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敏 沈 鋒 王懷云 洪志群
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yī)院莆田醫(yī)療區(qū),福建省莆田市 3511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較為常見,可引起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麻木等癥狀,嚴重降低患者日?;顒幽芰1-2]。目前,臨床治療LDH多以藥物、物理療法等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臨床癥狀,但仍有少部分患者經保守治療無效,需進行手術治療。腰椎后路椎間融合術(PLIF)是臨床治療LDH常用術式,可幫助患者重建脊柱穩(wěn)定性,改善腰椎功能,從而解除日常活動障礙,減輕臨床癥狀[3]。既往,PLIF術中多以雙側椎弓根釘內固定為主,但隨著長期應用發(fā)現(xiàn),雙側椎弓根釘內固定可引起應力遮擋等現(xiàn)象,促使鄰近階段椎間盤退變。單側椎弓根釘內固定雖可避免上述問題,但部分研究認為存在融合度降低風險,可能誘發(fā)內固定松動等事件[4]。兩種椎弓根釘內固定方法在LDH治療中孰優(yōu)孰劣爭議較大,仍需進一步研究明確。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單側椎弓根釘內固定PLIF在LDH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LDH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1例。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男28例,女13例;年齡41~63歲,平均年齡(56.79±4.38)歲;病變節(jié)段:L4~525例,L5~S116例;病程6個月~4年,平均病程(2.08±0.43)年;體質量指數(shù)18~28,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4.15±1.48。觀察組男27例,女14例;年齡40~64歲,平均年齡(56.82±4.43)歲;病變節(jié)段:L4~524例,L5~S117例;病程6個月~4年,平均病程(2.11±0.45)年;體質量指數(shù)18~28,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4.18±1.52。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外科學》[5]第3版中LDH診斷;經CT或MRI等明確診斷;伴有腰痛、下肢麻木等癥狀;經保守治療無效;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存在腰椎間盤手術史;精神障礙異常;合并腰椎骨折、腰椎結核等病。
1.3 方法 觀察組:取俯臥位,全身麻醉后,在C臂機引導下標記病變部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后,于腰正中線沿標記處開一個2.5cm縱向口;逐層分離皮下組織,鈍性剝離骶棘肌,定位同側上下關節(jié)突,以咬骨鉗將椎板、黃韌帶部分去除,并行神經根管減壓;待神經根牽開后,以尖刀環(huán)切纖維環(huán),將椎間盤及軟骨終板去除,試模置入,將去除的骨片修剪呈顆粒狀,填入合適型號的融合器內,植入椎間隙,C臂機透視確定位置;于患側椎弓根前緣3mm處穿刺插入定位導針,絲攻攻絲后安裝螺釘,待透視滿意后,將連接桿與螺帽安裝好,止血后逐層縫合,加壓包扎。對照組:在上述操作基礎上,于健側也予以椎弓根釘內固定。兩組術后均常規(guī)抗感染,術后2周拆線,隨訪6個月。
1.4 觀察指標 (1)圍術期情況: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2)術后疼痛情況:術后1d、術后2周、術后6個月時,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兩組疼痛情況,由患者主觀判斷,0~10分,得分越低越好。(3)脊柱穩(wěn)定性:術前及術后6個月時,采用X線檢測兩組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及矢狀面平衡變化。
2.1 圍術期情況 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住院時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情況對比
2.2 術后疼痛情況 術后2周、術后6個月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疼痛情況對比分)
2.3 脊柱穩(wěn)定性 術后6個月兩組腰椎前凸角均高于術前,胸椎后凸角、矢狀面平衡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兩組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矢狀面平衡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脊柱穩(wěn)定性對比
LDH發(fā)病機制復雜,臨床認為隨著年齡增長,椎間盤可逐漸發(fā)生退行性變化,促使纖維環(huán)及髓核內水量減少,髓核失去彈性,且纖維化出現(xiàn)裂縫;加之長期勞損積累、外力作用等因素,可造成椎間盤破裂,纖維化、髓核等突出壓迫神經根,誘發(fā)腰痛等癥狀[6-7]。多數(shù)LDH患者經藥物、牽引等保守治療癥狀明顯減輕,但仍有少部分患者保守治療無效,且神經根壓迫較為嚴重,需通過手術治療。
PLIF為LDH治療常用術式,可快速恢復腰椎椎間高度,維持腰椎部位良好生物力學特征,并提供較好椎間縱向支撐,以促進腰椎功能恢復,減輕LDH癥狀[8-9]。但臨床對于單側還是雙側椎弓根釘內固定方式的選取存在較大爭議。既往,雙側椎弓根釘內固定較為常用,臨床認為雙側固定可提高固定強度,有助于脊柱功能更好恢復,術后不易出現(xiàn)內固定松動、斷裂等情況。但長期應用發(fā)現(xiàn),雙側椎弓根釘內固定存在應力遮擋問題,使得上下相鄰椎間盤可發(fā)生一定退變,可能影響遠期脊柱功能,且雙側操作用時較長,對機體損傷大。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2周、術后6個月時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單側椎弓根釘內固定PLIF治療LDH可減輕術后疼痛感,減少術中出血量。分析原因為單側手術可減少健側椎弓根釘內固定操作步驟,不僅節(jié)省手術用時,還可降低對機體損傷,使術中出血量減少,并減輕患者醫(yī)療負擔[10]。同時,單側手術對椎旁肌肉損傷較小,而脊柱的穩(wěn)定需椎間盤、椎旁肌肉、腰背肌組織等共同維持,椎旁肌肉損傷小,則有助于術后脊柱穩(wěn)定性恢復。此外,單側椎弓根釘內固定對鄰近階段活動限制小,不會對其生物力學造成較大影響,故而利于延緩鄰近階段退化,更好維持脊柱穩(wěn)定性。但本文結果顯示,術后6個月兩組腰椎前凸角均高于術前,胸椎后凸角、矢狀面平衡均低于術前,組間相比無差異,提示單側、雙側椎弓根釘內固定PLIF治療LDH在近期脊柱穩(wěn)定性方面可取得相當效果。后續(xù)仍需擴大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以進一步明確兩種方法對LDH患者遠期脊柱穩(wěn)定性的影響,以論證單側椎弓根釘內固定在遠期脊柱穩(wěn)定性中的優(yōu)勢。
綜上所述,單側椎弓根釘內固定PLIF治療LDH可減輕機體損傷,減輕術后疼痛,促進脊柱穩(wěn)定性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