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
憑借豐富的食材、參差的水平、偶爾“黑暗”的料理,食堂菜成功“出圈”,儼然成為“中國第九大菜系”。如果你問10個人對食堂的感受,可能有9個人要皺眉吐槽兩句,從口味、菜式到打飯阿姨的技術,都會被全方位挑剔。
遙想剛進大學時,我作為一名純正吃貨,對招生簡章上學校食堂五花八門的菜色直冒星星眼,早就列好了未來一個月的必吃清單。等我真正站在食堂窗口前,卻愣住了。橙子夾肉蒸蛋、香蕉炒番茄,還有爆炒妙脆角,怎么看都有點下不了嘴。
我和室友小璐端著一盤子充滿未知的“特色菜”坐下,原本歡天喜地準備大快朵頤的小璐咽下第一口,愣了將近3秒鐘,眉頭皺成一團。隔壁桌的學長學姐投來同情的目光,還有人起哄:“大一新生不嘗嘗黑暗料理,怎么能更好地吐槽母校呢!”
“民以食為天”,工作之后,單位食堂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曾經(jīng)的我沒有料到,有人離職的原因之一是食堂飯菜難以下咽,也有人立志服務公司到退休的原因是舍不得食堂的美食。
不知道是不是覺得職場人經(jīng)濟比較寬裕,我司食堂打飯阿姨的手,比學校大師傅抖得更厲害了,總是能精準地把木須肉的肉片抖出去,把雞蛋西紅柿湯的蛋花撇出去,讓本不富裕的我雪上加霜。“阿姨別抖了,這土豆片燒肉本來就沒幾塊肉,再抖都要變成燒土豆片了!”同事小張實在忍不住說了一句。阿姨聞言,暫時停下職業(yè)手抖絕技,卻又將勺子一歪,這次肉片是有了,菜量卻好像比平時少了1/3。
我司還將節(jié)約成本的觀念貫徹到了食堂里。前天我在食堂買了包子配豆腐腦當早餐,本想補充好能量,元氣滿滿開啟一天的搬磚,咬了兩口肉包,卻有些疑惑:“這包子是饅頭派來的臥底嗎?怎么都不露餡?”一旁的同事淡定道:“知足吧,這好歹是個帶餡的正經(jīng)包子!”聽聞這話,我隱隱感到不安,趕忙喝了一口豆腐腦,立即驚嘆:“這豆腐腦還真不是個正經(jīng)豆腐腦??!”在幾根數(shù)得過來的黃花和木耳下面,那一口扎實的口感,應該叫老豆腐而不是豆腐腦吧!
更可怕的是單一的菜色。周一清炒土豆絲,周二紅燒土豆片,周三干煸土豆條……我有時都懷疑,我司食堂是不是土豆廠投資的。再加上仿佛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穿越過來的裝修風格,看著那黑漆漆的窗口,黑板上的手寫菜單,盛菜的大鋁盆子,我不由肅然起敬,仿佛要換上爹媽的工作服才配得上它。
但我曾有幸在某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工作,燈火通明、占地面積至少一層樓起步的食堂,每天的飯菜宛如滿漢全席,從菜品、菜量到就餐環(huán)境,堪比高端自助餐廳?!疤靺?,晚上7點還提供晚餐??!”新入職的我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昂沃拱?,還有下午茶和宵夜呢!”同事小孫意味深長,聽著是在夸,看看表情又很微妙。入職不到一個月,我就理解了小孫當時的復雜表情?!肮臼程媒裢?點提供宵夜小龍蝦哦!咱們爭取散會去吃啊!”領導一聲令下,我已全然分不清是命令還是關懷。所謂的金牌食堂,怎么看都像是變相鼓勵員工加班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