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泰山萬仙樓明代香客題名碑分析初探

2022-03-29 08:34:56宮延鵬
泰山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guān)鍵詞:香客碑刻碑文

張 冶,宮延鵬

(1.河北金潤置地房地產(chǎn)開發(fā)公司,河北 石家莊050031;2.泰山景區(qū)管委會 紅門管理區(qū),山東 泰安271000)

一、泰山萬仙樓明代香客題名碑簡介

據(jù)研究者統(tǒng)計,泰山現(xiàn)有各類香社碑504 通(1)孟昭峰.明清時期泰山香客的地域分布研究[J].暨南史學,2013(8) :288 -299.。其中,宋元時期的香社碑數(shù)量很少,而以明清時期為多。在已出版的泰山石刻文獻中,泰山萬仙樓63 塊題名碑一般按一塊統(tǒng)計。萬仙樓題名碑無論是在香客人數(shù)數(shù)量,還是在組織結(jié)構(gòu)、來源地分布等細節(jié)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題名碑總?cè)藬?shù)大約為23090( 考慮到現(xiàn)有一些碑刻有些漫漶,但總體人數(shù)不會超過25000 人) 。我們初步估計,現(xiàn)存其他明代泰山碑刻,其題名人數(shù)總和都不會超過此碑。因此,對萬仙樓香社題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表述方便,今按《市、地區(qū)、縣( 市) 石刻、雕塑調(diào)查表》中編號規(guī)則,以樓殿正門左手( 面南) 第一塊為第1 塊碑,右手( 面南) 第一塊為第63 塊碑,碑刻序號按逆時針排列。其布置如圖1 所示:

圖1 萬仙樓香社題名碑布置俯瞰圖

萬仙樓亦稱望仙樓。其門額題刻有“萬歷四十八年三月立,衲子董陽美募修”(2)袁明英.泰山石刻[M].北京:中華書局,2007:726、731.。清人宋思仁《泰山述記》卷二《岱上》亦記:“北為萬仙樓,舊稱望仙樓,明萬歷四十八年建?!?3)宋思仁.泰山述記[M].國家圖書館分館.中國山水志叢刊( 第2 冊) [C].北京:線裝書局,2004:371.《岱覽》中記: “南為萬仙樓,道出其下,舊稱‘望仙’,明萬歷四十八年建,上祀王母列仙,中祀元君?;噬项~曰‘景會群真’”。(4)孟昭水,集注.岱覽校點集注[M].濟南:泰山出版社,2007:370.袁明英主編《泰山石刻》一書對此碑做了介紹:“此碑由63 塊碑并成,為泰山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刻字最多的碑刻。每碑高皆129 厘米,寬皆52 厘米,其石質(zhì)、書體、字徑皆相同,當為修廟時按廟墻長、寬同時設(shè)計刻制,并一個接一個砌入殿墻下部四周?!ū疅o銘文,悉刻題名。每碑刻450 -500 人題名不等,……。共刻新城縣……等全國各州縣信士約三萬多人題名?!?5)袁明英.泰山石刻[M].北京:中華書局,2007:726、731.張用衡的《泰山石刻全解》釋義與《泰山石刻》大致相同。(6)張用衡.泰山石刻全解[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15:58.

關(guān)于萬仙樓香社題名碑之年代,一直以來學界并沒有統(tǒng)一的意見。一般認為這些題名碑為明代萬歷四十八年所立,也有人認為組碑是明代、清代及民國混合體(7)苑勝龍,王海鵬,等.景區(qū)文物大典( 內(nèi)部資料) [Z].泰山景區(qū)文物局,2013.。其嵌壁時代,則有明、清、現(xiàn)代多說。周郢先生近在清人詩稿中發(fā)現(xiàn)一關(guān)鍵性證據(jù),黃國瑾《萬仙樓》詩云: “卓午日華紅,流金爍石壁。葛蔓上荒臺,荊榛蔽層級。眼底云沍煙,水光一絲碧。熙熙東野人,姓氏銘屴岌( 自注: 明人施財碑六十三通,在樓上) 。幾曾施眼頭,竟欲占仙籍。十天但有名,焉用此鐫剔。太息倚空樓,悓聞龍象泣?!?8)黃國瑾.訓真書屋遺稿[Z].紫江朱氏存素堂,1943.黃詩成于同治九年(1870) ,(9)趙烈文.能靜居日記( 第3 冊) [M].長沙:岳麓書社,2013:1714.從詩稿的題注可知,至少在同治以前,萬仙樓大殿四周的題名碑已經(jīng)鑲嵌完畢。以下,對這些題名碑的立碑年代進行進一步的論證。

二、萬仙樓香社題名碑年代辯證

實際上,在一些寺廟道觀,墻壁四周鑲嵌碑刻或題刻國內(nèi)多有見,在泰山就至少可以見到三處:如靈巖寺大雄寶殿東西北墻,靈應宮大殿前東側(cè)墻及大殿后墻下部由數(shù)十塊石碑砌成,以及我們所討論的萬仙樓組碑。國內(nèi)河南洛陽關(guān)林、湖北荊州太暉觀祖師殿也能見到這種做法。由于泰山靈應宮在1943 年重修靈應宮過程中,將靈應宮百余通碑刻砸毀修建了大殿的墻基及四壁,造成這些位置的碑刻既有明清時期也有民國時期的。靈巖寺大雄寶殿的題刻也是明清混雜,因此來判斷萬仙樓與上兩處類同也就不難理解。

今人關(guān)于萬仙樓組碑是萬歷四十八年前所刻的觀點,應該是受到現(xiàn)存萬仙樓牌匾的暗示。石匾左有款識: “大明萬歷四十八年三月立,衲子董陽美募修?!贝送?,嵌于萬仙樓門洞內(nèi)東壁萬歷三十三年(1605) 立《萊蕪縣進香施茶記碑》、西壁萬歷三十八年(1610) 立《朱自然等施茶記碑》,似乎都在證明萬仙樓碑刻大多都是在萬歷年間所立,故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萬仙樓大殿四周這些碑刻可能是香客的“捐修題名”,并立于萬歷四十八年前。

我們下面從8 個方面論述萬仙樓香社題名碑是明代碑刻,但時間并非早于萬歷四十八年( 1620)前,而大多立于天啟和崇禎年間。

(一) 碑石中之明代紀年

萬仙樓香客題名碑中有明確紀年的一共有六塊,分別為第1 塊崇禎二年( 1629) ,第2 塊崇禎丁卯(1628) ( 崇禎期間無丁卯年。天啟七年為丁卯年(1627) ,此“崇禎丁卯”應為崇禎元年) ,第3、5 塊崇禎元年(1628) ,第6 塊崇禎二年(1629) ,第27 塊天啟三年(1623) 。從碑刻紀年來看,皆在萬歷之后,原來某些專著認為這些碑皆是萬歷四十八前捐修所立的觀點不確。

(二) 碑石中之明代人物

第3 通“萊蕪縣新泰縣”碑中有“鄉(xiāng)宦”李思智?!缎绿┛h志》卷十四選舉下載: “李思智,官營州衛(wèi)經(jīng)歷?!?10)乾隆新泰縣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 山東府縣志輯66) [Z].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400、416、217.在“把總官”下有“徐光孚”題名。徐光孚是明新泰解元進士徐光前的胞弟,崇禎元年,徐光前已去世15 年( 萬歷四十一年) 。徐光前曾鐫刻凌志魁詩《登岱八首》,其碑今存岱廟。在“把總官”下有“曹應第”題名,《新泰縣志》卷十六人物中有載:“曹應第,家本寒,素奉父母,必豐必潔?!?11)乾隆新泰縣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 山東府縣志輯66) [Z].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400、416、217.此碑中尚有“曹應登”,為曹應第弟,縣志稱其“天性至孝”。(12)乾隆新泰縣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 山東府縣志輯66) [Z].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400、416、217.

第10 塊:碑中“泰安州”有題名“張我善”,此人在《敕建泰山靈佑宮碑》出現(xiàn)?!峨方ㄌ┥届`佑宮碑》位于碧霞祠院內(nèi)香亭以西,明天啟五年( 1625) 立。碑陰題名有: “書記張我善、冠帶夫頭盧□、冠帶書記張煥、商人劉蘭田、泰安州善人王儒”等?!峨方ㄌ┥届`佑宮碑》中擔任書記官的“張我善”顯然與萬仙樓題名碑中來自于泰安州的“張我善”是同一人。此題名碑大約立于天啟間。

第11 塊:碑文中有“左守備青州等處地方以都指揮體統(tǒng)行事濟寧衛(wèi)指揮張孔言”?!稘鷮幹葜尽肪砥摺に氖濉斑x舉志”載:張孔言,武舉,天啟年,辛酉。天津軍門中軍游擊楷之子。(13)徐宗干,修.許瀚,等,纂.濟寧州志卷七“選舉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 山東府縣志輯76) [Z].南京: 鳳凰出版張孔言與本碑中“濟寧州廩膳生張席孔”為兄弟?!堆嗪勇纷髤埧怪俱憽分休d: “生男有四,長孔言,儒學生員,……三席孔,儒學生員……?!?14)李恒法,解華英.濟寧歷代墓志銘[M].濟南:齊魯書社,2011:161.

碑文中有“濟寧衛(wèi)軍政佐貳管屯更番運糧指揮官楊振宗”?!稘鷮幹葜尽肪戆恕度宋锒酚杏?“楊振宗,以衛(wèi)指揮官歷安慶都司左都督。乙酉(1645) 四月,左良玉東犯,振宗出御?!睏钫褡谄涓笚罘胶啵滴酢稘鷮幹葜尽酚洝皸罘胶?,濟寧衛(wèi)指揮,任遼東都司,出使日本,加一品服都督同知?!?15)康熙濟寧州志( 卷五) ,武職欄[Z].從楊方亨家族情況來看,楊振宗之職當是世襲。崇禎十年(1637) ,楊振宗和監(jiān)軍同知楊正苾、督同都司張士儀攻擊陶城社,2008:482.鎮(zhèn)沙河的流寇,遷任副總兵。《偏安排日事跡》關(guān)于此人有載?!段膶W潘時見墓志銘》中載: “生男二,……次好智,娶總兵楊公振宗女?!?16)李恒法,解華英.濟寧歷代墓志銘[M].濟南:齊魯書社,2011:208.

第17 塊:碑文中有“永年縣己酉科舉人:秦德光”。秦德光參與編撰了崇禎年間《永年縣志》?!队滥昕h志》“選舉志”載:“效鵬子。歷任大□推官,懷德道僉事?!?17)國家圖書館地方志及家譜文獻中心.明代孤本方志選( 崇禎十四年永年縣志) [Z].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2000:312.秦德光其父秦效鵬曾于萬歷年間任孟津縣知縣。從碑文中僅書“舉人”而未列其官職來看,應是辭官回鄉(xiāng)后所立。從香客題名碑整體立碑時間來看,此碑當立在崇禎年間。

碑文中有“高苑縣鄉(xiāng)宦青陽縣知縣張爝”。檢《乾隆池州府志》,卷二十八“青陽縣秩官”有萬歷四十二年知縣張爝。(18)乾隆池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編委會.中國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縣志輯59) [Z].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411.張爝( 樓子莊張氏家族第9 世) ,高苑縣( 高青縣) 大張村人,明萬歷甲午( 1594) 舉人,曾任陽武、青陽知縣。

第21 塊:碑文中有“濟南府武定州判官周自新”。州判系知州的佐官?!段涠ㄖ葜尽贰奥毠僦尽庇小爸茏孕?,固安人,歲貢?!?19)王永積,修.劉嘉禎,纂.崇禎武定州志[A].國家圖書館地方志及家譜文獻中心.明代孤本方志選[Z].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2000:6.雖周自新判官任職未列詳細時間,但從職官志排列順序上看,應該是天啟或崇禎年間任職。岱頂《敕建泰山靈佑宮碑》碑陰題名有“頂廟委官武定州州判周自新”??芍f仙樓此碑立于天啟五年左右。

第26 塊:有“大名府元城縣壬子科舉人楊從素”?!洞竺h志》卷十五“選舉志”有“楊從素,壬子,元城人,西安府同知?!?20)民國二十三年大名縣志[A].中國方志叢書( 華北地方·第一六五號) [Z].臺灣:成文出版社,1968:768.壬子科是萬歷四十年(1612) ,此碑應刻于楊從素辭官回鄉(xiāng)后。

碑文中有“大名縣錦衣衛(wèi)舍人陳賓胤施銀二錢、母郭氏共施銀伍錢”。錦衣衛(wèi)為明代護衛(wèi)皇宮親軍,朱元璋時設(shè)立。舍人稱謂之解釋見下。

第30 塊:此碑中有臨清州鄉(xiāng)宦“秦大夔”。秦大夔,號春暉,軍籍,山東臨清州人( 直隸吳縣) ,萬歷八年(1580) 庚辰科三甲第二十一名。歷官寧波推官、監(jiān)察御史,陜西右布政使。政聲茂著,士民勒石頌德。(21)于睿明,修.胡悉寧,纂.臨清州志[A].康熙十二年刻本[Z].另在康熙年間翁澍所撰《具區(qū)志》與乾隆年間金友理所撰《太湖備考》中,均載有秦大夔的簡傳.臨清土城東水門外的歇馬廳廟宇內(nèi)《岱岳祝圣保泰題名記碑》為秦大夔撰。1993 年在臨清原鈔官署儀門前出土的萬歷二十五年(1597) 《記部李公德政序碑》也為秦大夔撰文。山東省臨清市曾出土《秦大夔墓志》,碑文載秦大夔卒于明天啟三年(1623) 。那么按此碑應早于此年。

第33 塊:德州欄“鄉(xiāng)宦”有楊槚。乾隆《德州志》載:“楊槚,萬歷二十年(1542) 進士”(22)王道亨,修.張慶源,纂.乾隆德州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 山東府縣輯10) [Z].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楊槚,字毓奇,德州人。萬歷二十年(1592) 進士,官至海防兵備道參議。德州蘇祿王園寢碑廊陳列有《清故程室楊氏墓志銘》( 程先貞妻楊氏) ,該墓志刊刻于清順治九年(1652) 。志文中記載了楊氏的家世:“參議公毓奇先生之女孫,文學公伯英先生之女子?!睋?jù)《明故先考廩生楊公墓志》可知“參議公毓奇先生”,即指楊槚。

第34 塊:碑文中有東平州鄉(xiāng)宦“張文秀、張志尹”。據(jù)光緒《東平州志》卷十三“恩榮·封贈”: “張文秀,以子志尹封新安縣知縣”。(23)光緒東平州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 山東府縣輯70) [Z].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225.此新安縣當為保定府新安縣。從排列順序看,此碑當立于萬歷末至天啟間。

第35 塊:碑文中有“茌平縣知縣陛南城兵馬司楊巽”。民國《茌平縣志》載:“楊巽,天啟三年,隴西人,選貢?!?24)民國版茌平縣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 山東府縣志輯90) [Z].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315.碑文中另有“濟南府禹城縣縣丞蘇光宗”。嘉慶《禹城縣志》載:天啟年間“蘇光宗,南樂人,附監(jiān)?!?25)董鵬翱,修.牟應震,纂.禹城縣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 山東府縣輯10) [Z].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451.可知此碑立于天啟三年(1623) 后。

第42 塊:碑文中有“京都順天府司禮監(jiān)文書房太監(jiān)王之心”。王之心,《明史》中有載(26)張廷玉,等.明史·列傳第一九三·宦官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4:7831.,為崇禎時期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崇禎六年疏鈔有“監(jiān)視薊鎮(zhèn)中協(xié)太監(jiān)王之心為黃土坡夷騎西行情形事題本”(2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中國明朝檔案總匯( 八三) [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9、80.,看來在崇禎后期委以實職。碑文中另有“乾清宮近侍尚膳監(jiān)太監(jiān)李承芳”。崇禎六年李承芳之職務已有所變動,崇禎六年疏鈔有“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李承芳為庫貯金鐘數(shù)少等事題本”。(2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中國明朝檔案總匯( 八三) [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9、80.從王之心、李承芳之職位變動來看,此碑當立于崇禎六年前。碑文另有“周藩鎮(zhèn)平王府奉國中尉朝緟、張氏”等。此碑應立于崇禎年間。鎮(zhèn)平王朱有爌,定王第八子。(29)張廷玉,等.明史列傳[M].臺北:明文書局,1991:3568.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三十四“郡王中”載:“子昭順王安泭嗣,薨,壽三十一。無子爵除。以從兄子睦欄奉嗣?!?30)王世貞.弇山堂別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604.據(jù)此碑,“睦”字輩后尚有“朝”輩為“奉國中尉”。

第51 塊:碑文中有“曲周縣舉人:劉九成”。《遷安縣志》載劉九成“北直( 隸) 廣平( 府) ,遷安縣教諭”(31)滕紹周,修.王維賢,纂.遷安縣志[A].中國方志叢書( 華北地方·第五〇一號) [Z].臺灣:成文出版社,1976:253.。劉九成是萬歷三十一年(1603) 舉人,天啟年任遷安縣教諭?!哆w安縣志》將劉九成寫成嘉靖年間教諭當誤。按此碑之寫法,應為劉九成辭官后崇禎年間所立。碑文中另有館陶縣生員“王毓秀”。光緒十九年刻本《館陶縣志》“選舉志”載:“王毓秀,( 崇禎) 元年恩拔通判?!?32)光緒十九年刻本館陶縣志[A].中國方志叢書( 華北地方·第四十號) [Z].臺灣:成文出版社,1968:237.

第52 塊:碑文中有昌樂縣鄉(xiāng)宦“李芳春”,曾任扶溝縣令。光緒《扶溝縣志》載:“李芳春,山東昌樂,舉人,萬歷四十八年任?!?33)光緒扶溝縣志[A].中國方志叢書( 華北地方·第四七一號) [Z].臺灣:成文出版社,1976:346.后繼者張茂芹則于天啟二年(1622) 到任,估計李芳春任上干了三年左右。此碑應立于天啟三年后。

第59 塊:碑文中有“山東都使司軍政掌印都指揮李在沐系濟寧衛(wèi)世系鎮(zhèn)撫,曹州人”。李在沐此職應是天啟三年以后所任?!睹黛渥趯嶄洝肪砣靻⑷暧休d: “升山東加銜守備李在沐署都指揮僉事加都司僉書職銜管曹州新舊營兵馬事”。(34)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明實錄·明熹宗實錄[Z].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4:1681.又《崇禎長編》崇禎三年五月十日載“令原任兗州參將李在沐管理團練”。此碑應立于天啟三年后。

第62 塊:碑文中有“壽陽縣廩生:榮命?!薄秹坳柨h志》“選舉志·各貢第三”有“榮命”(35)光緒壽陽縣志[A].中國方志叢書( 華北地方·第四三五號) [Z].臺灣:成文出版社,1976:1681.。從排列順序看,當為天啟或崇禎年間。

(三) 碑石中之明代藩府特征

第8 塊:碑文中有“魯府:李福、耿用、薛宗孝”,三人皆魯府人員,未署官職。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 封第十子朱檀為魯王,后就藩兗州府。

第28 塊:碑文中有:魯府引禮舍人:李明、尹志高、張守志等。引禮舍人,藩王府官職,隸屬長史司。掌按對賓客,贊相威儀?!蛾兾鳚h中府通判宋清墓志銘》中有“次子奎耀,亦簡重援禮拜魯府引禮舍人職”。(36)李恒法,解華英.濟寧歷代墓志銘[M].濟南:齊魯書社,2011:77.

第30 塊:碑文中有“□魯府儀賓汪伯槐、福山縣主;信女汪門商氏。”儀賓,全稱應為宗人府儀賓,是明朝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xiāng)君夫婿的封號。此處儀賓,應是下面“福山縣主”的夫婿??ね跖豢h主。郡主、縣主、郡君、鄉(xiāng)君都不是實封,在藩府女主去世后,某地之郡主、縣主等可由不同藩府重復封賜?!睹餍⒆趯嶄洝肪砣胫稳?1490) 三月七日“晉府慱興郡君并儀賓杜浩、歸化郡君并儀賓郭聰、福山縣主并儀賓楊鳳……誥命,冠服如制?!薄睹餍⒆趯嶄洝肪矶偈胫问吣?1504) 四月七日“戊戌,賜唐府福山縣主并儀賓莊寶……誥命,冠服如制?!贝吮辛碛小啊跚鸶涕L錢門朱氏”。從碑文中多山東州縣來看,此“□丘府”當為山東之藩王府,闕字應為“安”字。魯藩輔國將軍朱觀炊曾封于安丘。其他墓志中曾見侍長由縣主擔任,那么這個“□丘府侍長”應為后面“朱氏”,“錢門”為其儀賓。此系輩分用字可能為“弘”字輩。

第31 塊:碑文中有“鎮(zhèn)平府宗室”。明朝規(guī)制: 皇子封親王,非嫡長子的其他諸子封郡王。鎮(zhèn)平府為郡王府。

第41 塊:碑文中有“河南周府柘城昭定王恭人王氏”“河南周府柘城昭定王侍長東光縣主、吳門張氏”“汝陽王府宗室坤亭”。洪武十一年(1378) ,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為周王,駐藩開封。柘城王府、汝陽王府都為郡王府。

第44 塊:碑文中有“周藩汝陽王府奉國中尉朝□、朝□”。第48 塊:碑文中有“汝陽王府奉國中尉朝□、王府輔國中尉□勤、管理府事輔國將軍在鎮(zhèn)長子肅法”。明代郡王嫡長子稱為王長子,其余為鎮(zhèn)國將軍,鎮(zhèn)國將軍降等襲爵,余子成為輔國將軍。

第50 塊:碑文中有“□□府承奉:馮習”“宮女王氏、張氏”。承奉,明宦官官名。明在親王府設(shè)宦官機構(gòu),名承奉司,設(shè)承奉正、承奉副,秩正從六品。

(四) 碑石中之明代所特有地名或機構(gòu)

第9 塊:碑文中有“平山衛(wèi)”。東昌府城內(nèi)有一小山,人稱“平山”,軍衛(wèi)設(shè)置于此,因此得名平山衛(wèi)。鼎盛時期,平山衛(wèi)牧養(yǎng)的軍馬多達5 萬匹,管轄著臨清、濮州等五處千戶所。康熙二十七年( 1688) ,平山衛(wèi)裁撤,舊址改做倉庫,稱作衛(wèi)倉。從文獻記載來看,清代部分衛(wèi)所的裁撤時間更早。清代余命牧在康熙二年(1663) 撰《衛(wèi)輝府新派城工碑記》中云:“迨經(jīng)明末,荒寂之余,人亡地蕪,所之為所,僅存其名久矣。及我清定鼎,厘革一新,順治十六年(1659) 奉旨,衛(wèi)所裁并附近州縣,誠所謂便于征解。”(37)徐汝瓚,杜崐.汲縣志[A].乾隆二十年縣署刻本[Z].重慶市北碚圖書館.可見,衛(wèi)輝衛(wèi)所在清代順治時已經(jīng)裁撤。

第13 塊:碑文中有“直隸沈陽衛(wèi)”。沈陽衛(wèi)又稱沈王城,明洪武時置。此碑從碑文布置來看,可能與第5 塊碑刻制時間相同。

第18 塊:順治十六年(1659) ,改保定巡撫為直隸巡撫,從真定徙治保定。雍正元年(1723) ,因為避諱世宗皇帝胤禛名諱,改真定為正定,真定府和真定縣從此改稱正定府、正定縣。此碑文中有真定府所轄“寧晉”“臨城”“柏鄉(xiāng)”寫法來看,應為明代碑刻。

第37 塊:碑文中有“德州衛(wèi)”“德州左所”“舍余”等。舍余是舍人和余丁的統(tǒng)稱。舍人是指衛(wèi)所武官戶內(nèi)除武官以外其他人丁的統(tǒng)稱;余丁指衛(wèi)所軍戶之家內(nèi)正軍以外的其他人丁,亦稱軍余。(38)王慧明.明代募兵制發(fā)展中的衛(wèi)所舍余[J].古代文明.2020(2) :115 -124.

第40 塊:碑文中有“天津衛(wèi)”。關(guān)于天津衛(wèi),第46 塊碑有論。

第44 塊:碑文中有“濟南衛(wèi)”“德州德莊二衛(wèi)”。“二衛(wèi)”即“左衛(wèi)”。永樂五年(1407) ,為安置“靖難之役”的官兵,擴大北方軍糧供應,并為遷都北京做準備,在德州增設(shè)了德州左衛(wèi)。明代大約1120 人為一所,一般每衛(wèi)設(shè)左、右、中、前、后5 個。如第37 塊碑就有“前所”。

第45 塊: 碑文中有“濱州: 道正司張守□”。濱州明代為州,清代升為府。府為道紀司,州為道正司。按此道官之設(shè)置,此碑為明碑。

第46 塊:碑文中有“河間衛(wèi)”。嘉靖《河間府志》記載:明代河間府內(nèi)衛(wèi)所為“河間三衛(wèi)”,即河間衛(wèi)、大同中屯衛(wèi)( 寄治) 、沈陽中屯衛(wèi)( 寄治) ,另外還有天津衛(wèi)、天津左衛(wèi)、天津右衛(wèi)和滄州守御千戶所,管轄海河以南至德州沿運河一帶地區(qū)。(39)郜相,修.樊深,篡.嘉靖河間府志卷十一武備志[A].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Z].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1.

第47 塊:碑文中有“湖廣保靖舍把彭天陰”。保靖宣慰司,湖廣土家族土司。洪武元年(1368) ,安撫使彭萬里遣子奉表貢馬及方物,詔升安撫司為保靖宣慰司。碑文中“舍把”究竟含義為何,學術(shù)界意見尚未統(tǒng)一。(40)成臻銘.“舍把”辯證[J].民族研究,2002(6) :86 -94.碑文中有“大同府天成衛(wèi)□所□欽騎營守備許米虜”。遼代設(shè)置的“天成縣”,在明代被改制為的“天成衛(wèi)”。順治三年(1646) ,“天成衛(wèi)”與“鎮(zhèn)虜衛(wèi)”合并,所以此碑是明代碑無疑。碑文另有“榆林衛(wèi)”。明初洪武年間命千戶劉寵在此屯兵治理,明成化七年(1471) 置,治榆林堡( 今陜西榆林市) ,屬陜西都司。萬歷十七年(1589) 立《合龍山創(chuàng)建接引寺記》中有“榆林衛(wèi)百戶左營哨總李一彩”。(41)康蘭英.榆林碑石[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300.清雍正二年(1724) 廢入綏德州。

碑文中有“□□襲封衍圣公夫人張氏”“□□冠服候封衍圣公長男婦夫人殷氏”。衍圣公為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號,從碑中人名“孔尚遜”及其他“尚”字輩人士,當為第64 代孔氏傳人。此碑當立于萬歷至崇禎年間。

第53 塊:有德州衛(wèi)“王時行”。明代鄭岳有詩《德州遇王時行大參夜話》,詩中之“王時行”是否就是此人,待考。

第54 塊:碑文中有“欽差提督皇極殿門兼管琉璃窐工所內(nèi)宮監(jiān)太監(jiān)李弘路一十三口”“□前近侍譚有德”“宛平縣原任遼陽城管穆家堡新兵千總謝維華”。內(nèi)宮監(jiān),明宦官官署名,十二監(jiān)之一,由掌印太監(jiān)主管,下設(shè)總理、管理、僉書、典簿、掌司、寫字、監(jiān)工等員。清順治時十三衙門亦有內(nèi)官監(jiān),旋改稱宣徽院,康熙即位后裁撤,改設(shè)會稽司,屬內(nèi)務府。此“內(nèi)宮監(jiān)太監(jiān)李弘路一十三口”當屬明代太監(jiān),其一十三口同來泰山,恐不是官差,應是個人名義進山朝香。

穆家堡,明置,即今遼寧遼陽縣西南木家鄉(xiāng)?!睹魃褡趯嶄洝贰八氖甏?,虎酋擁三萬余騎突犯穆家堡?!?42)明神宗實錄( 卷五百四十四) [Z].萬歷四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楊鎬請以延綏中軍守備張應昌及穆家堡”(43)明神宗實錄( 卷五百七十) [Z].萬歷四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升開原副總兵宋文鑒,升標下中軍閻仰以都指揮體統(tǒng)行事備御穆家堡”(44)明神宗實錄( 卷五百七十一) [Z].萬歷四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清太祖實錄》卷七:后金天命六年( 明天啟元年,1621) 三月,遼陽既下,其遼東之奉集堡、穆家堡、武靖營等“大小七十余城官民俱薙發(fā)降”。(45)清太祖實錄( 卷七) [Z].天命六年三月.此碑當刻于天啟元年后。

第58 塊:碑文中有“彰德衛(wèi)”。彰德衛(wèi)在府城內(nèi),洪武七年置,轄左、右、前、后千戶所四及守御林縣中千戶所一。又有常山護衛(wèi),洪熙元年為趙府置,宣德三年(1428) 革,而改后千戶所為趙府群牧所。另有“順天府大興縣東直門里各城坊巷居住”“太醫(yī)院吏目□□□”。從香客題名碑中出現(xiàn)的衛(wèi)所分析,其官職、設(shè)置、碑文用語等判斷,皆與清代無涉,都是明代之衛(wèi)所。碑文中亦有“彰德衛(wèi)安陽縣軍民人等”,這種寫法,通見于《萬仙樓香客題名碑》中,是碑文中的常見用法。

第60 塊:碑文中有“井陘縣白廟村”。白廟村,清代前期稱白廟莊,后期已稱于家村。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立于井陘縣天長古鎮(zhèn)北玉峰山《明靈王廟捐資碑》中有“于家村”。

第63 塊:碑文中有“信陽衛(wèi)舍人王世明”。關(guān)于“舍人”一詞上面有論。

(五) 碑石中之文字互證

第4 塊碑有“泰安州廟主馮謙、禹氏、弟馮論”,第5 塊碑有“管呂祖一尊,馮論”,可知第4、5 塊碑應立于同一時間。那么第4 塊碑也應立于崇禎元年。明汪子卿《泰山志》云: “呂公洞: 在岳之南麓,王母池側(cè)。”嘉靖《山東通志》卷三《山川》云:“呂公洞:在泰山下王母池東壁,一穴如宅,方丈馀,內(nèi)有呂公石像?!钡? 塊碑也有可能為呂祖洞題刻,搬遷至萬仙樓,待考。

關(guān)于碑文中“廟主”之含義,文獻少有討論。我們在山東淄博市博山區(qū)鳳凰山《明萬歷三十年禁止采伐山木告示碑》中見到了關(guān)于“廟主”的詳細介紹。碑文中云:“顧廟主不可徒委于無根之道人與坐待之廟戶,又思經(jīng)營籌度、出納施舍者,儒官張堯封也;相理地宜規(guī)畫廟宇者,庠生趙祜也;晝夜勤勞督工任怨者,壽官王鐰也;助其不給、佐其不逮者,壽官王積也。此四人,均有功于行宮,當為斯廟主,其一切看守人役,修理廟宇,長養(yǎng)材木,悉聽四家主張,勿得冒濫襍進,以致廢弛。”(46)趙衛(wèi)東,等.山東道教碑刻集( 博山卷上) [M].濟南:齊魯書社,2013:147.從萬仙樓題名碑第4 塊碑文來看,“泰安州廟主”并未專指某一廟宇,可能管轄范圍很寬。此碑證實明代泰山亦有管轄山林樹木、捐助施舍、工程修繕等職責的廟主。廟主應是由官府委派。

第36 塊碑為淄川縣進香香客專有碑刻,其中有人名“杜真存”。從該姓名列于首列來看,應為會首。靈巖寺有萬歷四十七年(1619) 立《淄川縣在城各街鄉(xiāng)村善人題名碑》,其中有“淄川縣在城各街鄉(xiāng)村居住人氏聚泰山香社一道朝參圣母完功隨喜靈巖,會首杜真□。”(47)張昭森.長清碑刻]M].濟南:濟南出版社,2020:943.第36 塊碑中杜真存之位置應為社首,與靈巖寺題刻中會首“杜真□”應為一人??芍?6 塊碑當立于萬歷四十七年后。

(六) 碑石之形制判斷

通過上面對碑文的解析,我們可以判斷有47 塊碑為明代碑刻,尚有16 塊未確認明代信息。這些碑我們通過碑刻形制來確認。

張用衡等《泰山石刻史》記敘了泰山一些寺觀為進香香客題名預留碑石的做法:“歷史上,很多廟宇都有一項服務,那就是準備好空白碑石以供進香者鐫刻,現(xiàn)靈應宮還有這種空白石碑。而靈巖寺做得更好,寺內(nèi)之《重修大殿募緣疏碑》便對此做了詳細說明,這應是明代泰山寺廟針對下層民眾進香許愿刻碑題名的創(chuàng)舉?!?48)張用衡,馬東盈.泰山石刻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9:319、320.④張用衡,馬東盈.泰山石刻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9:319、320.靈巖寺刻于萬歷十五年(1587) 《重修大殿募緣疏碑》,碑文記載了道人韓邦明和釋子慶珠重修大雄寶殿和預留碑石的事: “均置字版三百余尺,各各刻題名字,芳名安置殿壁之間,以垂不朽?!雹鼙闹兴f的“置字版三百余尺”,就是當年用來題名刻字的碑石。

《萬仙樓香客題名碑》一般分上下二段。題名碑視碑文內(nèi)容設(shè)置的行與列會有差異。常見的有16-18 排。一般上面十行,下八行,有刻碑時用作尺寸記號的劃線,中有雙橫線,內(nèi)刻波紋線作為區(qū)隔標識。目前劃線不明顯的有第4 塊、第6 塊、第27 塊、第36 塊。第5 塊碑邊上有花紋裝飾,與其他碑不太相同。第36 塊碑沒有分隔線的原因是此碑信眾全部來自淄川縣,人數(shù)眾多,不需區(qū)分。第23 塊碑中間也沒有分隔線,因為此碑香客全部來自泰安州。

從碑刻尺寸來看,我們估計原來的碑尺寸為55 ×110mm。為了配合鑲嵌,適當打磨了一下。比較典型的是第53 塊碑,尺寸51.1 ×106.2 mm,邊界人名緊貼碑縫,看來是經(jīng)過切削。還有特征比較明顯的第12 塊、56 塊碑。在63 塊碑中,只有一塊碑尺寸比較特殊:第22 塊碑為39.5 ×106 mm。雖然第22塊碑尺寸異于其他碑,但從碑文布置比較稀疏,亦有劃線,當是出自同一批刻工。

從碑文字體看,萬仙樓北墻第20 通至第44 通碑,西墻第45 通至第55 通碑,大殿西南第56 通至第63 通碑,顯然出自同一批刻工之手。故上述未包括的碑都應為同期碑刻。大殿東南第1 通至第8 通碑,除了第5 碑、第6 碑字體、形制有差異外,其他應為同一批刻工所刻。第9 通至第19 通碑亦為同一刻工所刻。這樣,我們基本可以判定,萬仙樓組碑大約的刻制時間是從天啟三年到崇禎二年期間。

題名碑中關(guān)于僧尼的寫法比較統(tǒng)一。一般僧尼的用詞一般四字,如“僧尼某某”或“僧人某某”,少見“僧某某”或“釋某某”之用法。如第10 塊“尼僧進?!?、第12 塊“僧尼繼?!?、第53 塊“僧人寬土”、第55 塊“僧人通論”、第56 塊“僧人性江”、第61 塊“僧人道升”“僧人道昇”等。

從泰山所立碑刻看,絕大多數(shù)都刻有紀年。紅門碑林現(xiàn)有清、民國時期碑刻四十余塊,只有四五塊未署紀年。一般說來,除非特殊情況,碑刻刻制紀年應為定制。像萬仙樓這樣沒有紀年碑刻之多,恐此一處。我們推測,其中有一部分碑是集中刻制,或許與某些有紀年的碑刻是一批,故未署紀年。

從散見的碑刻中“生員”“監(jiān)生”等人名,核對縣志,尚未發(fā)現(xiàn)有清代之例。從用詞習慣來看,清代常用的“耆賓”“文庠”,民國時期常用的“太學生”等,在萬仙樓題名碑中未見?!班l(xiāng)宦”用法,在幾塊碑中見。第19 塊碑中有“鄉(xiāng)宦:于門夫人安氏?!贝擞梅ㄅc其他明代碑同,故此碑也應為明碑。香社首領(lǐng)大多稱“會首”“香頭”“社頭”等,一般沒有香社名稱。清代的多年香社會有香社名稱。另外,未見到清代八旗人物常稱名不書姓的名字記錄。清代八旗人物名字多與漢人常用姓名差異很大,容易分辨。

最后說下誤刻與補刻。第22 塊顯然是一塊誤刻碑。從碑首刻“泗水縣”三字來看,顯然此碑準備專門刻制泗水縣香客。但從其內(nèi)容來看,有新泰縣閆家莊、章丘縣、南樂縣、肥城縣等處香客,與“泗水縣”碑首不符。我們估計,此碑刻制后發(fā)現(xiàn)有誤并未立碑,隨著萬仙樓的某次修繕,也把此碑鑲嵌于大殿四周。第20 通碑情況類似,也應為廢碑。碑文稀疏,且磨損嚴重,估為碑撲地人為踐踏所致。

題名碑中有補刻現(xiàn)象。如第6 塊“衡府進香朝山酬神建醮施財碑記”顯然是為衡府單獨刻制的。但碑文中出現(xiàn)的“禹城縣陳□新”及下角“益都縣”“樂安縣”等信眾題名當為補刻。補刻字體與前期字體不一致。說明此碑刻制完畢后擱置一段時間,后又補刻其他題名。

(七) 碑石年代之結(jié)論

我們通過萬仙樓香客題名碑的碑文討論了這些碑刻是否為明代碑刻。通過對碑刻中記載人物、紀年、特有名詞、機構(gòu)、碑刻形制、用詞習慣等方面,可以確認,這些碑刻為明代碑刻,大致刻制時間在天啟至崇禎年間。這63 塊碑刻某些碑石為獨立碑刻,而有些可能是組碑。

萬仙樓香社題名碑紀年距離最近的是天啟三年(1623) ,也距萬仙樓建成過去三年。而更遠的紀年為崇禎二年(1629) ,與1620 年相差了9 年。因此,我們懷疑部分題名碑中題名信眾的捐資并非為籌建萬仙樓而用。一般來說,籌建萬仙樓如果需要募集資金,題名碑中應該有參與組織募集的道士題名。如現(xiàn)存于岱廟的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 修建的天書觀鐵塔,就有“泰山靈應宮焚修住持李泰輝”“碧霞靈應宮住持吳玄善”等20 余位道士的題名。但目前我們所見到的香社題名碑文中,只有一名道士,并且在碑文中并非題刻于主要位置。各碑中卻有不少的僧尼題名,說明道士并非募修主體。第10 塊碑有來自于萊蕪縣“玄門”的“王妙玄”。綜上所述,萬仙樓通過香客之“捐資”修建可能性不大,因此也不可能是當時將題名碑砌入殿墻中。

三、題名碑中香客來源地及群體、組織分析

我們把63 塊碑文經(jīng)過整理,將碑文中香客來源按現(xiàn)行省份分類。碑中地域標注,一般以縣級為單位,但也有少量以州府為單位。一般地域名稱多在碑首和中部位置。由于歷代多次修繕,部分碑上部有填充物遮擋,導致部分地名顯示不完整,無法識別準確的地名,這種情況我們盡量不錄。

(一) 山東地區(qū)

東昌府:聊城縣( 第14、28、33 塊) ;博平縣( 第9、38 塊) ; 堂邑縣( 第10、11、13、26、37、47 塊) ; 冠縣( 第10、59 塊) ;夏津縣( 第12、37、44 塊) ;觀城縣( 第14 塊) ; 莘縣( 第15、26、33 塊) ; 朝城縣( 第1、14、15、25 塊) ; 臨清州( 第11、24、30、33 塊) ; 茌平縣( 第11、44 塊) ; 高唐州( 第25、34 塊) ; 武城縣( 第52塊) ;清平縣( 第38、39、53 塊) ;丘縣( 第2、53 塊) 。

兗州府:囗囗( 第1 塊) ;魚臺縣( 第40、56、60 塊) ;滋陽縣( 第28 塊) ;寧陽縣( 第4、25、34 塊) ;東平州( 第26、34、56 塊) ;鄒縣( 第34、41 塊) ;鄆城縣( 第7、26、38 塊) ;單縣( 第18 塊) ;定陶縣( 第57 塊) ;曹州( 第32、57 塊) ;曹縣( 第1 塊) ;平陰縣( 第3、10 塊) ;汶上縣( 第11、26、49 塊) ;東阿縣( 第12、26、35 塊) ;濟寧州( 第1、8、30、62 塊) ;陽谷縣( 第8、12、14、15、17 塊) ;壽張縣( 第12、14、37、46 塊) ;泗水縣( 第13、22 塊) ;沂州( 第13 塊) ;費縣( 第19、35 塊) ;巨野縣( 第19、31 塊) ;成武縣( 第29、52 塊) ;曲阜縣( 第47、53 塊) ;金鄉(xiāng)縣( 第28、50 塊) ;滕縣( 第21、41、52 塊) ;嘉祥縣( 第59、63 塊) 。

青州府:樂安縣( 第6、16、19 塊) ;諸城縣( 第19、63 塊) ;沂水縣( 第13 塊) ;臨朐縣( 第8、9、47 塊) ;安丘縣( 第6、11、14、16 塊) ;臨淄縣( 第14 塊) ;蒙陰縣( 第14、39 塊) ;壽光縣( 第6、16 塊) ;益都縣( 第6、11、16 塊) ;昌樂縣( 第18、51、52 塊) ;日照縣( 第63 塊) ;平度州( 第1、17、63 塊) ;博興縣( 第32 塊) 。

河間府( 原隸屬北直隸) :寧津縣( 第35、43 塊) ;慶云縣( 第26 塊,原隸屬河間府滄州) 。

大名府( 原隸屬北直隸) :東明縣( 第20、40 塊) ;開州( 第8、14、52、62 塊) 。

萊州府:高密縣( 第8 塊) ;掖縣( 第6、62 塊) ;昌邑縣( 第18、40、41、52 塊) ;膠州( 第40、46、59 塊) ;即墨縣( 第38、41 塊) ;濰縣( 第54 塊) 。

登州府:招遠縣( 第19、25、58 塊) ;文登縣( 第40 塊) ;福山縣( 第30、43 塊) ;黃縣( 第32、61 塊) ;蓬萊縣( 第43、57 塊) ;萊陽縣( 第1、40 塊) ;棲霞縣( 第1 塊) 。

濟南府:濟南府( 第4 塊) ;淄川縣( 第8、25、36 塊) ;沾化縣( 第51 塊) ;齊河縣( 第10、38 塊) ;濱州( 第45、53 塊) ;德平縣( 第10、61 塊) ;樂陵縣( 第9 塊) ;禹城縣( 第6、12、17、35 塊) ;長山縣( 第19 塊) ;濟陽縣( 第49 塊) ;陽信縣( 第17、38、47 塊) ;海豐縣( 第47 塊。今無棣縣) ;商河縣( 第40、52 塊) ;陵縣( 第52 塊) ;鄒平縣( 第52、62 塊) ;新城縣( 第7、52 塊) ;青城縣( 第52 塊) ;德州( 第24、33、37 塊) ;平原縣( 第25、37 塊) ;泰安州( 第4、5、10、23 塊) ;武定州( 第21、35、56 塊) ;長清縣( 第6、10、38、61 塊) ;肥城縣( 第10、14、22、35、56 塊) ;新泰縣( 第3、22、40、43 塊) ;章丘縣( 第2、22、30、42、43 塊) ;歷城縣( 第38 塊) ;臨邑縣( 第26、28 塊) ;萊蕪縣( 第3、10、24、48 塊) 。

(二) 河北地區(qū)

保定府:新城縣( 第42、52 塊) ;清苑縣( 第17、20 塊) ;高陽縣( 第43 塊) ;深澤縣( 第48 塊) ;淶水縣( 第48 塊) ;安州( 第48 塊) ;祁州( 第40 塊) ;束鹿縣( 第38、61 塊) ;慶都縣( 第33 塊) 。

大名府:魏縣( 第20、27 塊。第27 塊碑“朝山進香碑記”下有“泊口集”,地現(xiàn)屬魏縣) ; 元城縣( 第15、26、53 塊) ;大名縣( 第26、49、54 塊) 。

廣平府:邯鄲縣( 第34、53 塊) ;肥鄉(xiāng)縣( 第35、62 塊) ;廣平縣( 第16 塊) ;雞澤縣( 第17、18、45 塊) ;永年縣( 第17、38 塊) ;清河縣( 第14、28、29 塊) ;威縣( 第45、53 塊) ;曲周縣( 第30、51 塊) ;成安縣( 第1、2、59 塊) 。

真定府:安平縣( 第29、43 塊) ;元氏縣( 第35 塊) ; 深州( 第33、61 塊) ; 井陘縣( 第60 塊) ; 獲鹿縣( 第29、55 塊,今石家莊鹿泉) ;行唐縣( 第8 塊) ;武強縣( 第13 塊) ;臨城縣( 第13、18 塊) ;新河縣( 第13 塊,州前一字缺,應為冀字) ;南宮縣( 第16、57、62 塊) ;棗強縣( 第17、39 塊) ;隆平縣( 第41 塊) ; 阜平縣( 第17 塊) ; 寧晉縣( 第18 塊) ; 柏鄉(xiāng)縣( 第18 塊) ; 平山縣( 第20 塊) ; 饒陽縣( 第41 塊) ; 武邑縣( 第20 塊) ;冀州( 第19、20 塊) 。

東昌府:館陶縣( 第12、14、25、51 塊,原隸屬山東) ;邱縣( 第2 塊,原隸屬山東) 。

河間府:景州( 第12、22 塊) ;故城縣( 第14 塊) ;交河縣( 第17 塊,泊頭鎮(zhèn)) ;河間縣( 第20、46 塊) ;東光縣( 第38、48 塊) ;獻縣( 第8、49 塊) ;肅寧縣( 第50 塊) ;南皮縣( 第39 塊) ;吳橋縣( 第38、52 塊) ;任丘縣( 第61 塊) 。

彰德府:武安縣( 第17 塊) ;磁州( 第24 塊,原屬河南布政使司) 。

順天府:香河縣( 第8 塊) ; 永清縣( 第49 塊) ; 東安縣( 第50 塊,廊坊市安次區(qū)) ; 固安縣( 第2、41塊) ;霸州( 第63 塊) ;文安縣( 第63 塊) 。

順德府:平鄉(xiāng)縣( 第14 塊) ;唐山縣( 第41 塊) ;廣宗縣( 第62 塊) ;內(nèi)丘縣( 第41 塊) ;邢臺縣( 第51塊) ;沙河縣( 第54 塊) ;巨鹿縣( 第50 塊) 。

北直隸( 府名未刻,暫歸河北) :囗府( 第28、56 塊) 。

(三) 河南地區(qū)

歸德府:商丘縣( 第20、31 塊) ;永城縣( 第59 塊) ;睢州( 第18、49 塊) ;柘城縣( 第41、49 塊) ;虞城縣( 第33 塊) 。

開封府:許州( 第8 塊) ;蘭陽縣( 第8、42 塊,今蘭考縣) ; 陳留縣( 第2 塊。治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zhèn)) ;杞縣( 第33 塊) ;鄢陵縣( 第16 塊) ;洧川縣( 第16 塊,治今尉氏縣洧川鎮(zhèn)) ;祥符縣( 第1、48、49 塊,治所在今河南開封市) ;儀封縣( 第44、50 塊,在今河南蘭考縣北) ;太康縣( 第40、63 塊) ;陽武縣( 第40塊) ;通許縣( 第1、31 塊) ;尉氏縣( 第59 塊) 。

大名府:清豐縣( 第10 塊) ;南樂縣( 第13、35、53、62 塊) ;長垣縣( 第29、60、61、63 塊) ;??h( 第32、50 塊) ;滑縣( 第15、57 塊) ;內(nèi)黃縣( 第20、27、50、61 塊) 。

東昌府:濮州( 第26、29、42、50 塊) ;范縣( 第24、44、47 塊,原屬山東東昌府) 。汝寧府:息縣( 第58 塊) ;汝陽縣( 第44 塊) 。

懷慶府:修武縣( 第31 塊) 。

衛(wèi)輝府:輝縣( 第31 塊) ;獲嘉縣( 第31 塊) 。

彰德府:安陽縣( 第8、24、41、58 塊) ;林縣( 第31、41 塊) 。

(四) 山西地區(qū)

平陽府:翼城縣( 第11、39 塊) ; 洪洞縣( 第4 塊) ; 安邑縣( 第39 塊,治今山西夏縣) ; 夏縣( 第39塊) ;靈石縣( 第39 塊) ;趙城縣( 第39 塊,碑作山西照城縣,應是趙城縣之誤) ;臨汾縣( 第39 塊) ;太平縣( 第39 塊,治今襄汾縣) 。

太原府:太原縣( 第47 塊) ;清源縣( 第40、47 塊) ;盂縣( 第29、39 塊) ;祁縣( 第40 塊) ;榆次縣( 第40 塊) ;太谷縣( 第39 塊,原碑作太國縣,疑為太谷縣之誤) ; 平定州( 第39 塊) ; 壽陽縣( 第17、62 塊) ;代州( 第54 塊) 。

潞安府:平順縣( 第39 塊) ;襄垣縣( 第39 塊) ;黎城縣( 第39 塊) ;屯留縣( 第38 塊,治今長治屯留區(qū)) 。

直隸州澤州:陽城縣( 第39 塊) ;高平縣( 第2、39、53 塊) 。

直隸州遼州:和順縣( 第39 塊) 。

(五) 江蘇地區(qū)

淮安府:睢寧縣( 第19 塊) ;邳州( 第32 塊) ;宿遷縣( 第45 塊) 。

徽州府:沛縣( 第21 塊) ;徐州( 第41、49 塊) ;豐縣( 第44 塊) 。

(六) 北京地區(qū)

順天府:漷縣( 第42 塊) ;房山縣( 第48 塊) ;宛平縣( 第42 塊) ;良鄉(xiāng)縣( 第42 塊) ;大興縣( 第42、48、58 塊) ;昌平州( 第63 塊) 。

(七) 天津地區(qū)

順天府:武清縣( 第42 塊) 。

(八) 安徽地區(qū)

鳳陽府:宿州( 第42 塊) ; 鳳陽縣( 第45 塊) ; 太和縣( 第45 塊) ; 虹縣( 第43 塊) ; 靈璧縣( 第37塊) ;壽州( 第43 塊) 。池州府:青陽縣( 第17 塊) ?;罩莞?歙縣( 第45 塊) 。

徐州直隸州:碭山縣( 第50 塊) ;蕭縣( 第62 塊) 。滁州真隸州:全椒縣( 第45 塊) ;滁州( 第45 塊) 。

(九) 浙江地區(qū)

杭州府:仁和縣( 第45 塊) 。

衢州府:常山縣( 第9 塊) ;西安縣( 第16 塊) 。

紹興府:余姚縣( 第9 塊) 。

(十) 陜西地區(qū)

鞏昌府:秦州( 第47 塊) 。

西安府:朝邑縣( 第47 塊) ;涇陽縣( 第9 塊) 。

(十一) 江西地區(qū)

撫州府:金溪縣( 第17 塊) 。

(十二) 衛(wèi)所

河間衛(wèi)( 第46 塊,河北,后軍都督府所轄北直隸) ; 平山衛(wèi)( 第8、9 塊,山東東昌府府城里) ; 濟南衛(wèi)( 第44 塊) ;肥城衛(wèi)( 第35 塊,肥城守御千戶所) ; 濟寧衛(wèi)( 第11 塊) ; 臨清衛(wèi)( 第8 塊) ; 東昌衛(wèi)( 第37塊) ;萊州衛(wèi)( 第59 塊) ;德州衛(wèi)( 第37、53 塊,明初設(shè)立) ; 德州左衛(wèi)( 所) ( 第33、44、37 塊) ; 天津衛(wèi)( 第40 塊) ;河南衛(wèi)( 第44 塊) ;河南信陽衛(wèi)( 第63 塊) ;睢陽衛(wèi)( 第8 塊) ;彰德衛(wèi)( 第58 塊) ;大同府天成衛(wèi)( 第47 塊) ;榆林衛(wèi)( 第39、47 塊) ;直隸沈陽衛(wèi)( 第13 塊) ;直隸遼陽衛(wèi)( 第54 塊) ;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第47 塊) ;錦衣衛(wèi)( 第26 塊) 。

由于部分碑首州縣名被縫隙填充物所覆蓋,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州縣名最終無法確認。因此,實際存在的香客來源地還要廣泛。

從題名碑內(nèi)容來看,香客的主力是山東信眾,其次是河北、河南省信眾,山西、陜西、北直隸、江蘇、安徽也有信眾分布,最遠的來自江西及浙江。衛(wèi)所軍人則有甘肅秦州衛(wèi)( 天水) 及直隸沈陽衛(wèi)等處。

再對碑中之香客群體進行分析。普通信眾一直是泰山信仰的真正主體。題名中90%以上的人基本都是沒有身份地位的信眾。如第2 碑“直隸廣平府成安縣北豆公村”;第58 塊“順天府大興縣東直門里各城坊巷居住”。這些普通百姓是香客的主要群體。

香社本是民間組織,但也有眾多的地方官紳和衛(wèi)所軍人也加入其中?;鶎庸賳T如第3 塊“萊蕪縣新泰縣”題名碑,其中有“把總官”“鄉(xiāng)約官”“鄉(xiāng)長官”“鄉(xiāng)宦”?!鞍芽偂笔敲鞔l(wèi)所的一種官職。那么第3 塊碑則是軍民混合的香社結(jié)構(gòu)。鄉(xiāng)約官是民間基層主管宗教事務的官員。第8 塊有“工部典科張進科”。第35 塊有“淄川縣主簿”“禹城縣縣丞”。這些基層官員擔當著與官方溝通的職責。

泰山雖然是道教名山,但其佛教寺院也很多。泰山某些供奉佛教神的廟宇,也增供泰山娘娘。明代統(tǒng)治者追封的“菩薩”則在泰山陪祀于泰山娘娘。所以在民眾的心目中,儒釋道并不矛盾,這也反應在萬仙樓題名碑中有不少的僧尼也參與了萬仙樓的題名或捐贈活動。據(jù)我們統(tǒng)計,萬仙樓題名碑中大約有29 位僧人參與了題名,而道人卻只有幾位。這也許是題名碑反應釋道關(guān)系有趣的一面。

萬仙樓香客來源地分布如圖2 所示:

圖2 萬仙樓香客來源地分布圖

知識精英也是香客中的主力。第1 碑中有省祭、照磨、監(jiān)生等。第28 塊有吏目、儀官、承差、監(jiān)生等。第11 碑有:濟寧州廩膳生員張席孔、禮部儒士文星高。第26 塊有“元城縣壬子科舉人楊從素”;第47 塊有:□□襲封衍圣公夫人張氏、□□冠服候封衍圣公長男婦夫人殷氏。第47 塊碑文中的孔子后裔雖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但對道教思想也表示了認可。碑文中出現(xiàn)的生員、廩生、監(jiān)生、廩膳生等都是知識精英階層。第58 塊碑有:太醫(yī)院吏陳加謨。地方士紳階層往往由知識精英階層轉(zhuǎn)化而來。

太監(jiān)在題名碑中也多次出現(xiàn),先后刻名有王之心、李承芳、李弘路等人。但碑中太監(jiān)之名并未以大字體現(xiàn),可能進香僅為個人行為,而非代表皇家。

此外還有明代地方藩室宗親、藩屬官員等。第5 塊碑首為“衡府進香朝山酬神建醮施財碑記”。衡王府位于青州,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 封第五子朱祐楎為衡王。碑中之“齊東五府”及平度王、邵陵王等,都屬衡王府分支。“衡府進香”題名中,多為下層宮人、官人。只有“衡王宮媵李氏”及“衡王第三女”較為顯貴。據(jù)周郢考,“衡王第三女”亦出現(xiàn)于《登萊巡撫楊聲遠啟本》中。(49)周郢.林四娘本事新證[J].紅樓夢學刊,2005(5) :310 -312.此人清初尚存,在籍府時被北遷。

衛(wèi)所,是明朝最基本的軍事單位,擔負著鎮(zhèn)戍、城守、出征、巡警等軍事任務。萬仙樓題名碑文中,有以下關(guān)于衛(wèi)所的記載:第11 碑:差守備青州等處地方都指揮體統(tǒng)行事濟寧衛(wèi)指揮張孔言、濟寧衛(wèi)軍政佐貳管屯更番運糧指揮楊振宗。此二人在碑中特意以大字刻出,以別于其他信眾。第17 塊碑,有“總旗官白守官,妻吳氏,男應魁”,是攜家?guī)Э趤韰⑴c進香。第26 塊:大名縣錦衣衛(wèi)舍人陳賓胤施銀二錢、母郭氏共施銀伍錢。這也是目前碑文中見到的唯一一個有具體捐資錢數(shù)的記載。第30 塊碑:□州府軍民人等。第44 塊:德州德莊二衛(wèi)官舍軍民人等;第47 塊:大同府天成衛(wèi)□所□欽騎營守備許米虜;湖廣保靖舍把:彭天陰;第54 塊:宛平縣原任遼陽城管穆家堡新兵千總謝維華;第59 塊:山東都使司軍政掌印都指揮李在沐系濟寧衛(wèi)世系鎮(zhèn)撫曹州人;皆為軍職人員。

再看碑中之香客組織。我們在碑文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同一縣名或州名的香客出現(xiàn)在不同的碑中,說明到達泰山進香可能不是同一批次,有先后順序之分。

一般情況下,香社由一村或數(shù)村的香客十幾人、幾十人乃至上百人組成。如第2 碑中“直隸廣平府成安縣北豆公村”“順天府固安縣西北萬春鄉(xiāng)各里甲不齊軍民不同人氏見在大莊村”。香社的組織發(fā)起人稱“會首”“香首”“香頭”“領(lǐng)袖”等等。如萬仙樓香客題名碑第5 塊“流芳萬古”碑,有“會首”,還有“領(lǐng)袖”。第27 塊“朝山進香碑記”中有“香頭朱景人”。第30 塊碑中有“社首”。從第35 塊碑“鄉(xiāng)官張門劉氏”的用詞來看,“鄉(xiāng)官”是香社在鄉(xiāng)里一級的組織者。

規(guī)模大一些的香社組織結(jié)構(gòu)就會相對復雜,由于香社組織人數(shù)的增多,管理上需要更多的人手。如第3 塊“萊蕪縣新泰縣”題名碑就有“把總官”“鄉(xiāng)約官”“鄉(xiāng)長官”等不同層次的管理人員或參與者。第7 塊“新城縣善人碑記”中會首后面還要分“第一牌”到“第六牌”,可見人數(shù)之眾。

從萬仙樓香社題名碑文來看,這些香社組織的泰山進香每年是固定的。能當上“香頭”是十分有體面的一種身份體現(xiàn)。第27 塊“朝山進香碑記”中的香客一部分來自河北魏縣的泊口。碑文中特地表明某人當過幾次“香頭”或“會首”。其中有“四次會首朱景命”,更有一位“八次會首朱景會”??梢娒癖妼Ξ斶x會首非常重視。

不過我們發(fā)現(xiàn),在這63 塊題名碑中,基本上香社還都沒有自己的“名號”,說明明代時期的香社還遠沒有達到清代時香社嚴謹組織結(jié)構(gòu)與分工。

結(jié)論

清人黃國瑾詩注中記稱萬仙樓香社題名碑為明人碑刻,本文通過對萬仙樓香社題名碑所載香客及碑文的解析,更加確認了這些碑刻的立碑年代。有一些碑刻由于地名信息缺失,我們暫時還無法確定其具體時間,但通過碑刻形制、地名、碑刻字體大小、用詞習慣等,基本可以確認為明代所制。此外,明末香客登岱后多禮佛靈巖,靈巖寺大雄寶殿有諸多題刻,對此多有體現(xiàn),因此,對兩處題名的比較,也有助于確認萬仙樓題名碑的刻制年代。相關(guān)比較工作有待后續(xù)進行。

通過對泰山石刻的關(guān)聯(lián)分析,我們認為萬仙樓這些題名,其中的一部分碑刻可能與完工于天啟五年(1625) 的一次大規(guī)模修繕有關(guān)。立于天啟五年的《敕建泰山靈佑宮碑》中記載:“特遣中使五員,允發(fā)帑金,普修泰岳,以李公忠總督工程。……修玉皇頂尊崇上帝,青帝宮、東岳廟俱已改觀,修靈佑宮袛奉元君。浴圣殿、神憩宮,悉為更始。”從《敕建泰山靈佑宮碑》碑陰題名來看,此次泰山宮觀修繕官府的支持力度、參與人員之級別都達到前所未有之程度,也吸引了全國各地香客的廣泛參與。萬仙樓組碑的部分題名信眾恐與這次泰山大規(guī)模修繕有關(guān)。

通過對萬仙樓題名的分析,對香客來源地、香社組織、香社人員結(jié)構(gòu)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我們在查檢各地地方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少地方志關(guān)于職官、選舉等人物的記載存在缺、漏、訛、溢等現(xiàn)象,由于萬仙樓香社題名碑中含有大量的人名信息,可以據(jù)補有關(guān)地方志中闕錄之生員及官宦。以石證史,以石補史,將會對明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實證材料。

猜你喜歡
香客碑刻碑文
敖漢旗萬壽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釋
慧思陶勒蓋碑文解讀
百忍寺
小讀者(2021年20期)2021-11-24 07:18:20
百忍寺
阜新元代大玄真宮祖碑碑文新錄
碑刻
明清豫西北戲曲碑刻所見的“會”與“會首”
中華戲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4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發(fā)現(xiàn)
中華戲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0
點燈
工布江達縣“萬善同歸”碑文考釋
西藏研究(2016年2期)2016-06-05 11:31:07
望城县| 湄潭县| 秀山| 涞源县| 南和县| 陕西省| 崇阳县| 拉萨市| 分宜县| 庆阳市| 金山区| 安溪县| 荆州市| 扶绥县| 策勒县| 右玉县| 泰顺县| 巴彦淖尔市| 大渡口区| 扶绥县| 临湘市| 芦溪县| 肇源县| 奇台县| 新乡市| 志丹县| 大方县| 金溪县| 阿拉善盟| 敦煌市| 平阳县| 稻城县| 阿巴嘎旗| 綦江县| 高陵县| 台东县| 葫芦岛市| 本溪市| 金昌市| 雷州市| 蒙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