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貴
第一次見到《向晚集》書稿,內(nèi)心不禁一陣詫異:怎么連我們家老三都寫起了“向晚”這個主題?
于是,就想起了跟林琪相識相知的過往。
35年前,即公元1986年,光山成立文聯(lián),在全縣第一屆文代會上,我結(jié)識了林琪。
那時,我剛剛24歲,他呢,也就20歲出頭的樣子。那個年月的林琪,真叫一表人才,斯斯文文的,總是玉樹臨風(fēng)的樣子,要是放到現(xiàn)在,那粉絲是絕對不會少的。
就因為酷愛文學(xué),我們相繼從縣城到省城,由文友變兄弟,轉(zhuǎn)眼就已是幾十載的交情了。
剛到鄭州那幾年,由于家眷都沒來,我和林琪,還有黃伯益、馬靈,4位信陽同鄉(xiāng),在關(guān)虎屯合租一套民房,我被推為老大,伯益行二,林琪老三,馬靈老四。四個自命不凡的家伙,白天各忙各的,晚上就湊在一塊喝小酒吹大牛,那日子,說清苦還真是清苦,過后卻又叫人感念不已。
剛到鄭州時,我們都在雜志社當編輯,不久,林琪便去了建設(shè)廳,并且很快就干成了處級干部。又不久,他大大方方地走進省府大院,給一位副省長當起了大秘。就在我們以為老三已經(jīng)修成正果即將在官道上宏圖大展之時,他竟不聲不響地將自己“官轉(zhuǎn)民”,成了一家民營房地產(chǎn)公司的老總。
由于都很忙,些許年來,我們雖在同一個城市,見面的機會并不多,但時不時地總會聽到關(guān)于他的一些消息,當然絕大多數(shù)都是好消息。作為兄弟,我為他每一次的華麗轉(zhuǎn)身而高興,也知道在小林成為林總的漫漫長路上,林琪到底經(jīng)歷了多少常人難以體察的不易。
林琪生性沉穩(wěn)、不喜張揚,為人看似簡單,卻特有主見,但凡是他認定的事,別人很難讓他改變主意的。正是這一秉性成就了他,讓他即便沉浮于波濤洶涌的商海,也還是其間特立獨行、個性鮮明的一位。
說來慚愧,這些年,每次見面,總隱隱地感覺到林琪有些變化,卻唯獨沒有在意他的年紀。直到他將《向晚集》書稿遞到手上,在一陣驚詫之后,我才意識,初識時那個英氣襲人的文學(xué)青年,竟然也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轉(zhuǎn)而就想,以半百之年思考“向晚”之主題,好像也沒啥好奇怪的。
說到底,歲月是公正的,并沒有因其才情而對老三另眼相待。
好在林琪并不服老,關(guān)于他的人生風(fēng)景,我們只能且走且看。
接下來,就該說說《向晚集》了。
林琪本來是主攻小說的,前不久,剛剛拜讀過他的《淺嘗集》,他將自己得意的小說大作都收入了那本書里。至于這本《向晚集》,收錄的都是他2014年以來的散文、隨筆和詩歌作品,共6個小輯91篇(首),題材涉及故園親情、山川風(fēng)物、時事漫評、讀書札記和人生感悟等,無論選什么文體、寫什么內(nèi)容,它們都無一例外地打上了個性鮮明的“林體”印記,那便是精短、率性、睿智。
所謂精短,是針對篇幅而言的。
“我平生性情急,說話少,寫成文章也不長?!绷昼魇沁@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當年他在《熱風(fēng)》當編輯時,編過我的幾篇隨筆,字句上很少改動,但壓起篇幅來卻一點都不含糊,有時甚至刪得我只喊心疼,就跟他爭,但辯來辯去最后還是得聽他的。等到他自己寫文章時,能一句交代清楚的,那就絕對不寫兩句,好像多寫了就是罪過。如此寫出的文章,不敢說字字珠璣,起碼篇篇都是干貨。
我記得我也曾編過他的文章,甚至還想要“報復(fù)”他一回——砍砍他的大作,刀子是舉起來了,卻硬是沒敢落下去,因為落下去就要傷筋動骨,文章的結(jié)構(gòu)就很難再言完美。就像這本書里的篇什,最長的不超過兩千字,最短的則只有寥寥20字,文字洗練、句子精美、結(jié)構(gòu)嚴謹,大有“文章不短死不休”的意味,但一篇一首地慢慢讀罷,卻總能叫人一快心意。
所謂率性,這里指的是文風(fēng)。
林琪本身是個直性子,講話做事一向都講究率性而為,待人接物也從不藏藏掖掖,即便是曾經(jīng)滄海、閱盡千帆,學(xué)會了人情練達,他也依然未改我行我素的做派。在他那里,花就是花、草就是草,倘是有誰硬叫他搞折中,玩模棱兩可那套把戲,他是斷然不會從命的。
寫到這里,又記起了一段舊事。一次,天熱難耐,我和林琪赤膊坐在臨窗的寫字臺上,一邊乘涼一邊下軍旗。那天,我有些點背,我方軍長老是生在他方司令跟前,他方工兵老是緊挨著我方地雷,結(jié)果,連下幾盤,都是他方拔了我方軍旗。我恨自己手臭,抓起棋子扔到了窗下。林琪不僅沒顧及我當時的感受,反倒在電話里當趣事講給了他家夫人。弟妹就怪他死心眼:“你就不會讓一盤,叫老大也高興高興?”老三聽后卻很是不服,說:“下棋就是玩?zhèn)€輸贏,為啥要讓呢?”多年之后,聽他夫人說起這事,我只笑著回應(yīng)了一句:“是啊,如果老三那天想到讓棋了,那他就不再是林琪?!?/p>
正所謂文如其人,林琪筆下?lián)]灑的,自然也多是性情文字,鐵肩擔道義,刀筆寫春秋,愛就是愛、恨就是恨,涇渭從來分明,一點都不含糊。比如《沖冠直言》《歲月慢拍》《國學(xué)亂彈》幾輯中的大多數(shù)篇什,或借古諷今、指斥時弊,或仰視大德、寄情山水,贊頌抑或鞭笞,都是觀點鮮明、直抒胸臆。恰如林琪自己所言,就因為“這世界追求幸福的人多,追求講真話的人少”,所以,他筆下那些“講真話”的文字才顯得尤為可貴,才有了留存于世的意義。
最后說到的睿智,則說的是文章的內(nèi)容。
但凡是了解林琪的人都知道,他在人場上一向話語不多,大家高談闊論之時,他往往靜坐于一隅,看上去像個職業(yè)聽眾,而一旦等他打開了話匣子,雖多是三言兩語,但若等于拍板釘釘,一眾人等也就只剩洗耳恭聽的份兒了。
我曾將老三比作存錢罐,肚子里有貨,就是輕易不肯往外倒,而一旦輪到他倒了,倒出的那一定都是硬通貨。試想一下,幾十年游走于江湖之上,并且無論走到哪個山頭都能成為人中龍鳳,倘是胸中沒有智慧、眼前沒有山河的話,又如何做得到?
林琪顯然是做到了。
“我將熱血薦大地,豈管臧否賽狂潮。”讀讀林琪筆下的文字,我們就能體會到,大半生走南闖北,他在著意砥礪什么修煉什么,也能看出他到底在乎什么鄙視什么。
這本書的很多文字,都有點像《林琪語錄》,看似洗盡鉛華、平白如話,卻處處暗含生命的哲思、盡顯筆力的老到,與其說是林琪大半生人生歷練的智慧結(jié)晶,不如說是他從思想熔爐里提煉出的語言珍寶。像《一切皆因果》《淡看人生》等,雖為碎片化的篇章,卻在字里行間布滿了玄機,可以供人品讀再三,并且每一次都能讀出一種別樣的人生況味來。
至少,我是品出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