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躍
人們對醫(yī)生的贊譽通常是“懸壺濟世、妙手回春”。這個“壺”由瓠瓜而來,瓠瓜有甜也有苦,未成熟的可以當菜佐食;成熟了,殼可為壺、為瓢,瓤則可以入藥。瓠瓜由食材、藥材逐步演繹到醫(yī)生看病的“標識”,可謂以物述理,人文化成。
瓠瓜是地道的中國農(nóng)作物,葫蘆為今人的叫法。《爾雅·釋草第十三》說:“瓠棲,瓣。瓠棲:瓠中之子。瓠是蔬菜名。一年生草本。莖蔓生,葉莖有茸毛。葉呈心臟形,葉腋生卷須?;ò?,結(jié)實呈長條形狀者稱瓠瓜;短頸大腹者稱壺盧,今作‘葫蘆。其子(籽)實整齊潔白,常以之比喻美人之齒。亦稱‘瓠犀。瓣:瓜中實。指瓜子仁?!?/p>
對于傳世文獻中有關(guān)瓠瓜的記錄,考古挖掘予以有力的印證。張光直先生在《考古專題六講·從世界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中說:“在華南,所知甚詳發(fā)掘最多的是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原來是一個建于湖邊的木構(gòu)村落,其遺物有特別豐富的石器、骨器、木器、陶器,和動物與植物的遺存?!z址的遺物中充滿了這些植物和動物,有野生的,也有家生的,主要包括稻米、瓜、菱、葫蘆、豬、狗?!痹诎俨輩仓姓业金ⅠZ化成食材和藥材,意義非同尋常,這從側(cè)面反映了先民的智慧,也折射出中華先民的飲食結(jié)構(gòu)。
民以食為天,瓠瓜作為食材必然淵源有自?!对娊?jīng)·邶風》中有一首以《匏有苦葉》為題的古詩,說:“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這個匏就是瓠。詩中說匏子苦而不能食,但成熟后是可以佩戴在身以渡河。但現(xiàn)在匏子尚有葉子還未成熟,還沒有到可用之時。這個時候要是渡水,當測量深淺后才可渡。聞一多先生在《詩經(jīng)通義》中說:“古人早已知道抱著葫蘆浮水能使身體容易漂起來,所以葫蘆是他們常備的旅行工具,而有‘腰舟之稱?!?/p>
在《衛(wèi)風·碩人》中,瓠子(籽)的方正潔白而比次整齊被用來比喻美女莊姜的牙齒:“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倍凇缎⊙拧つ嫌屑昔~》中,則以樹與瓠來比喻君子之誠而和賢者與共,“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綏之”。呂東萊說:“瓠有甘有苦,苦瓠則可食者也。樛木而美實累之,固結(jié)而不可解也。”下垂的樛木讓瓠蔓攀上而結(jié)滿果實,這是十分形象的君臣情誼比喻。
《詩經(jīng)》中的瓠被人們賦予如此的美好喻義,實因瓠本身既是精美的食材,也是生活中難得的、獨一無二的生活工具。清朝吳其濬在其所著《植物名實圖考》中對苦瓠和瓠子的考證,從食用性與實用性兩個方面予以證實:
苦瓠,《本經(jīng)》下品,即壺盧,有苦、甜二種,甜者為蔬,苦者為器?!对娊?jīng)》:“瓠有苦葉”,味苦者也;“幡幡瓠葉”味甘者也?!兜崮媳静荨罚嚎囵扇~為末,盛瓶內(nèi),出行渴時取一分服之,不中水毒;加雄黃,能解啞瘴山嵐之毒。凡中夷人之毒,服此方二三分俱可,不可多用。按苦瓠能吐人,凡瘴毒多以吐解,其甘者河以北皆茹之。唐柳玭、鄭馀慶皆以常食瓠為清德,而陶榖《清異錄》乃謂之凈街槌,真不知菜根味者。但北地種多風燥,烹之、暴之,無不宜之。南方種植既稀,久雨或就籬干癟,佳者制為玩具,頗得善價?!渡郊仪骞芬栽犁鎰组y有詩曰:“去毛切莫拗蒸壺”,嘆其知野人風味。余以為岳詩亦只隸事耳,若責南人以食壺為儉,則當與盛筵中之黃芽白菜、營盤蘑菇并駛而爭雄矣。
有別于瓠瓜為葫蘆狀,同書另記瓠子則為細長條狀。
《唐本草注》瓠味皆甘,時有苦者,面似越瓜,長者尺馀,頭尾相似,與甜瓠蔞體性相類,但味甘冷。通利水道,止渴、消熱,無毒,多食令人吐。按瓠子,方書多不載,而唐本草所謂似越瓜,頭尾相似,則即今瓠子,非匏瓠也?!兜岜静荨罚吼佑置埖肮希置旃?,味甘寒;治小兒初生周身無皮,用瓠子燒灰,調(diào)菜油擦之甚效。
《滇本草》中所言的“天瓜”,實由天上的星辰名而來。司馬遷在其所著《史記·天官書》中說:“五官即東、南、西、北、中五宮?!痹诒睂m中“杵、臼四星,在危南。瓠瓜,有青黑星守之,魚鹽貴”。司馬貞認為,按照《荊州占》上所說:“瓠瓜,一名天雞,在河鼓東。瓠瓜明,歲則大熟也?!倍鴱埵毓?jié)則以為:“瓠瓜五星,在離珠北,天子果園。占,明大光潤,歲熟;不,則包果之實不登;客守,魚鹽貴也?!币孕窍笳既耸拢鞘巧窈跗渖裥h難解之事,似缺乏科學的力證。但古籍所載則恰恰證實,天上二十八宿中女宿中的“瓠瓜、敗瓜”星辰,顯然與《詩經(jīng)》所述的“瓠瓜”前后不遠,此是以地上之物比擬天上之星,以人所食瓠瓜長在天上“天子果園”,其寓意也可說是充滿了人們的美好期盼。
陳遵媯先生在他的《中國天文學史》里說:“離珠五星,在女宿北?!短旎蕰ā贩Q:‘離珠女所獻之工也。敗瓜五星,在瓠瓜南。《天皇會通》稱:‘瓠干則質(zhì)堅,過時則敗。瓠瓜五星,在離珠北。”剛?cè)峤诲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古人眼里,“天文”是自然的調(diào)理、秩序,陰陽剛?cè)崾亲匀坏牡览?。光講自然秩序不成,按照牟宗三先生的說法:“自然秩序要加以人的力量,所以觀乎人文,才能化成天下,才能移風易俗?!比绱苏f來,以地上的瓠瓜、敗瓜賦予天上星辰之名,則有化成天下之意。
瓠瓜從先民最早的食材、藥材、星辰之名轉(zhuǎn)而變成醫(yī)生為人治病時懸掛的標識,這個要到東漢以后。《后漢書·方技列傳第七十二》所載《費長房傳》是已知最早的故事。費長房為市掾時,曾見到集市中有一個賣藥老翁,懸一個葫蘆于街面,等到罷市了,便跳到壺中。趕集市人都看不見,唯獨長房在樓下見之,他感到很奇怪,便帶上酒脯去拜見老翁,老翁得知費長房有學醫(yī)成仙之意,便對他說:“子明日可更來。”費長房第二天便復拜見老翁,老翁便帶著他一同鉆入葫蘆中。但見里面玉堂嚴麗,美酒佳肴豐盛無比,二人開懷暢飲后才出來。臨別之時老翁告訴費長房不可告訴別人。后老翁告訴長房曰:“我神仙之人,以過見責,今事畢當去,子寧能相隨乎?樓下有少酒,與卿為別。”遂隨老翁入深山,老翁說他:“子可教也?!焙髞肀隳茚t(yī)療眾病。
醫(yī)家“懸壺”源頭即由此而出,此后醫(yī)家賣藥治病也以“懸掛葫蘆為標識。細思《后漢書》所載故事本身,其實范曄所錄,是將原本渾身既是食材、藥材的葫蘆神化成了仙人,而且這個仙人是為億兆黎民治病的仙人。而這種神化物和人的現(xiàn)象是延續(xù)遠古社會的傳統(tǒng),在遠古的始祖誕生神話傳統(tǒng)往往會使全氏族獲得一個共同的名稱和一個族徽(圖騰)。這如同木匠推崇魯班、釀酒者推崇杜康為始祖一樣,不同的是壺是植物而神化成人,而魯班、杜康俱是人而神化。
到了東晉,葛洪著《神仙傳》,也講壺公和費長房的故事。文中說,壺公者,不知其姓名。今世所有《召軍符》《召鬼神治病王府符》凡二十馀卷,皆出于壺公,故或名為《壺公符》。接著,又把《后漢書》里的故事照錄紙上。當代畫家朱萬章,在所著古代繪畫里葫蘆的文章與書畫考證中證實,至少從宋元后人物畫中,神仙人物的手里拿著甘蔗、腰間掛著葫蘆。這個時候,葫蘆里裝著仙丹妙藥已然約定俗成附會到了神仙身上,而若從本質(zhì)上說,則葫蘆里的靈丹妙藥依然是葫蘆本身。
(作者單位:無錫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