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飛宇
李商隱的詩歌大體上可以分作政治詩和愛情詩兩部分。李商隱是一個政治抱負(fù)很大的人,他熱衷于官場,可他偏偏就生活在官場的夾縫里。
更常見更有效更安全的,是寫單相思。單相思懂的人更多,更能感同身受。所以,在李商隱的身上,政治詩和愛情詩通常是合一的。
以《夜雨寄北》為例。
雖然李商隱是一個詩人,但是,在《夜雨寄北》里,他在時空的處理方式上已無限接近于小說,甚至是電影。
我們具體看一看。我們把寫回信的那個夜晚當(dāng)作此時,也就是現(xiàn)在進行時,把那個地點當(dāng)作此地。
君問歸期未有期——
看信是現(xiàn)在進行時,此地。信里“問”是“君”在問,這個動作卻是過去完成時,彼地。接下來,看信人開始回答了,又回到了現(xiàn)在進行時,此地。回答的內(nèi)容呢?它指涉的是將來,當(dāng)然是將來時,彼地。請大家注意一下信息量,就七個字,僅僅是時空關(guān)系就倒了好幾個來回,這里的時間是接近物理時間的。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作者的現(xiàn)場?,F(xiàn)在進行時,此地。這是一段漫長的景物描寫,是夜景,一個長鏡頭。和第一句的快問快答或不停地回閃比較起來,這一段的節(jié)奏突然變慢了,很慢,也許有好幾小時。我怎么知道是好幾小時?是常識告訴我的,秋天的雨不是盛夏的暴雨,它很小,很小的雨要漲滿水池,不可能是一眨眼的工夫??梢哉f,這個“漲秋池”寫的就是時間,是時間的慢,時間的難熬,也可以說,這個“漲秋池”就是心理,孤獨、寂寞和憂傷。
“巴山夜雨”這一句鍛造得極好。雨是自上而下的,李商隱把這個動態(tài)寫反了,水在自下而上,這很像人類的內(nèi)心,悄無聲息??此圃㈧o于動,實則寓動于靜。它表面寫的是雨,是水的動態(tài),其實寫的是時間。是孤獨與寂寞的長夜。這里不再是物理時間,這段時間比物理時間長一些,緩慢一些。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
時間“嘩啦”一下被拉到遙遠(yuǎn)的未來,大家想想,我說“遙遠(yuǎn)”是不是夸張了?
我沒有夸張。詩人在第一句說得清清楚楚,“未有期”。一切都是不確定的。起碼我近期回不去。我想說的是,“共剪西窗燭”是一幅溫馨的畫面,一幅幸福的畫面,“何”是一個疑問代詞,它既有發(fā)問的含義,也有不確定的含義?!昂巍?,意味著遙遙無期??赡苁莾蓚€月之后,也可能是二十年之后。
卻話巴山夜雨時——
時間繞了一個巨大的圈子,回到了原點?!皡s”是回過頭來的意思,很肯定,把一切都落到了實處,在這里,時間變得很魔幻,像拉面師傅手里的面,一會兒是面團,一拉,成了面條,再一拉,又成了無數(shù)的細(xì)面條……
這里頭有顛沛的人生,有蒼茫的、鬼魅的、神龍擺尾的、身不由己的命運。老實說,《夜雨寄北》這首詩內(nèi)部的時間能夠產(chǎn)生多大的爆炸當(dāng)量,完全取決于你的想象力和你的人生閱歷。
在我的閱讀經(jīng)驗里,再沒有比《夜雨寄北》更長的雨了。
如果李商隱不是生活在詩歌的年代,而是小說的年代,他一定可以成為小說大師。李商隱是曹雪芹的前身,曹雪芹是李商隱的后世。一個憑詩行云,一個借小說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