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麗珍
我越長大,就越懷念小時候的年味。那時,辛苦了一年的農(nóng)村人過了臘八節(jié),就忙活開了。
打掃屋子是首要大事。人們將稻草扎成的笤帚綁在竹篙上,將房子屋檐、墻角旮旯到處清掃一遍,屋子看起來整潔了許多;將燈泡上沉積的灰塵一掃而空,燈光也亮堂了許多。
中國人過節(jié),幾乎都是圍繞吃來慶祝的,春節(jié)也不例外。凍米糖是我們過年時招待客人的一道必備小食,是人們自家動手制作而成的。這道小食做起來頗為不易。先要將糯米蒸熟曬干,拿到碾坊,壓到一粒粒齊整,曬干后平鋪在碾槽里。牛拖著巨大的石碾,轉圈碾壓,人就坐在牛背上趕牛干活。碾坊呈圓形,轉久了,人難免會發(fā)暈。記得小時候,我曾跟姑姑去過一次碾坊,那種轉得暈乎乎的感覺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做了凍米糖,少不得還要做麥芽糖。人們把麥芽和在蒸熟的糯米飯里,發(fā)酵后,過濾出渣,加水在大鍋里熬煮一天一夜。大鍋水慢慢熬煮成小鍋糖水,最后凝結成亮晶晶的飴糖。整個廚房都飄蕩著甜絲絲的香味兒,大人用筷子挑上一點給孩子們嘗嘗,那香甜軟糯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打糍粑也特別討孩子們喜歡。糍粑的制作方法并不復雜。農(nóng)家將自種的新鮮糯米浸泡一天后上鍋蒸熟,趁熱倒入石槽里,用厚重的木棒使勁敲打,直到綿軟有粘性。糍粑碼成一團,放涼后變得硬邦邦的,像石頭一樣。冬天氣溫低,糍粑是可以保存許久不壞的,吃到來年春天都不成問題。人們每次用刀切一小塊,放在水里略微清洗一下,再在油鍋里慢火煎炸,拌上白糖,饑腸轆轆時吃上幾塊,足以慰藉空空的肚腹。
在我的老家,每家每戶必備的三道菜是炸肉丸子、炒筍干、蒸香腸。無論去誰家吃飯,餐桌上的老三樣總是少不了。各家炸肉丸子做法基本一樣,但是吃起來口味有些許差別。選材和火候都很重要,有些吃起來綿軟鮮香,有些吃起來卻硬邦邦不柔滑,或偏咸,或寡淡,味道不一而足。
炒筍干這道菜最重要的是筍干要嫩、切得要薄。離過年還有半個月的時候,到村里上門切筍干的外鄉(xiāng)人就來了。切筍人扛著一個條凳,凳子上裝著一個大鍘刀,哪家呼喚“切筍”就停在哪家。切筍人將村里人早已用淘米水浸泡好的筍干放置在鍘刀上,像個武林高手一樣開始切筍。眼花繚亂中,只見筍干如雪花片一樣呼啦啦地落入簸箕中,一會兒功夫,兩三斤的筍干就切好了。切好的筍干用清水浸泡幾天,中途要換幾次水,然后,隨時可以撈出烹炒。
臨近過年,人們把整只雞整只鴨,還有排骨、豬頭肉等食材完整地放入大鍋里,加沸水煮開,再倒入筍干、墨魚干熬煮半天,滿屋子香氣四溢。人們將吸收了高湯的筍干撈起,每次招待客人時,直接盛上一碗,加熱后就可端上桌。在滿桌子葷腥油膩的菜品中,這道菜獨樹一幟地清香爽口。
蒸香腸要選肥瘦三七分的肉來做,腌制要不咸不淡,糖和白酒的配比都要恰到好處,切片均勻有度的最好。蒸香腸是我情有獨鐘的一道美食,真是百吃不厭。
大年三十那天,一家子老老少少也不得清閑,去墓地拜祭先人之后,就忙著貼對聯(lián)、貼年畫。大人事先用粳米粉熬成米湯,在對聯(lián)、年畫的背面糊上米糊,再爬著梯子在房屋各處張貼。大功告成后,我們看著煥然一新的房子,心里也亮堂堂的。
臨近中午,品嘗著美食,我們才發(fā)覺新春的腳步真是越來越近了。年夜飯相比午飯,更是豐盛許多。大快朵頤后,收拾好碗筷,一家人擺上茶點,圍著火爐,看著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說說話。此時華燈初上,村子里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將新年的喜慶漸漸推上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