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婷
[摘 要]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目標為“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該目標給課文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正確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如何有效運用資料,這是達成該目標的關鍵之處。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教師從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師生合作補充資料和巧用資料進行閱讀訓練這三個方面展開,使學生不僅理解文本的豐富內涵,而且獲得閱讀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結合資料;創(chuàng)新實踐;愛國;圓明園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34-0087-03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編排方式和以往不同,主要采用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相結合的雙線并行編排方式,編者在每單元的單元導讀頁中直接點明本單元需落實的單元目標。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愛國情懷”為主題,編排了《古詩三首》《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圓明園的毀滅》三篇精讀課文和《小島》一篇略讀課文,主要表現(xiàn)中國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主要教學目標是要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五年級的學生對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并不陌生,但是本單元強調的結合相關資料進行閱讀體味的目標給學生帶來一個全新的挑戰(zhàn),訓練學生在該方面的能力也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提出的全新要求。
基于這一現(xiàn)狀,本文以該單元第三篇課文《圓明園的毀滅》為例,從引導搜集資料、師生合作補充資料和巧用資料進行閱讀訓練這三個方面簡單講述對“結合相關資料”教學要求的創(chuàng)新實踐。
一、課前布置預習,指導資料搜集
《圓明園的毀滅》主要描述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憤慨,激發(fā)了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不能脫離圓明園的時代、文化、情感背景,只顧引導學生從文本詞語、句式中體會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由于圓明園的建成和毀滅均與學生實際生活的年代相隔較遠,學生只有去廣泛查找、搜集資料才能深入了解圓明園的歷史文化價值,從而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起自身的愛國情懷。同時,由于學生對搜集資料解讀文本存在一定的陌生感,所以他們很難找到搜集資料的重點方向,抑或是搜集了大量資料卻不懂得如何篩選運用。面對這一問題,教師一方面需要在課前給予學生正確的資料搜集的方向,讓學生在課前進行資料的搜集準備;另一方面要帶領學生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幫助其明確資料的價值,體會文本的思想感情。
針對本課,教師可以課后習題為抓手,在課前引導學生進行資料搜集。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聚焦課后習題三,圍繞其中的關鍵句——“上自先秦時代,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lián)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園內放火”,思考搜集的資料方向,查找圓明園的歷史文物和圓明園毀滅過程的相關資料,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其次,聚焦課后習題四,抓住課文關鍵句“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查找資料,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想一想作者為什么反復強調圓明園的損失不可估量,我們又可以借助哪些資料來體會圓明園的損失不可估量。最后,聚焦課后習題五,指導學生搜集《七子之歌》《和平宣言》的相關資料,要求學生根據(jù)自身的思考開展整理,并嘗試結合搜集到的資料,體會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
初步搜集資料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加工整理資料,要求學生通讀資料,從中挑選出自己需要的內容,再進行整合歸類,排好順序。另外,如果學生對資料中的個別內容存在疑問,教師也應鼓勵學生深入搜集,步步探究,解決疑問。
二、師生合作討論,找準資料方向
閱讀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類別的課文有不同的研讀方向,除了課后習題明確指出的問題之外,教師還需要根據(jù)課文內容,找準引領學生研讀課文的關鍵問題,再通過課前師生合作討論,找準資料補充方向,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內容、體會情感。
《圓明園的毀滅》一文的寫作線索非常清晰,例如,一位教師教學時先引導學生通讀課文,找出作者對圓明園的評價——“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所以,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為一片灰燼”。然后,根據(jù)關鍵句,師生合作提煉出圓明園的歷史地位——“不可估量”“舉世聞名”“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這么說?”這樣,使學生對課文的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展開研讀,從而明確可從布局、建筑和文物三個方面進行背景資料補充。
此外,根據(jù)句子,教師還引導學生思考:“句子中除了作者對圓明園昔日輝煌的評價,還有哪些關鍵詞語?”這樣讓學生抓住“毀滅”“損失”“灰燼”三個關鍵詞。教師追問:“看到這三個關鍵詞,想知道什么?”學生脫口而出:“圓明園是怎么毀滅的?它損失有多大?”這個疑問一拋出來,再次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到圓明園被毀滅的原因及其經(jīng)過這一背景。學生便可抓住這一點進行資料搜集補充。
三、巧妙運用資料,進行閱讀訓練
前期資料準備落實完善后,教學的重點便應放在如何指導學生結合相關資料對課文進行體會、分析、說明上。教師可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以下類別定義,清楚明了地展開教學活動。
(一)結合事件背景資料進行教學鋪墊
教學伊始,教師從背景出發(fā),引導學生對圓明園建立整體認知。
首先,教師可從名人對圓明園的評價著手,講述圓明園的歷史地位。如乾隆皇帝贊譽圓明園“規(guī)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風土草木之清佳,高樓邃室之具備,亦可稱觀止。實天寶地靈之區(qū),帝王豫游之地,無以逾此”;法國作家雨果將圓明園和雅典的帕特農神廟分別稱為東西方藝術的代表,認為“不但是一個絕無僅有、舉世無雙的杰作,而且堪稱夢幻藝術的崇高典范”;而一位曾經(jīng)看到圓明園景色的英國隨軍牧師也曾寫道“必須有一位身兼詩人、畫家、歷史家、美術鑒定家、中國學者和其他別種天才的人物,才能圖寫園景,形容盡致?!边@樣,通過語言渲染,讓學生對圓明園建立初步印象。接著,教師再以配樂講述的方式對圓明園的歷史背景進行資料補充:“圓明園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雍正定名,經(jīng)過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代皇帝不斷地增設和擴建,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間創(chuàng)建和經(jīng)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這樣讓學生清楚圓明園的建造過程。最后,教師話鋒一轉,講述毀滅背景,回歸事件本身,引導學生明確圓明園的毀滅源于當時清政府的落后和無能。西方殖民主義者肆無忌憚,多次挑起侵華戰(zhàn)爭,致使1860年10月,我國這一言語無法形容的、恍若月宮的建筑慘遭毀滅。就這樣,短短一個導入,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圓明園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地位有一個淺層次的了解,又可指出事件背景資料對理解文章的重要性。
(二)結合文化歷史資料理解課文內容
初步閱讀文本后,教師可采用結合文化歷史資料的方式引導學生感知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教師可以從“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一關鍵句入手,指導學生關注到文本講述的精美布局、宏偉建筑和珍貴文物上,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結合文化歷史資料,理解課文內容。
布局方面,在學生理解圓明園“眾星拱月”的精美布局時,教師可以出示圓明園的背景資料加以補充,包括用圓明園平面圖直觀展示布局藝術,讓學生直觀感受什么是“眾星拱月”;同時講述圓明園曾是五代帝王起居、理政、游賞之所,更有大量皇族親貴等出沒其間,其建設幾乎年年都有,而且改建頻繁等,讓學生感受到圓明園精美布局的不可多得。在建筑和文物方面,教師一方面請學生將課前搜集的這部分資料進行分享,進行針對性點評;另一方面相應補充建筑、文物的圖片和圓明園的復原視頻,讓學生對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產(chǎn)生直觀的感受。例如建筑上,在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補充:鼎盛時期的圓明園,有多達150多處園林風景群,它們都各具特色,有仿效江南山水名勝的,有取古人詩畫意境的,有表現(xiàn)神仙境界的,有利用異樹、名花、奇石作為造景主題的,等等。文物上,一方面可以從學生課前搜集的課后習題三的相關資料入手,補充“上自……下至……”的時間節(jié)點指的是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之前一直到1860年10月,引導學生明確圓明園蘊含著兩千多年的文化瑰寶;另一方面,以個別學生熟悉的文物為典型舉例,如僅圓明園內海晏堂前噴水臺上的4個生肖銅首,2000年的國際市場拍賣價就高達9000多萬元人民幣,讓學生感知到圓明園文物的珍貴價值。在此三個層面的資料補充上,教師再回歸本環(huán)節(jié)主題,請學生思考并闡釋為什么圓明園的毀滅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樣學生便會有更為真切的感受。
(三)結合課文品析資料,理解有關寫法
通過上面的閱讀活動,學生對圓明園贊嘆不已。此時,教師將重點放在結合課文品析資料、理解有關寫法上,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后習題二:課文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作者為什么用那么多筆墨寫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學生思考后發(fā)現(xiàn)“圓明園昔日越是輝煌,便越能體現(xiàn)出毀滅的損失之大”。學生理解到這一層面后,教師順勢講解“毀滅”,引導學生深層次地思考問題。
首先,教師可將第五段直接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著重標出“闖進”“凡是”“統(tǒng)統(tǒng)”“任意”這些詞語,引導學生明確英法聯(lián)軍的無恥、貪婪和殘暴野蠻的強盜行徑,讀出憤怒、可惜、無奈之情。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時間詞語,學生標注出“1860年10月6日”“10月18日和19日”和“三天”,明確英法聯(lián)軍在僅僅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兩次闖進圓明園,用一場三天的大火,將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化為灰燼。此時,教師直接播放火燒圓明園的片段視頻;同時加上詩文朗誦,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侵略者的貪婪、殘暴、無恥。
火,把恥辱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臉上,
同時,也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
火,
一個擁有黃河和長江滾滾波濤的民族,
一個擁有億萬雙有力的手和億萬雙淚汪汪的眼睛的民族,
卻只能握著空拳,
眼睜睜看著這座萬園之園化為片灰燼。
然后,教師將化為灰燼、斷壁殘垣、空空如也的圓明園圖片展示在學生面前,用簡單的語言講解,讓學生靜靜沉思,對比感受圓明園昔日輝煌和如今斷壁殘垣的慘烈景象,感受到一場大火,圓明園中沒有了宏偉建筑,也沒有了珍貴文物,更沒有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從而激發(fā)內心的情感,再次讀出自己的痛心憤怒。最后,回歸習題二,學生在資料補充和情感渲染中再次思考這一問題,便能輕松明確課文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一揚一抑、一美一毀,更能激發(fā)讀者對侵略者的仇恨之情,以及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結合“閱讀鏈接”資料激發(fā)學生情感
教學最后,教師抓住課后習題五的閱讀鏈接資料,再次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預習,學生已經(jīng)提前查閱了香港、澳門淪為殖民地以及南京大屠殺的相關背景。教師再在此基礎上指導朗讀,解讀詩文,引導學生從聞一多“母親!我要回來,母親”的真誠期盼中,從馮亦同“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的沉痛呼喚中,明確《七子之歌(節(jié)選)》和《和平宣言》表達的愛國之情,從而激發(fā)起學生“落后就會挨打”“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民族情感和愛國力量。
綜上所述,《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重點要抓住結合資料體會思想感情這一統(tǒng)編語文教材提出的全新要求,從課前布置預習、師生合作補充資料和巧妙運用資料三方面著手,帶領學生結合事件背景資料、文化歷史資料、課文品析資料和“閱讀鏈接”資料解讀文本、體會情感。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認識,激發(fā)了他們的愛國情懷,還教授了結合資料體會文本情感的正確方法,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 鄭百苗. 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特級教師王永正、竇桂梅、王崧舟《圓明園的毀滅》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05(13):4-7.
[2] 余映潮.說說《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8(36):50-51.
[3] 錢錦紅. 談“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語文要素的落實[J].小學教學參考,2020(16):55-56.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