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君
古代十二時辰在商周時已形成,公元前104年西漢實行“太初歷”(甲歷)后基本定形。如果說二十四節(jié)氣標出了一年的天光云影,那么十二時辰則繪出了一天的人事起居。
“夜半”是十二時辰的起點。夜里十一時到凌晨一時,以地支稱是子時。此時“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
“雞鳴”是第二個時辰。深夜一時到三時,以地支稱為丑時。此時曙光初現(xiàn),拂曉將臨。“雞既鳴矣,朝既盈矣”“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那時人睡得早,起得更早。
“平旦”為第三個時辰。黎明三時到五時,以地支稱為寅時?!睹献印じ孀由稀分小捌降┲畾狻币辉~,可能是“平旦”最早的用例了。
“日出”是第四個時辰。清晨五時到七時,以地支稱為卯時。古時《擊壤歌》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一天開始。
“食時”是第五個時辰。七時到九時,以地支稱是辰時。是古人“朝食”即早餐時候。
“隅中”是第六個時辰。臨中午的九時到十一時,以地支稱是巳時?!痘茨献印ぬ煳挠枴氛f:“至于桑野,是謂晏食;至于衡陽,是謂隅中;至于昆吾,是謂正中?!?/p>
“日中”是第七個時辰。中午十一時到十三時,以地支稱為午時。文獻中常見于記時,如《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與莊賈約曰:“旦日日中會于軍門。”
“日昳”是第八個時辰。十三時到十五時,以地支稱是未時。昳,“日昃也”,此時日頭偏西,西邊的太陽照在東邊的墻。
“晡時”為第九個時辰。十五時到十七時,以地支稱是申時。古人吃第二頓飯的時候。從“食時”“晡時”也可以看到,古人吃飯,是簡約的兩餐制。
“日入”是第十個時辰。十七時到十九時,以地支稱是酉時。農(nóng)人們則隴上耕作罷,日暮掩柴扉,關(guān)門將息。
“黃昏”是第十一個時辰。十九時到二十一時,以地支稱是戌時。這時候“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或嘆一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人定”是第十二個時辰。二十一時到二十三時,以地支稱是亥時,《孔雀東南飛》中說:“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币龟@人靜,人們停止活動,床榻安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