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凡舒
捆綁植株
張沛東老師帶領大家取沉積物
10月11日,是我們進行野外工作的第一天。由于本次工作需要在低潮時間進行,而最低潮在23點,我們就把出海時間安排在了晚上。10月的曹妃甸,天氣已經(jīng)轉涼,深夜更是寒氣逼人。在準備好實驗用具后,我們便換上水褲,穿上救生衣,戴上探照燈登船出發(fā)了。
深夜的海特別靜,一眼望去只能看到遠處岸上閃爍的霓虹燈。不久,船駛到了第一個實驗地點,大家迅速開展工作。團隊中有的人用聚乙烯瓶采集表層水,有的人用土壤溶液取樣器采集間隙水(即土壤或水體底質空隙中不受土粒吸著能移動的水分),有的人將PVC管插入底質中采泥,有的人使用鹽度計等測定水文要素(即溫度、鹽度、酸堿度等描述水文情勢的主要物理量),并做好記錄。
采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曹妃甸海域的底質較硬,需要用錘子才能將管子打入底泥中,之后再將管子連同底泥一起拔出來,很是費勁。我嘗試了一下,根本拔不動。李文濤老師看出了我的窘迫,笑了笑,幫我拔了出來。唉,相比于男生,力氣確實是女生的弱項。
在前往第二個實驗地點的途中,23點左右,船擱淺了。潮水很低,船載人時已經(jīng)無法行進。大家只好下船,推著船前行。在海里走路真是一種很神奇的體驗!腳底下是軟泥,每邁一步都會踩出一個坑,海水沒過了我的膝蓋,行走非常不便,還得時刻提防因站立不穩(wěn)跌入水中。好在擱淺位置距離第二個實驗地點不算太遠,工作結束后,我們就在原地等待漲潮。既然短時間內(nèi)走不了,由于之前取不同層沉積物總是失敗,張沛東老師提議可再嘗試下。經(jīng)過一個小時的不懈努力,終于,我們成功取到了沉積物樣品。
潮水隨著時間慢慢上漲,已經(jīng)到達了船可以航行的高度,大概凌晨1點40分,我們出發(fā)前往最后一個實驗地點。等到了最后一個實驗地點,潮水的高度已經(jīng)讓我們無法下水作業(yè)。李文濤老師穿著潛水衣獨自下到水中進行采樣工作,可因為漲潮流速過大,采樣始終無法順利完成。這時,一位師兄下船,站到李老師身前,替他擋住了水流??吹竭@一幕,我的心底頓時升起了一股暖流。
實驗順利完成,我們準備返航。海上又濕又冷,長時間的失溫讓大家都格外難受。返航途中,船速很快,風呼嘯而過,每個人都瑟瑟發(fā)抖,大家咬牙堅持著。當熟悉的建筑映入眼簾,我們知道就要到岸了,而此時已經(jīng)5點了。
責任編輯: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