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菲菲
在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中保存著一枚小小的證章,棉麻質地,整體泛黃,正面印有“漳州各界抗敵后援會出入證第39號”,背面有一方形鈐印并書寫“柯聯(lián)魁”三個大字。這乍看不起眼的小小出入證,卻見證了薌潮人為抗日救亡宣傳運動拋頭顱灑熱血的一段歲月。
這枚出入證的主人柯聯(lián)魁同志,乳名天聞,中共黨員。1910年8月28日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個手工業(yè)者家庭,父親柯逢昌是從事制鞋手工業(yè)的。處在當時軍閥混戰(zhàn)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柯逢昌終日勞作,收入仍難維持一家七口生計??侣?lián)魁畢業(yè)于崇正初中后,就讀于漳州的省立第三高中,1927年畢業(yè)后就走向社會謀生,1928年到港尾仁安學校做教員。但他的求知欲很強,一心想再學習深造,便于次年前往上海,進神州戲劇學校攻讀。由于他愛好戲劇,在校認真學習,并結識了不少上海戲劇界知名人士,參加了中國戲劇協(xié)會。他對話劇的表演、導演以及化裝、舞臺美術都很有鉆研。由于家庭困難,一年后柯聯(lián)魁又被迫輟學,由上海回到家鄉(xiāng)后就到鄰近各縣學校去做教員,解決生活問題。從1930到1934年,先后在南靖、海澄、海滄等地任教??侣?lián)魁是一個有血氣、有抱負的愛國青年,面對當時軍閥割據(jù),社會不寧,人民備受壓榨的狀況,十分憤懣不平。他在家鄉(xiāng)結識了許鐵如、胡大機等地下黨員,接受進步的、革命的思想教育,在黨的外圍做一些工作,如在海滄替地下組織傳送過《前哨報》《實話報》等報刊。他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如饑似渴地閱讀大量進步書刊,在海滄教書時,自學和組織同事們學習并掌握世界語,后來回漳州工作時,他能將世界語翻譯成中文在報刊上發(fā)表。這些學習經(jīng)歷和知識積累為他進行反封建斗爭,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奠定了基礎。
提到柯聯(lián)魁,就不得不提到薌潮劇社。“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我國東北三省淪陷在日寇鐵蹄下,列強虎視眈眈妄圖瓜分中國,民族矛盾激化,國家處于生死存亡關頭,愛國志士奮起要求抵御外侮,救亡圖存。中國共產(chǎn)黨高舉抗日大旗,站在領導全民抗戰(zhàn)最前列,宣傳教育、組織發(fā)動全國各階層人民奮起抗日。在文化戰(zhàn)線上,1930年3月2日,在黨的領導下以魯迅先生為首的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在上海成立,它領導著全國文化戰(zhàn)線的對敵斗爭,當時的漳州地下黨組織“漳州工委會”領導著漳州地區(qū)的斗爭。1934年初,在工委的領導和“左聯(lián)”漳州干事會的支持下,由一批年青的地下黨員以及愛國的、進步的工人、店員、教師、學生參加,組成了“薌潮劇社”,以話劇為武器,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柯聯(lián)魁同志就是當時黨派去參加劇社領導工作的。他發(fā)揮自己的專長,團結和教育社員,抵制反動的、黃色的文化侵襲和毒害,以進步的、革命的話劇為武器,喚起民眾,振作精神,掀起抗敵救亡運動。他在工作手冊上,記下了密密麻麻的工作部署,訓練計劃和演出方案,又編劇又導演,并且還經(jīng)常登臺演出;又搞社員訓練工作,又為社員上理論課、技術課,又編副刊寫文章。
劇社成立之初,就與當時反動的、黃色的文化藝術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堅持以進步的現(xiàn)代話劇替代低級趣味的文明戲,當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薌潮社員上街宣傳、演街頭劇,教唱抗日歌,同時還開展募捐、慰勞抗日將士、參加防空救護、搶救傷員、舉辦講座、組織群眾防空防特等活動。薌潮劇社這種戰(zhàn)斗風格貫穿始終,在幾次影響深遠的運動中和人民群眾建立了親密的關系,也在火熱的斗爭中不斷壯大自己的隊伍。
由于劇社積極反帝反封建,引起那些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國民黨頑固派的仇恨。他們一面公開刁難、阻撓,破壞薌潮劇社的活動,一面陰謀制造事端,進行無恥的迫害。1935到1936年間,反動派秘密醞釀了一場大逮捕,由于叛徒告密,地下黨成員、薌潮劇社社員等二十余名積極分子被捕,地下組織遭到破壞,薌潮劇社工作陷于停頓。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國共兩黨合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逐漸形成,形勢起了新的變化,當時漳州在中共漳州工委領導下,用薌潮劇社的名義發(fā)起組織“抗日救國服務團”,團長張步程,下設分團,運用戲劇、歌詠、彈詞、紙影戲等各種形式開展活動,向人民群眾宣傳抗戰(zhàn)。到第二年的三月,國民黨企圖奪取對該團的領導權,下令將它合并到“漳州各界抗敵后援會”中,組成宣傳工作團,但由于主要骨干很多是我黨地下黨員和薌潮劇社的積極分子,因此,實際上仍是在我黨領導下,繼續(xù)深入宣傳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春節(jié)后,國民黨陸軍七十五師接管漳州防務后,阻撓由“薌潮”骨干組成的“抗敵后援會”領導的宣傳工作,勒令其“暫?;顒印薄_@就赤裸裸地暴露他們“不準抗日”的猙獰面目,白色恐怖氣氛籠罩漳州。1938年5月12日廈門淪陷,形勢急轉,漳州被推到抗日前線,斗爭越來越激烈,迫害也越來越升級,6月5日深夜,反動派的屠刀,終于向革命派砍殺過來。當夜十一點,七十五師武裝和便衣圍困何衙內(nèi),將睡夢中的柯聯(lián)魁綁走,一直押到北廟“牛運窟”用亂刀砍殺。當劊子手離去后,身受重傷的柯聯(lián)魁同志便艱難地一步一步往近旁洼地的竹林爬去,可是,趕回來的反動派竟慘無人道再一次下毒手,給柯聯(lián)魁補上幾槍,然后挖了一個土坑,草草將尸體埋了。黨的優(yōu)秀戰(zhàn)士、薌潮劇社的主要領導人柯聯(lián)魁同志就這樣慘遭殺害,當時年僅28歲。接著,國民黨反動派下令解散薌潮劇社,這支光榮戰(zhàn)斗了四年半的話劇隊伍,被迫停止活動,漳州革命的抗日救亡話劇運動被扼殺了。
盡管國民黨反動派對抗日革命的進步力量進行瘋狂的屠殺和鎮(zhèn)壓,但革命的烈火是永遠撲不滅的,相反的,它越燒越旺,終成燎原之勢。 1937年10月后,薌潮劇社社員先后有彭沖、陳虹、駱平、陳敏、王雪恭、周苗素、陳星、鄭鐵鷹、周文、劉克等二十多人參加新四軍,北上抗日,為革命輸送了新生力量。即使“薌潮劇社”被迫解散,抗日救亡運動也沒有停止,革命火種在群眾心田里燃燒,撒向四方,“薌潮”成員輾轉到龍巖、長汀工作的,還在那里參加組織“西蒙劇團”“鐵流”球隊,用演戲、唱歌、打球等形式聯(lián)絡進步力量,繼續(xù)開展活動。
歷史向我們證明了:中華民族抗御外敵的意志是無比堅強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絕不是一小撮反動勢力就能扼殺。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抗戰(zhàn)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薌潮劇社這個團體在偉大的歷史篇章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人民群眾心中豎起了一面反“文化圍剿”的旗幟。“薌潮”歷史值得被我們熟知,“薌潮人”值得被我們銘記,他們許多不被后人知曉,甚至沒有留下真實的姓名。許許多多“柯聯(lián)魁”式的革命烈士,他們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像螢火的光輝一般閃耀在黑暗中,奮戰(zhàn)在歷史的舞臺上,放射出青春的光華。
(史料參考:《薌潮劇社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