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平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地質礦產勘查研究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區(qū)域位于青藏高原北西邊緣-昆侖造山帶南緣的裂陷盆地內,主體屬西昆侖古生代-中生代造山帶。區(qū)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甜水海巖群(ChT)、古元古界康西瓦巖群(Pt1K)、三疊系巴顏喀拉山群(TB)、中元古界長城系賽圖拉巖群(ChStb)及第四系。
工區(qū)屬西昆侖新生代板內再生造山帶,構造活動頻繁。主要斷裂有康西瓦斷裂、賽圖拉斷裂、大紅柳灘-郭扎錯斷裂、奇臺達坂斷裂??刂屏藚^(qū)內的地層格架和巖漿巖的分布,是區(qū)內最重要的稀有金屬礦的控礦斷裂。
工區(qū)巖漿活動十分頻繁,巖漿作用有多期次、多類型的特點。巖漿活動最為強烈、規(guī)模最大。其中含礦花崗偉晶巖脈、含鋰輝石花崗偉晶巖脈主要分布于巖體外接觸帶500-1500 米范圍內,長10 千米以上,寬300-1500米不等,呈北西-南東向展布。
礦區(qū)出露地層為巴顏喀拉山群上組第一巖性段(TB31)和第二巖性段(TB32),兩者為整合接觸關系。
1)巴顏喀拉山群上組第一巖性段(TB31)
為礦區(qū)主體地層,出露厚度約1.4-3 千米,走向北西—南東向,傾向北東,傾角47°-76°。北部和南部均被三疊紀二云母二長花崗巖侵入。巖性以變石英細砂巖、透輝石角巖為主。與二云母二長花崗巖外接觸帶中花崗偉晶巖脈較發(fā)育,脈體多順層展布,個別出現斜交情況。該套地層是本區(qū)主要賦礦層位。
2)巴顏喀拉山群上組第二巖性段(TB32)
地層整體呈北東東向展布,走向北西—南東向,傾向北東,傾角45°-68°。出露厚度約1.23 千米,主要巖性為云母片巖(msch)。
大紅柳灘南礦區(qū)位于大紅柳灘-郭扎錯斷裂和奇臺達坂斷裂之間,受區(qū)域性大斷裂影響,本區(qū)構造線呈北西西-南東東展布。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褶皺構造不發(fā)育。
1)偉晶巖脈分布特征
北西向偉晶巖脈:長30-526 米,寬2-42 米。最大厚度可達200 米,最大長度可達2300 米,傾向北東,傾角45°-65°。位于巖體內偉晶巖脈含礦性較差,接觸帶處的含礦性較好。圈定的礦體以鈹礦體為主,次為鋰鈹礦體。
北東向偉晶巖脈:長100-120 米,寬1.5-5.5 米,傾向北西,傾角57°-74°。規(guī)模整體要小于北西向偉晶巖脈,個別偉晶巖脈含鋰鈹礦。
2)偉晶巖脈類型
花崗偉晶巖主要由斜長石、鈉長石、石英、電石氣、白云母、鋰輝石及綠柱石組成,根據主要造巖礦物及含礦礦物的含量將花崗偉晶巖分為4 類:長石、石英花崗偉晶巖、電氣石花崗偉晶巖、含綠柱石花崗偉晶巖及鋰輝石花崗偉晶巖。
3)礦區(qū)主要花崗偉晶巖脈特征
工區(qū)圈定花崗偉晶脈31 條,其中γρ13 為礦區(qū)最主要含礦花崗偉晶巖,該脈位于南區(qū)南部二云母二長花崗巖與地層外接觸帶內,北西-南東向橫穿礦區(qū),長約2300 米,寬5-70 米,其中2 號勘查線上γρ13號花崗偉晶巖脈地表露頭寬可達200米,總體傾向北東5°-45°,傾角45°-70°。該花崗偉晶巖脈沿走向向西逐漸變窄并尖滅,向東南方向則由1條主脈分支成5 條寬1-10 米的細脈,并沿東南方向一直延伸出探礦權范圍。
綜合異常共有11 處以稀有金屬Li、Be、Rb、Cs、Nb 等元素為主。異常出露完整,呈緩面狀或近橢圓狀分布,局部具濃集中心。稀有礦體主要位于HS-8、10號異常內。
HS-8 號異常:成礦元素Li、Be、Rb、Nb、Cs 的極大值分別為1565×10-6、320×10-6、2496×10-6、173×10-6和136×10-6,襯度最大分別為2.21、2.17、2.04、1.60 和1.50,異常濃集中心明顯。該異常面積大,強度高,規(guī)模大,元素套合性良好,證明該異常為礦至異常。
HS-10 號異常:成礦元素Li、Be、Rb、Nb、Cs 的極大值分別為9137×10-6、320×10-6、2496×10-6、214×10-6和701×10-6,襯度最大分別為5.16、2.17、2.04、1.94 和2.29,異常濃集中心明顯。套合關系較好。該異常為礦至異常。
圈出以BeO 為主的鋰鈹礦體30 多條,盲礦體16條。礦體總體呈脈狀,傾向5-40°,傾角45-75°。主要特征如下:
Ⅴ-9 號礦體:長430 m,厚度1.73-21.97m,平均厚度12.39 m,鈹品位0.045%-0.058%,平均品位0.052%,鋰品位0.73%-0.59%,平均品位0.69%。品位變化系數為9.71%,屬穩(wěn)定型,厚度變化系數60.81%。礦體總體產狀30-50°∠45-66°。礦體圍巖為變石英細砂巖夾透輝石角巖和二云母石英片巖。
MⅣ-1 號礦體位于ZKⅣ01,孔深9.55-17.2 米、71.81-76.92米,視厚度7.43米和4.95米,累計真厚度為9.02 米,氧化鋰品位0.66%-1.18%,平均品位0.87%。礦體傾角45°。
Ⅰ-4 礦體地表長70 米,真厚度6.5 米。礦體產狀11°∠60°。該礦體為鈹、鋰共生礦體。氧化鈹品位0.039%-0.15%,單樣品最高0.2%,平均品位0.1%;氧化鋰品位0.27%-0.52%,平均品位0.41。
Ⅰ-1號礦體為單一鈹礦體,真厚度36.81米。氧化鈹品位0.022%-0.075%,單樣品最高0.08%,平均品位0.057,礦體產狀5°-31°∠55-60°。
根據礦石中主要有用金屬礦物的構造及含量來確定礦石的自然類型,自然類型為花崗偉晶巖類礦石。
礦石礦物主要為:鋰輝石、綠柱石、鋰磷鋁石;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斜長石、鈉長石、白云母。
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他形晶相嵌狀結構。
構造:多為塊狀構造,次為團塊狀構造。
鋰鈹礦、鈹礦體主要產于區(qū)內二云母二長花崗巖內外接觸帶的花崗偉晶巖脈內,賦礦巖石為綠柱石鋰輝石花崗偉晶巖、綠柱石花崗偉晶巖等,圍巖為花崗偉晶巖、黑云母石英片巖、二云母石英片巖等。
1)巖漿巖控礦:區(qū)內稀有金屬礦體賦存于晚三疊紀二云母二長花崗巖外接觸帶偉晶巖脈中,因此稀有金屬礦與三疊紀二云母二長花崗巖有密切的關系。
2)構造控礦:工區(qū)大地構造位置位于巴顏喀拉晚古生代-中生代邊緣裂陷帶內,泉水溝大斷裂與大紅柳灘斷裂間,為成礦元素的活化、熱液的運移提供了通道。礦化偉晶巖脈嚴格受地層節(jié)理控制,節(jié)理則是容礦構造。
3)地層控礦:工作區(qū)三疊系巴顏喀拉山群上組第一巖性段為主要含礦地層,礦體大部分產于這套地層中。
4)巖石控礦:容礦均為花崗偉晶巖??紫抖却螅w粒中-粗,有利于熱液分散、運移、集中。圍巖為黑云石英片巖、二云母片巖,其節(jié)理發(fā)育,巖石顆粒較細,礦液運移到此,不易擴散。
1)大地構造標志:巴顏喀拉晚古生代—中生代邊緣裂陷帶內層間斷裂及巖層節(jié)理附近。
2)地層標志:三疊系巴顏喀拉山群。
3)侵入巖標志:晚印支-早燕山期二云母二長花崗巖侵入體外接觸帶密集分布的花崗偉晶巖脈。
4)脈巖標志:綠柱石、鈉長石型花崗偉晶巖脈;鋰輝石、鈉長石型花崗偉晶巖脈。
5)地球化學標志:Li、Be等為直接指示元素,Nb、Ta、Rb、Cs、K、Na等元素組合為間接指示元素。
6)礦化蝕變標志:鈉長石化、碳酸巖化、電氣石化偉晶巖脈。
7)礦物標志:鋰輝石、綠柱石為直接找礦標志。
1)工作區(qū)位于大紅柳灘(陸緣盆地)RM-Fe-Mn-Pb-Cu-白云母礦帶(區(qū))內,區(qū)域上經歷了較長的構造演化及多期次的巖漿活動,為區(qū)內偉晶巖脈的形成及稀有金屬礦產存、儲、運提供了較好的地質條件。
2)1∶5 萬化探測量Au、As、Sb、Bi、Be、Pb、Ag、Li等,具有較大的成礦優(yōu)勢。本區(qū)礦床主要位于HS-26 號綜合異常內。1∶1 萬土壤測量圈定以Li、Be、Nb、Rb、Ta為主的綜合異常11處,多數與已知礦體對應較好,為礦致異常,具有較好的找尋稀有金屬礦的地球化學背景。
3)圈出鋰鈹礦體46 條。礦體長70-180 米,最長430 米,厚0.95-24.42 米,BeO 品位0.042-0.11%,最高0.19%,Li2O 品位0.4-2.05%,最高2.56%。礦體總體北東傾,傾角45°-75°。鋰礦達到中型規(guī)模,鈹礦已達大型規(guī)模。
1)大紅柳灘鋰鈹多金屬礦隸屬于成礦帶巴顏喀拉-松潘成礦省南大紅柳灘鐵、鉛鋅、銅及稀有金屬礦帶,構造發(fā)育,巖漿巖發(fā)育,成礦地質條件優(yōu)越。
2)本區(qū)物探、化探異常與發(fā)現的礦產資源礦化體套合較好,驗證異常區(qū)內均見到規(guī)模礦化體,物化探異常顯示該區(qū)具有較高找礦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