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姚勤智 編輯 | 孫鈺芳
刀削面不僅是一種面食,更代表了一種文化,是外地人判定山西的標(biāo)識,與山西煤并稱“一白一黑”,成為山西引以為傲、響當(dāng)當(dāng)?shù)囊粡埫?/p>
刀削面又稱為“削面”(山西方言中多讀為削xuē面),大約起源于12 世紀(jì)的山西太原一帶,其內(nèi)虛外筋,柔軟光滑,易于消化,與拉面、剔尖、刀撥面并稱為山西四大面食。
清薛寶辰《素食說略》記載:“面和硬,須多揉,越揉越佳。作長塊置掌中,以快刀削細(xì)長薄片,入滾水煮出,用湯或鹵澆食,甚有別趣。平遙、介休等處,作法甚佳?!庇纱丝梢姡鸫a在清代,平遙、介休等處的刀削面已經(jīng)很出名了。
據(jù)《晉食縱橫·名食掌故》記載:“刀削面最早出自山西,是流行于民間的一種水煮面食,為面食中的佼佼者。在山西,無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特別是晉中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地,家庭主婦以及城市中不少‘婦男’都會制作?!?/p>
可見,汾平介孝一帶,是刀削面的主要流行區(qū)。但在今天,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正宗最出名的當(dāng)數(shù)山西大同勾刀面,可稱為“面食王中王”。其做工非常精到規(guī)范,和面、選料、臊子都有十分嚴(yán)格的工序,已經(jīng)向行業(yè)規(guī)范化邁進(jìn)一大步。
刀削面全憑刀削,一把削刀成就了其面食之王的地位,削面刀有四種形制。一是平刀,像菜刀一樣的形制,刀刃呈一條直線,沒有弧度。村里的高手往往就靠一把菜刀削出一碗好面。但這種刀削出的面呈薄平狀,盡管也可口滑爽,但筋韌度稍微欠缺。
二是削面專用削刀。這種刀約5 寸長,3 寸寬,呈月牙弧形,有鐵制,有鋼制,最好用的是不銹鋼的削刀,光滑流暢,不黏面,削起面來行云流水,痛快淋漓。削出的面呈三棱柳葉形,光滑筋韌。這種刀是市面上最流行的削刀。
三是大同刀削面專用削刀,叫勾刀。這種刀是從第二種刀改制而來,大小與第二種刀差不多,但在刃部的一角,多出了一個彎面,剛好一根削面的寬度,正是這個彎角,成就了大同刀削面的特色品質(zhì):修長、三棱、韌筋。這種刀使用起來相對容易,削面時便于控制,因此在山西刀削面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是新式削刀。這種削刀呈小型乒乓球拍形狀,把子為塑料柄,圓面中間開一孔,有的甚至有三孔,便于出面。這種削刀使用起來極其方便,任何人不用學(xué)習(xí),拿來即可使用,因此很受百姓歡迎。但由于受到孔的約束,削起面來很難做到流暢灑脫,而且面條較短較厚,口感稍差。
刀削面的形制與削刀有很大的關(guān)系。平刀削出的面,薄平爽滑,適合老年人和兒童食用。最正宗的刀削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nèi)筋,軟而不黏,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歡迎。大同刀削面又名大同勾刀面,削出的面長約20 厘米,呈三棱形制,一根面需吸一大口氣才能盡情吞沒,吞吃時大嚼大咽,酣暢淋漓。
用勾刀制作的刀削面 攝影/藍(lán)太陽TNT/圖蟲創(chuàng)意
刀削面制作特別講究技藝。
第一講究:和面。刀削面對和面的技術(shù)要求較嚴(yán),水和面的比例是一斤面三兩水。和面時,先把面粉中間攪出一個坑,一邊少量多次倒入涼水,一邊用手?jǐn)嚸妫贿厡⒅車拿娣蹞饺?,慢慢將面打成稍干的絮狀,最后將面絮揉成面團(tuán),然后用濕布蒙住,餳半小時后再揉,直到揉勻、揉軟、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時容易粘刀、斷條。
第二講究:刀功。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時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團(tuán),右手持刀,順著面團(tuán)的平面一刀接一刀從上向下削,削時要掌握好刀的角度,后一刀的刀口要落在前一刀削過的棱線上,削出的面條呈三棱形,兩頭呈柳葉尖狀,長度約在20~40 厘米。削面時,手腕要靈,出力要平,用力要勻,對著湯鍋,嚓、嚓、嚓,一刀趕一刀,削出的面葉兒,一葉連一葉,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一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像銀魚戲水,煞是好看。
高明的廚師,每分鐘能削二百刀左右,每個面葉的長度,恰好都是六寸。這個環(huán)節(jié)極具表演性,其特點為:刀刀相挨向前削,刀不離面面不離刀,一刀接一刀,一棱趕一棱。既細(xì)膩靈活,又瀟灑自如,常引觀者嘖嘖稱賞。
第三講究:澆頭或稱調(diào)和。刀削面的調(diào)料,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番茄醬、肉炸醬、羊肉湯、金針木耳雞蛋打鹵等,并配上應(yīng)時鮮蔬,如黃瓜絲、韭菜花、綠豆芽、煮黃豆等,再滴上點老陳醋,十分可口。家家面同,而澆頭不同,可葷可素,每一家都有絕招,傳統(tǒng)工藝,代代相傳。
刀削面 攝影/李剛
一碗刀削面端在眼前,簡直是一件精致的藝術(shù)品。透明的面葉浸在湯汁里,潔白如玉,晶瑩剔透;翠綠的菠菜嵌在中間,半遮半掩,似白玉中的綠絮,醒目卻不張揚。肉臊子澆在面上,丸子、雞蛋、燒肉、豆腐堆在碗中;最后綴以蔥花、香菜。白的、黃的、綠的,彼此獨立又互相映襯,滴幾滴醋,舀一勺油炸辣椒,旁邊放一碟晶瑩碧綠的醋泡蒜,單是如此豐富的顏色,就令人垂涎欲滴,不能自已。
刀削面的鄉(xiāng)野吃法最令人難忘。小蹲姿勢,背靠墻根,左手端碗,右手握筷,大口吞吸,大聲咬嚼。面葉入口,外滑內(nèi)筋,軟而不連,爽中帶韌,連同鹵汁一并咀嚼,越嚼越香,越嚼越有味。吃刀削面不能斯文,需狼吞虎咽,稀里嘩啦,滿頭大汗。吃到最后,滿嘴香、辣、酸;吃完后,口齒留香,余味久久不散。吃刀削面,就得粗獷、豪邁,吃出氣勢,才能與這刀光劍影、江湖氣息濃郁的削面匹配,其風(fēng)骨才能盡情顯現(xiàn)。記得,在山西吃刀削面,一瓣蒜,幾滴醋,一勺辣椒油是必不可少的。
刀削面作為山西的標(biāo)志性面食,傾注了山西人的所有情感,他們食之、享之、唱之、演之,極盡演繹之能事,使得刀削面在山西大地上傳承光大,食之不盡,嚼之留香。
如果有幸能觀賞刀削面師傅的削面表演,則更是一種美的享受。
刀削面的削面環(huán)節(jié)極具表演性,在很多山西面館中都有削面表演。師傅多為年輕才俊,身穿職業(yè)服,手持削面刀,亮麗登場,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能將條條削面準(zhǔn)確地掛在一根繩子上;有的能遠(yuǎn)距離將面削到較小的區(qū)域內(nèi),更有甚者,能將面片削入茶壺嘴里,令人嘆為觀止。
山西師傅的保留節(jié)目是獨輪車雙刀頭頂削面:一個人腳蹬獨輪,頭頂面團(tuán),雙手持刀,將面削入面前的鍋內(nèi)。一心幾用,件件不誤,只有山西師傅能做到。在太原的幾個頂級餐館中,常常能看到這種表演,觀者在欣賞之余,竟然忘卻了這只是普通的面食制作。山西人手中的這團(tuán)面,何止是面,簡直是藝術(shù)大師的驚天杰作。那場面是刀飛面舞,既飽口福,又飽眼福。有順口溜形容這一環(huán)節(jié):
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
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fēng)下樹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