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紅莉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道德教育的前提是描述和理解人類道德發(fā)展的過程和規(guī)律。 ”[1](P94)在既有的研究中,女性道德發(fā)展往往被學者忽視。吉利根看到了這一點,通過訪談等方式開展研究,其中大學生研究主要是結合人們對自我的思考和道德的選擇來研究人們在成年早期的道德狀況;關于問題抉擇方面的研究是為了分析道德沖突在道德發(fā)展中的作用;權利與責任研究是為了分析自我概念、道德概念、道德沖突和道德選擇與假定道德困境的關系。在研究中,吉利根考察了人們的自我概念與道德概念、道德沖突與道德選擇,傾聽女性的聲音,探索女性道德發(fā)展的關懷取向。
在吉利根看來,人類的關系反映人類的道德,而獨立關系和依賴關系的共存構成道德的基礎。獨立關系是注重自我得失,依賴關系是注重他人得失,它們的基礎分別為分離和依賴。
第一,獨立關系指人們保持自主性,使自己與周圍的環(huán)境分離,追求個體的獨立性。人類的道德發(fā)展是通過自我與他人、社會分離的過程實現(xiàn)的。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形成自主意識,以更加勇敢和獨立的精神面貌去面對挑戰(zhàn)。
吉利根依據(jù)科爾伯格設計的海茵茨是否應該偷藥這一道德困境,訪談一位11歲的男孩杰克和女孩艾米。海茵茨的妻子生命垂危,且買不起昂貴的藥物,然而藥劑師拒絕低價出售藥品,此時海茵茨是否應該去偷藥挽救妻子的生命成為一大難題。杰克堅定地認為應該去偷藥,認為人的生命比金錢更重要,即使藥劑師這次賺不到錢,也可以從下次治病中賺錢。他指出偷藥雖然違背了法律,但是法官了解到真實情況后可能會認為偷藥行為是對的,認為法律雖然存在漏洞,但人們會根據(jù)實際情況完善法律。他將真理置于數(shù)學中,通過建立等式和運算來推理使得法官也認為偷藥是合理的。 “由于他的自我描述反映出一個孩子的自信——按照埃里克森的術語,他已經(jīng)達到勤奮勝于自卑的一種可喜的平衡。 ”[2](P26)“處于皮亞杰所描述的兒童期智力的頂峰,開始通過思考發(fā)現(xiàn)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保?](P25)“這種自然出現(xiàn)的自主性遵循了柯爾伯格道德發(fā)展六階段的軌道,體現(xiàn)了一個三水平的發(fā)展過程。 ”[2](P26)因此,杰克所表達出來的規(guī)范邏輯思維,表明他具有自信心、獨立性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在與杰克的對話中,吉利根看到杰克表現(xiàn)出的分離關系,指出他依據(jù)自己的身高、能力、信念等來發(fā)現(xiàn)自己與世界上其他事物的區(qū)別,并認為男孩傾向于表現(xiàn)出獨立的一面。針對如何描述自我這個問題,杰克從自己11歲時說起,講述了自己高個、愛好等特征。針對自我責任與他人的責任發(fā)生沖突問題,杰克回答要對自己盡四分之三的責任、對他人盡四分之一的責任,不能受他人支配。
第二,依賴關系指人們主動融入社會生活之中,使自己與他人保持聯(lián)系,在與他人交往中實現(xiàn)自我。處于依賴關系中的人們,傾向于照顧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依賴關系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和諧社會,另一方面過多地維護他人想法會影響人們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不利于人們形成獨立人格。
面對同樣的問題,艾米沒有根據(jù)數(shù)學理論,而是根據(jù)海茵茨與他妻子之間的關系分析得出海茵茨不應該去偷藥。她認為在關系背景下,讓海茵茨的妻子死去是不正當?shù)?,且會傷害很多人;海茵茨應多與藥劑師溝通和協(xié)調(diào),可能會使得藥劑師愿意救自己的妻子。此外,在面對自己的責任與他人的責任沖突時,艾米表示會依據(jù)他人對自己的重要性等情況來決定如何承擔責任。 “正像杰克揭示了對證明邏輯的一種深奧的理解,艾米對選擇本質(zhì)的理解也同樣是深奧的。”[2](P31)艾米通過關系中的交流進行個人協(xié)調(diào)和依據(jù)關系親疏來承擔責任,都是把世界看成由關系構成的,且人與人之間靠關系紐帶相互連接、相互作用。
在訪談中,男孩和女孩呈現(xiàn)出不同的思想與行為,這反映出不同的道德認知。但是,部分學者肯定了男孩的邏輯判斷,忽視了女孩所揭示的不同認知。 “這些回答在越發(fā)通向道德成熟的階梯上連續(xù)性地排列,這一由男孩的回答邏輯來標定的階梯忽視了女孩判斷所揭示的不同真理?!保?](P30)以男性的標準來衡量所有人是不全面的,應該同樣關愛女性的道德發(fā)展。
總之,通過關系的構建,獨立關系與依賴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共存。傳統(tǒng)道德理論將女孩與男孩的發(fā)展差異認為是女孩發(fā)育上的滯后,忽視了男女發(fā)展的差異性。單純以男孩的獨立關系為道德標準,可能會使個人的價值觀走向極端;單純以女孩的依賴關系為道德標準,可能會導致個體因滿足他人而迷失自我價值。 “我們的知識是從心的兩個基本來源發(fā)生的:第一是接受表象的能力,第二是通過這些表象而知道對象的能力?!保?](P91)因此,在吉利根看來不能單一以某種關系為標準,而是需要進行關系的構建,尋找二者的融合。
權利一般是人們?yōu)闈M足特定的需求,法律賦予人們的權力和利益;責任通常是指任務與職責。自人類社會產(chǎn)生,就伴隨責任的存在,且是否具有責任感是衡量人類道德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準。為了探求道德的最終目的,吉利根對權利與道德進行研究,分析人們是追求自我利益還是承擔責任。
第一,權利道德是社會主體根據(jù)自身權利的認知使自身發(fā)展符合社會標準的道德。在父權制社會,男性被視為權利的象征,擁有各項權利,將自己的發(fā)展歸為自己的職責。女性則遭受人們的忽視,各項權利被剝奪,依附于男性。這容易導致男女道德發(fā)展的失衡,部分男性追求自身權利而忽視家庭和社會責任,而部分女性則關注他人迷失自我。雖然父權制是指男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優(yōu)勢地位,但現(xiàn)在其內(nèi)涵已經(jīng)延伸為一切不平等的社會制度和現(xiàn)象。隨著女性解放運動的深入,女性追求自我權利的實現(xiàn),且人們不再將男性發(fā)展特點作為衡量社會的標準。人們將權利與責任結合,使得女性擁有自我權利,從而使男女兩性更加健康發(fā)展。其中,女性主義理論是父權制文化的 “反叛” ,也是對父權制影響下所形成文化的修正。
吉利根在特定女性群體中進行了權利與責任選擇的研究。吉利根訪談了29個年齡在15至33歲不同種族和不同階級的女性。這些女性在社會意義和身體意義上成為母親,需要承擔母親關懷和保護孩子的責任與義務。研究揭示了三種道德視角:從第一種視角來看,道德是社會強加在人們身上的約束,此時人們只有屈服,沒有選擇的權利;從第二種視角來看,人們公共的準則和期望決定了道德判斷,此時女性無法滿足每個人最大的利益時,則選擇保護他人的利益來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導致自身權利難以得到保護;從第三種視角來看,女性擺脫了傳統(tǒng)的道德解釋,堅持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道德平等,通過關注自我選擇來解決道德困境。女性從無奈接受社會約束轉變?yōu)榉仙鐣矞蕜t,接著發(fā)展為解決道德問題時關注自我發(fā)展,這無疑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一種進步,也是女性爭取權利的一種進步,更是社會促進男女平等的一種進步。
吉利根在大學生中也進行了權利與責任研究。在研究中,一位大學生將道德與義務聯(lián)系起來,認為道德是個人欲望與社會現(xiàn)實的沖突。他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在行使義務面前,自己應承擔更多而不是與他人平分義務;在相互影響的社會中,個人操縱社會道德是不正當?shù)?,行使自己權利要符合社會道德的發(fā)展。幾位女大學生在回答為什么要尊重他人這個問題時,將責任、義務、權利聯(lián)系在一起。她們認為給他人造成痛苦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在行使權利時應不違背自己的良心、不損害他人的利益。對于爭論的問題,她們認為任何時候都有例外,不強求別人接受自己的道德信念。在大學生們所描述的困境中,也體現(xiàn)出權利道德與責任道德的沖突。其中一位大學生詹尼斯以自己的母親為楷模,認為母親是她到目前為止見過最無私的人。她談論到自己母親會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即使做這件事情甚至會傷害到母親。相反,詹尼斯認為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是 “自私的” 。在面對家里的親屬出事時,詹尼斯對關于權利與責任的所有術語和概念都變得不確定了。詹尼斯認為判斷和行為本身都是會影響別人生活的,權利與責任、自私與自我犧牲不可避免地混雜在一起,這些在某種程度上是道德危機。五年后再次接受吉利根的訪談,詹尼斯針對自身的困惑進行了集中的思考。當自私與道德持續(xù)對立時,她對自己和他人都沒作出反應,且不想承擔自我責任和承擔他人責任?;谶@種做法,她看到了自私與責任對立本身的局限性,試圖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吉利根看來,這種不確定性體現(xiàn)出她們立場上的脆弱感,將她們不能堅定地做出道德判斷同青春期認同和信念危機結合起來。當女性感覺到被排除在直接參與社會活動之外,她們更多的人選擇去接受。 “道德決定的本質(zhì)就是選擇的實現(xiàn)以及樂于接受這種選擇的責任?!保?](P70)當女性將自己置于道德選擇的權利之外,她們也相應地認為自己不需要承擔權利帶來的責任。
吉利根發(fā)現(xiàn),無論是有知識的女性還是普通女性,在社會道德輿論面前其力量都是微弱的。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女性被認為是可以為他人的利益去犧牲自己的利益,她們一旦選擇維護自身權益則會遭到身邊人和社會輿論的批判。為此,吉利根通過與女性訪談,幫助女性發(fā)出維護自身權利的聲音。
第二,人們自覺地產(chǎn)生對他人負責的認識,由責任意識產(chǎn)生責任道德。吉利根認為責任道德是 “把責任要求編織到關系網(wǎng)中,通過表現(xiàn)人們之間的相互依賴而模糊了自我與他人區(qū)別的道德?!保?](P142)由此可見,責任道德是在一定的關系中形成的,包括自然關系、社會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例如,人們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扮演朋友、學生、職員等不同的角色,所需承擔的道德責任會是好朋友、好學生、好職員、好子女等。人具有社會屬性,處于不同的環(huán)境時,人們所需承擔的道德責任也是不同的。
在大學生研究中,一名大二的學生艾莉森將道德定義為一種權利意識。艾莉森認為道德包括自我與他人的相互作用,人們有責任不危害他人的生活、不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她認為在學院里競爭大于合作,人們只為自己做事而不幫助其他人。她渴望被關懷、希望合作大于競爭,但是這種想法難以實現(xiàn),因此,她想休學一年。同時,她認為提出休學的想法會傷害父母,不提出休學想法會傷害自己,從而陷入道德兩難的境地。最終,她接受了父母認為她休學是自私的說法。將受傷害程度和自私聯(lián)系在一起作為道德選擇的關鍵所在,這樣直接排除了道德決定的可能性。吉利根指出在整個采訪過程中,女性在面對道德困境時大多時候難以堅持自我,而是往往任由事情順其自然地發(fā)展。 “順其自然” 提供安全的同時也帶來一種選擇的危險,一定程度上表明女性通常迫于社會壓力難以獨立承擔責任。
在吉利根的訪談中,女性主要是將責任道德與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人的本質(zhì)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處在一切聯(lián)系之中。關系是集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縮短了人與人的距離。就整個社會而言,每個人均處于聯(lián)系之中,不僅要對自己承擔責任,也要承擔對他人的責任和社會責任。
綜上,權利道德與責任道德是辯證統(tǒng)一的,沒有無權利的責任,也沒有無責任的權利。作為社會的一員,人們在享受社會發(fā)展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需要承擔社會責任。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人們都在呼吁二者的結合。
吉利根認為人類社會一直存在公正和關懷兩種價值取向。公正原則表現(xiàn)為人們在活動中共同遵守一定的原則、權利和義務,并在一定的規(guī)則下相互作用;關懷原則表現(xiàn)為每個人都應該被關心和愛護,且每個人都應該避免傷害他人和自己。在吉利根看來,這兩種道德觀影響人們對待他人和他人對待自己所采取的相處方式。由此可見,公正原則與關懷原則二者既有區(qū)別又密不可分,在人與人交往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公正是一種價值判斷,是指在一定的標準下沒有偏私,意為公平正直。公正原則具有客觀性和邏輯性,符合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皮亞杰和柯爾伯格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道德判斷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fā)展,且這種發(fā)展是圍繞公正觀念展開的。男孩杰克從對權威的依賴中解放出來自主性,遵循了柯爾伯格道德發(fā)展的六階段理論,他的思想表現(xiàn)出從個人對公正的需要、以自我為中心的理解發(fā)展為社會共同贊同的公正概念再到對公正的原則化理解。杰克將推理邏輯用于解決道德困境、將道德同法律分開、看出法律存在錯誤等方面都體現(xiàn)柯爾伯格道德成熟原則化的公正概念內(nèi)涵。在解決海因茨困境的過程中,他以做賊來避免對抗,同時求助法律協(xié)調(diào)問題,把沖突上升到社會公正層面來建構成非個人的維護權利的沖突,避免了爆炸性沖突的出現(xiàn);并從人們之間的關系中將道德問題抽象出來,依照公平和公正的邏輯探尋客觀的解決路徑。當被問到是否經(jīng)歷過自己不知該怎么做但是又必須要做決定的困境,他指出自己不喜歡和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會對別人做。在每個個體都是平等的、獨立的,他會從公正和追求平等層面來處理問題。
一位高年級的大學生內(nèi)德給道德下的定義體現(xiàn)了原則化的公正。她認為道德是一種可遵循的規(guī)定,且在規(guī)定內(nèi)每個人都有一個空間和平等分享事物;公平與道德對于人們創(chuàng)造一個相互影響的環(huán)境是必不可少的,是個人目的得以實現(xiàn)的前提。此外,一位受訪的大學生在談到某事在道德上正當與否時,將道德是否符合公正原則與關懷聯(lián)系在一起。她認為人們應和平地生活在一起,給他人造成痛苦是不好的事情。女性權利的變化影響了女性的道德判斷,使其認識到關愛自己與關愛他人一樣都是道德的。因此,公正與仁慈便結合在一起。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她們將公正當成自己的準則,將公正和仁慈結合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社會矛盾的爆發(fā)。
“當人們開始研究婦女并從她們的生活中的得出其發(fā)展結構時,不同于弗洛伊德、皮亞杰或柯爾伯格所描述的道德概念才初露端倪,并且宣告了一種不同的發(fā)展描述的出現(xiàn)?!保?](P17)皮亞杰和柯爾伯格等都強調(diào)人類道德發(fā)展中的公正取向。然而,吉利根重新審視了現(xiàn)有的理論,提出人類道德發(fā)展除公正原則以外還存在關懷原則。
另外,關懷是在關系和情感中體現(xiàn)的,意為關心和愛護他人。在吉利根看來,關懷道德關注的是分離和遺棄,注重的是關注他人情感等方面的需要以及對需要做出反應。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關懷原則要求人們盡量不傷害他人,要為他人的利益考慮,要始終關心與愛護他人。關懷原則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傾注了更多的感情因素,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變得更加緊密。人們堅持關懷原則,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從而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
在吉利根與受訪女性的交談中,關懷原則體現(xiàn)在女性所表達內(nèi)容的多個方面。一位近30歲的女性黛安在解釋什么是道德時,指出世界充滿現(xiàn)實的和隨處可見的麻煩,認為自己工作的意義在于一種關懷他人的內(nèi)驅(qū)動力,即關懷母親、孩子、他人和世界。她的道德判斷不同于人們按公正方向進行原則性思考的標準,而是將道德判斷指向了責任和關懷方面。14歲的貝思在被問到如何描述自己時,她認為自己喜歡很多事情和很多人。貝思認為道德問題是一種關系問題,將自己置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wǎng)中,體現(xiàn)出關懷價值取向?qū)ψ晕业睦斫?。在女性兩難選擇問題研究中,大多數(shù)初次受訪女性表示自己如何選擇要取決于他人的意見,從而避免他人受到傷害。再次受訪的女性表示做決定不僅要考慮他人的需要,而且還應考慮自己的需要。兩難選擇研究證明責任與關懷對于女性道德建構具有重要的意義。 “婦女道德判斷的次序從最初對生存的關切發(fā)展到集中于對善的關注,最后發(fā)展到把對關懷反省性的理解作為解決人際關系沖突的最有力的指導?!保?](P111)女性從關注他人需求轉變?yōu)殛P注他人需求同時關注自我需求,將道德概念與自我概念緊密聯(lián)系,并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融入關懷原則。這為人們理解兩性成年道德的概念、特點、差異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吉利根在與女性訪談的過程中,關懷命令反復出現(xiàn)。作為個體的人來說,每個人一生中都需要關懷和被關懷;作為群體的人來說,人與人之間由關懷產(chǎn)生更多的依戀情感。關系需要情感來維護,關懷原則正是人們在關系中注入的感情。女性在面對道德困境時,她們的選擇往往建立在不傷害他人的基礎之上,對于他人的情感需要常常給予積極的回應。關懷作為一種道德原則,體現(xiàn)在女性道德發(fā)展的諸多方面。
公正原則與關懷原則和諧共生更有利于促進人類道德的發(fā)展。吉利根認為成熟的道德應該包括公正與關懷兩種視角,兩種視角不能相互被替代。公正原則是建立在人與人分離的基礎上,而關懷原則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基礎上,兩種原則幾乎囊括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所有模式。公正原則側重個人的獨立和權利,而關懷原則側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依戀和責任,兩種原則包含了人們道德選擇的大部分情感追求。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平等地擁有權利和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兩種原則共存是成熟道德觀的必然選擇。
在進一步傾聽女性的聲音后,吉利根對女性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吉利根在傾聽女性的聲音時,可以感受到一種新的、不同的講話方式,進而又聽出這種不同的聲音是如何在陳舊的思維范疇里迅速消失的。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認為, “要在既定世界當中建立一個自由領域,要取得最大的勝利,男人和女人首先就必須依據(jù)并通過他們的自然差異,去毫不含糊地肯定他們的手足關系?!保?](P669)吉利根立足于大學生研究、權利與責任研究等三種經(jīng)驗研究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了女性與男性諸多不同之處,提出獨立關系與依賴關系、權利道德與責任道德、關懷原則與公正原則相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男女平等、社會和諧發(fā)展。吉利根看到了社會發(fā)展對女性的不公和女性自身思想的局限性,鼓勵女性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呼吁社會關注女性的發(fā)展。
觀念是現(xiàn)實的反映,現(xiàn)實是觀念的投射。吉利根關于女性道德發(fā)展的理論,為人們研究人的道德發(fā)展提供了新的視角。 “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5](P51)人們只有正視男女性別差異,依憑各自的特點行事,才能更好解決諸多社會問題,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