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
【薦讀】知曉作家是怎么讀書的后,大概有兩種反應:一是贊嘆之、仰望之:哇,原來作家竟然這樣讀書;二是學習之、模仿之:哦,原來可以這樣讀書。這篇短文,給我們的閱讀反應屬于后者。作者對“精讀什么,瀏覽什么”作了精辟的解讀,也給我們怎樣去“精讀、瀏覽”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特約教師 李強)
一個人從有閱讀能力開始,即便天天讀書,讀到老死,怕也難把那些已經(jīng)寫出來的書讀完。
我每次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或去書店買書,就會有一種狗咬泰山無處下嘴的感覺,常常感到自己的寫作毫無意義。
人類的知識積累,從某種意義上說,幾乎是一種災難,它給我們帶來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你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但你有時那么迫切地想什么都知道。
人生有限,學海無涯,這就使處在這無法解決的矛盾中的人類永遠瀟灑不起來。我甚至幻想,將來有一天,人類能夠把歷代積累的知識編成一種程序密碼之類的東西,通過生物工程,使孩子一生下來就遺傳在腦子里。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但又好像不是不可能的。電子計算機已經(jīng)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閱讀和寫作方式。隨著科學的進步,人腦的秘密終究會被揭曉,到那時候,學習的問題很可能變成一個化學的或者是物理的問題。
即便是現(xiàn)在,因為網(wǎng)絡(luò),很多人的閱讀方式已經(jīng)跟捧著大厚書本的讀者不一樣了。他們做學問的方法,已經(jīng)有了革命性的變化。再過幾百年呢?真是想都不敢想。
像我這樣的人,此生也不大可能去變換職業(yè),因此也就只好沿襲著幾十年來養(yǎng)成的習慣讀著寫著。我沒讀完小學就回家勞動,但因為認識了一些字,具有了閱讀的能力,便想方設(shè)法把村里人家的藏書借來看。村里藏書有限,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是借到什么讀什么。又因為是借來的,讀起來也就快。這個時期的閱讀沒有什么方法好講,就像一個饑漢沒有必要講究食品的色香味美一樣。后來有了一些條件,書多了,讀不過來,這才需要講點讀書的方法。這些方法也早經(jīng)前人講過。無非一是翻來覆去地精讀,二是走馬觀花地瀏覽。
對我來說,精讀的大多是語言有特色之作,瀏覽的是語言無特色,但故事很精彩的。
前者是為了尋找語感,后者是為了了解別人曾經(jīng)講過什么樣的故事,擴展一點就是別人曾經(jīng)用什么樣的方法講述過什么樣子的故事。
當然,有時候,為了掌握一些必需的材料,那就要帶著很強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去讀。這樣的方法,與查字典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摘自作者散文集《月光如水,馬身如漆》浙江文藝出版社)