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明 凌忠特 余祖龍
(湖南省遙感地質調查監(jiān)測所 湖南長沙 410035)
水口山礦田位于湖南省常寧市水口山鎮(zhèn),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12。34'~112。35',北緯26。32'~26。33'。礦田內盛產(chǎn)鉛鋅金銀銅礦,其中以水口山礦區(qū)康家灣鉛鋅金銀礦規(guī)模最大。本文就區(qū)域地球化學特征,結合礦田地層、構造、巖漿巖等地球化學特征,淺析水口山礦田成礦機理及成礦規(guī)律。
水口山礦田地處南嶺成礦帶中部,邵陽—郴州北西向深斷裂帶北側,株洲—江永北東向深斷裂與耒陽—臨武南北向構造帶的交匯部位。通過對湘南成礦帶區(qū)域地球化學研究認為,震旦紀以后地層對湖南巖漿形及其成礦不起主導作用,而對深循環(huán)熱液成礦過程有比較重要的影響[1]。本區(qū)域地層中巖石富集Pb、Zn、Cu、Ag、Sb、Sn、Mo、As 等成礦元素,比地殼同類巖石平均含量高2~10 倍,說明本區(qū)域是Pb、Zn、Cu、Au、Ag、Sn、Sb、Bi、Mo、Sn等元素成礦有利地區(qū)[2]。
礦田內地層微量元素變化總體上具有時代由老至新(泥盆系至侏羅系)As、Sn、W、Sb、Hg 元素的含量逐漸降低,Zn、Pb、Cu 等元素的含量由低變高,Zu、Pb、Cu等元素在二疊系粘土巖中含量最高,Au、Ag 元素含量從碳酸鹽巖、碎屑巖、粘土巖、硅質巖有升高的趨勢[3]。二疊系硅質巖中Au 元素高出地殼平均含量1.7 倍,Ag元素高出地殼平均含量8.3倍,而二疊系硅質巖在本礦田廣泛分布,使二疊系當沖組硅質巖成為本礦田的主要賦礦層(見表1)。
表1 礦田主要地層巖石有關元素平均含量表
本礦田成礦與Ⅲ級次級倒轉褶皺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Ⅲ級褶皺主要有鴨公塘倒轉背斜、老鴉巢倒轉背斜、康家灣隱伏倒轉背斜等(見圖1),礦田內主要巖體沿Ⅲ級倒轉背斜軸部侵入,礦液沿褶皺層間破碎帶或接觸破碎帶交代充填,形成工業(yè)礦體[4]。
圖1 水口山礦田褶皺與成礦關系示意圖(數(shù)據(jù)來源為練翠俠所著論文《水口山鉛鋅礦床外圍金礦床地質特征與找礦方向》,略有修改)
根據(jù)本礦田鉆孔巖心采樣分析結果說明,在同一褶皺的不同部位,倒轉背、向斜軸部的層間破碎滑動構造帶中,一些離子半徑大、壓縮性小、壓熔性小的不穩(wěn)定元素具聚集趨勢,是相應巖石含量的數(shù)倍,是礦田的有利的賦礦層(見表2)。
表2 不同褶皺部位主要元素含量表
水口山礦田斷裂構造以逆沖斷裂組成雙層結構推覆構造為主,斷裂走向為南北向或北北東向,并衍生有東西向斷裂。Ⅰ、Ⅱ級斷裂為南北向或北北東向,Ⅰ級斷裂蓬塘—石頭排(F17)推覆斷層、石坳嶺—康家灣(F22)推覆斷層礦田內有色、貴金屬礦的主要導礦構造[5]。F1、F2則對控巖控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見圖2)。
圖2 水口山礦田構造綱要圖(數(shù)據(jù)來源于陳平波、劉繼順、宛克勇等所著論文《湖南水口山礦田與3 號隱伏巖體有關的鐵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略有修改)
通過對礦田內主要斷裂構造地球化學分析,礦田斷裂帶中微量元素分異的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礦田成礦的多期次性,斷裂帶中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具有不同程質的疊加性,疊加性越強,斷裂構造與成巖成礦的關系越密切。
(2)以F22為代表的NNE向壓性、壓剪性斷裂,元素Au、Pb、Zn、As、Ba、F、Cl等在該類性質的構造中地球化學行為表現(xiàn)為聚集特征。
(3)以F2為代表的NNW 向張性、張剪性斷層斷裂帶中Ag、Pb、Zn、Sb、Ba為聚集特征。
(4)控礦斷裂帶(F1)內成礦元素含量很高,大大高于兩側圍巖的含量,如:Zn高達4.384×10-3,Ag為8.39×10-6,具明顯的聚集特征。
礦田出露的巖體大小有60多個,其中,1號、2號、3號、4 號巖體規(guī)模較大,并沿倒轉背斜軸部侵入,且多呈超覆狀、巖盆狀、巖床狀產(chǎn)出。1 號巖體為英安玢巖,2號、3號、4號巖體均為花崗閃長巖,不同巖體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同[6]。2號、3號、4號巖體內成礦元素Au、Cu、Pb、Zn 含量比其他巖體高出幾倍,是維氏花崗巖的3~14 倍,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也略高,說明這幾個大巖體含有豐富的成礦元素,這有利于礦體的形成,巖體除提供熱動力源外還提供了成礦物質源[7]。2號、3 號、4 號巖體中Pb、Zn、Cu、Au、Ag 成礦元素變化系數(shù)大于1,1 號巖體中Au 成礦元素變化系數(shù)大于1,說明巖漿期后的熱液活動使巖體內的成礦元素超于富集,變化系數(shù)越大,富集作用越強,含礦熱液中金屬離子的濃集越高[8]。
水口山礦田的形成具多期次多階段性。第一期成礦為石英硫化物期第一、二階(黃鐵礦、黃銅礦、黃鐵鉛鋅礦階段),形成的主要礦物有黃銅礦、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石英等。原生暈主要金屬元素組合為Pb、Zn、Cu、Bi、Mo、Sn,基本無Au、Ag 元素異常,成礦以接觸交代作用為主,主要形成中區(qū)、鴨公塘礦區(qū)的黃鐵、黃銅、鉛、鋅礦體及老鴉巢礦區(qū)的黃鐵鉛鋅礦體[9]。
第二期成礦高峰發(fā)生在石英硫化物期第三、第四階段(黃鐵鉛鋅金階段),為金銀的主要成礦階段,成礦溫度已明顯降低,在150℃左右,形成的礦物有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自然金、輝銀礦、石英等。成礦以充填作用為主,此期成礦除形成康家灣礦床外,在老鴉巢礦區(qū)表現(xiàn)為疊加在第一成礦期之上,形成老鴉巢金礦體。
第三期成礦形成仙人巖、龍王山類型近地表風化淋濾型、鐵帽型外生金礦,形成溫度低于150℃,主要礦物為赤鐵礦、褐鐵礦、黃鐵礦、自然金、磁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異常以Au元素為主[10]。
Pb、Zn、Cu、Au、Ag 元素始源于巖漿期后的含礦熱液,且呈離子或絡離子狀態(tài)遷移。在遷移過程中,熱液與圍巖不斷發(fā)生交代,致使成礦溶液為弱堿性(pH值≈7.80)、弱還原性(Eh 值=-0.89),溶液組合模式為NaCl(CaCl)+CO2+H20,此時,Au 元素所表現(xiàn)的親鐵性大于親硫性,礦液中Pb2+、Zn2+、Cu2+、Fe2+與S2-結合形成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黃鐵礦沉淀,同時形成Pb、Zn、Cu、Sn、Bi、Mo等元素異常。
由于Pb2+、Zn2+、Cu2+、Fe2+不斷沉淀,使得礦液中Au1+、Ag1+濃度相對增高,呈復硫絡合物〔AuS2〕-和〔AgS2〕-形成遷移。在礦液由南往北自成礦中心向外運移的同時,二疊系地層中Au、Ag 金屬元素部分被熱液中游離的〔S2-〕活化成〔AuS2〕-、〔AgS2〕-,隨著礦液外運移,體系溫度逐漸降低,并接受大氣降水,成礦溶液成CaCl+CO2+H20 模式,流體變?yōu)橹衅嵝裕╬H 值≈6.62),氧化程度有所增高(Eh值=-0.72),此時,金銀的親硫性增強。因此,在有利空間不僅形成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而且由于S2-降低,迫使金銀元素的復硫絡合物發(fā)生分解和化合(〔AuS2〕-+Fe2+→FeS2+Au ↓,〔AgS2〕-+Fe2+→FeS2+Ag2S↓),使金銀元素沉淀成礦,金與黃鐵礦緊密共生,輝銀礦與方鉛礦共生,與此同時,形成Au、Ag、Pb、Zn、As、Sb、Hg元素異常。
隨著巖漿熱液向四周不斷擴散,沿薄弱部位上侵時,不斷萃取地層中金、銀元素,當遷移至近地表的破碎角礫巖中沉淀,但不足以成礦,后經(jīng)次生淋慮富集作用,不斷攝取角礫巖中金之后成礦,因而礦體中見氧化礦石(如仙人巖金礦床)。即使是在早期形成的黃鐵鉛鋅金礦,由于其成礦后被造山運動抬高至潛水面之上,致使還原環(huán)境中形成的礦體在長期氧化環(huán)境下逐漸變化,形成鐵帽型金礦(如龍王山金礦)。
通過綜合分析現(xiàn)在資料,初步得出以下認識。
(1)礦田2 號、3 號、4 號花崗巖巖體成礦元素Au、Cu、Pb、Zn含量較高,是維氏花崗巖的3~14倍,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也略高,巖體提供了熱動力和成礦物質來源。
(2)水口山礦田成礦帶為擠壓帶,因而,規(guī)模較大的壓性、壓剪性斷裂是礦田構造找礦標志之一,該類斷裂的局部張性地段與NW、NE 向斷裂交匯處是礦化富集的良好空間。
(3)二疊系當沖組的硅質巖由于巖性易脆易碎,形成了有利成礦的空間,二疊系當沖組成為本礦田的主要賦礦層。
(4)礦田經(jīng)過多期次成礦及礦化作用,褶皺軸部和斷裂構造交匯處元素不同程度的多期次成礦疊加聚集,是有色、貴金屬礦很好的賦存部位。
(5)后期成礦熱液活動多次疊加,使得斷裂帶的斷層或斷層角礫中成礦元素表現(xiàn)為聚集特征,例如,F(xiàn)1、F22中除其他成礦元素外,Au元素也為聚集特征,因此,其控制的礦種除鉛鋅礦、黃鐵礦、黃銅礦外,還有金礦。
(6)所有控礦、含礦斷裂構造在地表都有Au異常,斷裂與成礦越密切,Au 元素含量值越高,異常連續(xù)性越好,找礦的指示性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