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
眾所周知,中國的“年”起源于古代臘月的祭祀活動,一般發(fā)生在每年的“歲首”。而這個“歲首”的具體時間,在漢武帝之前是一直隨著王朝更迭不斷變化的。
傳說中最早的年,起源于夏朝。夏朝第一個君主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每三十天都會出現(xiàn)一次規(guī)律的潮汐,而大概三百六十五天又會出現(xiàn)一輪寒炎冷暖的四季變化,于是創(chuàng)造出了太陰歷,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陰歷、農(nóng)歷,又稱為夏歷。
夏歷按照月亮圓缺的周期,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所以在夏朝的時候,是在正月初一過年的。
可到了商朝,商湯好不容易滅掉了夏桀,為了徹底改變夏朝遺民和天下臣民對夏朝的印象,便從歷法上進行了修改,也就是古時說的“改正朔”。商朝把一年的歲首改在了農(nóng)歷十二月初一,那么,商朝時期,人們是在臘月初一過年的。
周武王滅掉商紂之后,當時的“國務卿”是周武王的四弟周公姬旦,他提議周朝也要像商代夏一樣“改正朔”,來表明周朝的正統(tǒng)性,于是便把歲首又向前提了一個月。因而在周朝,人們在農(nóng)歷十一月初一就過年了。
秦始皇一統(tǒng)全國后,李斯等人也向始皇帝提出“改朝換代”必須要“改正朔”的建議。秦始皇便又將“歲首”月份向前推了一個月。也就是說,農(nóng)歷的十月初一,才剛剛秋天,秦朝人就開始忙活過年了。
后來漢高祖劉邦平秦滅楚,建立了大漢王朝。漢高祖是個粗人,對這些繁文縟節(jié)并沒有太在意,也就沒有對所謂的“正朔”進行修改,一直延續(xù)著十月為歲首這個事。直到漢武帝劉徹即位,才想起來“改正朔”的事。漢武帝制定了《太初歷》,遵從夏歷,以正月為歲首。
后來的朝代也一直沒有再因政權更替進行無謂的更改。中國人過年又正式回到了正月初一了。
正月初一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叫法。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叫做“三朝”“正旦”“元日”“歲旦”;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
所以古代的“元旦”和現(xiàn)在的“元旦”不是一個概念?,F(xiàn)在的元旦是指公歷1 月1 日,而在古代,元旦是農(nóng)歷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中國古代過年,其實是在過“元旦”。
在古代典籍里,正月初一這一天幾乎就沒提過“春”的字眼,“元”和“旦”這倆字倒是經(jīng)常被用到。比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介雅》:“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宋代吳自牧《夢粱錄》:“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jié)序,此為之首?!睘槭裁茨?? 正是因為我國的古代并不是一直以春天的開始為一年的開始。
不過那時候“春節(jié)”一詞也是存在的,只是另有所指,即二十四節(jié)氣之中的“立春”節(jié)氣。
那么“過年”怎么又和“春節(jié)”扯到一起了呢?
這已經(jīng)是20 世紀以后的事了。1912 年,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不再以農(nóng)歷清朝宣統(tǒng)年號為主,而采用國際通用的公歷紀年,宣布公歷1 月1 日為“元旦”,并主張國民過“新”年而不過“舊”年。
然而習俗的力量是巨大的,老百姓過慣了正月初一的大年,依然習慣于過農(nóng)歷“年”。袁世凱接過總統(tǒng)職位后,覺著既然民俗難改,不如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jié)”吧,作為舊歷新年來慶祝。公歷新年呢,還是叫“元旦”,這就把“元旦”和“過年”給分開了?!按汗?jié)”從此就專指過年,也從此具有了現(xiàn)代春節(jié)的含義。
掐指一算,中國人過年已經(jīng)有了4000 多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幾千年中,人們都是怎么過年的呢?
如上所述,如果生活在秦朝,你將度過一個秋季版的春節(jié)。因為秦朝的歲首是十月初一,這個時候正好是秋末豐收時節(jié),全國上下沉浸在碩果累累,一片喜氣洋洋的氛圍之中。
祭祀是中國人慶祝節(jié)日的永恒主題。所以秦漢時期的人們過年,除了祈福慶收之外,祭拜祖先也是最重要的活動和習俗。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慶祝習俗愈漸豐富多彩。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陽、游樂賞燈統(tǒng)統(tǒng)都在這個時期進入到人們的視野。那時候的上流社會比較會玩,“除夕”和“守歲”就最早起源于晉代。
唐朝的時候流行“拜年帖”,相當于現(xiàn)在過節(jié)送“賀卡”。老百姓用梅花箋紙題辭祝賀贈與親朋以表心意,皇室則會用金箔制作賜予大臣。唐玄宗還頒布了《假寧令》,唐朝的“公務員”過年期間也可以享受年假,過一個好年。
到了宋朝,北方人過年開始流行吃餃子。除此之外,餐桌上還增加了各種各樣的經(jīng)典美食來撩撥你的味蕾:東坡肉、屠蘇酒、百事吉、春盤、魚生、術湯、索餅五辛盤等等。人們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的爆竹,“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币荒曛腥藗兊男了岬檬г谶@響徹天際的爆竹聲中統(tǒng)統(tǒng)煙消云散。
經(jīng)過千年的發(fā)展,明清時期過年的習俗變得十分成熟且相當隆重。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都已經(jīng)成為了盛行的習俗和活動。各地制燈工匠和商人云集京城,把自己的產(chǎn)品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廟會也開始了,好不熱鬧。
直到今天,人們過年也還一直延續(xù)著千年的傳統(tǒng),全家團聚,飲酒,吃餃子,放煙火,賞燈,放鞭炮,拜年……歷經(jīng)千年,年味兒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