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達10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地球。不久后,所有非鳥類恐龍都滅絕了,陸地上與海洋中的其他物種也遭受滅頂之災。埋藏于美國北達科他州西南部塔尼斯的含魚類化石沉積物,記錄了在這次災難性撞擊不久后發(fā)生的河床洪水泛濫和其他破壞情況。魚化石的鰓中卡著球粒隕石,這表明在災難降臨時這種魚仍活著,而且還在呼吸。魚骨上的生長紋有如樹木的年輪,記錄了季節(jié)性和年度生長的周期特征。塔尼斯的魚化石生長紋表示這些魚正處于快速生長期,但生長速度尚未達到夏季峰值。科學家據(jù)此推測:恐龍滅絕于北半球的春季時段。確定小行星撞擊事件發(fā)生的季節(jié),有助于解釋鳥類、小型哺乳動物和其他生物在撞擊后的全球生存模式。在北半球的春季,在地下洞穴中度過冬季的動物剛剛出洞,它們在面對撞擊時就會顯得特別脆弱;與此同時,南半球卻剛剛入秋,南半球的動物很可能正準備睡上一季,因此就會受到更多保護。(Nature, 2022, 603: 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