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潤
(海豐縣彭湃紀念醫(yī)院,廣東 汕尾 516400)
2型糖尿?。═2DM)較為常見,其以血糖異常升高為特征,若不及時控制,可引起血管、神經(jīng)等多種并發(fā)癥,嚴重降低生活質(zhì)量[1-2]。而對于新診斷T2DM患者而言,其胰島β細胞尚未完全喪失,早期若能有效控制血糖波動,可減輕胰島β細胞功能負擔,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胰島素是臨床治療T2DM的重要方式,三餐前皮下注射可快速補充外源性胰島素,并于晚睡前加注長效胰島素,可穩(wěn)定控制全天血糖水平,降低高血糖對機體損害[3]。但常規(guī)皮下注射單次注射劑量較大,易增大體內(nèi)胰島素水平波動,引起低血糖等風險。而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為新型治療模式,其將全天胰島素量分為基礎量及三餐前注射量,能更好模擬胰腺分泌功能,按機體需求持續(xù)推注胰島素,以維持全天血糖穩(wěn)定,且胰島素量更為平穩(wěn),血糖波動小,不易產(chǎn)生低血糖或控制不佳等風險[4]。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新診斷T2DM的臨床效果。
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0例新診斷T2DM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5~62歲,平均(51.36±5.19)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21~27kg/m2,平均(24.58±1.13)kg/m2;病程1~8個月,平均(4.35±1.02)個月;文化程度:4例大專及以上、14例高中、12例初中及以下。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37~61歲,平均(51.32±5.15)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21~27kg/m2,平均(24.61±1.15)kg/m2;病程1~8個月,平均(4.38±1.04)個月;文化程度:3例大專及以上、16例高中、11例初中及以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已得到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5]中T2DM相關診斷;新發(fā)現(xiàn)T2DM或新診斷不超過1年,且未應用降糖藥物治療;精神障礙者;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型糖尿??;伴有嚴重并發(fā)癥;伴有嚴重感染性疾?。灰缽男圆?;肝腎衰竭者。
兩組患者均進行系統(tǒng)化疾病宣教,并依據(jù)個人情況制定飲食與運動計劃。
對照組給予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采用門冬胰島素30注射液(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S20133006)治療,初始總量0.5U/(kg·d),按3:1:2比例分配至三餐前注射,后續(xù)依據(jù)病情進展調(diào)整劑量。
觀察組予以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采用IP-101-Ⅳ型胰島素泵持續(xù)輸注門冬胰島素注射液,初始總量0.44U/(kg·d),基礎量與餐前量按1:1分配,餐前量按1:1:1分配,后期依據(jù)血糖水平調(diào)整給藥劑量。兩組均持續(xù)治療2周評價療效。
治療前和治療2周后評價臨床效果。①血糖水平:采用血糖分析儀檢測兩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餐后2h血糖(2hPG)變化;②胰島功能:以穩(wěn)態(tài)模型計算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HOMA-β)和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其中HOMA-β=20×空腹胰島素/(FPG-3.5),HOMAIR=(FPG×空腹胰島素)/22.5;③低血糖發(fā)生率:記錄治療期間兩組低血糖情況。
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后FBG、HbA1c、2hPG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水平對比()
表1 兩組血糖水平對比()
組別 FBG(mmol/L) HbA1c(%) 2hP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0) 11.43±2.02 5.89±1.12 10.25±1.23 6.25±1.06 16.89±2.35 7.35±1.18對照組(n=30) 11.48±2.05 7.02±1.24 10.28±1.27 7.89±1.12 16.94±2.38 8.47±1.25 t 0.095 3.704 0.093 5.825 0.082 3.569 P 0.925 0.001 0.926 0.001 0.935 0.001
觀察組治療后HOMA-β高于對照組,HOMA-IR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胰島功能對比()
表2 兩組胰島功能對比()
組別 HOMA-β HOMA-IR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0) 19.52±2.13 56.12±4.98 4.35±0.58 1.22±0.25對照組(n=30) 19.55±2.16 49.58±4.87 4.41±0.62 1.48±0.29 t 0.054 5.143 0.387 3.719 P 0.957 0.001 0.700 0.001
對照組8例低血糖,低血糖發(fā)生率為26.67%(8/30);觀察組2例低血糖,低血糖發(fā)生率為6.67%(2/30)。觀察組低血糖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4.320,P=0.038)。
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和胰島素抵抗是引起T2DM的重要病因,當機體受多種因素影響導致血糖升高時,機體胰島β細胞會大量分泌胰島素來降低血糖水平,若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則會引起胰島素分泌不足,使得血糖難以穩(wěn)定下降[6-7]。而部分患者胰島素分泌正常,機體卻對胰島素不敏感,胰島素利用度低,即造成胰島素抵抗,故而血糖也呈高水平。但對于新診斷患者而言,其胰島β細胞功能損傷較輕,尚處于可逆階段,早期若能補充外源性胰島素,可有效減輕胰島β細胞負擔,以促進胰島β細胞功能恢復[8-9]。
胰島素皮下注射為常用胰島素補充方式,早期進行胰島素治療,可促進患者血糖盡快達標,以降低葡萄糖毒性,一定程度上恢復早時胰島素分泌,從而保護胰島細胞功能,阻止病情進展[10-11]。本研究采用門冬胰島素為速效胰島素,具有吸收快、降糖可靠等特點,但常規(guī)三餐前皮下注射使得單次注射劑量較大,血糖穩(wěn)定性欠佳,易導致血糖控制過度,引起低血糖風險[12-13]。本研究中,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FBG、HbA1c、2hPG較低,HOMA-β較高,HOMAIR較低,低血糖發(fā)生率較低,表明胰島素泵強化治療新診斷T2DM效果顯著,可增強胰島β細胞功能,穩(wěn)定機體血糖水平,且低血糖風險低。分析原因如下,胰島素泵為目前最簡潔、精準的胰島素輸注系統(tǒng),將引導針扎入患者皮下后,調(diào)整完成餐前量及基礎率后,可確保胰島素輸注至患者體內(nèi)。胰島素泵優(yōu)勢在于能模擬人體胰腺正常工作方式,不間斷地持續(xù)輸注微量胰島素,以滿足正常生理需求,并于餐前再次注入一定量胰島素,降低食物攝入后血糖波動,進而確保全天血糖穩(wěn)定[14-15]。相較于常規(guī)皮下注射,胰島素泵強化治療能降低餐前胰島素用量,避免大劑量速效效、長效胰島素注射后體內(nèi)的重疊作用,在控制血糖波動的同時有助于減少低血糖事件。
綜上所述,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可減輕新診斷T2DM患者胰島素抵抗,促進胰島β細胞功能恢復,減小機體血糖波動,且低血糖風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