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2021年12月4日,張海華又背上他的裝備,走進四明山深處人跡罕至的密林,希望用鏡頭講述野生生物不為人知的故事。
今年47歲的張海華是一名媒體人,同時也是一名自然攝影師、博物作家,有17年的野外攝影經(jīng)驗。他癡迷上自然攝影,要從2005年說起。當年2月,在一次外出采訪途中,他被一群麻雀飛過天空的景象吸引,便隨手用相機拍了下來。沒想到第二天這張圖被刊登在報紙上,還得到攝影前輩的贊賞。這讓他受寵若驚,從此一頭扎進自然攝影中。
一開始,張海華以拍攝鳥類為主。2005年到2012年間,他一共拍攝了300多種野生鳥類,占寧波有記錄的野生鳥類的九成左右。2012年,他把目光轉向兩棲動物,開始夜探浙東山脈。目前,他拍到的兩棲動物種類數(shù)量已超過寧波早年有記錄的種類數(shù)量,其中不乏新物種。2013年,他在鄞江鎮(zhèn)四明山腳下,拍到一只體長3厘米左右、長著一雙紅色眼睛的棕褐色角蟾。這種角蟾后來被證實是一種全球新物種,為浙東地區(qū)特有,并于2021年在一篇發(fā)表于國際期刊的論文中被業(yè)界命名為“道濟角蟾”。其間,他還記錄了寧波多數(shù)常見的野花、野果,本地蝴蝶也拍了近百種。
這17年來,張海華常年只身在荒野游蕩,把業(yè)余時間幾乎全花在山里、海邊,只為與未知野生生物相遇的那一刻?!拔业睦霞以诤?,那邊是平原。小時候我就對鳥兒、青蛙、野花等非常好奇,尤其是讀到古詩里關于花鳥蟲魚的詩句時,總想知道它們到底長什么樣。無奈的是,當時沒人能告訴我。”張海華說。后來,他上了大學,讀完研究生,畢業(yè)后又在寧波當了20多年的記者,人生走了一半,但童年的好奇心一直都在。于是,多年后他拿起相機,開始自解自答童年疑惑,把野外拍攝看成“一場回歸童年的旅行”。這也是17年來荒野一直對他擁有莫大吸引力的原因。
張海華說,自然攝影的樂趣在于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以往未知的生物物種、未知的分布等,這會給自己帶來成就感,也為本地生物研究提供資料。他心中有一幅關于寧波生物多樣性分布的圖景。“寧波西靠連綿的四明山,東臨大海,地理特征用四個字簡單概括就是‘山海相依’,進行生物多樣性探索有先天的地理優(yōu)勢?!睆埡HA說。以觀鳥為例,寧波剛好處在東亞—澳大利亞的候鳥遷徙路線中段,因此無論是水鳥還是林鳥,種類都很多。在寧波有記錄的鳥類共有400多種,三分之二屬于候鳥。特別是在海邊或海島,水鳥種類尤其豐富,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白鶴、勺嘴鷸、中華鳳頭燕鷗等。此外,四明山與天臺山兩大山系中茂密的森林為各種野生生物提供了廣闊的棲息地,也是觀察本地野生生物的絕佳場所。比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鎮(zhèn)海棘螈就是寧波獨有。
17年拍攝下來,張海華發(fā)現(xiàn),能夠保留生物多樣性的地方往往是那些保持原始自然風貌的寧靜荒野?!八拿魃嚼镆粭l人跡罕至的溪澗附近有可能找到寧波近70%的兩棲類無尾目動物(即通常說的蛙與蟾),但溪澗一經(jīng)開發(fā),里面的兩棲動物種類將急劇減少,甚至可能完全消失?!彼J為,“還自然以寧靜”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前提。
這些年,張海華把他拍攝和觀察的成果集中到幾本書里,寫下了《云中的風鈴:寧波野鳥傳奇》《夜遇記》《東錢湖自然筆記》等著作。他還在《寧波晚報》副刊開設博物旅行專欄,在寧波圖書館的支持下連續(xù)多年舉辦“大山雀自然學堂”,組織“夜探自然”親子活動等,不遺余力地投身于介紹本地野生生物的科普活動中?!昂蛶啄昵跋啾?,寧波市民對自然觀察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很大轉變,越來越多人愿意參與其中?!睆埡HA說。10多年前,當身邊人聽說他花5萬元買了一個拍鳥的相機鏡頭時,大多數(shù)人眼中都掩飾不住一種看“敗家子”的驚訝,但現(xiàn)在民間的自然觀察(攝影)愛好者越來越多?!?0多年前,整個浙江癡迷于觀鳥、拍鳥的只有寥寥數(shù)人,而現(xiàn)在光寧波就有好幾十人,而且多數(shù)人擁有‘高精尖’的專業(yè)攝影及觀測器材,為記錄、統(tǒng)計本地鳥類提供了較大的便利。”他說,“越來越多人參與自然觀察,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日趨和諧,有利于全社會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薄?/p>
jscpu202203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