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海軍
我到達固原市區(qū)時,已是晚上十點左右。第二天天一亮,詩人王懷凌就趕過來了。他開著別克轎車棄置了我的小微車,拉著我開始了考察。我們要去三關口。固原是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地方,是民族融合的焦點地帶。古時,固原有七個關隘:“西南有木峽關。州境又有石門、驛藏、制勝、石峽、木崝?shù)汝P,并木峽、六盤為七關?!?/p>
公路沿著隴山東麓,一路南下。固原城在平川,南下的道路出川以后,沿著河谷穿行,也比較平緩。這里是涇河北支源頭和清水河源頭的交匯區(qū)域,河谷眾多,地勢低緩。南下,暢行無阻,歷代少數(shù)民族問鼎中原的雄風,就曾在這山谷間獵獵作響。
沿途有一塊山地,正在修復植被,是之前開山取石破壞被環(huán)保督察發(fā)現(xiàn)后的整改工程。我感嘆修復艱難,王懷凌說沒事,這地方插根棍都能活,很快就會滿眼綠。從地圖掃覽,隴山在一片白茫茫的死寂而又寡淡的旱海中,拖著濃濃的綠意,有遺世孤立的滄桑。
在黃土高原中間拔地而起的隴山,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奇跡。在過去數(shù)千年的斗轉星移間,這條山脈在地理、人文、軍事、生態(tài)各領域,都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尤其黃土高原一步步走向沉寂落寞,而隴山異軍突起的生物多樣性,驚艷路人。隴山兩側的每一個縣域,的確有自成一體的小氣候,而越是遠離山麓,越是干旱。不一陣,我們就到了六盤鎮(zhèn),這里是六盤道必經(jīng)之地。六盤道始開于元代,后來成為東西交通干道。石門關、木峽關等入隴的北線通道,隨六盤道的開通而逐漸喪失主干道功能。明、清兩代,六盤道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林則徐被發(fā)配新疆伊犁,就從六盤道一路向西,他在日記《荷戈紀程》中對翻越六盤道做了細致的記錄。左宗棠西征新疆,也從這里經(jīng)過,并對這一通道進行整修,道旁種植大量楊柳,有“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出玉關”之說。過六盤鎮(zhèn),繼續(xù)南下,順涇河源頭,向東南行,就到了瓦亭。這里,被稱為蕭關。
對于蕭關的地理位置,一直存有爭議。僅秦漢時期的蕭關位置,就有多種說法。綜合各類研究,筆者認為,秦時期的蕭關在長城附近,是長城防御線的重要關隘,必然和長城防御工程相互關聯(lián),應在隴東環(huán)縣,也就是馬蓮河河谷。而漢時期的蕭關,因匈奴經(jīng)常沿涇河河谷侵擾漢朝,應在瓦亭,也就是距離三關口最近的地方。因為清水河河谷和涇河河谷相對寬闊,北聯(lián)河套、南接關中,這一線是少數(shù)民族馬踏中原最便捷的通道。而環(huán)縣境內(nèi)的河谷相對窄狹,南北阻隔較大,通行便捷程度不足。
瓦亭至今有一座古城,保留比較完整,文史研究者判斷是清代所筑。當然,這個地方歷史上一直有城,毀壞、翻新、毀壞,歷史演進過程催動著城的變化。當下的古城,呈琵琶狀,城墻頂部寬約兩米多,人能登頂。城內(nèi)居住著數(shù)十戶居民,雞犬相聞,牛羊相接,大家的日常生活必須出城入城。城外山坡上,寶中鐵路不時鳴笛而過;另一側,高速公路在一個山縫插進隴山。立于城墻頭,看城里城外、城上城下,恍若隔世。
走下城墻時,細雨霏霏。繼續(xù)沿涇河北支源頭東南向行駛,就到了三關口。這里的峽谷十分險要,谷底涇水滔滔,兩邊山崖高聳。公路掛在崖畔,十分窄狹。公路對面的山崖上,刻著好幾處書法。有的已經(jīng)字跡難辨,有的字體遒勁有力。兩山之間的距離,只有十幾米。這里真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史籍說這里也叫彈箏峽,風吹河谷,猶如箏響。這種風聲實在難得,我推測,這大抵是某個時代文人的臆測,風吹河谷,哪有彈箏之韻?沿著涇河河谷,由三關口繼續(xù)南行,可直抵平?jīng)觯梢灾睋v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