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夏,徐澤林和父母
“從前的日色很慢。人們越是艱辛,越喜歡讀書,從中找到生活樂趣與人生意義……”我小時候,父親表達愛的方式比較傳統(tǒng),他閑時愛給我讀書、講故事,在他的引導下,我也喜歡上了識字聞書香。
我剛上小學,父親便指導我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為了解救朱赫來,被關進監(jiān)獄,受盡拷打也絕不泄密……我很愛看這一章節(jié),父親也愛看。他告訴我,那是屬于革命青年的熱血與勇敢。
保爾在戰(zhàn)斗之余愛讀小說《牛虻》,一有空就給戰(zhàn)士們朗讀。與父親交流這一情節(jié)時,他提醒我:你要向保爾學習,不斷提升自己,以后無論在哪兒,都要做到“勤學”二字……
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我與父親共讀的書越來越多。每當我有讀不懂的地方,父親就會耐心地給我講解。有時,為了讓我增進對一些書的理解,父親還要求我觀看同名影片,這讓我對書中人物有了更直觀、更形象地認識。長期與父共讀,我不僅體驗到了閱讀帶來的快樂,有了更寬闊的眼界,而且感受到了濃濃的父愛。父子之間的陪伴與交流,讓我和父親更加心有靈犀。
父親是“見義勇為青年英雄”徐洪剛。我懂事的時候,母親便向我講述父親的經歷,特別是他當年見義勇為的故事……那之前,我總認為英雄都是書里的,原來我的身邊竟也有一位“大英雄”!
父親以“英雄”稱號為榮,但從不以此自居、自傲。他好學上進,除了愛讀書外,還嘗試寫作,出版過《我在鐵軍》《徐洪剛散文集》等書;他熱愛書法,業(yè)余時間里堅持練字,已出版《徐洪剛隸書章法》一書。
人們都說,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影響至深,長大后我越來越認同這點。在父親潛移默化影響下,“勤學”深深印刻在我的日常生活中。2016年9月上軍校后,我努力學習,堅持閱讀,本科畢業(yè)后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
大千世界,一本書,一個人,一段時光……都值得我們用心領悟。書告訴我們奔赴的意義所在,告訴我們要為夢想去奮力拼搏……當我們意識到個人夢要與中國夢緊密相連時,我們的生命之河將更加壯闊。
(作者就讀于國防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