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燕
摘 要:新課改教育理念的實施與滲透之下,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應該凸顯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價值,為了大幅度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zhì)量,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活動之時,應盡可能鼓勵學生完成課前預習的基本任務,課前預習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內(nèi)容,也是提升教學質(zhì)量與教學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能夠掌握自主學習的基本方式,并且能夠提升對于所學習內(nèi)容的認知水平與理解水平。本文分析研究在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之中,如何引導學生更有效的開展預習活動,增強對于所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預習;策略
預習是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與自主分析的重要形式,學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夠獲取新的語文知識,為自身語文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所以為了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則需要關注預習在其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有效預習,完成對于語文知識自主探究和自主探索的基本目標。
一、小學生開展語文課堂預習意義
在傳統(tǒng)應試教學理念之下,小學語文教師往往占據(jù)著課堂的主體地位,關注強制性知識灌輸?shù)慕虒W方式,而忽視了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語文學科教學目標在一定關系上存在著偏差,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小學語文學科教學開展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引導之中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并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從而推動自身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而小學語文教師在其中應負責引導和組織的功能,幫助學生完成對于語文課程主動探究的基本目標。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懂得如何借助預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主預習掌握語文的重難點知識,更有利于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教學講解,激發(fā)學生對于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認知和理解。
二、二年級語文的有效預習
1優(yōu)化預習方案,梳理預習目標
小學語文教師應關注預習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為學生開展自主預習提供較為合理的平臺和途徑,以此增強學生語文學科學習水平和學習效率。小學生在小學學習階段思維能力發(fā)展不夠成熟,很多時候往往把握不住語文學科學習的主次,導致學生在預習知識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嚴重阻礙了學生預習效果的提高。所以,為了幫助學生能夠明確預習目標,小學語文教師則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對預習內(nèi)容進行整理和歸納的方式,準確把握課程學習的重難點,以此開展有效性的語文預習,這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需要具備相應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才能夠達到對語文教材重難點知識掌握的程度。
比如,在講解小學二年級《父親與鳥》一文時,教師在開展教學之前,要幫助學生梳理預習目標。一般情況下,可以從三方面開展課程預習:①利用字典,掌握生字、生詞的發(fā)音、含義及用法,通過文章閱讀,了解文章所描述的具體內(nèi)容。②鼓勵學生深入文章所描述情境,體會作者寫作意圖及抒發(fā)情感。③布置課外閱讀任務,拓展學生知識面。
2加強預習技巧傳授
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預習形式的不同關系的學生預習興趣的激發(fā),以及學生預習質(zhì)量的提升。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相關預習工作引導之時,需要結合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特征,創(chuàng)新多元性和多樣性的語文預習形式,進一步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不同的預習形式之中關注到預習的重要性,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語文課程的預習之中,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體系,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①利用網(wǎng)絡資源,豐富課程教學資源。比如,在講解小學二年節(jié)《北京》一文時,教師可以安排任務,要求家長輔助學生上網(wǎng)搜集有關“北京”的資料或話題,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勇于分享預習成果。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課堂預習參與熱忱。②根據(jù)預習目標,設計表格。例如在講解《找春天》時,在學生通讀完教材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文章側(cè)重點,設計預習表格,從而使預習目標更加明了。
3根據(jù)學生個體差異,合理評價
第一,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有效預習之時,應關注學生預習的過程性表現(xiàn)結果,以及每一個學生所呈現(xiàn)的預習效果,通過深入分析和研究的方式,準確判斷每一個學生預習能力的發(fā)展情況。
第二,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考察學生預習成果,并結合合理性與科學性的考核形式,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合理評價之中,準確把握預習的主要思路和情感,這樣學生才能夠逐漸提升對于預習內(nèi)容的掌握水平。對于一些基礎性較差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生字詞的掌握方式,來逐漸形成較為科學化和系統(tǒng)化的學習認知,這對于最終的綜合測評而言,有著良好的指導價值和功能,能夠完善對于學生預習成果的評判。
比方說,教師在講解小學二年節(jié)語文《郵票齒輪的故事》時,就可以按照這樣的預習評價方式,對學生做出精準的預習效果評價。
總之,小學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積極有效的預習,是學生語文思維和能力養(yǎng)成的重要途徑。而課堂預習作為小學語文學科教學體系的關鍵內(nèi)容,關系的每一個學生語文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因此,語文教師在開展新課教學之前,則需要側(cè)重預習工作的組織和設計,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從而掌握語文課程的重難點知識,再配合教師合理化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對于預習的基本知識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參考文獻:
[1]鐘旭清.試論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J].學周刊,2017(05):151-152
[2]陳天嬌.探究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有效策略[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6(16):111
[3]陳希芹.談小學語文課前有效預習[J].學周刊,2014(3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