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媛
前段時間,周迅飾演的屠呦呦多次登上熱搜。天才女演員周迅的表演已極具看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的吸引力更加巨大,電視劇《功勛之屠呦呦的禮物》細膩深邃地揭開了這位科學家的神秘面紗。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她的事跡卻值得所有人學習。
英國BBC新聞網“偶像(ICON)”欄目曾發(fā)起過“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在“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屠呦呦入選,其余是居里夫人、愛因斯坦以及數學家艾倫·圖靈。
同事們評價她“為人低調,而且是長期低調”,低調得甚至引起爭議——比如,早在屠呦呦獲得科技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時,就有人專門到科技部投訴,認為屠呦呦“將成績獨占”——但屠呦呦對這些事并無多言。作為一個純粹的科學家,她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醫(yī)藥事業(yè)。
在強權面前只信奉真理,勇于另辟蹊徑。當時很多科學家努力了好幾年,篩選了上萬種化學藥和中草藥,才找到了常山堿。屠呦呦發(fā)現,幾十種中藥配合常山堿仍然不能攻克常山堿的毒副作用,于是頂住壓力果斷選擇淘汰常山堿,尋找另外有效的抗瘧藥物。
廢寢忘食是常事。
多少次暗夜里仰望星空,深陷迷茫。
找不到能生產的工廠只能土法制藥,每天要接觸大量乙醚,身體多個系統都受到了損傷。
為驗證青蒿素對人體的藥性和副作用,以身試藥,服用了最大劑量……
一系列數字表明了研究的不易:靠個人走訪,整理出一本有關瘧疾治療的方劑小冊子,整整640個方子,發(fā)給全國的研究者參考;篩選了200多種中藥,無一成功;青蒿提取物第191號樣品(同樣的青蒿提取物前面已經做了100多個樣品都沒成功)才出現了對瘧疾100%的抑制率。
事業(yè)的進行并非一帆風順。實驗室著火,多年心血毀于一旦;文革愈演愈烈,課題組被解散,科研被迫中斷。
青蒿粗提物在狗的身上做毒性試驗,做夢夢到狗被毒死了。凌晨四點沒有公交車,干脆步行到動物房觀察??吹焦饭穫儼埠?,喜極而泣——也是巨大壓力的釋放。
做出了巨大犧牲。長期忍受骨肉分離之痛,將大女兒寄養(yǎng)在別處、小女兒送回老家,以至于女兒長大后一直與她有隔閡。
夜深人靜,一邊品嘗遠在寧波的親人帶來的小吃,一邊埋頭翻書搞科研,不知道是咀嚼的是美味還是孤獨。
所幸擁有愛人對她無條件的支持。丈夫李廷釗本身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在冶金部和鋼鐵研究總院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地承包了所有家務,支持她搞科研。
每取得一點突破,就向全國人民公布,毫無保留,將功勞和榮譽置之度外,只希望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在89歲,這個本可以躺在榮譽簿上的年紀,她著手進行青蒿素的耐藥研究,研究結果證明對紅斑狼瘡的臨床試驗也取得巨大進展,再次震驚了世界。
同年,屠呦呦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頒發(fā)的共和國勛章。
科學家永遠是年輕,因為榮譽名利都是身外之物,潛心鉆研的快樂并非人人都能懂。
她在獲得諾貝爾獎中致辭:“凡是過去,皆為序曲。”
突然想到劇中有這么一個片段——
課題組一干人等實地采集青蒿,一位科學家面對滿眼的蒼翠欲滴,發(fā)出感嘆: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銀線穿梭、桿塔聳立,電網蓬勃發(fā)展建設的美景盡收眼底,我們電網人也具有同樣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