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是治療甲狀腺疾病的首選方案,喉返神經損傷是行甲狀腺手術的最為常見且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永久性喉返神經損傷發(fā)生率為0.5%~3%
;其常表現為雙側或單側聲帶麻痹,并出現聲音嘶啞、飲水嗆咳、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目前臨床上對于聲帶麻痹引發(fā)的聲音嘶啞癥狀常采取1年之內觀察并自然恢復的方案,但患者在漫長等待觀察的過程中,聲音嘶啞嚴重影響其工作和日常生活,繼而降低生活質量。嗓音衛(wèi)生宣教通過指導患者正確飲食飲水、避免濫用嗓音的方式,可起到保護聲帶的作用,但其缺乏針對性訓練,對降低聲帶麻痹程度效果欠佳;早期系統(tǒng)嗓音訓練是一種恢復正常發(fā)音的補救措施,通過呼吸、發(fā)聲等訓練,有助于甲狀腺術后聲帶麻痹患者嗓音質量的恢復
。鑒于此,本文旨在觀察早期系統(tǒng)嗓音訓練對甲狀腺術后聲帶麻痹患者的療效?,F報告如下。
關于Beats1的運行模式研究,不僅需要分析其優(yōu)勢,還應分析其不足,以便形成更客觀和更全面的認識,探索具有良好前景的發(fā)展途徑。 例如: 目前電臺產業(yè)的主要用戶群體是中老年人,而使用蘋果公司產品的主要是青年群體,如何進一步吸引青年群體對音樂的電臺模式的興趣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另外,網絡科技的高速發(fā)展帶來了音樂產品頻繁的更新?lián)Q代,Beats1如何適應產品的快速變化也是不容忽視的方面。 這些都是筆者下一步研究中需要深入探索的課題。
1.1 一般資料 選取周口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普通外科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109例甲狀腺術后聲帶麻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齡26~63歲,平均年齡(44.50±5.43)歲;病程1~5個月,平均病程(3.04±0.53)個月;職業(yè)用聲者20例,非職業(yè)用聲者34例。觀察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齡27~63歲,平均年齡(45.07±5.62)歲;病程2~5個月,平均病程(3.51±0.48)個月;職業(yè)用聲者23例,非職業(yè)用聲者3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0.05)。
1.2 選取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為實施甲狀腺手術后發(fā)生聲音嘶啞,經過動態(tài)喉鏡檢查結果顯示單側聲帶運動障礙,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聲帶腫瘤、聲帶息肉、聲帶小結,合并神經系統(tǒng)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心肝腎功能障礙,入組前參加過音樂用嗓或專業(yè)嗓音訓練。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嗓音衛(wèi)生宣教。①健康生活方式,醫(yī)護人員指導患者每天飲水2 000 mL,嚴禁酸性、辛辣、刺激性食物攝入且在睡前3 h不進食,確保充足睡眠。②減少在日常生活中嗓音誤用或濫用的行為,如頻繁用嗓、用力咳嗽、大喊大叫等,指導患者合理化用嗓,用啞咳或強制吞咽方法代替咳嗽。③心理疏導,采用PPT、視頻方式向患者講解人體發(fā)聲原理、聲帶損傷的機制。
觀察組給予早期系統(tǒng)嗓音訓練,在術后1周開始進行嗓音訓練。①腹式呼吸訓練,第1周,指導患者吸氣時用鼻子慢慢吸氣,臍部下方用力并向外緩慢凸起,隨后維持該狀態(tài)發(fā)出“嘶”聲呼氣,要求清晰、緩慢,臍部下方逐步凹陷,重復訓練;慢吸慢呼每次訓練10 min,3次/d;隨后進行快速腹式呼吸訓練,1 min/次,5次/d。②放松訓練,第2周,醫(yī)護人員指導患者以局部放松為主,進行喉部按摩放松、頸肩部放松、氣泡音訓練以及舌根口腔放松訓練,著重于喉部按摩放松訓練,增強患側環(huán)杓關節(jié)區(qū)域的按摩。③發(fā)聲訓練,第3、4周增加發(fā)聲練習,包含用力咳嗽、咳嗽后發(fā)單音、硬起音發(fā)短音、硬起音發(fā)長音、在頭部轉向神經麻痹側并進行頭部略低硬起音訓練。兩組患者均干預3個月。
通過分析不難發(fā)現,與禿尖長相關性達到顯著水平的性狀有5個,與穗長和株高相關性達到顯著水平的農藝性狀有4個。在選育過程中重點考察這幾個指標能夠有效代表其他農藝性狀。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嗓音主觀指標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VHI、聽感知評分低于對照組(
<0.05),見表1。
1.4 觀察指標 嗓音主觀評估:干預前后采用嗓音障礙指數(VHI)、聽感知評估,VHI量表其中包含功能、情感、生理3個維度,總分為120分,分數越高表示嗓音障礙程度越嚴重;聽感知評分中粗糙 感(rough,R)、氣 息 聲(breath,B)、無 力 感(asthenic,A)進行分級,3級為重度異常,2級為中度異常,1級為輕度異常,0級為正常。嗓音客觀指標:干預前后采用嗓音(MDVP)評估系統(tǒng),麥克風與嘴之間距離15 cm,水平線呈15°角,指導患者以舒適的響度和頻率發(fā)出“a”聲,持續(xù)3次,發(fā)聲5 s/次,中間間隔5 s,選取其中包含起音部位的2 s錄音加以分析,評估基頻微擾(jitter)、振幅微擾(shimmer)??諝鈩恿W檢查及頻閃喉鏡參數:采用美國言語空氣動力學系統(tǒng)(PAS)檢測,指導患者深吸一口氣,隨后將面罩扣緊口鼻,再囑咐其發(fā)出“a”音,直至到無法發(fā)聲為止,重復3次記錄最長發(fā)聲時間(MPT);采用喉鏡檢查,指導患者連續(xù)發(fā)出“i”音3 s,并重復多次,由醫(yī)生經錄像對聲門閉合程度評估,0分為正常,1分為輕度異常,2分為中度異常,3分為重度異常。
喉部主要是由迷走神經的喉上神經和喉返神經共同支配,其中喉返神經對人體聲帶運動發(fā)揮著支配作用,喉返神經在頸部兩側行走路徑均不相同,左側喉返神經位于主動脈韌帶附近的迷走神經分出后,繞主動脈弓后向上行于食管氣管溝內;右側喉返神經位于右鎖骨下動脈水平處自迷走神經分出后,繞右鎖骨下動脈向上行走,大約60%走行在氣管食管內
。雙側喉返神經均經過甲狀腺后方進入至喉內,患者進行甲狀腺手術時因周圍神經被切斷、過度牽拉、瘢痕壓迫以及超聲刀熱損傷等因素會引發(fā)患者出現聲帶麻痹現象,術后如不及時進行干預,長時間的聲帶麻痹和傷口瘢痕均會使患者喉部、頸部、口腔以及全身肌肉出現緊張現象,進而加重其聲音嘶啞程度,嚴重影響患者日后生活質量
。因此,應積極尋求合理、科學的干預措施對改善甲狀腺術后聲帶麻痹患者聲門閉合程度、嗓音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機器人在物流行業(yè)中的應用是未來的必然發(fā)展趨勢之一。作為物流機器人產品解決方案的提供者,松盛具備豐富的經驗和優(yōu)秀的團隊。在本次CeMAT展會現場,記者采訪了上海松盛機器人系統(tǒng)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強先生,請他來向讀者介紹一下松盛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最長發(fā)聲時間、聲門閉合程度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MPT高于對照組,聲門閉合程度低于對照組(
<0.05),見表3。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嗓音客觀指標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jitter、shimmer 低于對照組(
<0.05),見表2。
認真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和水利部的實施辦法。制定出臺了長江委貫徹落實的具體規(guī)定,委黨組帶頭落實規(guī)定要求,加強調查研究,精簡會議文件,壓縮“三公”經費等。積極落實水利部預算管理“三項機制”,不斷強化預算執(zhí)行管理。
行甲狀腺手術中或術后24 h內出現聲帶麻痹主要是由于切斷、縫扎等操作對喉返神經產生直接損傷,而術后3 d內發(fā)生的遲發(fā)性聲帶麻痹著重歸因于手術區(qū)域和周圍組織水腫、粘連、壓迫所造成,可使患者術后出現聲音嘶啞、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針對甲狀腺術后聲帶麻痹患者實施嗓音衛(wèi)生宣教措施干預,通過以PPT、視頻等方式對患者講解嚴禁辛辣刺激性食物攝入、過度清嗓咳嗽、在嘈雜環(huán)境中大喊大叫等行為,可提高患者嗓音自我保護的意識,緩解喉部緊張狀態(tài),充分避免了嗓音濫用或誤用所造成的聲帶固有層損傷,對降低聲帶良性增生和嗓音質量的改善發(fā)揮著積極作用,進而促進患者術后聲帶恢復
。但該干預措施缺乏對聲帶肌肉規(guī)律、節(jié)律性鍛煉,難以恢復調節(jié)神經肌肉的協(xié)調能力,進而使嗓音質量改善效果欠佳。
因人類聲音的產生是需要聲門具有足夠的能力使聲帶黏膜振動,如雙側聲帶距離越靠近,輕微閉合不全,聲音會生成少量的粗糙感、氣息聲和無力感,相反嗓音質量越差;jitter、shimmer是在聲帶發(fā)聲過程中出現的振動基頻、振幅的微小快速變化,可充分反映聲帶振動的穩(wěn)定性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VHI、聽感知RBA、jitter、shimmer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經早期系統(tǒng)嗓音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嗓音質量。嗓音訓練是為了構建與發(fā)聲相關的所有器官之間的生理性平衡,及時糾正聲帶疾病引發(fā)的錯誤條件反射而造成的嗓音障礙;早期系統(tǒng)性嗓音訓練通過局部放松鍛煉可消除頸部肌肉和聲帶緊張狀態(tài),增大喉部肌肉力量,加強聲帶振動時黏膜振動幅度,尤其是喉部按摩不僅可緩解肌肉緊張,還可對喉部腺體刺激促使大量物質分泌,使聲帶振動規(guī)律和方式得以調節(jié),繼而減少聲音的無力感和粗糙感
;通過在術后1周進行嗓音訓練可有效清除喉部分泌物,有助于患者聲帶運動協(xié)調性、聲帶張力得以恢復,并糾正患者錯誤發(fā)聲習慣,增加聲帶肌肉張力,使聲帶黏膜波振動幅度和聲帶運動的對稱性得到重新調整,降低jitter、shimmer值,進而改善患者發(fā)聲功能,提高嗓音質量
。本結果顯示,觀察組MPT、聲門閉合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經早期系統(tǒng)嗓音訓練可有效延長發(fā)聲時間,促進聲門關閉。有研究指出
,MPT與人體肺活量緊密相關,在早期系統(tǒng)嗓音訓練通過腹式呼吸鍛煉可提高膈肌上下運動幅度,減少呼吸阻力,提高肺通氣和潮氣量,降低了功能殘氣量,有助于提高肺活量,使在患者發(fā)聲過程中聲門下壓力增大,有效維持發(fā)聲整體過程中的足夠呼吸支持;同時指導患者進行環(huán)甲肌、甲狀舌骨肌和松喉頭按摩可對喉部發(fā)揮穩(wěn)定作用,降低喉部外肌、內肌緊張狀態(tài),協(xié)同開放環(huán)甲間隙,利于聲帶張力加強,防止擠壓喉部現象的發(fā)生,進而延長發(fā)聲時間,為發(fā)聲訓練提供良好基礎。通過指導患者進行正確呼吸和發(fā)聲訓練可放松聲帶肌肉和頸部肌肉,增大聲帶彈性、聲帶邊緣活動度以及聲帶力量,使喉部內肌的協(xié)調能力得以重塑促進聲門關閉,減少患者發(fā)聲時氣流不足現象,聲門閉合異常程度降低,進而提高患者嗓音質量
。本研究尚存不足之處,樣本納入量較少,病例納入區(qū)域較為局限,未對患者聲帶垂直高度差、日后生活質量加以分析,后續(xù)應擴大樣本量、增加生活質量評分、多中心加以分析,為臨床提供良好指導意見。
綜上所述,與嗓音衛(wèi)生宣教措施相比,早期系統(tǒng)嗓音訓練通過術后1周指導患者呼吸、發(fā)聲等訓練消除頸部聲帶肌肉緊張狀態(tài)對甲狀腺術后聲帶麻痹患者干預,可有效延長發(fā)聲時間,降低聲門閉合異常程度,提高嗓音質量。
[1] 康煒驃,鄭億慶,梁發(fā)雅,等.甲狀腺術后單側聲帶麻痹患者嗓音訓練效果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7,25(4):426-429.
[2] 陳麗明,潘漢韶,鐘剛毅.甲狀腺術后聲帶麻痹手術治療的護理[J].現代臨床醫(y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2001,7(4):306.
[3] 王華,侯瑾,李小鵬,等.超聲在甲狀腺術后聲嘶病因判斷中的應用[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9,33(12):1173-1176.
[4] 李同昌,王彪,段秀慶.喉返神經未損傷甲狀腺術后語音障礙的因素探討[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7,44(2):138-141.
[5] 劉家佳,李仕晟,朱剛才,等.不同干預時間進行聲帶注射對甲狀腺術后單側聲帶麻痹的臨床療效[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20,26(4):377-381.
[6] 彭靜,李旭紅,鄒密,等.嗓音訓練改善早期聲帶息肉患者發(fā)聲功能的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0,26(8):936-940.
[7] 張瑜.集束化護理對甲狀腺術后疼痛程度及聲帶麻痹情況的影響[J].醫(yī)學信息,2021,34(20):182-184.
[8] 雷薇薇,李芳麗,王燕,等.單側聲帶麻痹患者嗓音訓練效果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21,29(6):688-691.
[9] 賈淑蔓,張清君,王慶艷,等.以VHI 為指導的嗓音訓練對甲狀腺癌術后患者嗓音聲學值、嗓音質量及嗓音障礙 程 度 的 影 響[J]. 河 南 外 科 學 雜 志,2021,27 (5):17-20.
[10] 諸葛盼,尤慧華,王翰青,等.早期聲帶息肉患者發(fā)聲訓練與嗓音顯微手術的療效比較[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7,15(1):48-50.
[11] 湯蘇成,王躍建,陳偉雄,等.聲帶息肉和小結術后發(fā)聲障礙患者嗓音訓練療效觀察[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7,25(2):200-202.
[12] 王燕,屈季寧,周濤,等.嗓音訓練治療聲帶小結的臨床療效觀察[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21,29(4):441-443.
[13] 劉俊松,趙瑞敏,汪世洋,等.早期嗓音訓練對改善甲狀腺術后聲帶麻痹患者嗓音質量的療效觀察[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21,28(1):41-44.
[14] 吳龍軍,汪斌如,盧嶺,等.嗓音訓練在單側聲帶息肉術后嗓音恢復中的應用[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21,28(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