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梁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么味道?!敝娪啊栋⒏收齻鳌返倪@句經典臺詞,曾經傳遍大街小巷。其實,歷史也是一塊巧克力,當它滾滾而來,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它是液態(tài)還是固態(tài),亦不知道它是糖還是藥。當巧克力環(huán)游世界之際,它曾被美洲先民視若珍寶,也曾長期被歐洲人用作藥物,亦曾被康熙皇帝遺忘在冷宮。
若不是西班牙軍事家科爾特斯攻占了阿茲特克帝國(墨西哥古文明)的土地,巧克力也許將永遠躲在世界一隅,默默無聞。在所擁有的黃金寶石和珍禽異獸之外,征服者沒有忘記巧克力(可可豆)的存在,于是,它得以漂洋過海抵達歐洲。不過,與“近親”咖啡、茶有著相似的命運,巧克力最初也被視作藥物——它是一種令人糾結的藥物,這份糾結拜體液學說所賜。
在西方醫(yī)學界,希波克拉底一直是萬眾景仰的祖師。在他眼里,人體的四種體液——血液質、粘液質、膽液質與黑膽質一旦失衡,疾病就將在體內蔓延。古羅馬醫(yī)生蓋倫發(fā)展了他的學說,認為體液與藥物都具有熱性或涼性、濕性或干性等特質。他們的理論在大航海時代仍被奉為圭臬,面對未知大陸的新事物,醫(yī)生們依然生搬硬套一番,非要區(qū)分出性質。
巧克力,就這樣在不經意間成為困擾醫(yī)生們的難題。它究竟屬于熱或涼、干或濕,很久都沒有答案。1570年,奉國王腓力二世之命前往新大陸,研究阿茲特克植物的西班牙皇家醫(yī)師弗朗西斯科·埃爾南德斯,就給出了模棱兩可的判斷:制作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豆偏涼性,故而適宜在炎熱天氣飲用,可用來治愈發(fā)燒;而巧克力里加入的香料屬于熱性,因而可以暖胃、清新口氣、解毒、緩解腸痛和疝氣。
1591年,在墨西哥游歷十余年的醫(yī)師胡安·德·卡德納斯指出,巧克力會損害消化系統(tǒng),帶來諸如突發(fā)疾病、憂郁和心律不齊等令人擔憂的癥狀。但他也認可,添加了玉米面、糖或蜂蜜和熱水的巧克力可以降溫祛熱。最終,他選擇了一個和稀泥的答案——巧克力是寒性的,然而加入的新大陸調料是熱性的,兩者的結晶應該屬于中性,這一說與埃爾南德斯殊途同歸。
與如今風靡世界的塊狀巧克力不同,當巧克力最初降臨歐洲時,是以熱飲面目示人的。而隨著時間推移,西班牙民間出現(xiàn)了打造蛋糕狀、磚狀與卷狀巧克力的配方。于是,問題浮現(xiàn):它是固態(tài)還是液態(tài),是藥品還是飲品?神職人員聲稱巧克力既是食物亦是春藥,與齋戒苦修的精神相悖,因而強烈抵制,盡管歷代教皇都不曾對此橫加干涉。
200多年間,人們的認知傾向隨著醫(yī)生、美食家與神職人員的風言風語搖擺,不斷變換陣營。1671年,塞維涅侯爵夫人,那位以寫給女兒的諄諄教導著稱的貴婦人、昔日的巧克力擁躉,在一封致女兒的信里,憂心忡忡地寫道:“據(jù)說巧克力會讓人犯病,引發(fā)人體的濕氣,讓人心悸。它緩解病癥的效果只是暫時的,隨后會讓人持續(xù)高燒,甚至引發(fā)死亡……”幾天后,她帶來更可怕的消息:“科厄特洛貢侯爵夫人去年懷孕期間攝入了過量的巧克力,最后生出了一個膚色和惡魔一樣暗沉的男嬰,后來夭折了?!?/p>
塞維涅夫人畢竟只是一個容易受到流言左右的母親,但托斯卡納宮廷醫(yī)生喬萬尼·費利奇的論斷就要駭人得多,他指出:“我認識一些原本嚴肅而沉默寡言的人,可他們喝了巧克力之后變得口若懸河,甚至可能失眠、頭腦發(fā)熱,還有一些人會變得易怒,說話聲音也大了起來。如果孩子喝了巧克力,會變得更加亢奮,根本無法安靜下來、好好地坐著?!?/p>
當然,這些負面新聞都無法抹殺歐洲人對巧克力的熱情,尤為重要的是,坊間傳聞它具有催情功效。至遲在18世紀,巧克力已飛入歐洲尋常百姓家。人們逐漸承認,巧克力在藥用方面頂多是安慰劑,而作為飲品卻甘醇可口。與此同時,巧克力也沒有停下腳步,而是隨著商人和傳教士繼續(xù)闖蕩世界。
在中國,巧克力曾以西藥的身份勾起康熙皇帝的興趣??滴跛氖迥辏?706)的滿文檔案里,記錄著這樣一條圣旨:“著赫世亨至鐸羅處,倘若鐸羅多帶有deriyaga,可以索取。倘若所帶無多,不必索取,俟抵廣東覓得之后,寄來亦可。倘有cokola,亦可索取?!笨此葡∷善匠5囊痪湓?,牽出一段巧克力秘史。
“赫世亨”,出身鑲黃旗包衣,以內務府員外郎的官職兼任武英殿總監(jiān)造,是滿文朱批奏折里的熟面孔,他與康熙帝的關系非同一般,康熙帝常將瑣碎的差事交付于他。
“鐸羅”乃羅馬教皇派往中國的特使。堂堂大清皇帝,降旨向教皇特使求藥,可見康熙帝對西藥青睞有加。這源于他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患惡性熱病之事。所謂熱病,就是瘧疾,張誠、徐日升兩位傳教士束手無策,多虧法國人洪若翰攜金雞納樹皮而來,藥到病除,康熙從此對西藥好感十足。日后,曹雪芹之祖父曹寅染上瘧疾,康熙帝聞訊派人連夜快馬疾馳送去金雞納,可惜藥在途中,曹寅就已身故。
圣旨里,康熙點名索取的“deriyaga”,亦名底野迦,傳教士白晉與洪若翰都曾記載,其后各國多有進獻。至于“cokola”,就是巧克力。早在1637年,游訪澳門的彼得·門迪就曾提及這種可口飲品,看來傳播到東亞的巧克力已擺脫了藥物的身份。不過,它在亞洲似乎不受待見,連傳教士都不常記錄,在市面上或許更難尋蹤跡。
領旨后,赫世亨不敢怠慢,連忙與鐸羅接洽,獲贈150塊巧克力。但難題來了,這味西洋藥,應當如何服用?赫世亨請教了耶穌會士鮑仲義,此君曾是康熙帝的隨行醫(yī)師,他傳授道:“飲用cokola時,將cokola放入銅制罐子或銀制罐子煮開之糖水中,以黃楊木捻子攪勻之后,可以飲用?!边@與歐洲及澳門的飲用方式幾無差別,可見各地已基本達成共識。不過,鮑仲義提醒,巧克力“性溫而味甘苦”,這令赫世亨為難,他只能先將其中的100塊巧克力送大內收存,詢問圣意后再作決定。
誰想,康熙帝依然斥責他辦事不力,對巧克力的療效未能刨根問底,于是下旨令巧克力“毋庸寄來”。赫世亨再度咨詢鮑仲義后回稟:“cokoladi(巧克力,原文如此)非藥物,猶如ameriga(美洲)地方之茶葉,一日或一次或兩次飲用。凡為老人,或腸胃功能弱者,又腹內有寒氣者、腹瀉者、消化不良者,均可飲用。尤其在增加胃熱以消化食物方面,頗有益處。內熱發(fā)燒者、患有癆病者、蘇醒過來者、痔瘡流血者,以及瀉血者,均不宜飲用?!?/p>
這番答復說明,清代宮廷醫(yī)師對巧克力并不陌生,也擺脫了巧克力屬于藥物的舊日印象。那么,康熙帝對巧克力的誤讀究竟源自何人?這恐怕是歷史之謎了??傊?,得知巧克力并非西洋秘藥后,康熙帝冷冷批復“知道了”,便不再有下文。
深鎖大內的巧克力的最終下落,檔案里語焉不詳。不久后,由于禁止中國教徒敬拜祖先,鐸羅被康熙帝下令關押在澳門,巧克力的貨源就這樣斷了。巧克力最終沒能叩開皇家大門。
(作者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