬酸鈣、鉬酸鉛和未氧化好的二硫化鉬、二氧化鉬以及熔融燒結塊存在,還有焙砂中的鐵含量高,尤其是兩價鐵在浸出過程中形成氫氧化鐵、氫氧化亞鐵呈膠狀,其很難沉降,并以薄膜的形式包裹著焙砂顆粒,阻礙三氧化鉬的繼續(xù)溶解;有氫氧化亞鐵的存在,濾餅也很難抽干,當鉬焙砂中有這些不溶或難溶物質,以及鐵含量高時,氨浸渣中的鉬含量就高,鉬焙砂的浸出率降低[3]。
(1)對鉬酸銨生產工藝氨浸工序影響氨浸渣鉬含量因素的分析,得到影響因子的數學模型和控制重點,利用這些可以在生產中作為依據調節(jié)工藝參數,降低氨浸渣中的鉬含量,從而使鉬酸銨生產過程的金屬回收率得到有效提高。
(2)把多相反應原理和生產實踐相結合,可以直接有效系統(tǒng)地對氨浸的反應過程進行分析,對影響氨浸過程的各種因子進行剖析,進而系統(tǒng)性地解決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達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3)結合生產實踐,影響氨浸過程最重要的3個因素是工業(yè)氧化鉬的質量、固液比以及反應時間,控制好這3個主要因素,就可以得到一個高效的反應過程,氨浸渣中的鉬金屬流失就會減少,鉬酸銨工藝的金屬回收率就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