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5日,一顆編號為2022 FD1的小行星以每秒19千米的速度和地球擦身而過,最近時距地表僅8450千米,高度遠低于為我們手機導航的衛(wèi)星。而就在此次事件發(fā)生的兩周前,小行星2022 EB5在3月11日以每秒18千米的速度撞向地球,一頭栽入北冰洋,在挪威揚馬延島附近海域制造出明亮的閃光。前者在人類已知的近地天體中位列距地球最近榜的第13位,后者則是人類歷史上第5顆在撞擊地球前就被成功觀測到并準確預報落點的小行星。
我們很幸運,2022年春天的這兩顆近地小行星,平均直徑都只有2米,無論是掠過還是撞擊地球,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威脅,更何況2022 EB5的落點還是在人跡罕至的地區(qū)。然而“幸運”并非常態(tài),地球自誕生以來就一直承受著外來天體的轟擊。根據(jù)目前最受公認的近地天體模型,在過去的35億年里,地球被撞擊的頻率都比較穩(wěn)定:直徑4米的石質(zhì)小行星撞擊事件平均每年一遇;直徑7米的小行星撞擊事件平均每5年一遇;20米者每60年一遇;60米者每1300年一遇;1千米者每50萬年一遇;5千米者每2000萬年一遇。要知道,直徑7米的石質(zhì)小行星撞擊地球所釋放的能量就相當于1.5萬噸TNT炸藥,近乎于一顆廣島原子彈的威力。直徑大于140米并與地球軌道相交的近地天體被天文學家視作“潛在威脅天體”(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簡稱PHO),一旦與地球相撞,就將是一場波及全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滅頂之災。
6600萬年前的一天,北半球正是春日。一顆直徑達10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在相當于今天墨西哥灣尤卡坦半島的地區(qū),留下了直徑180千米的??颂K魯伯隕石坑。這次小行星撞擊事件為統(tǒng)治地球1.5億年的恐龍王朝畫上了句號,不僅使所有非鳥恐龍死于非命,還滅絕了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物種,造就了地球生命史上最為人所知的生物大滅絕事件。面對高懸于頭頂?shù)娜f千死神,人類開始尋找和觀察它們。從20世紀90年代起,許多國家和組織都對近地天體,尤其是其中的潛在威脅天體展開研究,不斷發(fā)現(xiàn)它們,并對其進行分類和持續(xù)監(jiān)測,預測可能的撞擊時間和落點。所有這些努力統(tǒng)稱為“太空警衛(wèi)巡天”(Spaceguard Survey),旨在織就一張“天網(wǎng)”,為人類和地球上現(xiàn)存的所有生命爭取預警的時間。
除了這些天外來客之外,由地球內(nèi)部能量釋放而引起的火山爆發(fā),也可能對全球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毀滅性打擊。春節(jié)前兩周,湯加海底火山突然爆發(fā),成為30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火山爆發(fā)事件,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然而湯加火山與2.5億年前二疊紀末的火山爆發(fā)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那次火山域級的大規(guī)模火山爆發(fā)事件,導致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劇烈的生物大滅絕,毀滅了地球上95%的物種。
2022年春天,讓人類見識了天災的可怕,同時繼續(xù)體味著病毒和戰(zhàn)火的酷烈。凡事預則立。在真正的“存亡之際”到來之前,我們?nèi)孕枰煌5厮伎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