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楊揚正式退役,面臨著職業(yè)轉型。一開始,她也對未來的方向感到迷茫,于是,她給自己定了三個標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這之后,她不斷嘗試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包括2008年北京奧運會組委會的工作、擔任央視嘉賓主持、創(chuàng)立體育公益基金、創(chuàng)辦冰上運動中心、任職國際奧委會委員等?!?3年的運動生涯帶給我的不止是金牌,我一直堅信體育對人的發(fā)展,尤其對小朋友的成長、對家庭親子關系、對社區(qū)文化、對社會的發(fā)展,都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所以退役后,我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同時,我也想證明,運動員退役之后依然是對社會有價值的群體?!?/p>
如今,她的最新身份是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運動員委員會主席和世界反興奮劑機構副主席,她說:“我很榮幸能夠為自己熱愛的奧林匹克事業(yè)做點事情。無論走到哪里,我都是來自中國的代表,我也經常這樣提醒自己,雖然不是運動員身份了,但同樣代表中國,要把工作做好?!?/p>
籌備一屆奧運會是非常復雜的工程,為了在家門口辦好冬奧,楊揚滿懷熱忱地投入到北京冬奧會的準備工作中。圍繞保障運動員的權益和需求,運動員委員會提出了許多合理建議,楊揚自己也建議,在比賽場館留下奧運參賽運動員的名字、讓獲獎運動員留下手印。此外,她也考慮到了很多“媽媽級”選手及工作人員的需要,提議重視對這部分人群的服務。
楊揚與北京冬奧的不解之緣,可以回溯到2015年。那一年,作為北京申辦冬奧形象大使,身懷六甲的楊揚隨團奔赴吉隆坡,在投票現(xiàn)場,她用流利的英語上臺陳述。當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說出“北京”二字時,中國代表團沸騰了,楊揚也興奮地隨著大家一起歡呼。她很慶幸,腹中的孩子和她一起見證了歷史。
在楊揚心目中,工作與家庭都很重要,工作之余,她盡量騰出更多時間陪孩子一起運動,給全家做一桌東北家鄉(xiāng)菜。在這滿懷喜悅的期待中,她終于等來了北京冬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