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林
寫生即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者要熱愛自然、敬畏自然,從自然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陶冶精神,使觀念得到升華。每一次的寫生都是一次洗心的過程,可以使創(chuàng)作者清除煩雜的心態(tài),進入高度集中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我從來沒有把寫生和創(chuàng)作加以分離,自從拿起畫筆,對著自然開始寫生的時候,就已經(jīng)進行了創(chuàng)作的學習。我們要將寫生自覺地和創(chuàng)作相結(jié)合,把寫生的過程變成一個創(chuàng)作過程。
同時,寫生時要感受物象的生命狀態(tài),凸顯主題,集中概括。任何東西都有它的生命狀態(tài),所以我不把物、景和人嚴格分開。我認為,所有的物象只要進入寫生的圖像當中,它就是有生命的。同時,我們的想法必須跟外界的刺激相結(jié)合,從而擴展到整個畫面的表達。這時,寫生的意義已經(jīng)變成了創(chuàng)作。此外,寫生時也需要藝術家對真實的形象進行稍微的改造。在此過程中,要始終重視自然對靈感的激發(fā),將自然作為創(chuàng)造之母。
《落潮》是我在青島海邊的寫生作品。退潮時,船全部擱淺在沙灘上了,還有人在撿牡蠣、撿貝殼。面對這樣普通的場景,藝術家只有對真實的形象進行些許改造,才能呈現(xiàn)出船只這種美的形態(tài)。對形象的改造必須是在自然的基礎上進行,如此才能符合藝術水準。如果你只是如實地抄,你抄出來的東西估計也和其他人抄出來的差不多,因為形就是那樣。你需要找到你認為有意思的東西,然后再加強才行。因此,要想將任何一種自然形象上升為藝術形象,都必須經(jīng)過加工,必須經(jīng)過藝術家的處理。
《金色港灣》是我在遼寧的紅海灘畫的,描繪的是一個小漁港。下午,雖然太陽快下去了,但我還是想把落日時金光燦燦的感覺畫出來。為了使木頭桿和船上的桅桿所形成的縱向的線條圍繞著太陽呈現(xiàn)出一個半圓形,我有意識地對桿頭的高度加以控制,桿頭的連線便形成了一個半圓。其實現(xiàn)實中的桿不是這樣的?,F(xiàn)實中的桿有高有矮,是不一樣的。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意識,那么就只能抄寫現(xiàn)實。當木頭桿和桅桿圍著太陽轉(zhuǎn)時,這張畫就開始“有點東西”了。
太陽早上升起,傍晚就落下,這是自然規(guī)律。我們無法掌控自然的變化。繪畫就是把變化的時間捕捉到,繼而凝固在畫面上。凝固就是不動了,于是產(chǎn)生了矛盾,即你不能要求太陽永遠在那待著讓你畫,太陽永遠都要動,那怎么辦?我的解決辦法就是不把它看成寫生的障礙,而把它看成自然給你的饋贈,即巧妙利用時間的變化,使其成為激發(fā)新想法的契機。以光影來講,影子本來這么長,后來又變短了,這其實意味著你眼前物象的黑、白、灰色塊在變化。這種變化就可能會激發(fā)出一些新的想法,這個新想法也許是你根本沒有想到的,而它已經(jīng)呈現(xiàn)在你面前了。如果捕捉住時間給你提供的一種可能性,并與它共同來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畫面,你就會發(fā)現(xiàn)時間根本不是障礙,相反,時間是推動創(chuàng)作意圖向前發(fā)展的利器,而且,你要敏感地將這樣的一種變化納入自己的構思中。
另外,寫生為你的高度集中、你在處理問題時的隨機應變提供了前提條件。寫生時你必須這樣,不這樣的話作品就出不來。這時你也許會急中生智,開始有點亂來了。然而在亂來的過程中,你的造型基礎、色彩基礎……你的方方面面都會指引著你向某一個正確方向前進。因此,寫生時亂來也不要緊,回頭一收拾,畫面就回來了。能夠觸發(fā)臨場發(fā)揮的激情也是我喜歡寫生的原因。
這幅作品叫《云岡石窟》。畫石窟式繪畫有難度。這種難度在于石頭上刻的都是各種各樣的小人。不管它多繁復,它還是有形狀的。要做到既把有形狀的、雕刻式的肌理呈現(xiàn)出來,又必須保持繪畫性,而不是在那兒磨,這就對繪畫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創(chuàng)作這張作品前,我實際上已經(jīng)摸索過一段時間,才慢慢開始有了這么一點點收獲。
以天空為例,石窟外面的天空在黑、白、灰里講就是白顏色。這塊白顏色到了石柱與石柱間掏空的地方,實際上就形成了線和點的節(jié)奏感。面、線、點所構成的節(jié)奏感是繪畫表達不可或缺的語言,所以在寫生時要格外地留意角度。尋找合適的角度來呈現(xiàn)出你想要的畫面是非常重要的。
《南國魚市》是我在深圳一個干魚市場畫的。市場里全是那種有彩色條紋的大塑料棚子。我覺得通過繪畫的角度來看,可以將這一場景組織成一個好的畫面。因此,在這樣一種普遍的景色中,能否抓住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彩色棚子本身雖然不具備一種畫意,但是組織好了又是必不可少的,或者說是這張畫的主心骨。
《雄風海表》是我在煙臺古炮臺大門口畫的。我在畫的時候有意把后面的樹加高了,如果大家到古炮臺去看,會發(fā)現(xiàn)這棵樹很小,只露出了一點小樹梢來,根本不成氣候。想要借助樹把氣魄畫出來,樹就必須得成為一種表現(xiàn)要素,所以我就把樹的面積和樹枝被風吹動的感覺加大、加強了。巧合的是,當時的云層形成了一個像星云一樣的半圓形,圍著太陽,非常好看,于是我就把它抓住并表達出來了。這時候我們就發(fā)現(xiàn),這么一張普普通通的寫生已經(jīng)具有了非常強烈的創(chuàng)作因素。時間的變化、景象的變化給我們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無窮的發(fā)展空間。
《白沙古鎮(zhèn)》是我在云南畫的,表現(xiàn)的正好是下完雨以后的感覺。云彩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畫云難的原因在于你根本不可能讓它靜止。云彩一直在飄,在飄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某些讓你覺得必須呈現(xiàn)在畫面中的形態(tài),那么你就必須抓住它。這時就要集中精力。對我來說,我僅僅想的就是怎么把我現(xiàn)在看到的那種形態(tài)弄到畫布上來。什么都不在了、全世界都不在了,這樣一種心境或狀態(tài)應該就是忘我。
后來我得出一個結(jié)論:畫出好畫,不是自我的結(jié)果,而是忘我的結(jié)果。越強調(diào)自我,就越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當你忘我了,你跟自然就發(fā)生了關系。天人合一時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一些東西,這是我的想法。
《帕邦喀寺院》畫的是西藏拉薩的一個寺廟。我畫這張畫時,云影也是一會兒飄來,一會兒又飄走了。實際上這種變化給你提供了選擇畫面黑、白、灰的機遇。云彩過來了,這塊就是灰顏色。云彩走了,山上照得亮亮的,天就變成亮顏色了。從有影子到?jīng)]有影子的過程,實際上是給你提供了一種組織畫面的可能性。有時候我反而希望云彩在變。我盯著它,希望它趕緊變,想看能不能找到一種更好的方法來畫這張畫。我是更希望它變,而不希望它不變。
當年我們曾到捷克的克魯姆洛夫小鎮(zhèn)寫生。我不太喜歡這種游客們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這些打卡地雖然很沒新意,但你得找到那種大家不太在意卻能夠反映出東西的地方。我在一個高宅大院后面找到了一條很窄的小巷子。在我畫的時候,小巷子的這面墻是完全受光的。當我畫到半截時,光線就轉(zhuǎn)了,這就是我想要的,畫面中倒三角的感覺也被強化了。如果當時我畫了一面白墻,這張畫就會變得很沒意思。恰恰是光影的變化,讓熟悉的形象變成了陌生的形象??梢姡业讲灰话愕慕嵌群途跋笫莿?chuàng)造的前提。
《羅馬古道遺址》是我在意大利畫的寫生作品。畫面中的古道是當年古羅馬時期留下來的路,現(xiàn)在還完好無損,路還是土的,沒有被鋪成柏油馬路,所以我畫的時候其實是很激動的。當時正好是下午,光線非常強烈。云彩那種灰灰的感覺是我強化出來的。畫中的對象確實存在,只是沒有我畫得這么強烈。面對這樣的建筑與它所呈現(xiàn)出來的景象,我感受到了歷史。所以我在畫的時候,把色塊的色調(diào)關系加以歸納,有的加重了,有的提亮了。經(jīng)過調(diào)和,最后畫面才能呈現(xiàn)出你心目當中想傳達的景象。
以投影的呈現(xiàn)為例,樹的上方有一個向斜上方走的陰影,這個陰影對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配合著這個陰影,能看到樹的陰影有斜的、后面的影子也有斜的。畫面中所有呈現(xiàn)出的方向感其實都不是對象身上固有的,而是創(chuàng)作者因找到了某種因素而對其進行的排列。比如我把這種傾斜的感覺加強了,畫面因而就呈現(xiàn)出了一種向上走的趨勢。當這種向上走的趨勢和聳立的豎線碰到一起的時候,就形成了一個像金字塔一樣的三角形,有沖向天空之勢。如此,一種意境就傳達出來了。
《桂林山水》是我在桂林畫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雖說當?shù)赜幸环N獨特的地貌常被畫家入畫,但我在畫的時候卻刻意地避開了這一概念。我想找到一種更想畫的東西,于是我就瞄準了這樣一叢芭蕉樹——它讓桂林的山山水水成為陪襯,我借助它畫出了植物的生命力。
創(chuàng)作要注重精神追求,也可以說是詩性追求。當藝術家要追求繪畫的精神高度時,它就已經(jīng)不是繪畫本體的問題,而是個人的心性問題。精神高度是對周邊文化的理解高度,能夠體現(xiàn)出一個人整體的文化水準與修養(yǎng),其中包括個人的德行。只有畫到這種程度時,才能體會到什么是“功夫在詩外”?!肮Ψ蛟谠娡狻笔俏椰F(xiàn)在的深切體會。這樣的寫生創(chuàng)作才能突破游客的視角或眼光,進入更深層次的審美。
《在那遙遠的地方》畫于新疆。只要一聽到王洛賓的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人們的思緒便能夠飄到大西北去,這就是不朽的作品。當時我看到這條路時,耳畔就響起了這首歌,所以我給自己的畫也起了這樣的名字。這里是空空蕩蕩的冬季牧場,羊、牛都被趕到夏季牧場去了。這樣一個看似普通的地方,才是當?shù)厝苏嬲娴牡胤健C鎸@樣的場景,我特別激動,立馬就決定在這里作畫。當時我在這個村里面走來走去,就想找這樣的景色。我沿著彎彎曲曲的路望向遠方,看到一座金字塔形狀的山,那山就是希望的象征。我在處理這張畫時,將彎彎曲曲的路和金字塔形狀的山的關系交代清楚了,同時將其他因素都淡化掉。在創(chuàng)作這張畫的過程中,我第一次體會到了“功夫在詩外”的重要性。
《遠方的陽光》畫于新疆的戈壁灘。戈壁灘上雖然也有草木覆蓋之處,但大片區(qū)域是寸草不生的。我寫生的地方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河道。巧合的是,當時陽光正好照在遠處的一條線上。在我看來,遠處的一線陽光在此刻象征著希望。我想把這樣一種體驗通過一線陽光呈現(xiàn)出來。然而,我在畫的時候費了很大勁。光線是在變化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nèi)的光線甚至全部沒有了。因而我只能抓住一開始的感受,在光線出現(xiàn)的時候緊緊盯住那條變化著的線。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心里面想要畫的東西傳達出來。
《阿爾山風光》是我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阿爾山畫的。這是一個不大的湖泊,云彩一會兒來一會兒去,產(chǎn)生了光影的變化,這種變化讓我對湖面上光影的黑、白、灰有了想法。因此,變化對我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在阿爾山畫了一批這樣的畫,其中《阿爾山的秋天》畫的是樹窠子,也就是小白樺。這里的小白樺并不像蘇聯(lián)風景畫里那樣優(yōu)美,而是野氣十足,整個樹的姿態(tài)七倒八歪。在這種自然狀態(tài)下所生成的一種野蠻的生命力是我要捕捉的。因此,我在畫的時候并不在乎它是否優(yōu)美,而是要表現(xiàn)這些互相簇擁著站在河道邊上的小白樺的生命力。我想畫這種生命力。
《春到婺源》是我2019年第一次去婺源畫的。一開始,光線照在墻上,墻上全都是白的。因為我對影子的預判已經(jīng)形成經(jīng)驗了,我知道這影子是會變的,所以我就故意不畫這面墻,而是先處理其他地方。等影子呈現(xiàn)出我想要的角度,我再畫出來。因此,我的這張畫畫得很順,沒有那么困難。光線、影子等方方面面的變化不應成為作畫人的困擾,而應該成為創(chuàng)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