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文歷史
紹圣二年(1095年)春,蘇軾在惠州。
前一年冬天,馬不停蹄地趕了六個月、數萬里的路,蘇軾終于到達貶所,隨行的只有兒子蘇過、小妾朝云與兩名老婢而已。
蘇軾初居于三司行衙內的合江樓。嶺南氣候溫熱,時雖已是寒冬,他卻說“江風初涼睡正美”,一切剛剛好。然而身為謫官,不能久居于此,他很快又搬到了嘉祐寺居住。
嘉祐寺地處偏僻,沒有合江樓的秀麗江景,附近小山上的松風亭便成了蘇軾日常的去處。那里四周遍植松樹,常有松風習習,倒也并不比合江樓遜色。
這日,蘇軾信步到松風亭下游玩。山路陡峭,加上天氣悶熱,不一會兒他就感到體力不支。他想找個地方歇歇腳,抬頭看了看松風亭的位置,尚有段距離,心想這如何走得到?
進亦苦,退亦苦,蘇軾杵在原地糾結了良久,忽然醒悟:“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便席地而坐。
蘇軾將當時的感受形容為如掛在魚鉤上的魚兒忽然得到了解脫。
過去的30多年,他就像一只掛著鉤的魚兒,本該自由自在地游于江海,卻為了一點飽腹的餌食受盡鐵鉤穿頜之苦,直到這時才恍然明白,自己總在等待一個解脫的機會,但誰說不可以就是現在呢?每一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的片刻都可以是。
“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保?蘇軾《記游松風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