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軍
(桂林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中心,廣西 桂林 541001)
桂林城區(qū)見載于方志的歷史橋梁有十余座,但是隨著時代發(fā)展和城市變遷,除了小東江上的花橋,大多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將軍橋就是其中的一座。將軍橋歷史悠久,其源可上溯至唐朝五代時期,它曾是南溪山一帶的代稱,至今桂林仍有將軍橋社區(qū)、將軍橋小學等實體名稱。但絕大多數(shù)桂林人沒有見過將軍橋,據(jù)《桂林市交通志》記載:“將軍橋位于桂林市南郊南溪河上,原名安溪橋。為雙拱石橋,橋旁原有殿宇,建于何時不詳。傳說五代時南漢謀取桂州(州治在今桂林),彭彥暉作為楚王馬希廣派遣的指揮使駐守桂林,于此設關(guān)守卡,多次打敗南漢進攻,后因此改安溪橋為將軍橋。……抗日戰(zhàn)爭時期橋毀于戰(zhàn)火。1965年在舊址建成仿趙州橋橋型的鋼筋混凝土拱橋,同時建橋亭1座,又名白龍橋[1]?!边@也是桂林文史界的普遍看法。也就是說,將軍橋從1944年起就已消失,現(xiàn)在只能空聞其名而不見其實了。本文試以方志結(jié)合舊照片、古畫作、歷史地圖等,對將軍橋的歷史及現(xiàn)狀略作考證。
南溪山是桂林名山,“南溪新霽”名列桂林續(xù)八景。南溪山最早于唐寶歷二年(826)為當時的桂管觀察使李渤開發(fā)。當時山前應該是沒有橋的,李渤在摩崖石刻《南溪詩序》中說:“桂水過漓山,右匯陽江,又里余,得南溪口。溪左屏列崖巘,斗麗爭高,其孕翠曳煙,邐迤如畫。右連幽野,園田雞犬,疑非人間。泝流數(shù)百步,至玄巖?!笨芍硖朴稳说侥舷降慕煌ㄒ运窞橹?。北宋《太平寰宇記》“南溪山”條寫道:“其溪東注于桂江,合流泝五里卻合陽江,直抵隱山,縈帶二十余里,通舟楫于三江之上下?!保?]亦有南溪山通水路之意。
關(guān)于南溪山前有橋的最早記錄,當出自南宋劉希旦的摩崖石刻《白龍洞題詩》:“人說洞中有白龍,至今一變已遺蹤。凜凜金蓮橋下水,融融瑞日嶺南松。油然能至行云盛,沛矣尤來布雨濃。乘風直上青霄后,留得浮煙斂碧峰?!卑埗辞坝邢?,名曰金蓮港,其水常清,可濯可汲。又題:“金蓮柄柄出橋東,寂寂四圍山色中。漓派遠連湘派綠,汀花近接野花紅。鳶飛魚躍皆昭著,質(zhì)異香殊總化工。惟有風塵俱費染,君子身心便不同?!睆倪@兩首七律中可知,白龍洞下有溪流(即南溪),溪流的一段名金蓮港,在金蓮港的西邊有橋橫跨南溪,橋名不詳。
明洪武年間陳璉編修《桂林郡志》,在橋梁一節(jié)記錄了十座當時存在的橋梁,其中“六里橋”的注釋為:“在城南白龍洞前,俗呼為將軍橋[3]?!边@是將軍橋在方志中的最早記載,從此“白龍洞前”既是對將軍橋的定位,也成為將軍橋的標簽?!豆鹆挚ぶ尽返挠涊d相對簡略,只記錄了名稱和大致地點,明嘉靖年間張鳴鳳《桂勝》的記載就詳細多了:“漓南流至斗雞山,南溪之水自西南來,出山陰入漓。從水口上泝白龍、劉仙,登岸徑便白龍,洞前將軍橋下,水中有泉,甘冽宜茗。稍東為金蓮港,每夏秋間,其花盛發(fā),搖漾水面,郁若金粲,亦臨泛佳處?!保?]這段文字與劉希旦題詩、《桂林郡志》遙相呼應,不同之處在于提到將軍橋下有泉,這就留下了一個疑問,那就是將軍橋下的水域,究竟是溪水還是泉水?
明末徐霞客來到桂林,南溪山是必游之處,他在《粵西游日記》中寫道:“東南一里過南溪橋。南溪之山,高峙橋東,有水自西南直上逼西麓,〔繞山東北入漓去〕石梁跨其上,即所謂南溪也。白龍洞在山椒?!保?]在徐霞客的筆下,南溪之上橫跨有石橋,名字叫“南溪橋”,并未提及將軍橋。“南溪橋”這個名稱僅見于徐霞客所載,按理說從明初直到明末,將軍橋一直都載于方志中,徐霞客后來看過《桂勝》,卻未校訂“南溪橋”之名,難道認為南溪橋和將軍橋本來就是兩座橋?或者“南溪橋”為“安溪橋”之訛,徐霞客是受到“土人”(即本地人)口音不準所誤導。
此后雍正《廣西通志》、嘉慶《廣西通志》的記載相對簡略,只記錄為“將軍橋,在城南六里白龍洞前”。嘉慶《臨桂縣志》關(guān)于將軍橋的記錄較為詳細,似乎是為《桂勝》留下的疑問作出解答:“將軍橋,在城南六里白龍洞前,今涸。又有水橋名安溪橋。按《通鑒》:五代湖南馬氏屯兵于此,以拒南漢。將軍之名或起于此?!保?]光緒《臨桂縣志》原文照錄。兩部縣志都提到了將軍橋名稱的由來。
然而通過分析史料,這個說法十分牽強。查《資治通鑒》卷二百九十所載:“楚靜江節(jié)度副使知桂州馬希隱,武穆王殷之少子也。楚王希廣、希萼兄弟爭國,南漢主以內(nèi)侍吳懷恩為西北招討使,將兵屯境上,伺間密謀進取,希廣遣指揮使彭彥暉將兵屯龍峒以備之(桂州溪南有白龍洞,在平地半山上)?!保?]首先,《資治通鑒》的原文是“龍峒”,“白龍洞”是元代胡三省的加注,并非司馬光的原意。因為白龍洞早在唐代就由李渤定名,司馬光作為治史大家,不太可能將白龍洞稱為“龍峒”;另外楚軍在北,漢軍在南,按說彭彥暉應據(jù)南溪之北而堅守,他卻屯兵南溪以南的白龍洞,放棄河流之地利,效仿馬謖守街亭,兵法上說不通;而且就算彭彥暉曾屯兵白龍洞,他也沒有如諸多資料所說或死戰(zhàn)不屈,或愛民如子,似乎是一個正面英雄人物?!顿Y治通鑒》記載南漢大軍未至,楚國蒙州刺史許可瓊“方畏南漢之逼,即棄蒙州,引兵趣桂州,與彥暉戰(zhàn)于城中,彥暉敗奔衡山”[8]。也就是說,彭彥暉是被自家的逃兵打得一敗涂地,逃回湖南去了;打的地方也并非白龍洞,而是城中。因此說將軍橋的名字是為了紀念這位敗將,于理不通。其次,“南溪”被胡三省加注為“桂州溪南”,兩個加注都出現(xiàn)明顯錯誤,可見胡三省對南溪山不甚了解,才造成如此失誤。
雖然嘉慶《臨桂縣志》據(jù)《資治通鑒》所載推測將軍橋的得名可能與彭彥暉有關(guān),但是對于此說也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因此用了一個“或”字。而嘉慶《臨桂縣志》“雜記”卷中的一則逸史則更接近真相,這是關(guān)于唐末桂州押衙樂源被桂管觀察使杜式方等人冤殺,死后向仇人一一索命的傳說。文末寫道:“今桂州南門外源死處,方丈無草,人因為立樂將軍祠,祀之?!保?]1934年盧湘父在《桂游鴻雪》一書中記述其游白龍洞:“過將軍橋,橋外有將軍廟……此廟與橋,是否為樂將軍,固未可知,而廟門已零落不堪矣。”[10]將軍橋得名于將軍廟,而將軍廟最早跟這位樂源將軍相關(guān)聯(lián),似乎更加可信。
嘉慶《臨桂縣志》第一次提出了二橋說。至晚不過嘉慶年間,白龍洞前出現(xiàn)了兩座橋梁,一座是旱橋,叫將軍橋;一座是水橋,叫安溪橋。經(jīng)過對史料的認真梳理,結(jié)合老照片和古畫,并進行現(xiàn)場勘查比對,可以確定兩橋說是成立的。水橋安溪橋橫跨南溪,旱橋?qū)④姌蛑聻槿??!豆饎佟酚涊d“白龍洞前將軍橋下,水中有泉”,這個泉就是白龍泉,在今天白龍橋的東南側(cè)。白龍泉最早為李渤所導,當時以“新泉”稱之。李渤對這潭泉水非常喜愛,《南溪詩》中曾提到它:“玄巖麗南溪,新泉發(fā)幽色。巖泉孕靈秀,云煙紛崖壁。”另一首更著名的《留別南溪》,則飽含對南溪山和白龍泉的眷念之情:“常嘆春泉去不回,我今此去更難來。欲知別后留情處,手種巖花次第開。”明代曹學佺《廣西名勝志》亦提及:“將軍橋橋下有泉,甘洌宜茗?!保?1]明代楊爾曾撰《新鐫海內(nèi)奇觀》談到白龍泉:“碧流涓涓,出藻荇間,注橋而下,即李公所作新泉也?!保?2]明代魏濬《嶠南瑣記》則進一步推崇道:“桂泉多可飲,而白龍為最。”[13]
從以上記錄來看,明代的白龍泉是相當有名的,跟現(xiàn)狀相比,水量充沛,足以隔斷通往白龍洞的上山道路。因此需建一橋橫跨于其上,以利交通,而泉水則“注橋而下”。時至清嘉慶年間,泉水日竭,水域也越來越小,終于龜縮于一隅,而橫跨其上的將軍橋則變成了一座旱橋。只有這樣解讀,才能契合諸多明清史籍的記錄。
僅從嘉慶《臨桂縣志》記載的字面意思來理解,似乎還缺少證據(jù),怎么能證明白龍洞前有水、旱兩座橋?桂林市檔案館編纂的《百年光影——桂林城市記憶》一書中,收錄了20世紀40年代桂林“二我軒”拍攝的老照片,有一張南溪山遠景比較清晰,該書這樣標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南溪山。兩座石橋并列跨江。畫面右前方三孔石橋即是將軍(白龍)橋,畫面右下角有一單孔石拱橋,始建年代與拆毀年代不詳,從位置上看,即是今八一橋前身?!保?4]這段解說描述了南溪山前有兩座橋。
經(jīng)仔細辨認,可以發(fā)現(xiàn)更加豐富的信息。在照片右上角,出現(xiàn)了三座石拱橋,最醒目的單拱橋為1927年左右修建桂荔公路時所筑,當時沒有專屬名字,俗稱“新橋”,也就是現(xiàn)在的八一橋,這座公路橋?qū)⒈緛碚哿藘纱?0度的古代官道一舉拉直;遠一點的三孔石拱橋,就是跨南溪的水橋安溪橋;在安溪橋右側(cè)靠近白色山門的地方,還有一座單拱橋露出了一角,這座橋就是旱橋?qū)④姌颉?/p>
不過,這張老照片只有一個若隱若現(xiàn)的拱橋局部,還需要更多的佐證。另一張約拍攝于20世紀40年代末或50年代的照片,是從東向西拍攝旱橋?qū)④姌?,可以看到右邊的水橋安溪橋已?jīng)被毀,不復存在了。此外還有另一張拍攝于20世紀50年代的南溪山宣傳照片,通過與“二我軒”照片的對比,發(fā)現(xiàn)橋邊的護欄石消失了,橋面也略有下陷。但橋北側(cè)和西側(cè)的道路都完全吻合(北側(cè)和西側(cè)的道路,實為南鄉(xiāng)地區(qū)通往桂林城文昌門的官道),與南溪山東峰的透視關(guān)系也對應得上。這座石拱橋,就是嘉慶《臨桂縣志》記載的將軍橋,它并沒有毀于桂林保衛(wèi)戰(zhàn),至少在20世紀50年代的照片中還能看到它的身影。
除了方志和老照片,古畫也是可以借鑒的資料。清道光年間,桂林本土畫家羅辰繪有《桂林山水》畫冊,畫冊有二十二幅,表現(xiàn)桂林各處名勝,基本上囊括了桂林最經(jīng)典的景觀,其中“白龍洞”一幅形象地描繪了南溪山前的景色。在這幅畫中,三孔水橋就是安溪橋,而單孔旱橋?qū)④姌驗橥ㄍ埗吹谋亟?jīng)之地,右側(cè)延伸向遠方的是古時官道,路上、橋上行人匆匆[15]。通過與老照片的比對,可以看到畫作既寫實又富有美感,體現(xiàn)了羅辰深厚的藝術(shù)功力。
既然20世紀50年代的照片還有將軍橋的身影,并沒有如當代各種文獻所說毀于桂林保衛(wèi)戰(zhàn),那么它仍然可能尚存于世。筆者對此展開了現(xiàn)場調(diào)查,在白龍橋以南約十米、靠近登山道的地方,發(fā)現(xiàn)有一個小的石拱被覆蓋于道路下面,橋的東西兩側(cè)都用混凝土拱券各加寬了1米左右,夾在混凝土拱券中間的,是一座縱聯(lián)結(jié)構(gòu)的單孔石拱橋,拱寬4.5米,拱跨4米,拱高1.85米。因橋下被填高作為通道,兩端部分券石被掩埋,根據(jù)券石的露出高度推算,實際拱高應為2.1米左右。券石之間局部可見石灰漿填充。從料石風化程度和造橋工藝來看,這是比較典型的古代石拱橋。石拱橋橋面部分加厚約1米,橋面加寬約2米,當是開辟為公園后,為了平緩白龍橋坡度,同時拓展橋梁寬度,方便游客通行的結(jié)果。
石拱橋的西側(cè)還可見原來水域的毛石駁岸,橋東側(cè)約十米即為現(xiàn)在的白龍泉,泉水水位略低于橋下道路20—30厘米。根據(jù)現(xiàn)場的勘查情況,結(jié)合方志記載,再比對老照片和古畫,可以得出結(jié)論:雖然橋上道路被加厚加寬,橋下地面被填高,但依然可以認定這座橋就是嘉慶《臨桂縣志》記載的將軍橋,也就是我們在老照片上看到的旱橋,其主要功能是跨越白龍泉漫出的水域。
這片水域不一定是自然形成,可能是人為刻意引導,目的就是為了在山門前建一座石拱橋提供水源,這是中國傳統(tǒng)營園造景的常見手法,多用于寺觀。為了營造與凡世截然不同的氛圍,寺觀往往會在山門前建造一座橋,讓人一過此橋便進入不同的世界,如北京白云觀、潭柘寺,桂林華蓋庵等。根據(jù)《桂林市志·宗教志》的記載,歷史上南溪山的佛寺有白龍寺,道觀有大道觀和三清殿等[16],白龍洞前的將軍橋,很有可能就是這樣一座寓意大于實際功能的橋梁。至于南溪之上的水橋安溪橋,雖兼有寓意和交通功能,但由于早期南溪山的瀏覽路線都是走水路,從漓江上溯南溪,因此水橋落成的時間反而晚于將軍橋。
當然,白龍洞前短短的十余丈距離,建有兩座橋梁,的確容易混淆人們的地名概念,因此在歷史上大多數(shù)時間,對這兩座橋都以將軍橋統(tǒng)稱,或者兩座橋都俗稱將軍橋。但最晚到清嘉慶年間,兩座橋分別有了官方定名,而其中的一座橋即將軍橋,仍然保存至今。這是將軍橋的幸事,也是將軍橋這一區(qū)域地名的幸事,更是桂林歷史文化的幸事。我們期待這座既著名又古老的橋梁能夠得到妥善的保護和利用,有朝一日可以重見天日,再次回到世人的視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