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云
在山東章丘所有的歷史名人中,影響最大的非李清照莫屬。作為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她的詩詞清麗幽婉,自成一格,盡管留存下來的總量不太多,但廣為傳頌的名篇卻不在少數(shù)。李清照詩詞的一大特點,即善于以口語入詩,曉暢易懂,以女性對生命、對生活特有的細(xì)膩感悟,表達(dá)出一位古代女性知識分子,置身于多變多難的時代,自身的深刻體驗與思考。而這些體驗與思考,既出自她那美滿幸福的前半生,也源于那顛沛流離的后半生。
宋元豐七年(1084),李清照生于山東章丘一個詩書官宦家庭。那一年,她的父親李格非39歲,已是名滿京華的中年才俊,因曾在鄆州(今鄆城縣)任職而被譽為“鄆州教授”。
李清照的童年和少女時代是在章丘跟著祖母度過的,明水湖畔至今仍有李清照故居。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聰穎的才智,使得李清照在少女時代就顯示出過人的才華,詩詞歌賦,樣樣熟稔,為家人和鄰里所喜愛。
到了十幾歲時,李清照已出落成一個如花似玉、滿腹詩書的年輕女子。也就是在這時,她來到開封父親的身邊,同時開始使用筆名易安居士創(chuàng)作詩詞,不久便初露鋒芒,寫出《怨王孫》和至今流傳甚廣的《如夢令》。再加上是李格非的女兒,她的詩詞在開封開始漸有名氣。
有一年,李格非到南方去了一趟,見到了“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的詩人張耒。同為蘇門弟子,兩人一起飲酒談詩,相聚甚歡。臨別,張耒將自己不久前寫就的一首七言詩《讀中興頌碑》抄給了李格非。
回到家中,李格非興致勃勃地給李清照講述自己的南方之行,同時把這首詩拿給女兒觀賞學(xué)習(xí)?!爸信d頌碑”說的是刻有唐代文人元結(jié)所作《大唐中興頌》的一塊石碑,頌文大致是歌頌唐朝、期望國家中興一類的內(nèi)容。而張耒的《讀中興頌碑》抒發(fā)的也是希冀國家振興的情感。李格非此舉的本意大概是想讓擅于填詞作詩的女兒觀摩學(xué)習(xí)一番。
讓李格非沒有想到的是,這首詩竟引發(fā)了李清照的靈感,觸動了她的愛國情懷。次日一早,當(dāng)李清照到父親書房送還張耒的詩時,同時還呈上了兩首自己寫就的和詩。李格非一開始不以為意,但當(dāng)他看到“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何為出戰(zhàn)輒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這樣的詩句時,他怔住了。他沒想到,李清照這么小的年紀(jì),又是女兒身,竟然對國家、歷史有這樣的見地,遣詞造句還能如此有力工整。
興奮之余,李格非為這兩首和詩加上了詩題“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送給了京城的詩友。它們很快便流傳開來,引起了京城詩壇的轟動。一時間,人人皆知李家出了一位詩歌才女。
命運常常不可名狀,緣分更是如此。就在李清照詩名遠(yuǎn)播之時,在眾多傾慕李清照的人中,有一個人暗下決心,一定要見見這位曠世才女。他就是御史中丞趙挺之的公子、身為太學(xué)士的趙明誠。
不久后的一天,趙明誠尋機來到李家,見到了李清照。這一見后,他就再也未能把綿綿情思從李清照身上移開。建中靖國元年(1101),趙明誠和李清照喜結(jié)連理,趙明誠21歲,李清照18歲。
這樣一對夫妻,無論擱在什么時代,都是令人羨慕的。在婚后最初的日子里,志同道合的兩人舉案齊眉,一個吟詩作畫,一個醉心于金石研究和文物收藏。有時候,趙明誠購得新文物,小兩口便共同把玩欣賞;李清照寫了新作,兩人也互相切磋,吟誦唱和。
然而,好景不長。置身于政局動蕩的京城,同時也置身于官宦之家,朝廷里的任何風(fēng)吹草動都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崇寧元年(1102),即兩人結(jié)婚的第二年,便發(fā)生了元祐黨人碑事件,李格非也碑上有名。他很快被降職,后又被遣返故鄉(xiāng)章丘。
李清照第一次被卷入政治斗爭的漩渦,更為復(fù)雜微妙的是,倒霉的是自己的父親,而致使父親遭遇噩運的,恰恰是公公趙挺之。年輕氣盛、性格堅毅的李清照不可能坐視不管,她鼓起勇氣寫信給趙挺之,懇求他出面為父親說情,然而并沒有得到任何回應(yīng)。
李格非回到章丘故里,幾年后去世。這之后,李清照和趙明誠繼續(xù)留在京城開封,日子雖然不如原來那樣快樂歡暢,總也還算無憂無慮。不曾想,一場更大更復(fù)雜的斗爭將再度將他們裹挾。大觀元年(1107),68歲的趙挺之被迫辭掉宰相職位,沒幾天后便郁郁而終。蔡京借機大肆報復(fù),派人抄了趙家,還抓了趙挺之的三個兒子,后因查無實據(jù)而不得不釋放。
放是放了出來,可官職丟了,京城也待不下去了。趙明誠和李清照決定返回山東,在青州落腳。這一住,就是十年。他們把青州的住所命名為歸來堂,頗有點陶淵明的氣度和心思。起初,日子也算過得舒坦,李清照寫詩詞,趙明誠繼續(xù)研究金石,和以前相比,生活雖然清貧一些,心情還是愉快的。
這一天是重陽節(jié),李清照寫下了一首《醉花陰》,結(jié)尾處寫道:“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睔q月更迭,人不像原來那么年輕、那么無憂無慮,再加上國家危機四伏,世風(fēng)日下,人心不古。反映在李清照的詩里,原來是“綠肥紅瘦”,現(xiàn)在卻是“人比黃花”還“瘦”。
看到夫人有新作,而且寫得這么好,趙明誠不禁詩興大發(fā)。他一連寫了許多首《醉花陰》,然后將李清照的那首也放在里頭,拿給好友陸德夫和劉跂,請他們評判一番。兩位朋友都是內(nèi)行,仔細(xì)看了半天,幾乎異口同聲地說,還是“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這句最好。聽了好友的評價,趙明誠又高興又慚愧,后來專心金石研究,少有涉獵詩詞。
青州時期也是李清照詩詞創(chuàng)作較為成熟的時期,除了《醉花陰》外,像《一剪梅》《漁家傲》《鳳凰臺上憶吹簫》等名篇,都創(chuàng)作于這段期間。
兩口子的生活恩愛歸恩愛,但長時間的單調(diào)重復(fù),加上李清照年齡漸長,兩人又無子嗣,趙明誠因收集文物經(jīng)常出門,有時一去十天半個月也不回來,李清照開始出現(xiàn)獨守家門的情況。寂寞失落之情,孤獨憂愁之意,難免生自心中。這一點可以從她的詩詞中有所感受: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這種心情,在《鳳凰臺上憶吹簫》中體現(xiàn)得更為充分: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閑掩,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guān),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yuǎn),煙鎖秦樓。唯有樓前流水,應(yīng)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就在李清照滿腹哀怨悱惻,靠填詞寫賦度日時,趙挺之被平反,趙明誠也隨之恢復(fù)官職, 宣和三年(1121),趙明誠已是萊州太守。
據(jù)史料記載,起初,李清照也跟著到了萊州,但不久又返回青州。后人猜測,這期間,兩人的感情可能出現(xiàn)了問題。之后,趙明誠改任淄州(今淄博)太守,李清照仍舊住在青州,好在兩地相距不過百十里路。
靖康元年(1126)年初,覬覦大宋江山多年的金兵大舉南下。靖康二年(1127),發(fā)生了靖康之變,大宋江山開始破碎,宋朝由此進(jìn)入戰(zhàn)亂時期。李清照的個人命運也和國家一樣,步入了漫長的離亂奔波與動蕩不止的階段。
是年三月,趙明誠的母親在江寧(今南京)去世,趙明誠一人前去奔喪,隨即又被皇帝就地任命,出任江寧府知事。此時,金兵侵略的鐵蹄也威脅著山東,趙明誠催促李清照離開青州,迅速南下,前往江寧與他會面。
這肯定是一個令李清照無言以對的時刻,一邊是戀戀不舍的家鄉(xiāng),一邊是動蕩不安的局勢,或走或留,難以取舍,走留之間,都有揪心的牽掛和憂慮。再說,說走又談何容易。如果只是一個普通人,帶上些金銀細(xì)軟、奴仆家丁也就上路了,可是,青州的家里還有她和丈夫幾十年來嘔心瀝血收集而來的眾多文物。據(jù)說,挑來揀去,經(jīng)過反復(fù)衡量,僅僅是覺得不能不帶的重要文物,就裝了滿滿十五車,剩下的只能忍痛割愛,留在家中,等將來局勢穩(wěn)定后再作打算。人到中年的李清照含淚離開生活了十幾年的青州,匆忙踏上南下的路。
她萬萬沒有想到,僅僅一年后,青州城兵變,金兵入侵,她留在青州的文物,被搶的搶、燒的燒,全部毀于一旦。她更沒有想到,她這一離開,直到人生終了,再也沒有過上幾天安穩(wěn)的日子,也沒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xiāng)。
變故不斷發(fā)生,而且匪夷所思。建炎元年(1128)正月,李清照來到江寧。次年二月,江寧守軍叛亂,身為知府的趙明誠不但沒有挺身而出,組織有效的彈壓,反而在一念之差中糊里糊涂、慌慌張張地跟著幾個部下,趁著夜色逃到城外去了。結(jié)果可想而知,叛亂平息后,趙明誠被罷免了官職。
已經(jīng)成為平民的趙明誠,和李清照商定要一起離開江寧,前往安徽、江西尋找棲身之所。也就是在這次南遷的路上,路過烏江時,面對著滔滔的烏江之水,懷想著國破家亡、變故橫生的現(xiàn)狀,李清照憤然揮筆,寫下了流傳后世的力作: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
誰知,剛到安徽,趙明誠又接到宋高宗的任命,任他為湖州知府,而且需要趕回江寧領(lǐng)旨。這時的江寧已改名為建康。臨別,趙明誠交代李清照,一旦遇到危險,要隨著眾人行動,實在不得已時,扔掉那些沉重的東西,唯有那幾件宗器,一定要隨身攜帶。這指的是他收藏中最寶貴的幾個夏、商、周古鼎。
別后不久,在惶惶不安中等待丈夫消息的李清照,等來的卻是一個壞消息:趙明誠在建康得了瘧疾,病倒了。她匆忙乘船北返,趕回建康,見到了重病中的趙明誠。建炎二年(1129)八月十八日,趙明誠的病情突然加重,只來得及寫下一首絕命詩,就撒手人間了,年僅49歲。
李清照悲痛欲絕,國家動亂,外敵侵略,家鄉(xiāng)歸不得,連最親近的人也陰陽相隔了。丈夫死后,李清照大病了一場。從此,46歲的李清照只能獨自面對亂世。在那樣的時代里,一個獨身中年女性的艱難可想而知,況且她還帶著那么多傳世之寶。
果然,李清照帶著很多文物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覬覦者、盜賊四起,謠言也不斷傳來。為了降低風(fēng)險,思前想后,李清照決定把全部收藏上交朝廷。主意已定,就要付諸行動。現(xiàn)在回頭看來,李清照還是把事情想得過于簡單了。最大的問題是,她無法找到皇帝。原因很簡單,皇帝也疲于奔命。在這種情況下,李清照只能跟著皇帝的足跡追趕,但她始終未能如愿趕上。
紹興二年(1132),宋高宗從紹興遷往臨安(今杭州),南宋朝廷的偏安局面進(jìn)入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階段。李清照也隨之來到臨安,這一年,她48歲。長年的顛沛奔波使她心力交瘁,她初到臨安就得了場大病。生病期間,一個叫張汝舟的人走進(jìn)了她的生活。
張汝舟是崇寧年間的進(jìn)士,當(dāng)時在諸軍審計司任右承奉郎,官職不高。乍看上去,此人溫文爾雅,謙恭熱情,且能言善辯。一登門,他就向李清照求婚。但事實上,張汝舟并不真心愛慕李清照,而是看上了那些價值連城的文物?;楹螅瑥埲曛奂磻B(tài)度大變,對李清照呵斥謾罵甚至拳腳相加。最終,李清照不惜付出坐牢的代價,才和張汝舟解除婚姻關(guān)系。
經(jīng)過這場婚姻變故后的李清照,對生活和現(xiàn)實更加心灰意冷,同時也更加懷念和趙明誠在一起的日子。帶著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她全身心投入到《金石錄》的編撰工作,還寫下了兩千余字的《金石錄后序》。在這篇序文中,她深情回憶了趙明誠收集文物的過程,以及兩人相知相惜的過往歲月,全文記錄篤實,成為后世了解她人生歷程和內(nèi)心世界的重要文獻(xiàn)。
紹興四年(1134)下半年,金兵再度南犯,宋高宗再度出逃,京城和周邊百姓惶恐地隨之遷徙,李清照也不例外。她沿著富春江、金華江逆流而上,在金華停留,寫下了著名的《武陵春》:
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局勢稍稍穩(wěn)定后,宋高宗又回到臨安。再次回到臨安的李清照已經(jīng)年過半百,人生的挫折,對朝廷的失望,對國家山河破碎、前途未卜的傷感和茫然,使得這顆曾經(jīng)“驚起一灘鷗鷺”的詩心布滿了歲月滄桑。一代女詞人就在這樣的心境中步入孤寂的老年: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fēng)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臨江仙》)
紹興十三年(1143),李清照年滿六十。她只剩下一個愿望,那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將《金石錄》刊行于世。但她最終還是沒有等到那一天,紹興二十六年(1156),《金石錄》終于發(fā)行,然而,此前一年,李清照已經(jīng)離開了這個世界。
對于李清照生命中最后十幾年的記載,相關(guān)文史資料和民間傳聞幾乎完全空白,甚至連她具體卒于哪一天都不甚清楚。這也不難理解,在那樣一個動亂、偏安的時代,誰還顧得上一個老嫗的生活呢。
幸好,李清照的名字和她的詩詞一樣,給后世留下了美好的韻律和記憶。她的故鄉(xiāng)章丘,始終沒有忘記這個杰出的女兒。她的詩詞,就像春天的花兒,總是在人們溫故知新時一遍又一遍地綻放,散發(fā)著雋永的芬芳。
(作者系山東政法學(xué)院教授、濟(jì)南市作協(xié)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